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孙雅菲;李永乐;张敬国;苏立凯;张杏红;郭力
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 亦称癌性脑膜炎,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一种少见类型,是恶性肿瘤通过血行转移或脑脊液种植播散而累及脑膜,脑、脊髓内并无明显肿块的一种非独立性的严重疾病,此病确诊主要依赖脑脊液细胞学.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2年来经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的8例M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我院自2005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丁咯地尔治疗TIA患者60例并以川芎秦加葛根素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曲桂艳;董志领;李花莲;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增多,造成了临床诊断结脑的困难.
作者:邹月丽;何俊瑛;刘科;陈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钻孔引流对少量(20-30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6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病人的认知状态.结果:外科钻孔引流治疗组MMSE分值增加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对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更有意义.
作者:张庆九;马志昭;张松筠;吕中强;高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 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 的影响做一报道.
作者:李强;郭宗成;张和振;赵宝华;王贺波;靳玮;肖向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我院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各种颅内血肿52例,序效满意,总结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高血压性脑出血42例,年龄40-72岁.外伤性颅内血肿10例,年龄5-68岁.
作者:崔亨仓;潘长淼;王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膜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3%一19%,大多为良性实质性.恶性脑膜瘤仅占2%一10%[1],但其术后极易复发,有的甚至发生颅外转移,本文通过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的CT、MRI回顾性分析,探讨CT及MRI对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尹继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系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和完全性脑梗塞的前兆.发病率约30/10万人, 占各类脑血管病的6%左右[1].
作者:张素君;张德峰;纪彩卿;薛红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诊断讨论会制定的标准:本组急性CO中毒102例中,治疗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6-75(47±4.2)岁,观察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14-75(46±5.1)岁.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董志领;曲桂艳;李花莲;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 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强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单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其中康复治疗组8例和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进行患手运动功能评定,记录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中枢激活的体积、强度;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单次fMRI检查,确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脑功能区位置和兴奋体积、强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 1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对侧SMC(sensorimotor cortex,SMC)激活体积、强度及FM评分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强度、F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变化,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元小冬;周福玲;赵丽君;崔艳;王守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㈠肺炎衣原体与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二十年前,Saikku报道了冠心病病人血清肺炎衣原体的(Chlamydia pneumoniae ,Cpn)IgG和Ig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阳性率[1],随后关于Cpn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的研究被大量的报道.近Elkind等发现了升高了的Cpn的IgA是初次脑梗塞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Cpn的IgA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和腔隙型脑梗塞有密切关系;Cpn的IgA与肺炎衣原体的慢性感染有关;与Cpn的IgG比较 ,IgA与脑梗塞的关系更密切[2].然而许多证据却不支持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的这种关系.血清流行病学的结果是多样的,技术依赖性的;PCR结果也显示出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间的差异;方法学上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差异;当选用了佳的,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肺炎衣原体总是不能被检出;免疫组化染色法只是检测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中的非特异性的混合物;二级预防试验也是不成功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应用不同的方法检测不同的疾病人群,检测结果往往前后不能一致,因此尚不能证明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有明确的关系[3].Cpn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的关系也需要被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本文通过对7例获得性癫痫失语症(Landau-Kleffner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智力明显低下,伴有进行性失语.7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口服强的松治疗,激素治疗后平均2个月起效,8~12月4名患者发音明显改善,能较流利的对话,癫痫发作减少.3例治疗不理想,原因为激素应用时间短和病程太长. 结论:Landau-Kleffner 综合征只要能够早期诊断,尽早进行有效积极治疗,丧失的言语理解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刘爱华;王玉平;李莉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495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指标及治疗方法.结果:495例脑囊虫病患者中59.2%为男性,40.8%为女性;82.0%为农村人口,18.0%为城市人口.患者中癫痫发作340 例,头痛171例.血液和脑脊液免疫检查囊虫阳性率分别为67.8% 和46.9%.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中包括了四种类型脑囊虫病.其中437例给予吡喹酮治疗,41例手术治疗.23.7% 患者痊愈;71.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囊虫病流行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癫痫发作和颅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应用吡喹酮有效.
作者:刘瑞春;姜虹;吴东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40岁,主因膝部感觉障碍2个月,左上肢及躯干麻木1个月,无力、小便困难2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膝部发热,左侧膝部发凉,一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左侧躯干及左上肢麻木,同时右膝部麻木,右脚心抽搐,小便急,入院前两天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有时排尿困难而来院.既往史:半年前曾患带状疱疹.查体:T 36.8'C,P 80次/分,R 20次/分,BP 14/10kpa,神清语利,被动体位,颅神经(-),颈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T4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右侧腱反射(+),右巴氏征(+),左巴氏征(-),克氏征(-),小便潴留.
作者:孙彦聪;苏增罗;苏旭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 由 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7.6%[2],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3,4].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作者:杨牋;张祥建;李俐涛;尹静;马惠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文对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P300研究,以客观地评定TIA患者的认知功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为了观察口服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我院自2007年1月~10月对50例脑梗死患者口服丁苯酞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全部经过CT或MRI证实,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2-78岁,平均57.2±9.6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8.3±10.2岁.
作者:徐朝辉;曹姗;魏书艳;卢军栋;贾战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70例发病≤6h,头颅CT排除脑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6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同时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B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24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连用7天.结果:2组共发生再闭塞8例,发生率11.4%.其中A组1例,占A组2.7%,B组7例,占B组2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37.5%,非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闭塞50%发生在溶栓后24h左右,37.5%发生在3d,12.5%发生在4~5d.2组发生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4d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率仍然较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再闭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试验显示溶栓治疗6h后应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冬梅;冷文萍;徐桂花;王心军;吴新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