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梅;李超;雍芳芳;贾慧群
目的 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胎儿宫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足月单胎头位产妇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2~32岁,按照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3组,每组40例.剖宫产组(CS组):经L2,3间隙行穿刺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术中不用辅助药,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分娩镇痛组(LA组):于第一产程开始行L2,3硬膜外常规穿刺头向置管,注入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获得满意镇痛效果后接PCA泵,背景输注速率6~ 10 ml/h,PCA量5 ml,锁定时间20min,宫口开全时停药;自然分娩组(SL组):按正常分娩常规程序处理.术中吸氧,记录新生儿出生后l、5 min时Apgar评分以及15 min和24 h时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评分(NACS评分);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血清乳酸、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浓度.结果 3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Apgar评分,15 min、24 h NACS评分及脐动脉血NP-Y和β-E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S组比较,SL组脐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pH值降低,BE绝对值升高,LA组PO2升高,PCO2降低(P<0.05);与SL组比较,LA组脐动脉血乳酸浓度降低,pH值升高,BE绝对值降低,PO2升高,PCO2降低(P<0.05).结论 3种分娩方式下胎儿宫内氧合状态具有显著性意义,但无临床意义.
作者:鲁美静;赵青松;鲁卫华;金孝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内脏痛大鼠海马c-f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 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内脏痛组(VP组)经尾静脉脉注射0.9%生理盐水;异丙酚7.5 mg/kg组(P1组)和异丙酚75.0 mg/kg组(P2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异丙酚7.5和75.0mg/kg.采用直肠扩张法制备内脏痛模型.于给药前后测定痛阈,将引起大鼠腹壁明显收缩变平的小扩张气囊内压作为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处死大鼠,提取海马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c-f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VP组比较,P1组和P2组痛阈升高,海马c-fos mR-NA表达下调(P<0.05);与P1组比较,P2组痛阈升高,海马c-fos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异丙酚可下调大鼠海马c-fos 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内脏痛.
作者:白倩;董铁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对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自律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兔24只,体重1.8~2.2 kg,雌雄不拘,取窦房结组织,采用细胞内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正常状态下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为基础值,并进行下述3部分实验(n=8):(1)采用累积浓度给药法给予瑞芬太尼2、4、8、16、32 ng/ml,分别于各浓度药物作用组织15 min时记录动作电位;(2)先以16 ng/ml的瑞芬太尼作用组织15 min,记录动作电位,台氏液洗脱后以含有钙通道开放剂Bay K8644 0.5 μmol/L的台氏液灌流标本15 min,再以含有瑞芬太尼16 ng/ml的灌流液冲灌标本15 min,记录动作电位;(3)先以16 ng/ml的瑞芬太尼作用组织15 min,记录动作电位,台氏液洗脱后以含有钾通道阻滞剂TEA 20 nmol/L的台氏液灌流标本15 min,再以含有瑞芬太尼16 ng/ml的灌流液冲灌标本15 min,记录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参数:动作电位幅值(APA)、窦房结起搏细胞放电的频率(RPF)、复极化90%时间(APD9o)和4相自动除极化速度(VDD).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瑞芬太尼使窦房结起搏细胞APA、RPF、VDD降低,APD90延长,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Bay K8644预先给药可逆转瑞芬太尼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而TEA预先给药后,对瑞芬太尼诱发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无影响.结论 瑞芬太尼对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有负性变时作用,该效应与其阻断钙通道有关,与钾通道无关.
