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继发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赵宝华;肖向建;郭宗成

关键词:艾滋病, 继发, 隐球菌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病, 死亡原因, 深部感染, 侵犯骨髓, 亚急性, 警惕性, 粘膜, 皮肤, 内脏, 临床, 患者
摘要: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多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并常致深部感染.其中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也可侵犯骨髓、皮肤、粘膜和其他内脏,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也为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AIDS)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近年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对此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认识.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三株致GBS的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序列完成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是在世界范围内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用动物体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由空肠弯曲菌导致的腹泻可达4-5亿例[1],其导致的消化道感染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主要表现为四肢软瘫、呼吸肌麻痹、腱反射减低等症状.

    作者:李震中;刘慧;刘晓东;朱一飞;张军峰;李春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8例脑膜癌病临床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 亦称癌性脑膜炎,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一种少见类型,是恶性肿瘤通过血行转移或脑脊液种植播散而累及脑膜,脑、脊髓内并无明显肿块的一种非独立性的严重疾病,此病确诊主要依赖脑脊液细胞学.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2年来经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的8例M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结构改变及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方法:普通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6周复制IR模型.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应用钳夹法评价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空腹胰岛素(F IN)、游离脂肪酸(FFA). 结果:IR大鼠颈动脉电镜下可见部分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性改变.IR大鼠实验结束时FBG及PBG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大鼠血浆FINS、 TG、TC、 FF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显著降低(P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 及低密度蛋白(LDL)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结论:高脂膳食诱发的IR大鼠在血糖正常阶段已存在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高胰岛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在内皮损害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谢晓云;雷闽湘;郭伟新;林安华;刘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比较内外科治疗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钻孔引流对少量(20-30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6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病人的认知状态.结果:外科钻孔引流治疗组MMSE分值增加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对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更有意义.

    作者:张庆九;马志昭;张松筠;吕中强;高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出血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尤其是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脑出血的关系密切.认识脑出血相关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将有助于对该病的防治.本文就脑出血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包括载脂蛋白、凝血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Endoglin、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α1-抗胰凝乳蛋白酶、α-内收蛋白等基因作一综述.

    作者:刘宝琼;张乐;杨期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院内卒中21例发病因素分析

    院内卒中(in-hosital stroke)是指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卒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2938例,发现有21例患者于入院后发病,现将其临床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疗效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纯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一例报道

    患者,女,40岁,主因膝部感觉障碍2个月,左上肢及躯干麻木1个月,无力、小便困难2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膝部发热,左侧膝部发凉,一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左侧躯干及左上肢麻木,同时右膝部麻木,右脚心抽搐,小便急,入院前两天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有时排尿困难而来院.既往史:半年前曾患带状疱疹.查体:T 36.8'C,P 80次/分,R 20次/分,BP 14/10kpa,神清语利,被动体位,颅神经(-),颈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T4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右侧腱反射(+),右巴氏征(+),左巴氏征(-),克氏征(-),小便潴留.

    作者:孙彦聪;苏增罗;苏旭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介素-18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前炎症反应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左平详;张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物波调控因子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BRF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术后1 h以1 ml/100 g的剂量分别腹腔注射1.25 %BRF溶液和生理盐水,此后1次/d.进行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1)MCAO模型大鼠术后各时间点BR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较生理盐水组降低.(2)与假手术组比较,BR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于24 h开始明显升高,48 h达高峰,持续至72 h,7 d明显下降.除6 h外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BRF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48 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和NF-κB阳性细胞表达于梗死后6 h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散在的NF -κB阳性细胞.BRF治疗组病理损伤减轻,术后48 h、72 h脑组织NF-κB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生物波调控因子可以减轻梗死后脑水肿,降低脑组织NF-κB的表达,对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崔海瑛;张祥建;胡明;狄楠;刘薇;闫国华;徐启旺;刘俊康;刘瑞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梗死急性期手运动功能中枢损伤的定量分析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 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强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单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其中康复治疗组8例和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进行患手运动功能评定,记录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中枢激活的体积、强度;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单次fMRI检查,确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脑功能区位置和兴奋体积、强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 1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对侧SMC(sensorimotor cortex,SMC)激活体积、强度及FM评分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强度、F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变化,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元小冬;周福玲;赵丽君;崔艳;王守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支架术后对侧脑区神经功能缺损1例分析

    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治疗血管狭窄和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随着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其并发症的出现和防治问题,在众多的介入治疗并发症中有一种为数不多或多数人认为后果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颈动脉支架术后严重低血压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后果亦不容乐观.

    作者:林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行DSA治疗一例报道

    颅内动脉瘤可引起两类不同的症状:一是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是颅内动脉瘤本身压迫或激惹邻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后者中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它多提示颈内或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红斑肢痛症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

    病例:患者,男,55岁,农民,主因双足疼痛10年,加重伴左上肢活动不利5天于入院.患者阵发性双足烧灼样疼痛10年,以足前部、足底、足趾为著,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伴局部皮肤潮红-紫红、皮温升高.步行等运动及饮酒可诱发或使疼痛加重,休息或局部降温后缓解,夜重昼轻.

    作者:梁玲玲;朱建国;袁栋才;魏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1]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兰英;王少兰;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我院自03年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治疗颅内血肿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并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为2004年12月-2007年6月我院的脑出血住院患者,入选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经头CT扫描确诊,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在30-95ml.

    作者:张长巨;员伟强;张彦芳;田红军;李彦涛;李秀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妊高征并发脑出血1例

    患者,女性,34岁,主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患者为妊娠8个月第二胎,无明显诱因与家人交谈时突然发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头痛较剧烈,伴恶心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同时伴口角歪斜.有小便失禁.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查体:T37.5℃P90次/分R20次/分BP170/110mmHg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查体欠合作,两眼球运动充分,未见眼震,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不合作,左侧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病理征阳性.于第二天行剖腹产手术,产下一个男婴,于1周后行脑血肿锥颅穿刺抽吸术,后血压回复正常,经过肢体康复锻炼,好转出院.

    作者:张长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眼外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附15例临床分析)

    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作者: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目的:探讨内窥镜单鼻腔入路在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直径4mm的0°、30°硬性鼻内窥镜及配套摄像系统、内窥镜冲水系统、鼻窦钳等设备,内窥镜下切除垂体腺瘤30例,其中微腺瘤2例,大腺瘤25例,巨型腺瘤3例.泌乳素腺瘤18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无功能腺瘤8例. 结果:内窥镜下全切肿瘤27例,近全切肿瘤3例,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术后19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随访20例,1例复发,无鼻中隔穿孔、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 结论:内窥镜下手术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提供360°全景术野,切除肿瘤彻底,鼻腔结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徐颖洲;刘吉祥;任洪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故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可达50%左右[1,2],且死亡率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CVST的死亡率约为10%左右[2],因此在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及时正确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秀文;员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