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继发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赵宝华;肖向建;郭宗成

关键词:艾滋病, 继发, 隐球菌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病, 死亡原因, 深部感染, 侵犯骨髓, 亚急性, 警惕性, 粘膜, 皮肤, 内脏, 临床, 患者
摘要: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多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并常致深部感染.其中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也可侵犯骨髓、皮肤、粘膜和其他内脏,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也为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AIDS)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近年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对此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认识.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症状特异性表现少,不易诊断,临床误诊率高.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附2例报告)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LS-TIA)临床较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癫痫,现将我院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燕华;吕宪民;张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抑郁症40例临床分析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血管性痴呆(VD)、Alzhel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理过程.近年临床观察慢性脑缺血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它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带来很大的影响,更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临床40例合并抑郁症的脑缺血病人的分析,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张荣灿;刘瑞春;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北京地区伴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况:一项门诊连续就诊脑卒中患者横断面调查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伴糖尿病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 TIA)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11家二、三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IS或TIA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得到数据整合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1 家医院,2006年7月1~8月15日期间总计有1247例卒中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中.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351 (351/1238,28.4%),其中接受降血糖药物治疗者273例(273/323,84.5%), 未用药者50例(50/323,15.5%).各类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依次为双胍类126 (126/351,35.9%)、α-糖苷酶类97 (97/351,27.6%)、磺脲类90 (90/351,25.6%)、胰岛素63 (63/351,17.9%).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病例282例 (282/348,81.0%).获得空腹血糖数据病例数219例(62.4%),血糖控制良好(4.4~6.1 mmol/L)、一般(≤7.0 mmol/L)和不良(>7.0 mmol/L)的比例数分别为27.9%、23.3%和48.9%.获得餐后血糖数据病例数152例(43.3%),其血糖控制良好 (4.4~8.0 mmol/L),一般 (≤10.0 mmol/L),不良 (>10.0 mmol/L)比例数分别为30.9%、30.9%和38.2%.获得血压数据345名(345/351,98.3%),血压达标(BP<130/80mmHg)43名(43/345,12.5%),未达标(BP≥130/80mmHg)302名(302/345,87.5%).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89名(89/351,25.4%)患者有LDL的记录,LDL达标(LDL≤2.6mmol/L)的患者39例(39/89,43.8%).结论:伴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情况患者记录比率低、控制达标率低,临床医生应当依照临床指南要求加强对这些伴有糖尿病的IS和TIA患者的教育和治疗,使其进行严格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监控和管理.

    作者:张宇辉;吴敌;王伊龙;王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PA)的研究,特别是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眼外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附15例临床分析)

    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作者: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妊高征并发脑出血1例

    患者,女性,34岁,主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患者为妊娠8个月第二胎,无明显诱因与家人交谈时突然发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头痛较剧烈,伴恶心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同时伴口角歪斜.有小便失禁.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查体:T37.5℃P90次/分R20次/分BP170/110mmHg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查体欠合作,两眼球运动充分,未见眼震,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不合作,左侧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病理征阳性.于第二天行剖腹产手术,产下一个男婴,于1周后行脑血肿锥颅穿刺抽吸术,后血压回复正常,经过肢体康复锻炼,好转出院.

    作者:张长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钙+丙种球蛋白预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诊断讨论会制定的标准:本组急性CO中毒102例中,治疗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6-75(47±4.2)岁,观察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14-75(46±5.1)岁.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董志领;曲桂艳;李花莲;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作性睡病2例报道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因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患者十分痛苦.现将近期门诊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男性,34岁,个体司机,主因发作性不可抑制的睡眠2-3年就诊.2-3年来患者无诱因出现不可抑制的睡眠,开车途中出现困倦感觉,立即将车停靠路边,伏于方向盘上睡眠10余分钟醒来后精神如常,有时休息时也出现同样现象,出现频率及间隔时间不等,查睡眠脑电图未见异常,小睡试验未见明显睡眠结构异常.

    作者:王建茹;赵园园;曹志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比较内外科治疗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钻孔引流对少量(20-30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6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病人的认知状态.结果:外科钻孔引流治疗组MMSE分值增加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对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更有意义.

    作者:张庆九;马志昭;张松筠;吕中强;高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叶酸、B族维生素对青年脑卒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作用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青年脑梗死和TIA患者(年龄≤45岁〉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80例TIA患者及80例健康人进行血清HCY的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各组均随机分成干预治疗组与非干预治疗组,每组40例,干预治疗组给予叶酸5mg,隔日1次,维生素B12 250ug,1日1次,维生素B6 10mg,1日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HCY水平各不相同, 脑梗死组为(16.5±5.4) mmol/L,TIA组为(14.4±5.0)mmol/L,与正常对照组(12.1±2.9) 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发现,血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HCY水平均有下降. 结论:高HCY血症是青年脑梗死及TIA患者的独立致病因素,补充营养元素有助于降低血HCY水平.

    作者:高娟;孙雅菲;李永乐;张敬国;苏立凯;张杏红;郭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河北省人群智力残疾发生风险分析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值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包括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李震中;岳月红;于风雪;张军峰;牛玉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性偏瘫侧舞蹈症26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6-8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其中有2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2例,其中既往有高血压又有脑卒中5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宪民;张艳红;吕燕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穿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疾病,特别是出血量大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院自2005年以来对以上两种疾病采取腰穿置管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云峰;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1家系报道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 PKC)是少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易与癫痫等疾病混淆.现报道1家系患病情况,以提高对本病认识.

    作者:闫喜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获得性癫痫失语症(附7例报告)

    目的:本文通过对7例获得性癫痫失语症(Landau-Kleffner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智力明显低下,伴有进行性失语.7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口服强的松治疗,激素治疗后平均2个月起效,8~12月4名患者发音明显改善,能较流利的对话,癫痫发作减少.3例治疗不理想,原因为激素应用时间短和病程太长. 结论:Landau-Kleffner 综合征只要能够早期诊断,尽早进行有效积极治疗,丧失的言语理解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刘爱华;王玉平;李莉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1]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兰英;王少兰;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本文对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P300研究,以客观地评定TIA患者的认知功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结构改变及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方法:普通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6周复制IR模型.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应用钳夹法评价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空腹胰岛素(F IN)、游离脂肪酸(FFA). 结果:IR大鼠颈动脉电镜下可见部分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性改变.IR大鼠实验结束时FBG及PBG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大鼠血浆FINS、 TG、TC、 FF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显著降低(P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 及低密度蛋白(LDL)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结论:高脂膳食诱发的IR大鼠在血糖正常阶段已存在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高胰岛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在内皮损害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谢晓云;雷闽湘;郭伟新;林安华;刘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