作者:程文杰;徐维娟;徐桂萍;许晓东;曹振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可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阿片类药物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研究表明,芬太尼对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有保护作用[1].舒芬太尼是一种高选择性μ受体激动剂,镇痛效力是芬太尼7~10倍,且比芬太尼能更好的抑制应激反应[2],目前越来越多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舒芬太尼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4].本研究拟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CPB下心脏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临床麻醉药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张爱玉;付建峰;马洪亮;赵雪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异丙酚-阿曲库铵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剖腹产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μg/kg、异丙酚2.0mg/kg和阿曲库铵0.4 mg/kg;麻醉维持:静脉输注瑞芬太尼9.0 μg· kg-1·h-1、异丙酚12.0mg· kg-1·h-1,并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3 mg/kg.观察麻醉过程血流动力学指标;于分娩后取脐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并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学(NBNA)评分.记录患者苏醒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新生儿血气指标、Apgar评分及NBNA评分和产妇整个麻醉过程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苏醒时间(5.0±0.5) min,围术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术后随访未见术中知晓发生;肠蠕动恢复时间(16.2±0.7)h.结论 瑞芬太尼-异丙酚-阿曲库铵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优良且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周平明;吕志凯;孙国巨;罗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左西孟坦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择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24例,年龄35 ~ 60岁,ASA分级Ⅱ级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平均肺动脉压(MPAP)> 30 mm H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2):对照组(C组)和左西孟坦组(L组).L组于主动脉开放后静脉注射左西孟坦负荷量24 μg/kg,随后以0.2 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后1 d;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5 min(T0)、停机即刻(T1)和术后1 h(T2)时记录HR、MAP、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和CI,计算肺血管阻力(PVR)及RPP.记录肺动脉高压改善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2组T1,2时PCWP降低,CI升高,C组T1,2时HR升高,T2时MPAP降低,L组T1,2时MPAP和PVR降低(P<0.05);与C组比较,L组T1.2时HR、MPAP、PVR降低,CI升高,T2时RPP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率升高(P<0.05).结论 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左西孟坦在不增加心肌氧耗,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还可改善肺动脉高压.
作者:严蓉;郭松青;胡乃琴;高巨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吸入氢气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时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雄性ICR小鼠48只,体重20 ~ 25 g,5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A组)、假手术+氢气组(B组)、脓毒症组(C组)和脓毒症+氢气组(D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 (CLP)法制备脓毒症模型.B组和D组于假手术或CLP后1、6h吸入2%氢气1h.CLP后24 h时行行为学评分,随后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采集静脉血样,随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测定血清及肺组织TNF-α、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IL-10水平和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与A组比较,C组和D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氧合指数降低,凋亡指数升高,血清及肺组织TNF-α 、IL-1β、HMGB1和IL-10水平升高(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行为学评分降低,氧合指数升高,凋亡指数降低,血清及肺组织TNF-α、IL1β和HMGB1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吸入氢气可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水平平衡,抑制炎性反应,减轻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
作者:刘宏伟;史媛;谢克亮;于泳浩;王涛;韩焕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人脐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0×106个/ml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2 ml/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7组(n=15):正常对照组(C组)、1.0 ng/ml芬太尼组(F1组)、5.0 ng/ml芬太尼组(F5组)、0.1 ng/ml舒芬太尼组(S1组)、0.5 ng/ml舒芬太尼组(S5组)、1.0ng/ml瑞芬太尼组(R1组)、5.0 ng/ml瑞芬太尼组(R5组).7组先用含有50 ng/m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ng/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相应浓度的芬太尼、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无血清培养基孵育10d,然后加入50 ng/ml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继续孵育4d.每组取3孔,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每组取6孔,测定培养液IL-12浓度和CD80/CD86表达.每组取6孔,测定树突状细胞活力.结果 与C组比较,F5组、S1组、S5组、R1组和R5组培养液IL-12浓度和细胞活力降低,CD80/CD86表达下调(P<0.05),F1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1组比较,S1组和R1组培养液IL-12浓度和细胞活力降低,CD80/CD86表达下调(P<0.05);与F5组比较,S5组培养液IL-12浓度降低(P<0.05),细胞活力和CD80/CD8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5组培养液IL-12浓度和细胞活力降低,CD80/CD86表达下调(P<0.05);与S1组比较,R1组培养液IL-12浓度和细胞活力降低(P<0.05),CD80/CD8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5组比较,R5组培养液IL-12浓度和细胞活力降低,CD80/CD86表达下调(P<0.05).结论 瑞芬太尼对人脐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强于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对其抑制作用强于芬太尼.
