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杨兆宏;苏继承;邱晗;肖健;柳伟;雷利生

关键词:胫骨骨折, 外固定器, 骨折固定术, 内,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苏氏正骨法结合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的疗效.方法:本组24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男185例,女55例;年龄24~64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外固定组(A组)和内固定组(B组),每组120例,分别采用苏氏整复手法结合外固定器(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2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按临床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25例,良88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4.17%;B组优11例.良86例.可23例,差0例,优良率80.83%.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越膝外固定器限制膝关节活动,需进一步改进成带活动轴可屈曲式外固定器.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强骨宝方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强骨宝方提取液直接添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与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从2只1~2日龄SD乳鼠颅盖骨中分离出成骨细胞,鉴定细胞并传代培养后,分为对照组与4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用终浓度为100、50、10、5μg/ml的强骨宝方提取液加入成骨细胞培养体系,对照组用不合强骨宝方提取液的培养基培养,应用MTT比色法、ALP含量测定、矿化结节形成等分别观察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100、50及10μg/ml浓度的强骨宝方提取液均具有促进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与矿化的作用,以100μg/ml与50μg/ml促进作用强.结论:每毫升含生药2 g的强骨宝方提取液,pH=7.0,50μg/ml的添加浓度可能适合于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成骨能力.

    作者:苏友新;郑良朴;陈智能;杨连梓;王和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对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63~92岁,平均74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7例,ⅢB型16例,Ⅳ型3例.均为新鲜骨折.采用钢丝固定重建大粗隆,再扩髓并固定假体,或先固定假体,随后固定大粗隆骨折块.结果:26例中12例发生低蛋白血症,8例低钾血症,17例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20例随访1~2年,平均17个月,16例生活可自理,无假体下沉,行走无疼痛或轻微疼痛.1例人工股骨头反复脱位,但能手法复位.3例髋部疼痛较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分:优13例,良3例,中4例.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党晓谦;王坤正;柏传毅;时志斌;宋金辉;王春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缺损94例,男59例,女35例;年龄11~72岁,平均39.4岁.骨缺损部位:胸腰椎38例,跟骨25例,胫骨15例,股骨7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5例,近节指骨1例.骨缺损原因: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 cm×1 cm~4 cm×20 cm,用CPC填充修复,CPC充填量为3~42 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9.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随访时X线片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术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骨替代品,载药CPC是治疗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张西峰;黄洪斌;吴英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骨不连的内固定方法.方法: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及骨折端的应力情况,利用镍钛生物记忆材料的特殊力学行为,设计一种专门处理此类骨折、骨不连的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临床上采用该接骨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2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65岁,平均51.3岁.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8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外固定架固定1例,石膏固定2例.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本接骨器具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初期产生的大环抱持骨力12.82 MPa,纵向压力13.6MPa.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 3年.1例出现切口软组织的浅表感染,经局部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腕关节伸屈活动范围120°~140°,术后6~10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无成角畸形、骨折再移位出现,无骨不连发生,取出聚合器后无再骨折.结论: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可以在骨折端产生持续纵向加压的作用,具有抗剪力、抗折弯力、抗分离、抗旋转作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禹宝庆;张春才;苏佳灿;胡海波;刘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组合式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

    目的:探讨改进的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59岁,平均32.5岁.4例并发神经损伤,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45°(10°~55°).均应用组合式植骨+组合式内固定方法重建肱骨髁部.结果:1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例均获得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4.5个月(3.5~10.0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改善.按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7.16±1.75)分与术后平均(89.53±2.6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317,P<0.01).结论:组合式植骨+组合式内固定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真正实现肱骨髁部的解剖重建和多点位、多维空间的加压固定,同步实现骨愈合与关节功能康复,是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鹏;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王家林;禹宝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效果不理想,是骨科领域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1996-2005年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1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勇;李东升;冯峰;古建立;黄满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与喙锁结构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修复的方法众多,从2002年5月起,对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 plate,CHP)的应用与传统的动力性喙锁稳定结构重建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技术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选择运用的价值.

