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液过滤结合IUI治疗精液不液化不育

王苏梅;杨丹彤;邱毅

关键词:精液不液化, 不育, 过滤, IUI
摘要:探讨体外精液过滤法治疗精液不液化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双层镜头纸过滤精液结合宫腔内授精或宫颈管内授精(IUI/ICI),对35例精液不液化不育者进行了48个周期治疗.结果表明过滤后精液全部液化,妻子妊娠率51.4%,周期妊娠率37.5%.结论认为双层镜头纸过滤精液结合IUI治疗精液不液化不育,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按需服用赛力士(IC 351)可提高阴茎勃起功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配合中药栓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0例临床观察

    我院于1998年开始应用TRM-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配合中药栓剂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100例,年龄20~47岁,平均30.5岁.病史半年至10年不等.均有典型的前列腺炎症状,常规前列腺液镜检、细菌培养、直肠指诊、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魏巍;邹本杰;芦立新;张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源性包皮嵌顿1例

    患者,男,30岁,朝鲜族,翻译.因包皮嵌顿肿胀、疼痛3个月而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患者因包皮长,自觉阴茎小,于人院前3个月在韩国某个体医院行塑料球包皮内植入和硅胶注射治疗,继之出现包皮外翻、高度水肿,包皮不能复位,阴茎肿胀疼痛,一直应用止痛药物.体检:体温36.9℃,痛苦面容,阴茎呈鸭头状短缩、增粗畸形,冠状沟区周径18.5 cm,阴茎背侧皮肤可见横形紧张性崩裂口,长约3 Cm,深至白膜,糜烂、渗出,边缘皮肤坏死,有明显绞窄环,阴茎冠状沟区可触及坚硬球状物,无压痛,阴茎海绵体散在硬结,尿道海绵体、阴茎柔软(图1).

    作者:刘维如;吉名显;刘天盛;王平;徐进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四环素囊内注射精液囊肿23例报告

    我院男科门诊自1995年2月~1999年4月对23例精液囊肿患者,采用四环素作为硬化剂囊内注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23例,年龄24~46岁,平均35岁.其中右侧15例,左侧8例,病程4个月~9年,平均9.3月.囊液量2~16ml,平均6.5 ml.患者主要表现为阴囊内肿块,局部胀痛或向腹股沟放射,触摸有明显囊状感,表面圆滑,界线清楚,与睾丸或附睾贴近,位于附睾头部多见,穿刺抽取囊液为乳白色,镜检可看到不活动的精子、脂肪小体,偶见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而明确诊断.

    作者:李其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雄激素诱导大鼠阴茎细胞增殖的研究

    本研究试图探讨雄激素补充治疗能否诱导去势大鼠阴茎勃起组织细胞增殖.30只成年SD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势组及补充组.补充组术后2周肌注十一酸睾酮(13.7 mg/kg),并分别于补充治疗后24、48、72及96 h处死,后处死对照组及去势组动物,取中段阴茎海绵体,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其细胞增殖情况.发现正常情况下阴茎组织中存在中等强度的细胞增殖(39.8±3.47),去势2周后几乎无细胞新生(P<0.01),睾酮补充48 h后即诱导DNA合成(21±2.29),96 h后增殖细胞显著增多(95.2±9.65,P<0.01).增殖细胞包括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等.结果表明雄激素能诱导去势大鼠阴茎勃起组织多种类型细胞增殖.

    作者:张新华;陈坚;莫曾南;黄伟华;白先忠;胡礼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输精管节育粘堵材料进入膀胱构成膀胱异物1例报告

    患者,男性,38岁,教师,已婚.按计划生育要求行双输精管粘堵节育术后月余.一次性生活后突觉下腹抽痛,尿频,尿急伴肉眼血尿就诊.基层医院按炎症治5天不见好转,于1999年7月27日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发现膀胱内条索状异常声影,遂行急诊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充血明显,三角区有一长条状透明异物,即用膀胱镜活检钳取出.

    作者:刘俊山;张步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精子表面蛋白受精素β在精卵结合和融合中的作用研究

    为探讨精子表面蛋白受精索β(Fβ)在精-卵结合和融合中的作用.本文应用鼠Fβ单抗,通过体外受精试验观察该单抗预孵育不同浓度精子后,对精-卵结合和融合功能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确定Fβ在精子表面的特异性定位.结果在不同精子浓度下,Fβ单抗均可显著降低体外精-卵的结合和融合能力;可使精-卵结合指数降低34.43%~75.46%,平均56.05%;使精-卵融合的受精指数降低47.68%~56.32%,平均52.18%;受精率下降28.06%~54.32%,平均41.56%.在精子顶体反应前后,Fβ在精子表面均特异性定位于精子头部赤道区域和顶体内膜区域.结论:Fβ在精-卵的结合和融合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将Fβ蛋白作为精子靶抗原之一用于避孕疫苗的开发研究.

