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云飞;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苏佳灿;张鹏;汪光晔
在各种创伤后骨折治疗中,骨不连的治疗仍然是全世界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的约600万骨折患者中,约5%~1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1].
作者:刘欣伟;牛云飞;张春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骶骨部是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而臀部皮瓣是治疗该部位常用的皮瓣供区,由于褥疮局部血循较差,或缝合后切口张力较大,采用常规的局部切除或皮瓣转移方式治疗,失败率较高[1,2].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索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岁.原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4例,C2型7例,C3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断端复位后以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内固定,辅助使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加压螺钉.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26.5个月.肱骨髁部骨折在术后平均3.8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及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优6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持骨稳定,可在骨块间提供持续纵向压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牛云飞;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苏佳灿;张鹏;汪光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进的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59岁,平均32.5岁.4例并发神经损伤,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45°(10°~55°).均应用组合式植骨+组合式内固定方法重建肱骨髁部.结果:1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例均获得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4.5个月(3.5~10.0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改善.按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7.16±1.75)分与术后平均(89.53±2.6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317,P<0.01).结论:组合式植骨+组合式内固定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真正实现肱骨髁部的解剖重建和多点位、多维空间的加压固定,同步实现骨愈合与关节功能康复,是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鹏;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王家林;禹宝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足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颈性眩晕是其为常见的症状,为临床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采用穴位植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
作者:王守星;王守永;李德宪;黄凤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自1997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问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完全剥离的患者28例,对本组患者均再次行剥脱纤维环取出术或取出加内固定植骨术,效果满意,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福华;李坛;曹飞;张旭辉;王华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Pilon骨折是涉及胫骨踝关节面损伤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该类型骨折有增加的趋势,自2000-2005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Pilon骨折3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谢波;周立波;王英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前,髓内钉固定已成为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首选,但对于胫腓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时容易出现骨折端成角畸形.如何满意复位及维持复位后的稳定性,成为临床上治疗胫腓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的一大难题.
作者:姚剑飞;康两期;丁真奇;翟文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苏氏正骨法结合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的疗效.方法:本组24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男185例,女55例;年龄24~64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外固定组(A组)和内固定组(B组),每组120例,分别采用苏氏整复手法结合外固定器(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2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按临床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25例,良88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4.17%;B组优11例.良86例.可23例,差0例,优良率80.83%.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越膝外固定器限制膝关节活动,需进一步改进成带活动轴可屈曲式外固定器.
作者:杨兆宏;苏继承;邱晗;肖健;柳伟;雷利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用平面有限元法及生物力学原理对儿童与成人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裂纹走向及移位过程进行定量研究,比较两者产生机制的不同之处,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儿童及成人桡骨的X线片,分别建立儿童与成人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模型,用有限元法计算桡骨中各点的应力分布.在骨折即将发生的瞬间,将桡骨隔离,对其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比较两者骨折裂纹走向及移位和复位过程的区别.结果: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裂纹走向:儿童由掌远斜向背近,成人由背远斜向掌近.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复位过程是:儿童以拔伸回旋手法为主,成人以拔伸折顶手法为主.结论:对于儿童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压垫应置于远折端的背桡侧及近折端的掌侧,对成人压垫应置于远折端的掌桡侧及近折端的背侧.
作者:程方荣;崔红新;王学昌;程方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对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63~92岁,平均74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7例,ⅢB型16例,Ⅳ型3例.均为新鲜骨折.采用钢丝固定重建大粗隆,再扩髓并固定假体,或先固定假体,随后固定大粗隆骨折块.结果:26例中12例发生低蛋白血症,8例低钾血症,17例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20例随访1~2年,平均17个月,16例生活可自理,无假体下沉,行走无疼痛或轻微疼痛.1例人工股骨头反复脱位,但能手法复位.3例髋部疼痛较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分:优13例,良3例,中4例.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党晓谦;王坤正;柏传毅;时志斌;宋金辉;王春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若不能得到良好而稳定的骨折复位固定,易出现长期肿胀、疼痛、行走困难,甚至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作者:刘新功;端木群力;黄东辉;赵琦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前旧产股骨带锁髓内钉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往往由于远端锁钉操作困难,而困扰骨科同行,如何解决此问题,自2001年1月-2005年2月总结了63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嵩峰;陈桂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不稳定型股骨粗降部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效果欠佳,术后可出现骨折再移位、内固定松动、并发髋内翻畸形等[1].
作者:吴向武;潘宏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3年3月-2006年3月,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23例,取得满意疗效.我们所使用的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为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注册号:国药管械(准)字2000第310212号,产品标准号Q/JY.Y02-2000).
作者:王国胜;吴明;石卫星;刘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接骨续筋丸治疗骨折后骨痂质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生长激素(GH)的变化,探讨接骨续筋丸对骨痂改造塑形期的影响.方法:将68例入选病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28~64岁)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治疗组采用接骨续筋丸治疗,对照组采用依普黄酮和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痂X线评分、骨痂BMD、血清ALP及GH的改变及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痂BMD、血清AL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骨痂X线评分、血清GH、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骨续筋丸对骨折后骨痂改造塑形期愈合有促进作用.
作者:柳景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发展,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逐渐成为创伤脊柱外科的常见病.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常累及三柱,以前中柱破坏为重,致压物常来自脊髓前方,往往需要行侧前方减压.
作者:王章富;洪正华;陈海啸;林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肩胛骨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全部采用后入路肩胛外缘切口,如有肩胛冈骨折或肩峰骨折另作辅助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8周,按Hardegg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3例,良5例.无钢板断裂、松脱,骨折移位,骨不愈合,感染,再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后外侧缘切口内固定肩胛骨外侧缘、肩胛冈治疗肩胛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作者:童贤平;朱峰;卢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骨不愈合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采用闭合穿针交锁髓内针或普通髓内钊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23例,3例失去联系,随访20例,骨折处均正常愈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鹏;袁光华;王建元;黄红光;王猛;姚红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下颈椎(C2-C7)后路螺钉钢板(棒)固定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技术已被国际公认,而技术的关键就在于螺钉锚点的提供,即螺钉的植入技术.常采用的下颈椎(C3-C7)后路螺钉植入技术足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