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平详;张国华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多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并常致深部感染.其中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也可侵犯骨髓、皮肤、粘膜和其他内脏,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也为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AIDS)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近年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对此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认识.
作者:赵宝华;肖向建;郭宗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炎性假瘤临床上非常少见,影像学检查类似脑肿瘤,极易被误诊,此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1].原发于神经系统的病例罕见,迄今全球仅报道50多例 [2-6],现将我院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2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收住院.
作者:刘景旭;张彦芳;郭爱武;田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 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 的影响做一报道.
作者:李强;郭宗成;张和振;赵宝华;王贺波;靳玮;肖向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5-HT是人体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它涉及感觉、运动和行为等多种生理活动,分为7个亚族,即5-HT1-5-HT7,5-HT2由5-HT2A、5-HT2B、和5-HT2C三部分组成,5-HT2C受体基因定位于Xq24区,由RNA来修饰调节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除大量分布在脉络丛外(该位置仅有此一种亚型),还广泛分布在嗅核,梨状核,带状核,后夹肌,边缘系统的伏隔核,海马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的尾状核和黑质[1].大体而言,5-HT2C受体与5-HT2C结合位点的体内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作者:伍雪英;龚玉来;李倩;何进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有关评估动脉狭窄计算方法较多,对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现就有关脑动脉狭窄的公式作一评价与解读,以方便使用者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冯连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传统病毒学鉴定,通过病毒的特性、形态、染色及生化鉴定等确认,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一些准而可靠的数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病毒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各种微生物的鉴别,大大提高了检测和鉴定水平,扩大了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杨兰;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70例发病≤6h,头颅CT排除脑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6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同时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B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24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连用7天.结果:2组共发生再闭塞8例,发生率11.4%.其中A组1例,占A组2.7%,B组7例,占B组2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37.5%,非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闭塞50%发生在溶栓后24h左右,37.5%发生在3d,12.5%发生在4~5d.2组发生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4d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率仍然较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再闭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试验显示溶栓治疗6h后应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冬梅;冷文萍;徐桂花;王心军;吴新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蝶鞍肿瘤出现眼部征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等,所以眼科医师应全面详细了解病史,减少漏诊、误诊.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男性.1例患者主诉曾有不同程度的眼部拳击伤,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1年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进行性外斜,曾在他院进行斜视矫正术,症状暂时好转.术后两年再次出现视物重影,左眼外斜.1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痛、眼痛、视物重影,未经治疗好转.两天后又出现左侧头痛、眼痛,继而左眼睑下垂、视物重影而就诊.
作者:韦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科1998年2月-2007年5月在CT导向下应用Yl-l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钻颅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25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进发;王文犀;王新亮;姚宝军;耿极光;尹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恢复仍不理想,当今康复医学强调以功能为导向的康复研究.为快速高效地发挥现代康复技术的优势,我们综合应用且积极序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朱建国;魏琰;袁栋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可引起两类不同的症状:一是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是颅内动脉瘤本身压迫或激惹邻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后者中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它多提示颈内或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一般资料108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男 72例,女36例,年龄35-78岁.其中颈内动脉狭窄38例,椎动脉狭窄2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5例,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联合狭窄11例,双侧椎动脉狭窄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0例,锁骨下联合椎动脉狭窄13例.
作者:李花莲;董志领;曲桂艳;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作者: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线粒体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遗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肌病,目前认为,肌纤维内线粒体类结晶包涵体的存在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1-3].本文报告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发现超微病理表现丰富,特别是线粒体内类结晶包涵体形态、数目之异常,不同于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佩源;宋春风;刘贵生;崔文柱;赵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钻孔引流对少量(20-30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6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病人的认知状态.结果:外科钻孔引流治疗组MMSE分值增加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对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更有意义.
作者:张庆九;马志昭;张松筠;吕中强;高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PA)的研究,特别是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6-8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其中有2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2例,其中既往有高血压又有脑卒中5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宪民;张艳红;吕燕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症状特异性表现少,不易诊断,临床误诊率高.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方法:普通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6周复制IR模型.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应用钳夹法评价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空腹胰岛素(F IN)、游离脂肪酸(FFA). 结果:IR大鼠颈动脉电镜下可见部分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性改变.IR大鼠实验结束时FBG及PBG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大鼠血浆FINS、 TG、TC、 FF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显著降低(P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 及低密度蛋白(LDL)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结论:高脂膳食诱发的IR大鼠在血糖正常阶段已存在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高胰岛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在内皮损害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谢晓云;雷闽湘;郭伟新;林安华;刘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