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外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附15例临床分析)

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关键词:眼外肌, 眼肌麻痹,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专科医师, 眼睑下垂, 神经内科, 内分泌科, 症状, 眼科, 头痛, 患者, 病因, 病例
摘要: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本文对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P300研究,以客观地评定TIA患者的认知功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获得性癫痫失语症(附7例报告)

    目的:本文通过对7例获得性癫痫失语症(Landau-Kleffner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智力明显低下,伴有进行性失语.7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口服强的松治疗,激素治疗后平均2个月起效,8~12月4名患者发音明显改善,能较流利的对话,癫痫发作减少.3例治疗不理想,原因为激素应用时间短和病程太长. 结论:Landau-Kleffner 综合征只要能够早期诊断,尽早进行有效积极治疗,丧失的言语理解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刘爱华;王玉平;李莉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院内卒中21例发病因素分析

    院内卒中(in-hosital stroke)是指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卒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2938例,发现有21例患者于入院后发病,现将其临床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磁共振波谱在帕金森病中应用

    一、概述帕金森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性缺失及黑质和蓝斑区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起病缓慢,只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Fearnley[1]等认为帕金森患者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丢失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大约5年,动物及人体研究已证实帕金森患者症状前期脑中已存在生化、病理的改变,此时头颅CT和MRI在病变部位仍无明显特征表现,故大多数患者能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能否早期诊断亚临床期和临床前期帕金森病人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晓莉;陈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绝经对TCD经颞窗探查成功率的影响

    经颅多普勒(TCD)是一种利用低频超声波探测颅内动脉血流状态的技术.可提供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下血液动力学资料.但颞窗探测的成功率,使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程度限制,妨碍了对颅底动脉的观察.本文就绝经前后女性病例颞窗探测成功率的差异和意义予以分析.

    作者:张素君;纪彩卿;张德峰;薛红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等,是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常见的MND类型是ALS.对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细胞机制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但既然运动神经元已经变性死亡,一种可能的疗法就是用细胞移植的方法恢复其功能,其中包括基于人类神经干细胞的细胞替代治疗策略[1].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属性,在哺乳动物(包括人)胚胎和成体中枢神经系统(CNS)均存在.NSC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这是细胞替代治疗策略的基础.现在就NSC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方鑫;王芙蓉;姜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介素-18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前炎症反应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左平详;张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癌性Lambere-Eaton肌无力综合征5例临床电生理改变及对癌肿早期诊断的意义

    Lambert-Eaton综合征(LEMS)首先由Lamber和他的学生Eaton首先报告命名的[1].特征性电生理改变是临床确诊LEMS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李锦;王志芳;张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红斑肢痛症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

    病例:患者,男,55岁,农民,主因双足疼痛10年,加重伴左上肢活动不利5天于入院.患者阵发性双足烧灼样疼痛10年,以足前部、足底、足趾为著,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伴局部皮肤潮红-紫红、皮温升高.步行等运动及饮酒可诱发或使疼痛加重,休息或局部降温后缓解,夜重昼轻.

    作者:梁玲玲;朱建国;袁栋才;魏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出血性结核性脑膜脑炎2例报道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增多,造成了临床诊断结脑的困难.

    作者:邹月丽;何俊瑛;刘科;陈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70例发病≤6h,头颅CT排除脑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6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同时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B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24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连用7天.结果:2组共发生再闭塞8例,发生率11.4%.其中A组1例,占A组2.7%,B组7例,占B组2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37.5%,非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闭塞50%发生在溶栓后24h左右,37.5%发生在3d,12.5%发生在4~5d.2组发生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4d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率仍然较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再闭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试验显示溶栓治疗6h后应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冬梅;冷文萍;徐桂花;王心军;吴新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育期低硒大鼠大脑皮层核基质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目的: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观察低硒对发育期大鼠脑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s, NMPs)的影响.方法:利用人工配制的低硒饲料喂养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低硒组.取第三代出生后21天的大鼠,处死后迅速取脑,分离大脑皮层.提取NMPs,经初步鉴定后,用HPCE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模式进行NMPs的分离,观察其组成成分的改变.结果:NMPs经HPCE分离出3~4个蛋白峰,波形较稳定,在进样9min左右有一个蛋白峰低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HPCE分析能够观察到低硒脑NMPs的变化.

    作者:耿义群;关计添;徐小虎;苏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颅内感染l例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原名少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可引起手术后感染、创伤后的腿部溃疡、败血症、慢性蜂窝织炎等.在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以从血液、尿液、伤口和脓肿中分离出来,也可从痰、阴道和子宫拭子中分离到,还可以从呼吸器、超声雾化器、自来水、游泳池水中分离出来.2007年10月我们从一例行开颅术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该菌,鉴于该菌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的病例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敬芳;焦青;马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症状特异性表现少,不易诊断,临床误诊率高.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疗效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我院自2005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丁咯地尔治疗TIA患者60例并以川芎秦加葛根素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曲桂艳;董志领;李花莲;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1]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兰英;王少兰;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以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少年脑炎合并颅内动脉内膜炎1例报道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 由 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7.6%[2],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3,4].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作者:杨牋;张祥建;李俐涛;尹静;马惠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株致GBS的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序列完成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是在世界范围内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用动物体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由空肠弯曲菌导致的腹泻可达4-5亿例[1],其导致的消化道感染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主要表现为四肢软瘫、呼吸肌麻痹、腱反射减低等症状.

    作者:李震中;刘慧;刘晓东;朱一飞;张军峰;李春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炎性假瘤误诊为胶质瘤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

    炎性假瘤临床上非常少见,影像学检查类似脑肿瘤,极易被误诊,此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1].原发于神经系统的病例罕见,迄今全球仅报道50多例 [2-6],现将我院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2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收住院.

    作者:刘景旭;张彦芳;郭爱武;田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物波调控因子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BRF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术后1 h以1 ml/100 g的剂量分别腹腔注射1.25 %BRF溶液和生理盐水,此后1次/d.进行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1)MCAO模型大鼠术后各时间点BR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较生理盐水组降低.(2)与假手术组比较,BR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于24 h开始明显升高,48 h达高峰,持续至72 h,7 d明显下降.除6 h外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BRF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48 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和NF-κB阳性细胞表达于梗死后6 h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散在的NF -κB阳性细胞.BRF治疗组病理损伤减轻,术后48 h、72 h脑组织NF-κB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生物波调控因子可以减轻梗死后脑水肿,降低脑组织NF-κB的表达,对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崔海瑛;张祥建;胡明;狄楠;刘薇;闫国华;徐启旺;刘俊康;刘瑞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