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SS-Ⅱ通用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张琦;贺西京;王栋;刘曙光;刘锋瑞;白正发

关键词: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骨折固定术, 内, GSS
摘要:脊柱骨折中以胸腰段骨折多见,易合并有椎体滑脱、脊髓损伤等问题,经后人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对其有良好治疗作用,而选择合适内固定系统尤为关键.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混合打压植骨治疗下肢管状骨缺损

    下肢管状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可引起下肢大段骨缺损是骨科临床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自体松质骨和骨诱导人工骨混合打压植骨术治疗各种类型的下肢长骨干大段骨缺损26例,疗效满意.

    作者:孙建华;张新虎;林永胜;董桂贤;李煜;尚红涛;王泉;刘斌;张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0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大.为(1 255.8±381.9)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901.8±373.3)N]、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776.1±306.8)N]和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640.8±302.9)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可作为枢椎后路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作者:胡勇;何贤峰;马维虎;徐荣明;阮永平;冯建翔;杨述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改良EPSTR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

    目的:探讨改良EPSTR法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在85例(87髋)全髋置换中采用改良EPSTR法对后路结构进行修补,男39例,女46例;年龄62-85岁,平均69.5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8髋,股骨头坏死25髋,髋关节骨关节炎3髋,股骨粗隆问骨折内固定失败1髋.结果:8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没有发现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外旋挛缩畸形和大转子骨折,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9.2±4.5)分.结论:改良EPSTR法是一种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有效和简捷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琪;张力成;杨国敬;蔡春元;汤呈宣;王伟良;林利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延期锁定加压接骨板加植骨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

    高能量创伤所致Pilon骨折常导致胫距关节面移位和干骺端基部不同程度粉碎骨折,多合并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临床处理至今仍很棘手,并发症多.病残率高.以往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外固定架单独或结合有限内固定,分步延期ORIF等,然而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我们于2003年2月

    作者:孙辽军;陈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96例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因肘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特征,使骨折的固定相对困难,易遗留肘内翻畸形、肘关节伸屈功能障碍及Volkmanns肌挛缩等.自1998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96例肱骨髁上骨折,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就治疗情况及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左大鹏;姚桂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系列皮瓣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是以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为主要血液供应的皮瓣,其设计原理及手术步骤均基本一致,故我们认为可以总称之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系列皮瓣.

    作者:台中惠;鹿泽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创技术在手部挤压伤中的应用

    手部严重挤压伤一直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由于伤情的不同,临床处理时很难有固定的模式来遵循.微创理念在骨科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逐渐成为一项指导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1].我科采用微创技术治疗手部挤压伤,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之栋;周业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骨伤》杂志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辨析(12)

    在生物医学领域,统计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科研工作者自觉地将专业与统计学相结合来制定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表达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更有科学性、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但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及科研工作者的主观原因,也导致了统计学误用的屡屡发生,这在统计分析方面尤其突出.

    作者:高辉;胡良平;郭晋;李长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儿童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8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患儿进行总结分析,所有骨折均为GartlandⅢ型,其中闭合性损伤24例,开放性损伤4例.16例(A组)行闭合复位穿针回定,12例(B组)行骨折切开复位并神经探壹.切开手术者发现8例神经为挫伤,3例为嵌顿伤,1例为断裂伤.结果:28例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其中闭合复位穿针者4-6周内恢复13例,8-10周2例,12周1例;切开手术者神经功能恢复4-6周6例,8-10周3例,12-16周3例.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者,大部分损伤的神经功能可以在骨折闭合复位后逐步恢复,但必要时切开复位、神经探查、修复,同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仲肇平;曹进;任荣;彭琳瑞;陈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带锁髓内钉微创治疗双侧胫骨干骨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坠落伤等越来越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的双侧胫骨干骨折也越来越常见,治疗方法的选掸以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等是治疗此类创伤的关键.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带锁髓内钉微创治疗27例双侧胫骨干骨折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向峥;郭振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

