学术投稿

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形态特征和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变化研究

姒健敏;王良静;陈淑洁;朱方石;钱云;徐妙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鼠, 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研究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理变化和细胞增殖分子调控变化,探讨CAG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综合采用60%乙醇或2%水杨酸钠、20 mmol/L去氧胆酸钠和0.1%氨水建立大鼠CAG模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变化和黏液分泌功能.测定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免疫组化分析EGF受体(EGFR)、C-erbB2、P53、P16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鼠CAG胃窦黏膜的炎症改变明显,腺体数目和厚度显著降低,部分大鼠出现肠上皮化生.扫描电镜可见胃黏膜破溃、细胞脱落.鼠CAG胃黏膜氨基己糖和血清PGE2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CAG大鼠血清EGF水平为(2.24±0.83)μg/L,较正常大鼠的(0.61±0.28)μg/L显著升高(P<0.05).鼠CAG胃组织EGFR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和70%,正常大鼠均无表达(P<0.05).正常大鼠P16蛋白表达率为75%,显著高于模型大鼠的10%(P<0.05),模型大鼠Bcl-2蛋白表达率为50%,高于正常大鼠的10%(P<0.05).CAG和正常大鼠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0%和1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鼠CAG的发生与多种致病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有关.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钡餐结合灌肠低张力造影诊断回盲部病变

    长期以来,就小肠钡餐造影或结肠灌肠两种检查方法而言,回盲部均位于远端,当有较严重狭窄性病变时,单一方法很难良好地显示病变全程,故常于某一检查的基础上,再以另一种检查补充.以致延误诊断,且定量(累及范围的长度)分析欠准确.我们采用回盲部检查的新技术,经5年临床实践,确属高效优质、利于防护、经济实用.

    作者:王友才;张云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aroli病Ⅰ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患者男,30岁,因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0年、反复乏力1个月余入院.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为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反复检查无异常.近1个月来,患者自觉乏力.外院查肝功能示:ALT 157 U/L,γ-GT 144 U/L,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体检:体温36.8℃,血压110/68 mm Hg(1 mm Hg=0.133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颈静脉不充盈,心肺无异常,腹平,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杨长青;周朝晖;孙剑勇;王吉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重视对药物肝毒性的临床监测

    药物导致肝损伤是各种肝病少见但并非罕见的病因,很多药物有潜在的肝毒性且难以预测.其主要原因是各种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差异很大,很难在药物上市前的毒理学实验和临床试验中阐明.

    作者:许建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核因子-κB活性增强参与胃癌细胞长春新碱耐药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胃癌耐药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研究长春新碱(VCR)对胃癌细胞SGC7901及耐药细胞SGC7901/VCR内NF-κ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内NF-κB抑制因子IκB-α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观测细胞内p65核转位,MTT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SGC7901/VCR耐药细胞中NF-κB的基础活性比敏感细胞高1.4倍.不同浓度VCR(5、10、20、50 μg/L)均可引起耐药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增强,同时伴有IκB-α蛋白表达下降和p65核转位,亲本敏感细胞产生的上述效应均不及耐药细胞明显.与敏感细胞相比,10 μg/L VCR作用不同时间时,SGC7901/VCR细胞中NF-κB活性上升速度慢但维持时间长.NF-κB抑制剂MG-132可抑制VCR诱导的NF-κB活化,IκB-α降解和p65核转位,并提高耐药细胞对VCR的敏感性.结论NF-κB活性增强参与胃癌细胞对VCR耐药.