    作者:张启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手法复位树脂绷带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8例

    桡骨远端骨折是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2001-2004年应用手法复位树脂绷带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8例,随访6~22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西民;逄成;于会林;庄建;王宝山;仲崇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微创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

    胫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多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多,较难愈合.自髓内钉发明以来,尤其是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以其手术创伤较小、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较高、能早期活动、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祝海炳;龙亨国;罗从风;周蔚;周强;洪文跃;刘玖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临床观察

    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骨不愈合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采用闭合穿针交锁髓内针或普通髓内钊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23例,3例失去联系,随访20例,骨折处均正常愈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鹏;袁光华;王建元;黄红光;王猛;姚红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生理性成骨力值概念治疗骨折与骨不连——兼论MO现象与有效固定

    治疗骨折与术后合并的骨不连,至今仍是骨创伤领域的难题之一.研究分析当前的学术思想,探索更接近骨愈合规律的理念与技术,是必然的学术趋势.

    作者:张春才;禹宝庆;许硕贵;苏佳灿;王家林;牛云飞;康庆林;付青格;任可;张鹏;高堂成;张雪松;严望军;王冠军;汪光晔;万岷;李波;孙建伟;王仁;丛永健;杨郁野;郑医红;李格当;刘欣伟;管华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介绍一种治疗骶部褥疮的新方法

    骶骨部是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而臀部皮瓣是治疗该部位常用的皮瓣供区,由于褥疮局部血循较差,或缝合后切口张力较大,采用常规的局部切除或皮瓣转移方式治疗,失败率较高[1,2].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肩胛骨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全部采用后入路肩胛外缘切口,如有肩胛冈骨折或肩峰骨折另作辅助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8周,按Hardegg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3例,良5例.无钢板断裂、松脱,骨折移位,骨不愈合,感染,再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后外侧缘切口内固定肩胛骨外侧缘、肩胛冈治疗肩胛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作者:童贤平;朱峰;卢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侧前方减压、植骨加Z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发展,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逐渐成为创伤脊柱外科的常见病.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常累及三柱,以前中柱破坏为重,致压物常来自脊髓前方,往往需要行侧前方减压.

    作者:王章富;洪正华;陈海啸;林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成骨力值的概念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索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岁.原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4例,C2型7例,C3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断端复位后以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内固定,辅助使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加压螺钉.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26.5个月.肱骨髁部骨折在术后平均3.8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及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优6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持骨稳定,可在骨块间提供持续纵向压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牛云飞;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苏佳灿;张鹏;汪光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的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为全身中常见的骨折,约占整个骨折患者的1/6,多见于老年患者.收治了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的患者28例,分析原因如下.

    作者:禹宝庆;张春才;苏佳灿;付青格;胡海波;刘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移促进股骨头坏死处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移对促进股骨头缺血坏死处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方法:日本大耳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基因组和综合组.治疗8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股骨头滑膜VEGF阳性细胞率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股骨头血管数目改变情况.结果:模型组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减低,与对照组、基因组、综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较高,与中药组及基因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数目:在A区,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B区,各组较模型组血管数目均有增加,对照组、基因组、综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与基因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虽然血管数目较模型组多,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及VEGF基因转移均可促进股骨头缺血坏死处局部新生血管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尤以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基因疗法效果为好,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基因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峻辉;吴亚玲;叶建红;宁亚功;于海鹰;彭仲杰;栾晓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远端骨折锁钉操作总结

    目前旧产股骨带锁髓内钉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往往由于远端锁钉操作困难,而困扰骨科同行,如何解决此问题,自2001年1月-2005年2月总结了63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嵩峰;陈桂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比较苏氏正骨法结合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的疗效.方法:本组24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男185例,女55例;年龄24~64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外固定组(A组)和内固定组(B组),每组120例,分别采用苏氏整复手法结合外固定器(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2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按临床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25例,良88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4.17%;B组优11例.良86例.可23例,差0例,优良率80.83%.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越膝外固定器限制膝关节活动,需进一步改进成带活动轴可屈曲式外固定器.

    作者:杨兆宏;苏继承;邱晗;肖健;柳伟;雷利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股骨大粗隆稳定钢板的动力髋螺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不稳定型股骨粗降部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效果欠佳,术后可出现骨折再移位、内固定松动、并发髋内翻畸形等[1].

    作者:吴向武;潘宏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