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克罗;叶恒力;张文正;伍辉国;杨敏;张崇建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7~66岁,平均43.2岁.根据AO/ASIF骨折分型:12A型3例,12B型6例,12C型9例.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价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17例骨折Ⅰ期愈合,1例出现骨不连.1例出现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经换药伤口愈合.无深部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40°~ 170°(平均165°),后伸20°~40°(平均36°),外展80°~90°(平均87°);肘关节前屈130°~ 150°(平均142°),后伸-8°~0°(平均-2°).术后DASH评分:5~38分(平均10.6分).结论 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和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坚实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因素.
作者:翟利锋;马苟平;沈立锋;郭峭峰;张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轴向空心加压螺钉融合手指近指间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微型空心加压螺钉(Acutrak 2,Acumed[IN],USA)对11例(12指)手指近指间关节进行融合,手术均采用背侧入路.结果 术后随访6~29个月,术前VAS疼痛评分平均6.5分,术后VAS疼痛评分平均1.0分,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愈合时间6~8周,平均7.4周.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无旋转畸形,无骨延迟愈合,无骨不连,无肌腱粘连.根据TAF评定标准:优8指,良3指,差1指.结论 本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固定可靠,掌握容易,大大降低骨不连的发生率、畸形愈合率、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易敏;王斌;刘峰;魏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儿 女,2015年3月9日出生.2015年8月8日18:00左右,右示指中节远端被剪刀剪断,于8月9日00:30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示指中节远端完全离断,断指肤色苍白,无血运(图1).伤后7h在示指指根鞘管内麻醉罗哌卡因应用下行右示指清创再植术.16倍显微镜视下清创,直径0.8 mm的克氏针作髓内贯穿固定中末节指骨,5-0肌腱缝线(强生公司,美国)多个“8”字法修复指深屈肌腱及伸肌腱.
作者:魏苏明;芮永军;陆征峰;刘宇舟;金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短缩畸形愈合后,行尺骨短缩截骨术对桡尺远侧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10具新鲜的成人上肢尸体标本上建立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的23C1.2)短缩愈合模型,使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后,行尺骨下段斜形阶梯状截骨,依次行克氏针和钢板内固定,比较截骨、克氏针、钢板三种处理方式,腕部大旋前和旋后扭矩的变化.结果 大旋前和旋后扭矩:对照组为(1.59±1.03) N·m和(1.85±1.21) N·m,桡骨远端骨折组为(1.44±0.93)N·m和(1.63±1.18) N·m,尺骨截骨组为(1.22 ± 0.83) N·m和(1.20 ± 0.83)N·m,尺骨克氏针内固定组为(1.24±0.78)N·m和(1.30±0.87)N·m,尺骨钢板内固定组为(1.37±0.85) N·m和(1.71±1.44)N·m.与尺骨截骨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组大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钢板内固定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克氏针和钢板内固定比较,大旋前扭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旋后扭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类似于榫卯结构的尺骨下段斜形阶梯状截骨术,不行内固定或仅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上外部制动控制适当的旋转,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等导致的腕尺侧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明鑫;尹望平;曾庆敏;陈延超;葛喆;戴正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分析复拇指畸形矫形术后出现继发畸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处理策略.方法 选取16例先天性复拇指畸形经矫形治疗术后继发畸形的患者,其中拇指末节桡侧偏斜7例,尺侧偏斜2例,拇指无力、对掌及外展困难5例,掌骨头宽大畸形突出皮下2例;伴虎口狭窄5例.术中根据患者残留畸形类型的不同,分别予楔形截骨、肌腱转位以及彻底松解瘢痕挛缩组织等处理.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比较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6例患者患指外形及功能获得明显改善.患指桡侧或尺侧偏斜完全矫正,突出皮下的掌骨头消失,患指对掌、外展以及背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虎口开大理想.优10例,良4例,可2例.结论 复拇指畸形矫形术后继发畸形的发生多与术者技术水平、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有关,具体操作原因为术中未对近节指骨及掌骨进行修整,未修复侧副韧带、残存拇指指伸肌腱以及关节囊,根据具体原因针对性再次手术可有效改善患指外形,恢复功能.
作者:白晨平;王军;王爱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断指再植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各25例,术后抗凝血治疗.实验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静脉滴注肝素钠.观察2组APTT,再植成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25例,存活25例,再植成活率100%;对照组25例,存活25例,成活率100%.实验组25例,发生血管危象1例,发生率4%;对照组25例,无血管危象发生,发生率0%.术后第3天实验组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06,P=0.000<0.05),术后第10天两组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0,P=0.000<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能较少地影响APTT,可以避免再植术后应用肝素钠导致的APPT延长,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肝素钠的替代药物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抗凝血治疗,但仍需要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刘月斌;宫可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oland综合征伴腋蹼畸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Poland综合征伴腋蹼畸形患者(8处腋蹼),对蹼状皮肤的分布、肱骨-胸壁纤维束带的起止点及手部畸形的临床分型进行定性总结及研究,并对腋部外观及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均行肱骨-胸壁纤维束带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腋蹼均消除,腋部外观及功能获得改善.结论 Poland综合征胸背部及上肢畸形表现复杂,肱骨-胸壁纤维束带是导致Poland综合征患者产生腋蹼畸形的直接原因及解剖学基础,影响外观及上肢功能,纤维束带切除术能有效改善Poland综合征合并腋蹼畸形的腋部外观及功能.
