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辨析(12)

高辉;胡良平;郭晋;李长平

关键词:中国, 骨伤, 杂志论文, 存在, 统计学, 生物医学领域, 工作者, 主观原因,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 设计方案, 科研, 科学性, 复杂性, 专业, 问题, 使用, 结合, 方法, 表达
摘要:在生物医学领域,统计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科研工作者自觉地将专业与统计学相结合来制定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表达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更有科学性、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但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及科研工作者的主观原因,也导致了统计学误用的屡屡发生,这在统计分析方面尤其突出.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喉肌电图与喉肌诱发电位在颈前路术后喉返神经麻痹中的评价作用

    目的:探讨喉肌电图(LEMG)和喉诱发电位(LSEP)对外伤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引起喉返神经损伤再生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将18例喉返神经麻痹患者分别在术后1、2、4周3个不同时点进行喉肌电特点的分析,并与18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发病1周时.受累喉肌可出现失神经电位;2周失神经电位增多,可见再生电位;4周后失神经电位渐少,再生电位渐多.②肌电募集减弱甚至无明显干扰相,干扰相波幅和转折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转折数减低更为明显,未受累喉肌募集电位明显增大.③部分患者受累喉肌诱发电位消失,其他患者可见波幅小、潜伏期长的诱发电位.④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病程组波幅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对预测喉返神经麻痹预后有一定价值,可较准确地评估颈前路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再生程度.

    作者:樊留博;孙云廷;刘宝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GSS-Ⅱ通用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脊柱骨折中以胸腰段骨折多见,易合并有椎体滑脱、脊髓损伤等问题,经后人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对其有良好治疗作用,而选择合适内固定系统尤为关键.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琦;贺西京;王栋;刘曙光;刘锋瑞;白正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同侧股骨干并股骨颈骨折7例

    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临床较少见,其发生率为5%-6%[1].2005年至2007年12月收治股骨干骨折135例,其中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7例,占5%,现将其治疗体会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洪干;吴亦新;徐小艳;王雷宇;高书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药泡洗持续冲洗和病灶清除治疗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

    目的:评价应用中药泡洗、持续冲洗和病灶清除对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治疗疗效.方法: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左侧42例.右侧11例.合并皮肤缺损并窦道形成的51倒,仅皮肤缺损的2例.脊柱裂致神经功能障碍48例,其他方面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5例.所有病例经过术前中药创面浸泡,创面周围皮肤按摩松解,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及必要的Ⅱ期的缩创缝合.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5年(1-12年),骨髓炎复发3例,又在原部位出现皮肤缺损9例.结论:应用中药泡洗、持续冲洗和病灶清除对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足部失神经性骨髓炎有较好的疗效.可一定程度避免皮瓣移植、植骨及截肢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王兴国;王伟;王军;葛建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0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大.为(1 255.8±381.9)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901.8±373.3)N]、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776.1±306.8)N]和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640.8±302.9)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可作为枢椎后路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作者:胡勇;何贤峰;马维虎;徐荣明;阮永平;冯建翔;杨述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骨伤》杂志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辨析(12)

    在生物医学领域,统计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科研工作者自觉地将专业与统计学相结合来制定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表达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更有科学性、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但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及科研工作者的主观原因,也导致了统计学误用的屡屡发生,这在统计分析方面尤其突出.

    作者:高辉;胡良平;郭晋;李长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碎补研究进展

    骨碎补为骨伤科常用药物,近年来研究活跃,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药理与临床,而且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也已起步.本文就骨碎补的近研究进行概述.

    作者:朱慧锋;王唯佳;王珠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带锁髓内钉微创治疗双侧胫骨干骨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坠落伤等越来越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的双侧胫骨干骨折也越来越常见,治疗方法的选掸以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等是治疗此类创伤的关键.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带锁髓内钉微创治疗27例双侧胫骨干骨折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向峥;郭振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复杂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见,尤多发于高龄患者,因骨折类型复杂多为粉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且往往伴有严重的内科疾患,若临床处理不当,轻者遗留髋内翻、旋转、下肢短缩等畸形,重者导致死亡.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复杂骨折2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王国平;孟春;杨炯;何金林;章建东;宋良军;董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96例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因肘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特征,使骨折的固定相对困难,易遗留肘内翻畸形、肘关节伸屈功能障碍及Volkmanns肌挛缩等.自1998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96例肱骨髁上骨折,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就治疗情况及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左大鹏;姚桂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改良EPSTR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