    作者:李彦锋;靳风烁;江军;王洛夫;靳文生;何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国人前列腺组织中PSP94 mRNA的替代剪接

    为探讨国人PSP94 mRNA的替代剪接特点,本文提取了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正常前列腺组织的总RNA,用RT-PCR扩增其cDNA,经琼脂糖电泳分析,并与国外报道进行比较.结果如下:①国人PSP94 cDNA序列与国外报道一致;②国人PSP57 mRNA相对PSP94 mRNA的表达量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因此我们认为国人PSP94 mRNA的基因序列与西方人相同,其低水平替代剪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剪接子的活性与西方人存在差异.

    作者:田长生;高瑞娟;李春凌;刘喜春;赵雪俭;刘树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

    编者按:性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需要男女共同参与.不论哪一方出现障碍都可影响性和谐.因此,了解一些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知识,对于男科医师来说,也是需要和有益的.为此我们特请马晓年教授撰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裨益.据美国1999年公布的一项涉及1749名妇女的性调查报告称,43%的女性患有性功能障碍,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妇女的性问题比男性要复杂得多,比如男性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时多只有10%的人会伴有性欲低下,而妇女在出现其它性问题时同时伴有性欲问题的人则多达40%以上.

    作者:马晓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隐睾延误治疗74例分析

    睾丸位置的不正常,除了因高温影响睾丸发育之外,还容易发生肿瘤,特别是腹腔隐睾其发生率较正常人高数十倍.据统计睾丸肿瘤中的8%~15%发生于隐睾[1].因此隐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但关系到睾丸的发育和以后的生育能力,同样是预防睾丸恶性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就本院隐睾延误治疗者的原因,临床和病理观察作一分析.临床资料我院自1985~1999年15年中共行隐睾手术211例,其中7岁以上才手术的74例,占35%,年龄大的为54岁.双侧隐睾6例,单侧隐睾66例,2例未找到睾丸.

    作者:何屹;何以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右侧双重睾丸、左侧睾丸缺如1例报告

    患儿男性,1.5岁,主因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4小时入院.自幼患儿左侧阴囊未发现睾丸.查体:右阴囊内梨形肿物约8 cm×6 cm×5 Gm,睾丸可触及,外环口处饱满.左阴囊及腹股沟区未触及睾丸.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左侧隐睾行急诊手术.术中还纳嵌顿肠管剥离疝囊时,发现右侧外环口处有一睾丸,右阴囊内睾丸仍存在,遂将阴囊内睾丸及外环口处睾丸均提出切口外,见阴囊内睾丸发育良好,约1.5 cm×1.0 cm×0.8 cm.外环口处睾丸较小,约1.0 cm×0.8 cm×0.6 cm,形状及质地均同正常睾丸.两睾丸均有自己独立的附睾,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并同出于右侧内环口.下降固定外环口处睾丸至阴囊内.同时手术探查左侧腹股沟管,未发现左侧睾丸,延长切口探查腹膜后及腹腔,均未见左侧睾丸.术后多次腹膜后,腹腔B超及CT扫描,均证实左侧睾丸缺如.

    作者:韦晓景;霍新合;张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鼠阴茎组织NOS基因表达及不同月龄的影响

    探讨阴茎组织中NOS基因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测定2、12和24月龄大鼠阴茎组织中NOS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老龄大鼠与低月龄大鼠相比,阴茎组织中NOS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2月龄与12月龄比较,P<0.05;与24月龄比较,P<0.01;12月龄与24月龄比较,P<0.05),提示阴茎组织中NOSmRNA表达下降可能是ED年龄依赖性的原因之一.

    作者:胡海翔;蔡庆;王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雄激素受体基因 CAG多态性和泌尿系疾病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对相应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已是众所周知.AR基因和启动子以及可能的加强子的结合导致了相应靶基因的转录,因此AR基因又被称之为转录因子.而AR基因的转录活性和AR基因编码谷胺酰胺(CAG)多态性有关.已有报道显示AR基因CAG多态性同前列腺疾病和精子数的高低有关,结合笔者的研究,在这里作一综述.

