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中;刘慧;刘晓东;朱一飞;张军峰;李春岩
线粒体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遗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肌病,目前认为,肌纤维内线粒体类结晶包涵体的存在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1-3].本文报告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发现超微病理表现丰富,特别是线粒体内类结晶包涵体形态、数目之异常,不同于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佩源;宋春风;刘贵生;崔文柱;赵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也称为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 是人对外界或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它是当人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如注意、记忆、思维)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大脑电位.反应大脑皮层认知功能状况,亦即探讨大脑思维的轨迹.狭义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的一种较理想的客观方法[1].由于刺激方式及各实验室仪器的不同,各实验室的正常值各不相同.
作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主因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4个月,四肢无力、幻觉7天,抽搐1天于2008-2-1入院.既往体健.于2007年10月初,患者家人发觉其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动作迟缓,间断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市人民医院检查TCD、头CT、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闫海燕;刘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重型脑室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救治困难.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103例重型脑室出血病人,采用侧脑室引流结合脑室内注射药物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艳霞;台立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LS-TIA)临床较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癫痫,现将我院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燕华;吕宪民;张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始终成为临床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从而尽可能减少各种代谢毒物对脑组织的损害,起到脑保护作用[1],并且有可能扩大其他疗法如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以达改善预后的目的.对此,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为深入体会其疗效,我科也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
作者:武一平;林杰;王少波;左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卒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预想的高.持续服药或治疗仍发生的TIA往往更容易发生卒中,应作为急症处理积极干预.我科对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50例反复发作的TIA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观察.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作者: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其后果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血管的阻塞,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近年来颈动脉已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且颈动脉超声已成为诊断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观察了13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情况.
作者:闫淑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6-8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其中有2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2例,其中既往有高血压又有脑卒中5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宪民;张艳红;吕燕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㈠肺炎衣原体与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二十年前,Saikku报道了冠心病病人血清肺炎衣原体的(Chlamydia pneumoniae ,Cpn)IgG和Ig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阳性率[1],随后关于Cpn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的研究被大量的报道.近Elkind等发现了升高了的Cpn的IgA是初次脑梗塞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Cpn的IgA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和腔隙型脑梗塞有密切关系;Cpn的IgA与肺炎衣原体的慢性感染有关;与Cpn的IgG比较 ,IgA与脑梗塞的关系更密切[2].然而许多证据却不支持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的这种关系.血清流行病学的结果是多样的,技术依赖性的;PCR结果也显示出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间的差异;方法学上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差异;当选用了佳的,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肺炎衣原体总是不能被检出;免疫组化染色法只是检测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中的非特异性的混合物;二级预防试验也是不成功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应用不同的方法检测不同的疾病人群,检测结果往往前后不能一致,因此尚不能证明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有明确的关系[3].Cpn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的关系也需要被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原名少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可引起手术后感染、创伤后的腿部溃疡、败血症、慢性蜂窝织炎等.在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以从血液、尿液、伤口和脓肿中分离出来,也可从痰、阴道和子宫拭子中分离到,还可以从呼吸器、超声雾化器、自来水、游泳池水中分离出来.2007年10月我们从一例行开颅术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该菌,鉴于该菌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的病例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敬芳;焦青;马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是目前在活体内评价血管损伤的唯-的特异而直接的指标[1],其数量增多的意义在于评估血管受损及其严重程度[2].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斑块成分的CEC计数水平,探讨影响斑块成分的因素.
作者:高杨;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疾病,特别是出血量大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院自2005年以来对以上两种疾病采取腰穿置管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云峰;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一、概述帕金森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性缺失及黑质和蓝斑区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起病缓慢,只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Fearnley[1]等认为帕金森患者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丢失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大约5年,动物及人体研究已证实帕金森患者症状前期脑中已存在生化、病理的改变,此时头颅CT和MRI在病变部位仍无明显特征表现,故大多数患者能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能否早期诊断亚临床期和临床前期帕金森病人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晓莉;陈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开始,开展对121例颅脑损伤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相应的精神功能障碍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雪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恢复仍不理想,当今康复医学强调以功能为导向的康复研究.为快速高效地发挥现代康复技术的优势,我们综合应用且积极序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朱建国;魏琰;袁栋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PA)的研究,特别是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