    目的:探讨改良EPSTR法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在85例(87髋)全髋置换中采用改良EPSTR法对后路结构进行修补,男39例,女46例;年龄62-85岁,平均69.5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8髋,股骨头坏死25髋,髋关节骨关节炎3髋,股骨粗隆问骨折内固定失败1髋.结果:8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没有发现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外旋挛缩畸形和大转子骨折,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9.2±4.5)分.结论:改良EPSTR法是一种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有效和简捷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琪;张力成;杨国敬;蔡春元;汤呈宣;王伟良;林利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骨伤》2009年第1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滋阴清热中药对生长延滞中骺板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滋阴清热中药对地塞米松诱导的生长延滞中骺板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滋阴清热中药拮抗地塞米松诱导的生长延滞机制.方法:1月龄新西兰免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10只.地塞米松组和中药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5mg/kg,每天肌肉给药.中药治疗组给予混有滋阴清热中药的颗粒饲料,正常组及地塞米松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分别在给药第6、12周时处死.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生长板软骨细胞中VEGF表达的阳性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在各组的表达.结果:6、12周地塞米松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6、12周中药治疗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小于地塞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周地塞米松组VEGF的阳性指数、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VEGF阳性指数、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滋阴清热中药可减少因长期大荆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软骨细胞凋亡;滋阴清热中药可能是通过调控生长板软骨细胞中VEGF而减轻地塞米松对生长板的抑制作用.

    作者:沈欢嗣;陈朝蔚;李玉梅;陈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

    目的:评价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52例痉挛型脑瘫SPR术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 33例(38足),女 19例(26足);年龄6~10岁,平均7.8岁.Ashworsh分级:Ⅲ级34例.Ⅳ级18例;踝阵挛阳性者42例.采用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结果:随访1-3年,平均2.6年,痉挛步态明显改善,畸形均无复发.根据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判定:优32例,良14例,差6例.结论: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穆晓红;徐林;许世刚;曹旭;张鹏;郑晨颖;陈江;李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胫骨骨折3种固定方法的临床观察

    胫骨骨折是骨科常见创伤之一.由于胫骨的解削特点,周围软组织少,骨折后对血供影响大及创伤中常合并严霞软组织挫伤、皮肤脱套伤甚至发生软组织的缺损,临床治疗困难.感染及不愈合率高,加之我院地处高海拔地区,氧分压低,交通状况差,处理相对滞后,信息闭塞,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更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延迟了骨折愈合时间.自1998年2月至

    作者:李秋明;陈茂军;邓江涛;郝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发性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

    患者,男,46岁,发现右髋关节活动受限1周左右入院.人院前曾有在2年间因脑出血2次开颅手术病史,神志不清,偶有癫痫发作.第2次开颅术后曾有约2个月卧床经历.1周前家属发现患者右髋关节活动受限,而就诊于我院.查:右髋关节强直于30°位屈曲畸形.内收、外展等均为0°,双下肢肌肉萎缩,因2次开颅手术,患者查体合作欠佳,故肌力感觉不能很好检查.X线:右髋关节周围及右股骨中上段前外侧软组

    作者:柴志文;王俊江;宋恒义;和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100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测量患侧髋关节在复位后第12个月时的髋臼指数(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I(D/W)].以性别、侧别、年龄、复往前患侧AI、复位前患侧AI(D/W)、脱位程度、股骨头宽度比值、复位前患侧股骨颈前倾角(FNA)、h/b比率及内收肌切断与牵引等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以复位后第12个月患侧AI、AI(D/W)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性别、脱位程度、h/b比率、股骨头宽度比和复位前患侧FNA对AI、AI(D/W)有明显影响.年龄、脱位程度和复位前患侧FNA与AI成正相关,与AI(D/W)成负相关;股骨头宽度比和h/b比率与AI成负相关,与AI(D/W)成正相关.女性较男性髋臼发育快.结论:年龄、性别、脱位程度、是否同心复位、复位前患侧股骨头发育程度和股骨近端形态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刚;曾玮;林清坚;黄常红;刘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26例疗效分析

    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是一种由高能量暴力导致的股骨髁至股骨干骺端的严重并发症.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股骨髁上骨折后骨不连的发生率约为3.8%[1].至今仍是骨科治疗难题,其治疗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笔者收集本院自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26例股骨髁上骨不连患者,采用动力髁螺钉(dynamie condylar screw,DCS)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曹烈虎;苏佳灿;张春才;刘欣伟;管华鹏;李卓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系列皮瓣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是以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为主要血液供应的皮瓣,其设计原理及手术步骤均基本一致,故我们认为可以总称之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系列皮瓣.

    作者:台中惠;鹿泽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混合打压植骨治疗下肢管状骨缺损

    下肢管状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可引起下肢大段骨缺损是骨科临床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自体松质骨和骨诱导人工骨混合打压植骨术治疗各种类型的下肢长骨干大段骨缺损26例,疗效满意.

    作者:孙建华;张新虎;林永胜;董桂贤;李煜;尚红涛;王泉;刘斌;张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