作者:邢玉英;齐少霞;赵雪莲;付建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麻醉科医师人格倾向与职业紧张度的关系.方法 在全市多家医院随机抽取100名麻醉医师自愿填写问卷,当场回收.有效问卷91份.问卷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工作内容问卷以及麻醉事件问卷.计算内外向因子、精神质因子、神经稳定性因子、社会支持度、个人成就感、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性的标准分及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性的标准分的比值(D/C).结果 内外向因子和精神质因子的标准分与D/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5和-0.2375 (P< 0.05);神经稳定性因子标准分与D/C无相关性(P>0.05);社会支持度和个人成就感的标准分与D/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和-0.264(P<0.05);50%以上的麻醉科医师有术中精神高度紧张、夜班和加班多、急诊手术多、抢救与紧急气管插管使其精神紧张等工作特点.结论 外向型人格倾向的麻醉科医师职业紧张度较低;内向型人格倾向的麻醉科医师执业紧张度较高;倔强型人格倾向的麻醉科医师职业紧张度也相对较低;良好的社会支持度和个人成就感能降低职业紧张的程度.
作者:李文静;高瑞君;沈有舟;胡振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与单肺通气患者血容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择期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40例,男性,年龄50~ 60岁,体重指数20 ~ 25 kg/m2,ASA分级Ⅱ级.麻醉诱导后经口明视插入F39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经两肺听诊和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后,连接麻醉机行单肺通气,设定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5次/min、吸呼比1∶2.单肺通气30 min时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速率为0.67 ml· kg-1·min-1,分别在输注前、输注羟乙基淀粉剂量达2、4、6、8、10、12 ml/kg时采用FloTrac/Vigileo心输出量监测系统记录SVV、CO、SV、CI.SVV、CO、SV、CI与羟乙基淀粉输注量行Spearn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SVV与单肺通气患者血容量变化呈负相关,CI、CO、SV与单肺通气患者血容量变化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rSVV:-0.249,r Co:0.570,rSV:0.552,rCI∶0.550.结论 SVV与单肺通气患者血容量变化相关性差,不能准确反映容量的变化.
作者:王合梅;李超;雍芳芳;贾慧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硬膜外阻滞实施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300例,年龄18~64岁,体重41~ 78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0):普通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组(A组)、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B组)和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C组).常规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各组置入相应的硬膜外导管.记录硬膜外置管通畅情况、置管时感觉异常、回抽见血或脑脊液、穿刺误入血管、注药遇阻、拔除硬膜外导管难易情况、拔管后出血、术后感觉异常及术后1周内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硬膜外置管时感觉异常、回抽见血或脑脊液、注药遇阻和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可降低置管损伤神经及血管的发生机率,其效果与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相似.
作者:戚志超;朱小兵;刘志群;吴论;彭学强;邹伟伟;周克亭;郑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行表面麻醉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患者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H-UPPP患者84例,年龄28 ~ 48岁,体重91 ~ 108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2):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麻醉诱导前气管导管套囊及前段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3g,C组涂抹石蜡油.于麻醉诱导前5 min、停止输注麻醉药、拔除气管导管、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T1~4)时记录MAP、HR和SpO2,并于各时点采集非输液侧前臂静脉血样3 ml,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记录围拔管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L组T3,4时MAP及HR降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T2~4时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可有效减轻H-UPPP患者拔管反应.