    作者:罗和生;王维;包鹏辉;张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Smad4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对肿瘤发生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Smad4基因所编码的Smad4蛋白在TGF-β的信号转导中处于瓶颈地位.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对胃癌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和Smad4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它们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徐峰;许春进;韩敏;刘华;陈玉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生存素转录变异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

    目的研究生存素各转录变异体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77例胃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的成对冰冻标本进行mRNA定量检测.对相同病例的石蜡标本,采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免疫组化(Ki-67)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患者正常胃黏膜比较,肿瘤组中3个转录变异体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01).野生型生存素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100.0%(77/77),生存素-2B表达率是79.2%(61/77),并且高表达组为早期胃癌(P=0.001)、分化型胃癌(P=0.007)以及浸润浅的胃癌组织(P=0.031);生存素△Ex3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64.9%(50/77),并且高表达组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9,r=0.267).本实验未发现生存素的3个转录变异体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相关.结论生存素-2B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和肿瘤浸润深度相关,表明生存素-2B可能是野生型生存素和生存素-△Ex3的天然拮抗物;同时还发现生存素-△Ex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凋亡指数负相关.

    作者:孟化;孙玉蕾;戴德坚;陆才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反流性食管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反流性食管炎(R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OX-2)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癌前病变及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反映组织细胞增殖功能的指标之一.为探讨RE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我们检测了部分RE组织中COX-2和PCNA的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初民;韩盛玺;刘晓岗;扬红;李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功能性便秘与功能性腹泻病人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是一种对5-羟色胺(5-HT)有高度亲和力的跨膜转运蛋白.Lesch等[1]发现SERT基因有2个重要的多态性区域: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区(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VNTR)和SERT基因相关多态性区(SERT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由此产生的不同基因型可影响SERT基因的转录效率及其mRNA的稳定性.本文研究SERT基因多态性在功能性便秘(FC)和功能性腹泻(Fdi)中的特征,探寻其在FC和Fdi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王玉明;王邦茂;张维铭;张庆瑜;刘文天;张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食管癌和癌旁组织p63基因mRNA表达

    p53基因家族中,p63的基因表达产物种类多,可以根据启动子的不同和剪切的不同,表达至少6种蛋白.其中一个启动子位于第一外显子上游,编码的蛋白具有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称为TA形式.该形式具有和p53相似的功能,可以使特定的目标基因转录,诱导细胞凋亡[1].另外一个启动子位于第三内含子中,编码的蛋白不具有转录激活结构域,称为AN形式.ANp63无诱导细胞凋亡功能,但是可能通过其保留的DNA结合域与DNA位点竞争结合,或者直接与p53及TA形式的p63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发挥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2].

    作者:李吉学;李燕杰;秦艳茹;高珊珊;范宗民;何欣;王立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胰腺癌增殖、凋亡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的表达,探讨HIF-1α表达与胰腺癌凋亡、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李玉军;纪祥瑞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息肉病

    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息肉病(multiple lymphomatosis polyposis,MLP)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自1961年第1例报道至今,资料完整的病例报道全世界不足70例[1].

    作者:杨川华;陈晓宇;邵念贤;施尧;冉志华;萧树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生存素在大肠癌变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生存素(survivin)是一种独特的哺乳类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成员,具有独特的组织表达差异性,它在胚胎和屯胎儿组织中强烈表达,在成熟的终末分化的组织中不表达,但重新表达于多种转化细胞和肿瘤组织中.这种独特的表达特点使肿瘤的靶向性治疗成为可能[1].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和大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探讨其在人类大肠癌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林连捷;郑长青;金玉;马颖;马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FK506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一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1].FK506是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的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本实验利用FK506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观察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青川;窦春青;窦科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寒冷浸水应激对大鼠胃排空及肠肌间神经递质的影响

    应激是一种常见的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状态,常可加重胃运动障碍症状.目前关于应激对胃肠道内在肠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劲松;杨菊;侯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肝胆管囊腺癌一例

    患者男,65岁.因肝区胀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体检: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上腹部较饱满,未扪及明显肿块,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CT:肝左内叶及右前叶间可见囊性肿块,内壁有赘生物突出,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提示肝囊性肿瘤(图1).ERCP片示:肿瘤与胆管相通(图2).B超引导下穿刺抽出黏液样液体2 ml.CA19-9 462 U/ml (正常值0~37 U/ml),AFP(-),CEA(-).