    作者:陈越;唐涌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性功能障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男子性功能障碍是男科学临床上多个不同症状的总称,包括性欲低下、勃起功能障碍、射精障碍和高潮缺乏.对性功能障碍的治疗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产生症状的原因及对病人情况的合理评估来进行.例如:对于年龄超过70岁,因为前列腺手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海绵体内注射药物治疗,此时不必太注重可能出现的阴茎海绵体纤维化的副作用.然而,对于一个年轻患者而言,海绵体纤维化则是患者所不能接受的并发症,也是我们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方法很多,如:性心理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海绵体注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使用较多,目前常用的药物中只有少数几种药物经过系统的临床应用.其中许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尚缺乏较为系统的资料,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药物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加以评述.

    作者:戴继灿;江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帕罗西汀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附130例报告)

    早泄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有资料表明发病率高达75%,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早泄的发病率是14%~41%[1].虽然治疗早泄的方法很多,但因为疗效不肯定或方法复杂没有能够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广泛使用新型抗抑郁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抑郁症时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射精的不良反应,结果用来治疗早泄取得明显效果[2],帕罗西汀是SSRI当中延迟射精作用强的药物[3],为了观察帕罗西汀治疗早泄的疗效(包括药物副作用、对男女双方性生活的整体影响、继续用药的愿望以及价格因素等).

    作者:陶林;王春华;叶其伟;杨江根;王风;李火金;陈德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睾丸发育情况随访(附56例报告)

    我院自1990年开始,在高考、升学考、征兵体检及泌尿外科门诊中、对1980年至1999年曾经在我院施行隐睾固定术后的56例病人进行随访.现将随访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6例.手术年龄2~4岁11例,5~10岁29例,11岁以上16例.左侧隐睾24例,右侧隐睾27例,双侧隐睾5例.腹腔型隐睾13例,腹股沟型隐睾43例(术前检查睾丸大小基本正常),其中隐睾合并包茎、包皮过长11例,隐睾合并尿道下裂1例.手术方法:1989年以前主要采用Bevan方法,将精索充分游离后将睾丸引入扩大的阴囊内,缩窄阴囊的颈部,睾丸固定在阴囊底部,在睾丸低部的引带作一根牵引缝线,并引出阴囊连一橡皮筋固定在大腿内侧,牵引固定时间7~10天.1990年以后主要采用阴囊皮肤与肉膜间窝固定并缩窄阴囊颈部.有2例精索过短,充分游离松解后仍然无足够长度使睾丸纳入阴囊,将斜向弯曲走行的精索自后腹膜经皮下环(赫氏三角)直接进入阴囊.56例病人治疗情况见表1.

    作者:赵家荣;肖家华;杨勇;苏应明;李自梅;张东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男性儿童脑瘤幸存者性腺状况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丝线套扎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经验

    我科从1995~2000年用丝线套扎,治疗男性尖锐湿疣共150例.方法为:丝线套扎主要针对阴茎散在湿疣,系带处或尿道口疣体,直径大约0.5 cm左右的疣体为适合.消毒,局部麻醉(注意:麻醉药不宜注射过深,仅作皮下注射即可),后用蚊式钳在疣体根部钳夹,钳夹时应注意位置不宜过深,也不能过浅,原则是包括疣体根部部分皮肤,然后用0~1号线结扎即可.结扎远端之疣体可剪去,然后用石碳酸、酒精处理.

    作者:毛林;张锦莎;杨芝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男性弱精子症

    临床资料笔者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生殖道感染引起的男性弱精子症43例,病人精液检查均为精子活动力低下,活动率不足50%者,并检出程度不等的脓、白细胞,或支原体、衣原体等.治疗方法以五味消毒饮加味,方药组成、金银花15g、菊花1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15 g,丹参25g、黄芩12 g、牛七15 g、制大黄3 g、甘草3g、有阳虚者去银花、菊花、黄芩加仙灵脾、淫羊霍、巴戟天;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遗精加金樱子、芡实、五味子.每日一剂,治疗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药1~3个疗程,从服药始,每疗程查精液常规1次.

    作者:高洪寿;许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睾丸活检前后血清抗精子抗体检测

    睾丸活检为男性不育症诊断方法之一.属于损伤性检查方法.为确定睾丸活检是否破坏血睾屏障产生自身抗精子抗体.我院对40例不育症患者进行睾丸活检前后血清抗精子抗体检测分析.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年龄在20~36岁,平均为28岁.均已结婚,婚期均在2年以上,睾丸重量约在5~35 g,睾丸长度约在1.5~3.6 cm,宽度约在1.2~3.3 cm,厚度约在1.0~1.8 cm.患者性功能基本正常.

    作者:贾韶彤;韩利忠;席向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