作者:孙德峰;杨林;吴越;于湛;魏燚;王丽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在异氟醚导致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7dSD大鼠28只,雌雄不拘,体重16~ 18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7):对照组(Con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一叶萩碱组(Sec组)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一叶萩碱30 mg/kg;异氟醚组(Iso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持续吸入1.4%异氟醚6h;一叶萩碱+异氟醚组(Sec+ Iso组)吸入异氟醚前30 min和吸入3h时腹腔注射一叶萩碱30 mg/kg,持续吸入1.4%异氟醚6h.给药后3周时处死大鼠取海马制作海马切片,行电生理实验,每隔5 min测定群峰电位振幅(PSA)和长时程增强(LTP),记录LTP诱发成功情况.结果 与Con组比较,Iso组各时点PSA和LTP诱发成功率降低(P<0.01),Sec组和Sec+ Iso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so组比较,Sec+ Iso组各时点PSA和LTP诱发成功率升高(P<0.01).结论 GABAA受体参与了异氟醚导致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
作者:田海涛;李海鸥;王志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66例,年龄46 ~ 78岁,体重45~ 88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33):连续股神经阻滞组(Ⅰ组)和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Ⅱ组).手术开始前30 min时,Ⅰ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Ⅱ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2组均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并留置导管.术后0.5h时,Ⅰ组股神经留置导管和Ⅱ组髂筋膜间隙留置导管分别连接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至术后48 h.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背景输注速率5 ml/h,PCA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维持VAS评分≤3分.分别于首次注药后10 min和术后0.5、4、24 h时,评价感觉阻滞范围,计算感觉阻滞有效率.当VAS评分>4分时,每12h静脉注射或口服曲马多50~ 100 mg进行镇痛补救;当VAS评分>5分时,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进行镇痛补救.记录术后4h内、4~12h和12~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术后24 h内和24 ~ 48 h曲马多和哌替啶的用量.记录术后24 h内和24 ~ 48 h病人夜间睡眠质量评分.记录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等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局麻药中毒、严重的恶心呕吐(持续l d以上)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首次注药后10 min时股内侧区感觉阻滞有效率降低,术后0.5 h时股外侧区感觉阻滞有效率升高(P<0.05).2组不同时段镇痛泵按压次数、曲马多和哌替啶的用量、夜间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均未见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的发生;术后均未见局麻药中毒症状、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相似,但感觉阻滞范围更广.
作者:张庆芬;林惠华;杨庆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联合硬膜外吗啡用于妇科手术病人多模式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择期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妇科开腹手术病人2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雨2组:对照组(C组)和帕瑞昔布钠组(P组).于手术开始前30 min,C组和P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或帕瑞昔布钠40 mg,给药后12、24和36 h时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或帕瑞昔布钠40 mg.2组均采用吗啡PCEA,术后维持VAS评分≤3.当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脉曲马多作为补救镇痛用药.记录术后48 h内PCE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吗啡用量、补救药使用情况;术后48 h时记录病人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评分,取血样,测定血清Cr、BUN、ALT、AST、总胆红素水平和凝血功能,记录各指标异常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情况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共完成225例,其中P组112例,C组113例.与C组比较,P组PCE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吗啡用量和补救用药率降低,病人对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2组恶心和瘙痒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联合硬膜外吗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妇科手术病人术后多模式镇痛,同时还可降低吗啡用量,减免吗啡的副作用.
作者:刘卫锋;刘克玄;赵国栋;肖金仿;彭书崚;黄文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筛选全麻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病人1034例,性别不限,年龄18 ~ 89岁.根据麻醉恢复期是否发生躁动,将病人分为非躁动组和躁动组.记录年龄、性别、合并症、受教育程度、病史、ASA分级、术前用药、全麻方法、手术种类、术中补液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引流管数量等.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麻醉恢复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36例病人麻醉恢复期发生躁动,发生率为3.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高、术前用药使用地西泮、麻醉诱导未使用咪达唑仑及术中补液程度高是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SA分级高、术前用药使用地西泮、麻醉诱导未使用咪达唑仑及术中补液程度高是全麻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危险因素.
