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台立稳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6-8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其中有2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2例,其中既往有高血压又有脑卒中5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宪民;张艳红;吕燕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BRF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术后1 h以1 ml/100 g的剂量分别腹腔注射1.25 %BRF溶液和生理盐水,此后1次/d.进行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1)MCAO模型大鼠术后各时间点BR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较生理盐水组降低.(2)与假手术组比较,BR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于24 h开始明显升高,48 h达高峰,持续至72 h,7 d明显下降.除6 h外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BRF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48 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和NF-κB阳性细胞表达于梗死后6 h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散在的NF -κB阳性细胞.BRF治疗组病理损伤减轻,术后48 h、72 h脑组织NF-κB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生物波调控因子可以减轻梗死后脑水肿,降低脑组织NF-κB的表达,对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崔海瑛;张祥建;胡明;狄楠;刘薇;闫国华;徐启旺;刘俊康;刘瑞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方法:普通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6周复制IR模型.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应用钳夹法评价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空腹胰岛素(F IN)、游离脂肪酸(FFA). 结果:IR大鼠颈动脉电镜下可见部分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性改变.IR大鼠实验结束时FBG及PBG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大鼠血浆FINS、 TG、TC、 FF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显著降低(P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 及低密度蛋白(LDL)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结论:高脂膳食诱发的IR大鼠在血糖正常阶段已存在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高胰岛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在内皮损害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谢晓云;雷闽湘;郭伟新;林安华;刘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故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可达50%左右[1,2],且死亡率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CVST的死亡率约为10%左右[2],因此在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及时正确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秀文;员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是在世界范围内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用动物体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由空肠弯曲菌导致的腹泻可达4-5亿例[1],其导致的消化道感染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主要表现为四肢软瘫、呼吸肌麻痹、腱反射减低等症状.
作者:李震中;刘慧;刘晓东;朱一飞;张军峰;李春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作者: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癫痫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癫痫的患病率分别为0.5%、0.61%、0.72%、1.12%,以此估计,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病患者[1],我国癫痫患者总数约900万.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目前认为,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病,癫痫性猝死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2].癫痫的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作者:张瑞华;王玉平;孟繁花;杜会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认知功能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判断和执行等,是人脑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识别和恰当处理复杂任务(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能力.
作者:韩春玉;王玉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科1998年2月-2007年5月在CT导向下应用Yl-l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钻颅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25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进发;王文犀;王新亮;姚宝军;耿极光;尹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传统病毒学鉴定,通过病毒的特性、形态、染色及生化鉴定等确认,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一些准而可靠的数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病毒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各种微生物的鉴别,大大提高了检测和鉴定水平,扩大了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杨兰;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找出病因,进行二级预防.我们采用了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0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菊;史占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多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并常致深部感染.其中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也可侵犯骨髓、皮肤、粘膜和其他内脏,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也为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AIDS)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近年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对此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认识.
作者:赵宝华;肖向建;郭宗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可引起两类不同的症状:一是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是颅内动脉瘤本身压迫或激惹邻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后者中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它多提示颈内或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制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高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我们对河北省某县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作者:刘振红;苏便苓;李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前炎症反应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左平详;张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血管性痴呆(VD)、Alzhel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理过程.近年临床观察慢性脑缺血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它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带来很大的影响,更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临床40例合并抑郁症的脑缺血病人的分析,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张荣灿;刘瑞春;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卒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预想的高.持续服药或治疗仍发生的TIA往往更容易发生卒中,应作为急症处理积极干预.我科对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50例反复发作的TIA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观察.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 由 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7.6%[2],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3,4].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作者:杨牋;张祥建;李俐涛;尹静;马惠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40岁,主因膝部感觉障碍2个月,左上肢及躯干麻木1个月,无力、小便困难2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膝部发热,左侧膝部发凉,一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左侧躯干及左上肢麻木,同时右膝部麻木,右脚心抽搐,小便急,入院前两天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有时排尿困难而来院.既往史:半年前曾患带状疱疹.查体:T 36.8'C,P 80次/分,R 20次/分,BP 14/10kpa,神清语利,被动体位,颅神经(-),颈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T4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右侧腱反射(+),右巴氏征(+),左巴氏征(-),克氏征(-),小便潴留.
作者:孙彦聪;苏增罗;苏旭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