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

刘献祥;吴炳煌;章志安;林薇;郑良朴;林久茂;吴明霞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愈合针刺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对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12月龄雌性大鼠60只,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3个月后作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针刺组、艾灸组,分别于骨折后7、14、28天处死,并进行血清生化、骨痂BMP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骨折后第14天S-E2、S-BGP含量及BMP光密度值,针刺组和艾灸组较模型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28天接近对照组;14天时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模型组较针刺组、艾灸组和雌二醇组稍多;28天时,各组骨痂均较成熟,但模型组呈疏松化表现。结论针灸具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压缩性脊椎骨折各节段形态学变化特点的探讨

    目的探讨压缩性脊椎骨折各节段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对412例共448处楔形和爆裂骨折各节段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楔形骨折和爆裂骨折各节段的发生概率,计算各节段楔形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爆裂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比。结果中下部胸椎发生楔形骨折概率较高,即使发生爆裂骨折,其椎体前后缘压缩比常较大。腰椎,尤其下腰椎,发生爆裂骨折的概率较高,即使发生楔形骨折,其椎体前缘压缩率相对胸椎而言常较小。结论脊椎骨折类型或形态学变化除与暴力、受伤瞬间体位相关外,与骨折发生部位也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董启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位股神经断裂伤一例

    1 临床资料  陈×,男性,36岁,工人,1996年10月18日酒后与人争吵,被人用刀刺伤左髂腹部。急诊外科剖腹探查术,术后发现左下肢伸膝不能,左大腿内侧感觉减弱,诊断股神经损伤,临床观察二月后无明显恢复。检查见:左股四头肌明显萎缩,屈髋无力,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膝反射消失,左股四头肌力0级,大腿前面、小腿内侧面感觉障碍。  2 治疗方法  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股神经探查术沿左髂骨内缘入路,推开腹膜,勿损伤腹膜,找到腰大肌与髂肌,在腹股沟中点稍外侧找到断裂远端神经,在疤痕中尖刀细心分离,找到近端,见股神经在腹股沟中点上2cm处断裂,缺损2.5cm,断端华勒氏变,用快刀片切除断端假性神经瘤,屈髋45°,用7个0线行外膜缝合,术后左髋上石膏固定于屈髋45°位,一月后改石膏于屈髋20°位,二月后拆除石膏,术后配合针灸,营养神经药物运用,加强伸膝功能锻炼。

    作者:汪文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推拿加提项旋转法治疗颈椎紊乱征

    我院自1996年1月~1998年10月,用推拿加提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紊乱征9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中男42例,女54例;年龄小21岁,大40岁,平均31.3岁;发病时间短2天,长6年。颈部、颈肩部疼痛或酸痛者76例,颈部活动受限者32例,牵涉肩胛部疼痛伴压痛者46例,颈椎有压痛者40例,伴上肢放射疼痛麻木者30例,有头痛、恶心、眩晕者30例;96例均否认有外伤史。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明显变直者56例,颈椎曲度明显增大者4例,椎体序列不整者20例,呈反“弓”型或“S”型者14例,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者18例,椎间隙变窄者10例,项韧带钙化者8例,椎体变扁者2例。

    作者:须许;宗维民;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股骨干骨折并同侧股骨颈骨折4例

    我院自1990年10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4例,均漏诊,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17~45岁。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因漏诊,故均已行股骨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这同时有利于股骨颈的复位固定。对股骨颈骨折均行髋关节前路切口开放复位,旋髂深动脉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多根折断式加压螺纹钉行倒“品”字型固定。术后着丁字鞋及皮牵引制动,且术后12周扶双拐行走。  3 讨论  本组病例漏诊的原因:(1)对股骨干骨折病人忽略了髋关节的检查。(2)检查时只注意到骨折畸形明显的部分,而未作全面系统的检查。(3)患者仅诉大腿部位的疼痛,从而掩盖了髋关节的检查[1]。(4)X线摄片时仅限于股骨干,未包括膝部及髋关节。(5)髋周肌肉丰富,股骨颈骨折移位不明显,局部体征不典型,同时股骨干骨折使股骨颈骨折畸形不易显现。