作者:钟文耀;田文;李淳;赵俊会;孙丽颖;马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取48只Balb/c小鼠,建立右下肢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失神经支配后1、3、5、7、14和28 d的腓肠肌中一些LncRNA是否表达及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小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的不同时段,LncRNA的Meg3、H19、linc-MD1、Malat1、Neat1、Nctc1、SRA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在这段时间的连续观察中基本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 LncRNA的Meg3、H19、linc-MD1、Malat1、Nem1、Nctc1、SRA在失神经骨骼肌中有表达,表达强度与肌肉萎缩密切相关.
作者:韦健;寒桦;梁炳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 男,35岁.因右手第一腕掌关节疼痛1个月就诊.临床检查:右手第一腕掌关节处半脱位,压痛,屈伸活动时可扪及骨擦感.手内肌萎缩并环小指爪状手畸形,右小指及右环指尺侧感觉麻木,Froment征(+).门诊考虑为右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右肘管综合征收住入院.入院后X线片示右第一腕掌关节破坏并半脱位,腕部关节广泛破坏(图1);右肘关节畸形性膨大,关节正常结构消失,周围骨赘增生,考虑为Charcot关节病(图2).免疫九项检查未见异常.颈椎MRI示颈髓的脊髓空洞症(图3).行右第一腕掌关节融合+右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术中见右尺神经滑向尺神经沟前方并卡压明显(图4).
作者:宋坤修;刘永涛;马丙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融合术治疗拇指第一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5年1月,应用关节融合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71岁,平均58岁.左侧拇指9例,右侧拇指20例.术前根据影像学Eaton-Glickel分期:Ⅱ期4例,Ⅲ期25例.所有病例均用微型钢板固定,6例融合时行自体桡骨远端移植.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腕掌关节融合情况及大多角骨周围是否出现关节炎,分别测量各组握力、指间捏力、活动度及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9例术后平均随访25.2个月.第一腕掌关节融合率达到100%,握力和指间捏力较术前增加,VAS评分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例出现大多角骨周围关节炎,但患者满意度较高,活动拇指VAS评分平均0.7.结论 关节融合术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孤立的第一腕掌关节炎的老年患者也存在关节融合的指征;虽然术后出现大多角骨周围关节炎,但患者满意度较高,无需继续治疗.
作者:夏雷;许玉本;李鹏;黄良库;白杰;周海振;田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制上肢限制性支具在婴幼儿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们对25例8个月至3岁的手指离断再植术后患儿应用自制上肢限制性支具代替飞机式胸臂石膏夹板,协助患儿术后制动性卧床的同时弥补石膏笨重、透气性差等不足.结果 25例断指存活24例,成活率96%,支具佩戴区无湿疹等生成.结论 婴幼儿断指再植术后应用自制上肢限制性支具,可以有效地协助患儿制动性卧床,从而提高再植成活率.
作者:宿晓雷;陈汉文;张宁;高艳红;冯娜娜;陈广先;赵建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外伤性手指末节复合组织缺损,常伴有指骨、肌腱外露,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指体长度、外观及功能,一期覆盖裸露的骨、肌腱组织[1].自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我科应用中节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5例,术后手部功能及外观满意.
作者:杨海洲;顾家平;许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两种不同手术切口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对术后锁骨上神经损伤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我科采用微创切口(A组)与常规切口(B组)治疗锁骨骨折患者73例.A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7岁;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6例,2B1型21例,2B2型11例.B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6岁;2A2型7例,2B1型16例,2B2型1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切口周围麻木的发生率、麻木的面积变化,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主观问卷调查以及肩关节功能评价进行比较.结果 73例患者随访15~31个月,平均(19.30±4.0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1年切口周围麻木的发生率及平均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问卷调查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医源性锁骨上神经损伤影响生活质量,微创手术切口可以有效减少锁骨上神经损伤.
作者:王勇;吴银生;尤炯鸣;于志华;余作取;李峰;王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对8例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2.5 cm×4.0 cm~6.0 cm×7.0 cm.皮瓣足底内侧动脉与手掌指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足背静脉与手背浅静脉吻合,供区创面取腹部全厚皮片修复.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受区伤口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2~15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不臃肿,恢复保护性感觉.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解决了供受区静脉吻合不匹配问题,术后皮瓣静脉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临床效果良好的方法.