作者:沈一维;魏珂;闵苏;黎平;律峰;金菊英;董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探讨KCNQ2/3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对布比卡因和氯普鲁卡因致小鼠惊厥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的影响,研究KCNQ2/3通道与局麻药神经毒性的关系.方法 清洁级雌性昆明种小鼠,体重20 ~ 30 g.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瑞替加滨组(R组),2组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不同剂量氯普鲁卡因组(C+L1组、C+L2组、C+L3组和R+L1组、R+L2组和R+L3组,n=10).C组和R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005 ml/g或瑞替加滨20 mg/kg,20 min后腹腔注射氯普鲁卡因.C+L1组、C+L2组、C+L3组氯普鲁卡因剂量分别为150.0、172.5、198.4 mg/kg;R+L1组、R+L2组和R+L3组氯普鲁卡因剂量分别为198.4、228.2、262.4 mg/kg.实验Ⅱ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40):对照组(C组)和瑞替加滨组(R组).2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组(C+Bt组、C+B2组、C+B3组、C+B4组和R+B1组、R+B2组、R+ B3组、R+B4组,n=10).C组和R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005 ml/g或瑞替加滨20 mg/kg,20 min后腹腔注射布比卡因.C+B1组、C+ B2组、C+B3组、C+B4组布比卡因剂量分别为37.8、43.5、50.0、57.5 mg/kg;R+B1组、R+ B2组、R+ B3组、R+B4组布比卡因剂量分别为50.0、57.5、66.1、76.0 mg/kg.采用Probit法计算布比卡因和氯普鲁卡因致小鼠惊厥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C组氯普鲁卡因致小鼠惊厥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165.3(155.8 g/kg~ 175.0) mg/kg,布比卡因致小鼠惊厥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ED50为41.1(36.7~44.5) mg/kg.R组氯普鲁卡因致小鼠惊厥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212.4(200.2 ~ 224.3) mg/kg,布比卡因致小鼠惊厥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51.5(45.1 ~ 56.0)mg/kg.与C组比较,R组氯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致小鼠惊厥的ED50升高(P<0.01).结论 KCNQ2/3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可明显提高氯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致惊厥的ED50,降低氯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致惊厥作用,提示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与其对KCNQ2/3通道抑制有关.
作者:程艳欣;李红;李军;张凡;陈永学;赵森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心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体重250~ 280 g,雌雄不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U组于心肌再灌注前5 min静脉内注射乌司他丁1×104 IU/kg,S组及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5h时处死大鼠,取缺血区心肌组织,观察心肌病理学结果;采用TUNEL法测定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TLR4的表达水平,采用ELIAS法测定TNF-α的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及U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TLR4表达水平和TNF-α含量升高(P<0.05);与I/R组比较,UT1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TLR4表达水平和TNF-α含量降低(P<0.05),UTI组心肌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 乌司他丁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抑制心肌再灌注早期TLR4的表达,减轻心肌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许崇恩;王公明;张孟元;王旭;邹承伟;徐艳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用于骨科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 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患者60例,年龄32 ~ 64岁,体重45 ~ 76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尼卡地平组(N组)和右美托咪定+尼卡地平组(DN组).DN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继之以0.5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中维持BIS值40~49.手术开始时以2.5 μg· 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尼卡地平,使MAP降至60 ~ 65 mm Hg,之后调整输注速率维持MAP在此水平,缝合伤口时停用尼卡地平.记录术中麻醉药和尼卡地平用量、出血量、输液量和异体输血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术中均未输注异体血.与N组比较,DN组术中麻醉药用量和尼卡地平用量降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缩短(P<0.05), 术中输液量、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用于骨科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时,可减少尼卡地平和术中麻醉药用量,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优化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作者:顾国华;朱俊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5脂氧合酶(5-LOX)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39只,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3):假手术组(S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组吸入2%异氟醚2h,24 h后制备模型.再灌注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随后处死,取脑组织测量脑梗死体积,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测定5-LOX、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和NF-κ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l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大,I/R组5-LOX、MyD88和NF-κB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I组5-LOX mRNA 、MyD88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I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5-LOX、MyD88和NF-κB蛋白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5-LOX表达,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吕海港;任鹏程;高昌俊;孙美艳;赵晓勇;柴伟;孙绪德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