    作者:侯绍平;伏明松;兴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同侧前臂多段骨折并肱骨骨折一例

    王×,男,36岁,农民。于1996年4月15日乘坐汽车时,不慎将左肘屈曲置于窗外,被相对开过的汽车撞伤左上肢,伤处剧痛、肿胀、畸形、功能受限。查体:左上肢高度肿胀,成角畸形,活动受限,桡动脉搏动良好。X线片示:左尺骨中上1/3、中下1/3处骨折,左桡骨中段、桡骨远端骨折、左肱骨中下1/3骨折,均向掌侧成角,移位明显。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尺骨骨折骨圆针髓内固定;桡骨骨折、肱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拆线后石膏管型固定8周,三个月后随访,骨折已愈合。

    作者:万永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椎侧前方入路肿瘤切除术病人观察与护理

    颈椎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1992年以来,我科先后收治16例。此病因手术难度大波及面广,术后并发症多,故术前、术后护理复杂体会如下:  1 术前护理  术前一周训练病人习惯于床上大小便的排便方式,术前3~5天内进行气管、食管推移的牵拉锻炼。开始时10~20分钟,以后延长至30~60分钟,必须将气管牵过中线,体型过胖者适当延长时间。该项锻炼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做好手术区域皮肤护理,备皮广泛、清洁彻底,禁止刮破。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病室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湿度60%~70%,严禁吸烟。患者颈后禁止垫枕,头部不能抬高,头颈两侧置砂袋或用颌枕带牵引固定,防止颈部侧屈或旋转,保持头颈部中立位。在翻身或搬动病人时,使病人头、颈、躯干一致。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X线片、CT、MRI对脊柱损伤的诊断评价

    1993年11月~1999年5月,我科对脊柱外伤87例患者,全部行拍X线片检查,并对其中75例行CT扫描检查,22例行MRI检查。现对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男59例,女28例;年龄8~53岁,平均36.3岁。骨折部位:87例共损伤107椎,其中颈椎23节,胸椎40节,腰椎44节。骨折类型:屈曲型压缩骨折58例,其中爆裂性骨折20例,合并有椎节脱位15例;垂直压缩型骨折19例;侧屈压缩型骨折9例;过伸型压缩骨折1例。  1.2 影像学表现  1.2.1 X线平片所有病例均摄脊柱正、侧位片,表现为:椎体前缘有碎骨片21例,椎体前高减低64例,椎体后高减低20例,椎节脱位15例,上终板骨折67例,下终板骨折38例,椎板骨折9例,棘突间距增宽17例。

    作者:白玉;李学婷;李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00例骨髓炎临床用药及药敏调查

    1993~1998年,我们共收住急慢性骨髓炎100例,其中89例行切开引流或病灶清除术,并做了脓液或病灶清除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8例培养出致病菌,51例培养无细菌生长,11例未行手术治疗,亦未作血培养。现将住院期间用药状况及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3岁~72岁,平均43.2岁。急性骨髓炎22例,慢性骨髓炎78例。血源性92例,开放骨折并感染8例。部位:股骨31例,胫骨28例,腓骨3例,肱骨23例,尺桡骨13例,掌骨2例。病程10天~20年,住院日期18~112天。手术治疗89例,其中钻孔引流18例,病灶清除+双管闭式冲洗负压引流68例,骨段切除3例。切口甲级愈合74例,乙级13例,丙级2例。非手术治疗11例。随访1年以上,急性骨髓炎22例中1例股骨、1例胫骨复发,慢性骨髓炎78例未复发,肢体关节功能正常。