作者:吴春;谭莉;应建军;王正理;戴本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3月,对14例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行瘢痕切除、虎口开大后,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5cm ×4cm~9cm× 6cm,术后通过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虎口张开角度、虎口宽度以及供区恢复情况评估其疗效.结果 14例皮瓣全部存活,虎口饱满,外形满意,无继发挛缩,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虎口张开角度(15±5)°、术后(80±6)°,术前宽度(20.0±3.5) mm、术后(45.0±5.6)mm.拇指的外展、内收及对掌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皮瓣均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其中6例缝合腓肠内侧皮神经的感觉恢复到S3.供区肢体活动无影响.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较为恒定,修复虎口外形满意,供区创伤小,是一种修复重度虎口挛缩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彦名;唐举玉;谢松林;刘鸣江;夏晓丹;邓翔午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性桡骨下段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不稳定性儿童桡骨下段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3岁,平均8.5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采用闭合复位双弹性髓内钌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患肢各关节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双弹性髓内钉治疗桡骨下段骨折符合儿童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特点,效果良好,为微创治疗不稳定性桡骨下段骨折提供了新的方式.
作者:杨明;武理国;马一平;胡成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MRI技术对体内近排腕骨间的三维运动进行分析,明确近排腕骨在不同运动模式下适应性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12名健康志愿者的右腕分别在投掷平面(dart throwing motion,DTM)、屈伸平面(extension-flexion motion,EFM)和桡尺偏平面(radioulnar deviation,RUD)共15个体位进行MRI检查,获得的图像数据输入自行研发的腕关节运动学测量平台软件.以桡骨远端为坐标,对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在空间中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相对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舟骨相对于月骨的运动幅度较大,主要出现在矢状面.在DT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23°(t=-4.521,P=0.001);在EF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48°,于冠状面相对旋转15°(t=-9.206,P=0.000;t=5.697,P=0.000);在RUD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15°(t=3.180,P=0.009).三角骨相对于月骨在各个平面的运动幅度较小,均小于15°.在DT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8°,于冠状面相对旋转8°(t=-4.439,P=0.001;t=-3.078,P=0.011);在EF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15°(t=-3.547,P=0.005);在RUD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冠状面相对旋转7°(t=-2.236,P=0.047).结论 在不同运动模式下,近排腕骨间均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运动.近排腕骨的适应性运动主要表现为在矢状面的相对运动,而在横断面和冠状面上近排腕骨间表现为同步运动.舟骨与月骨间的适应性运动幅度远大于月骨与三角骨间的运动幅度.在EFM运动模式下的适应性运动幅度大于DTM和RUD.近排腕骨间的适应性运动有助于保持腕关节整体运动的协调.
作者:杨勇;陈山林;李忠哲;白荣杰;钱占华;田文;张友乐;田光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 男,43岁,因左腕、手部绞伤入院,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治疗时发现,左腕部近端桡侧可见一长约4.0 cm纵斜形挫裂伤口,深及骨质,探查拇短伸肌腱断裂,第一掌骨背侧可见一长约4.0 cm纵斜形挫裂伤口,探查拇长伸肌腱于掌骨头平面断裂,拇长伸肌腱呈两束走行,两束均有完整腱周膜,拇长伸肌腱断端从腕部伤口内抽出,拇短伸肌腱断端从掌背伤口内抽出.本例变异特点:一般情况下拇长伸肌腱为一束,本例为两束,两束肌腱紧贴在一起,均有独自的腱周膜,两束粗细相近,约为正常拇长伸肌腱的75%,两束肌腱并在一起约为正常拇长伸肌腱的1.5倍,两束拇长伸肌腱均从第三鞘管发出,走行正常,牵拉该肌腱时第三鞘管内无阻挡感,滑动良好,于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可明显看到拇长伸肌腱有两个断端(图1).
作者:熊胜;李友;段永明;巨积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输液渗漏致手指屈曲受限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致病相关因素,评价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6年7月,我们对输液渗漏致掌指关节屈曲受限且病程大于6个月的18例患儿,进行手背皮下瘢痕切除、伸肌腱松解术,术后指导康复锻炼.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患指的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平均20个月,患者掌指关节平均活动度增加.患指功能根据美国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评定: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 输液渗漏致手背皮下瘢痕形成是导致手指屈曲受限的主要原因.对此类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彻底切除瘢痕组织、松解肌腱,术后康复锻炼,可改善手指屈曲功能.
作者:邱世宇;邱燕华;沙轲;谭桢;薛明强;王静威;廖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 女,61岁.发现左足底肿物10年余,逐渐增大3个月就诊.临床检查: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足底及第二趾蹼腓侧见两个局限性圆形隆起肿物,大小分别约6.0 cm×6.1 cm×1.5 cm、1.0 cm×1.0 cm×0.8 cm,局部皮温、皮色及感觉正常,皮肤无静脉怒张,无破溃,局部无压痛,质软、囊性、无活动度,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楚,未闻及血管杂音.左足底肿物彩超:皮下可见低回声团块,6.4 cm×6.1 cm×1.7 cm,内回声不均匀,其内血流丰富,边界尚清楚,疑多个团块融合而成,向上延续至脚趾根部.
作者:朱玉辉;吕游;梁献丹;王宏家;徐松宝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