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刚;路虹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70例发病≤6h,头颅CT排除脑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6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同时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B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24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连用7天.结果:2组共发生再闭塞8例,发生率11.4%.其中A组1例,占A组2.7%,B组7例,占B组2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37.5%,非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闭塞50%发生在溶栓后24h左右,37.5%发生在3d,12.5%发生在4~5d.2组发生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4d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率仍然较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再闭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试验显示溶栓治疗6h后应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冬梅;冷文萍;徐桂花;王心军;吴新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因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患者十分痛苦.现将近期门诊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男性,34岁,个体司机,主因发作性不可抑制的睡眠2-3年就诊.2-3年来患者无诱因出现不可抑制的睡眠,开车途中出现困倦感觉,立即将车停靠路边,伏于方向盘上睡眠10余分钟醒来后精神如常,有时休息时也出现同样现象,出现频率及间隔时间不等,查睡眠脑电图未见异常,小睡试验未见明显睡眠结构异常.
作者:王建茹;赵园园;曹志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恢复仍不理想,当今康复医学强调以功能为导向的康复研究.为快速高效地发挥现代康复技术的优势,我们综合应用且积极序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朱建国;魏琰;袁栋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值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包括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李震中;岳月红;于风雪;张军峰;牛玉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常见的睡眠紊乱性疾病,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AHS的患病率为5~15%.临床表现为睡眠时上气道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深入认识,人们已意识到OSAHS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多种影响,有研究表明,OSAH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诱发因素[1],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猝死的首位因素[2].本文将对OSAHS与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刚;路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农民.因进行性四肢无力三个月,于2008年1月11日入院.于三个月前发现双下肢麻木,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口服止痛药物后麻木可暂时缓解.后出现双下肢无力,无力症状渐波及双上肢,伴呼吸费力、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入院前3天,患者喘憋、不能进食.病前4年不明原因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未行放化疗治疗.
作者:郭华;袁栋才;朱建国;魏琰;张俊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 由 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7.6%[2],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3,4].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作者:杨牋;张祥建;李俐涛;尹静;马惠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是目前在活体内评价血管损伤的唯-的特异而直接的指标[1],其数量增多的意义在于评估血管受损及其严重程度[2].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斑块成分的CEC计数水平,探讨影响斑块成分的因素.
作者:高杨;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线粒体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遗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肌病,目前认为,肌纤维内线粒体类结晶包涵体的存在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1-3].本文报告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发现超微病理表现丰富,特别是线粒体内类结晶包涵体形态、数目之异常,不同于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佩源;宋春风;刘贵生;崔文柱;赵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原名少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可引起手术后感染、创伤后的腿部溃疡、败血症、慢性蜂窝织炎等.在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以从血液、尿液、伤口和脓肿中分离出来,也可从痰、阴道和子宫拭子中分离到,还可以从呼吸器、超声雾化器、自来水、游泳池水中分离出来.2007年10月我们从一例行开颅术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该菌,鉴于该菌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的病例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敬芳;焦青;马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BRF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术后1 h以1 ml/100 g的剂量分别腹腔注射1.25 %BRF溶液和生理盐水,此后1次/d.进行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1)MCAO模型大鼠术后各时间点BR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较生理盐水组降低.(2)与假手术组比较,BR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于24 h开始明显升高,48 h达高峰,持续至72 h,7 d明显下降.除6 h外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BRF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48 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和NF-κB阳性细胞表达于梗死后6 h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散在的NF -κB阳性细胞.BRF治疗组病理损伤减轻,术后48 h、72 h脑组织NF-κB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生物波调控因子可以减轻梗死后脑水肿,降低脑组织NF-κB的表达,对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崔海瑛;张祥建;胡明;狄楠;刘薇;闫国华;徐启旺;刘俊康;刘瑞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制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高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我们对河北省某县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作者:刘振红;苏便苓;李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科1998年2月-2007年5月在CT导向下应用Yl-l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钻颅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25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进发;王文犀;王新亮;姚宝军;耿极光;尹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钻孔引流对少量(20-30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6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病人的认知状态.结果:外科钻孔引流治疗组MMSE分值增加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对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更有意义.
作者:张庆九;马志昭;张松筠;吕中强;高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 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强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单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其中康复治疗组8例和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进行患手运动功能评定,记录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中枢激活的体积、强度;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单次fMRI检查,确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脑功能区位置和兴奋体积、强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 1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对侧SMC(sensorimotor cortex,SMC)激活体积、强度及FM评分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强度、F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变化,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元小冬;周福玲;赵丽君;崔艳;王守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LS-TIA)临床较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癫痫,现将我院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燕华;吕宪民;张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本文通过对7例获得性癫痫失语症(Landau-Kleffner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智力明显低下,伴有进行性失语.7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口服强的松治疗,激素治疗后平均2个月起效,8~12月4名患者发音明显改善,能较流利的对话,癫痫发作减少.3例治疗不理想,原因为激素应用时间短和病程太长. 结论:Landau-Kleffner 综合征只要能够早期诊断,尽早进行有效积极治疗,丧失的言语理解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刘爱华;王玉平;李莉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1]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兰英;王少兰;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多发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明显趋向年轻化.所以,防治脑梗死成为神经科研究领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对2006年6月~2007年11月住院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极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作者:王彦奎;刘晓云;王俊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刺激成年小鼠对其老年期认知功能及海马区神经结构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成年雄性小鼠予以慢性束缚性刺激6周(Stress,S组),束缚结束后成年S组小鼠即刻进行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并断头以免疫组化学及硫堇染色方法观察海马区突触素及尼氏小体的变化,并利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突触素免疫组化反应阳性产物数量;而老年S组小鼠于慢性束缚6周后普通环境下继续饲养11周至老年期(25周龄)再进行上述行为学及病理学检测.对照组小鼠正常环境下饲养并分别于14周龄、25周龄进行上述行为学及病理学检测.结果:成年及老年S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受损(P<0.05);海马区脑组织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和尼氏小体数量较同龄对照组小鼠明显减少(P<0.01).结论:给予成年期小鼠慢性应激刺激可导致老年期小鼠认知功能损害,其记忆的损害与年龄老化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左凤同;刘俊艳;董玉娟;任世卿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