    目的:评价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52例痉挛型脑瘫SPR术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 33例(38足),女 19例(26足);年龄6~10岁,平均7.8岁.Ashworsh分级:Ⅲ级34例.Ⅳ级18例;踝阵挛阳性者42例.采用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结果:随访1-3年,平均2.6年,痉挛步态明显改善,畸形均无复发.根据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判定:优32例,良14例,差6例.结论: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穆晓红;徐林;许世刚;曹旭;张鹏;郑晨颖;陈江;李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内窥镜下保留大部分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保留大部分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1例,女21例;年龄28-45岁,平均36岁;其中L4.524例,L5S128例.在内窥镜操作下.咬除上位椎板下缘1/4-1/3骨组织,纵向扩大骨窗,角度小刮匙在下位椎板上缘外侧分离出浅层黄韧带,用咬骨钳沿椎板上缘横行咬除浅层黄韧带成一小凹槽,用髓核钳在凹槽处钳夹黄韧带浅层向近端牵拉剥离并切除,保留深层黄韧带,然后用椎板咬骨钳在黄韧带外侧咬除小关节内侧1/4-1/3,扩大侧隐窝.游离黄韧带外缘,椎板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外侧1/3入椎管,保留内侧2/3.神经根钩仔细分离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组织,尽可能保留神经根周围及硬膜外脂肪,将硬脊膜及神经根牵向内侧,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52例中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3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34例,良9例,可3例.手术时间45-75 min,出血40-80ml.均无神经根损伤和硬眷膜撕裂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下保留大部分黄韧带.技术上操作可行且尽可能的保留了人体的自然解剖结构,大限度地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临床效果好.

    作者:刘雄文;杨宝应;黎庆初;谭斌;胡辉林;刘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碎补研究进展

    骨碎补为骨伤科常用药物,近年来研究活跃,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药理与临床,而且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也已起步.本文就骨碎补的近研究进行概述.

    作者:朱慧锋;王唯佳;王珠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发性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

    患者,男,46岁,发现右髋关节活动受限1周左右入院.人院前曾有在2年间因脑出血2次开颅手术病史,神志不清,偶有癫痫发作.第2次开颅术后曾有约2个月卧床经历.1周前家属发现患者右髋关节活动受限,而就诊于我院.查:右髋关节强直于30°位屈曲畸形.内收、外展等均为0°,双下肢肌肉萎缩,因2次开颅手术,患者查体合作欠佳,故肌力感觉不能很好检查.X线:右髋关节周围及右股骨中上段前外侧软组

    作者:柴志文;王俊江;宋恒义;和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复杂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见,尤多发于高龄患者,因骨折类型复杂多为粉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且往往伴有严重的内科疾患,若临床处理不当,轻者遗留髋内翻、旋转、下肢短缩等畸形,重者导致死亡.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复杂骨折2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王国平;孟春;杨炯;何金林;章建东;宋良军;董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GSS-Ⅱ通用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脊柱骨折中以胸腰段骨折多见,易合并有椎体滑脱、脊髓损伤等问题,经后人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对其有良好治疗作用,而选择合适内固定系统尤为关键.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琦;贺西京;王栋;刘曙光;刘锋瑞;白正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跟骨骨折经皮穿针小切口植骨与非植骨治疗的比较研究

    目的:报告PaleyⅡ型跟骨骨折的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小切口植骨的微创治疗方法,并与非植骨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2002年至2006年PaleyⅡ型跟骨骨折112例,植骨组56例,男36例,女加例;年龄21-65岁,平均(42.0±2.3)岁;Ⅱa型11例,Ⅱb型45例;坠落伤38例,车祸伤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4 d,平均(6.0±1.2)d.非植骨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22-67岁,平均(43.0±2.5)岁;Ⅱa型13例,Ⅱb型43例;坠落伤40例,车祸伤1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5 d,平均(5.0±2.1)d.全部病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植骨组加用小切口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骨折再度塌陷率及优良率.结果:两组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短5个月,长52个月,经统计分析,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骨组无再度塌陷病例,非植骨组有3例再度塌陷.参照张铁良评分标准,植骨组优43例,良1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8.2%;非植骨组优37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7%.经Ridit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后加用小切口植骨能够防止跟骨后距关节面再度塌陷,促进骨折愈合,提高疗效,可以作为PaleyⅡ型跟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案.

    作者:聂伟志;孙磊;杨茂清;谭远超;朱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困难,同时神经胶质瘢痕阻碍再生轴突的通过.嗅鞘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中枢神经系统(CNS)星形胶质细胞和外周雪旺氏细胞的特性,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嗅鞘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引导轴突正确生长的独特细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希望.

    作者:胡志俊;马迎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26例疗效分析

    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是一种由高能量暴力导致的股骨髁至股骨干骺端的严重并发症.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股骨髁上骨折后骨不连的发生率约为3.8%[1].至今仍是骨科治疗难题,其治疗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笔者收集本院自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26例股骨髁上骨不连患者,采用动力髁螺钉(dynamie condylar screw,DCS)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曹烈虎;苏佳灿;张春才;刘欣伟;管华鹏;李卓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同侧股骨干并股骨颈骨折7例

    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临床较少见,其发生率为5%-6%[1].2005年至2007年12月收治股骨干骨折135例,其中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7例,占5%,现将其治疗体会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洪干;吴亦新;徐小艳;王雷宇;高书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