    作者:周鹏;过建工;郭子健;徐志成;戴赛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成像在贲门癌术前T分期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磁共振扫描(MR)、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贲门癌术前T分期进行前瞻性比较,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MR与MSCT在贲门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8例经活检证实的贲门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R和MSCT检查,术后将病理与两者结果相比较.MR扫描序列包括FSET1W,FSET2W,FSET1W加脂肪抑制以及动态FSPGR加脂肪抑制扫描,MSCT扫描为平扫后作动态三期增强.结果MR、MSCT对胃癌浸润深度(T)判断与手术病理比较的准确率分别为T188 8%和11.1%;T2 77.8%和22.2%;T3 83.3%和32.7%;T4 100.0%和50.0%.与MSCT相比较,MR动态增强加脂肪抑制以及延迟扫描对早期病变的显示、T2与T3、T3与T4的区分以及食管和主动脉侵犯方面均有优势(P<0.05).在平扫序列中,T1W加脂肪抑制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特征、溃疡存在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统计分析显示,MR在贲门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MSCT.结论MR在贲门癌T分期中有较大的优势,可用于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潘自来;张欢;杜联军;凌华威;宋琦;陈克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形态特征和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理变化和细胞增殖分子调控变化,探讨CAG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综合采用60%乙醇或2%水杨酸钠、20 mmol/L去氧胆酸钠和0.1%氨水建立大鼠CAG模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变化和黏液分泌功能.测定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免疫组化分析EGF受体(EGFR)、C-erbB2、P53、P16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鼠CAG胃窦黏膜的炎症改变明显,腺体数目和厚度显著降低,部分大鼠出现肠上皮化生.扫描电镜可见胃黏膜破溃、细胞脱落.鼠CAG胃黏膜氨基己糖和血清PGE2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CAG大鼠血清EGF水平为(2.24±0.83)μg/L,较正常大鼠的(0.61±0.28)μg/L显著升高(P<0.05).鼠CAG胃组织EGFR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和70%,正常大鼠均无表达(P<0.05).正常大鼠P16蛋白表达率为75%,显著高于模型大鼠的10%(P<0.05),模型大鼠Bcl-2蛋白表达率为50%,高于正常大鼠的10%(P<0.05).CAG和正常大鼠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0%和1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鼠CAG的发生与多种致病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有关.

    作者:姒健敏;王良静;陈淑洁;朱方石;钱云;徐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观察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探讨不同亚型NOS表达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在大鼠饮水中加入乙醇建立乙醇性脂肪肝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动态观察肝组织中NOS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同时检测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乙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大鼠肝组织在第4周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已显著增加(P<0.05),第12周达高峰,而后有所下降,第20周时又明显上升(P<0.04).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时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肝组织中NO水平在第4周时无明显升高(P>0.05),以后显著增加,第12周达高峰,而后有所下降,第20周时又明显上升(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在第4周已显著升高(P<0.05),随饮用乙醇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肝组织中NO、MDA含量与iNOS表达成正相关(P<0.01),与eNOS表达成负相关(P<0.01).结论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NO水平升高主要与iNOS的活化有关,iNOS产生的NO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而eNOS产生的NO可能起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洪捷敏;田德安;刘南植;王家(马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鸟苷酰环化酶C基因表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手术虽为治疗大肠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根治术后仍有约30%的Dukes B期患者5年内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提示即使是大肠癌早期也可能存在微转移.微转移虽小,但有发展成致命的显性转移灶的可能,因此,及早发现微转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用RT-PCR法检测了4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鸟苷酰环化酶C(GC-C)mRNA的表达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邓燕;胡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内镜射频消融治疗胃肠道肿瘤

    文献已有报道,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获得成功[1].为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价值,对一组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观察其临床效应、不良反应、安全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现将自2001年10月~2002年9月经内镜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0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牛明华;邹晓平;高宁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