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支架术后对侧脑区神经功能缺损1例分析

林杰

关键词:颈动脉, 支架术后, 脑区,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疗并发症, 神经功能缺损, 严重低血压, 治疗, 血管狭窄, 技术, 防治问题, 血管内, 卒中, 预防, 医院, 国内, 方法
摘要: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治疗血管狭窄和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随着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其并发症的出现和防治问题,在众多的介入治疗并发症中有一种为数不多或多数人认为后果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颈动脉支架术后严重低血压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后果亦不容乐观.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眼肌麻痹首诊的蝶鞍区肿瘤病例分析

    蝶鞍肿瘤出现眼部征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等,所以眼科医师应全面详细了解病史,减少漏诊、误诊.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男性.1例患者主诉曾有不同程度的眼部拳击伤,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1年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进行性外斜,曾在他院进行斜视矫正术,症状暂时好转.术后两年再次出现视物重影,左眼外斜.1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痛、眼痛、视物重影,未经治疗好转.两天后又出现左侧头痛、眼痛,继而左眼睑下垂、视物重影而就诊.

    作者:韦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育期低硒大鼠大脑皮层核基质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目的: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观察低硒对发育期大鼠脑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s, NMPs)的影响.方法:利用人工配制的低硒饲料喂养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低硒组.取第三代出生后21天的大鼠,处死后迅速取脑,分离大脑皮层.提取NMPs,经初步鉴定后,用HPCE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模式进行NMPs的分离,观察其组成成分的改变.结果:NMPs经HPCE分离出3~4个蛋白峰,波形较稳定,在进样9min左右有一个蛋白峰低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HPCE分析能够观察到低硒脑NMPs的变化.

    作者:耿义群;关计添;徐小虎;苏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抑郁症40例临床分析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血管性痴呆(VD)、Alzhel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理过程.近年临床观察慢性脑缺血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它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带来很大的影响,更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临床40例合并抑郁症的脑缺血病人的分析,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张荣灿;刘瑞春;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OSAHS与脑卒中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及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常见的睡眠紊乱性疾病,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AHS的患病率为5~15%.临床表现为睡眠时上气道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深入认识,人们已意识到OSAHS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多种影响,有研究表明,OSAH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诱发因素[1],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猝死的首位因素[2].本文将对OSAHS与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刚;路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70例发病≤6h,头颅CT排除脑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6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同时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B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24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连用7天.结果:2组共发生再闭塞8例,发生率11.4%.其中A组1例,占A组2.7%,B组7例,占B组2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37.5%,非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闭塞50%发生在溶栓后24h左右,37.5%发生在3d,12.5%发生在4~5d.2组发生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4d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率仍然较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再闭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试验显示溶栓治疗6h后应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冬梅;冷文萍;徐桂花;王心军;吴新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杜兴型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心肌损害特点分析

    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致该蛋白功能异常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年门诊诊治10例DMD和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的心肌损害特点.

    作者:郭华;袁栋才;朱建国;魏琰;曹端华;孟伟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毒的检测方法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传统病毒学鉴定,通过病毒的特性、形态、染色及生化鉴定等确认,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一些准而可靠的数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病毒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各种微生物的鉴别,大大提高了检测和鉴定水平,扩大了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杨兰;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

    脑膜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3%一19%,大多为良性实质性.恶性脑膜瘤仅占2%一10%[1],但其术后极易复发,有的甚至发生颅外转移,本文通过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的CT、MRI回顾性分析,探讨CT及MRI对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尹继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52例临床分析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我院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各种颅内血肿52例,序效满意,总结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高血压性脑出血42例,年龄40-72岁.外伤性颅内血肿10例,年龄5-68岁.

    作者:崔亨仓;潘长淼;王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妊高征并发脑出血1例

    患者,女性,34岁,主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患者为妊娠8个月第二胎,无明显诱因与家人交谈时突然发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头痛较剧烈,伴恶心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同时伴口角歪斜.有小便失禁.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查体:T37.5℃P90次/分R20次/分BP170/110mmHg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查体欠合作,两眼球运动充分,未见眼震,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不合作,左侧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病理征阳性.于第二天行剖腹产手术,产下一个男婴,于1周后行脑血肿锥颅穿刺抽吸术,后血压回复正常,经过肢体康复锻炼,好转出院.

    作者:张长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疗效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出血性结核性脑膜脑炎2例报道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增多,造成了临床诊断结脑的困难.

    作者:邹月丽;何俊瑛;刘科;陈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穿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疾病,特别是出血量大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院自2005年以来对以上两种疾病采取腰穿置管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云峰;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出血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尤其是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脑出血的关系密切.认识脑出血相关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将有助于对该病的防治.本文就脑出血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包括载脂蛋白、凝血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Endoglin、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α1-抗胰凝乳蛋白酶、α-内收蛋白等基因作一综述.

    作者:刘宝琼;张乐;杨期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北京地区伴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况:一项门诊连续就诊脑卒中患者横断面调查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伴糖尿病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 TIA)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11家二、三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IS或TIA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得到数据整合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1 家医院,2006年7月1~8月15日期间总计有1247例卒中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中.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351 (351/1238,28.4%),其中接受降血糖药物治疗者273例(273/323,84.5%), 未用药者50例(50/323,15.5%).各类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依次为双胍类126 (126/351,35.9%)、α-糖苷酶类97 (97/351,27.6%)、磺脲类90 (90/351,25.6%)、胰岛素63 (63/351,17.9%).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病例282例 (282/348,81.0%).获得空腹血糖数据病例数219例(62.4%),血糖控制良好(4.4~6.1 mmol/L)、一般(≤7.0 mmol/L)和不良(>7.0 mmol/L)的比例数分别为27.9%、23.3%和48.9%.获得餐后血糖数据病例数152例(43.3%),其血糖控制良好 (4.4~8.0 mmol/L),一般 (≤10.0 mmol/L),不良 (>10.0 mmol/L)比例数分别为30.9%、30.9%和38.2%.获得血压数据345名(345/351,98.3%),血压达标(BP<130/80mmHg)43名(43/345,12.5%),未达标(BP≥130/80mmHg)302名(302/345,87.5%).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89名(89/351,25.4%)患者有LDL的记录,LDL达标(LDL≤2.6mmol/L)的患者39例(39/89,43.8%).结论:伴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情况患者记录比率低、控制达标率低,临床医生应当依照临床指南要求加强对这些伴有糖尿病的IS和TIA患者的教育和治疗,使其进行严格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监控和管理.

    作者:张宇辉;吴敌;王伊龙;王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症状特异性表现少,不易诊断,临床误诊率高.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巴胺系统基因多态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认知功能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判断和执行等,是人脑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识别和恰当处理复杂任务(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能力.

    作者:韩春玉;王玉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脑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有关TIA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较少[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11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期脑梗死患者100例.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荣灿;刘国敏;高庆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磁共振波谱在帕金森病中应用

    一、概述帕金森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性缺失及黑质和蓝斑区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起病缓慢,只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Fearnley[1]等认为帕金森患者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丢失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大约5年,动物及人体研究已证实帕金森患者症状前期脑中已存在生化、病理的改变,此时头颅CT和MRI在病变部位仍无明显特征表现,故大多数患者能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能否早期诊断亚临床期和临床前期帕金森病人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晓莉;陈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其后果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血管的阻塞,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近年来颈动脉已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且颈动脉超声已成为诊断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观察了13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情况.

    作者:闫淑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