    作者:邱永荣;谢建新;邱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二分髌骨诊断与鉴别

    二分髌骨临床罕见,在膝关节外伤或膝关节周围外伤时易误诊为髌骨骨折,现报告一例如下:  ×××,男,35岁,工人,住院号6118。因摔伤右小腿及膝部疼痛,活动受限半小时于1998年2月7日入院。半小时前,患者搭乘摩托车时不慎摔倒,被车体压伤右小腿、膝部着地,当即右小腿皮破出血、膝部疼痛,不能行走。门诊X线片示:正位右髌骨外上有近似三角形外下角稍圆钝骨块,无移位,侧位右髌骨后上有半圆形骨块阴影无移位。X线初诊意见:右髌骨骨折。在门诊行清创缝合后,拟“1.右髌骨骨折,2.右小腿皮肤挫裂伤“收住院。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好,神清,心肺正常。右小腿中上1/3处前内侧有一长约5cm伤口,已行缝合,少量渗血,周围皮肤挫伤;右髌骨上部有压痛,轻微肿胀,无骨擦感及骨折分离间隙,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正常;推压髌骨,髌股关节软骨面光滑,无摩擦音、疼痛;浮髌试验(-),髌骨折屈试验(-)[1],髌骨横向分离试验(-)[1]。因无明显骨折体征,故分别再摄双侧髌骨轴位片,X线诊断:双侧二分髌骨。

    作者:陈今尧;李中复;谢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治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症与颈椎骨质增生同属于颈椎病[1]。虽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易混淆,但发病机制、诊治方面迥异,应明确区分。现就1998年收住的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6例颈椎骨质增生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A组: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男5例,女5例;年龄25~66岁;病程7天~30年;急性发病5例,慢性发病5例;近期剖腹产史1例,批斗打伤颈部史1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6例(右上肢2例,左上肢3例,双上肢1例);脊髓型(早期)1例;椎动脉型2例。  B组:6例颈椎骨质增生,男3例,女3例;年龄45~77岁;病程3天~2月;急性发病3例,慢性发病3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4例(右上肢2例,左上肢1例,双上肢1例);脊髓型(早期)2例。

    作者:崔惠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olles氏骨折156例临床分析

    对自1993年5月至199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56例Colles氏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56例中男96例,女60例;年龄18~70岁,50岁以上80例。其中46例老年患者中拍片示腕关节正侧位拍片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  2 治疗方法  对所有粉碎性骨折或断端有明显移位的病例,实施手法复位后用石膏行外固定。具体方法为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局部注射,待疼痛减轻或缓解后作持续牵引。在感到骨折处有脱开的弹响后,首先纠正侧方移位,将银叉样畸形纠正为止。再行折顶手法复位,使腕关节呈掌曲尺偏位,在X线透视下断端呈解剖对位后行石膏外固定。嘱患者抬高患肢进行手指部功能锻炼,使局部肿胀尽快消退。待3日后加固外固定,防止石膏松动。本组病例均行外固定4周,拆除后进行功能锻炼。但中青年患者掌曲尺偏位固定2周后,更换石膏改功能位(即腕关节中立位)再固定2周。在固定过程中可辅助进行中药内服。老年患者并补给钙剂和维生素D,以减轻疼痛,促进骨痂生成及断端愈合。

    作者:李延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的原因与防治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发病原因,由此探讨其预防及治疗的措施。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1例进行分型、手术治疗和随访,并对发病原因及术中所见进行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好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多次发作者,多有外伤、不合理治疗等诱因。术后恢复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多次发作者其马尾神经损伤比例增加,对此类病人应避免腰部损伤,避免做重手法推拿、大重量牵引等加重腰部损伤的治疗,发现有马尾神经损伤者应作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李象钧;李义方;宋林波;谭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脊液中P物质的影响

    硬膜外腔注射疗法的作用机理复杂,可能通过改善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氧供和抗炎作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并能激发人体产生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其中对体内疼痛调节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硬膜外治疗前后脑脊液(CSF)中参与疼痛调节的免疫活性物质P物质(SP)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硬膜外疗法的作用机制。1 临床资料按照《实用骨科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选择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岁,平均(47.3±0.6)岁;突出节段:L3,43例,L4,56例,L5S11例;病史从1周到25年,平均为(4.51±0.6)年;病情重6例,中4例(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参照文献2)。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7~71岁,平均(46.9±0.4)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7例,L5S11例;病史从15天到21年,平均为(4.48±0.5)年;病情重7例,中2例,轻1例。中央型腰突症患者当突出物巨大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或患者有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突症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治疗未满疗程或未按规定治疗者均不在此观察范围。另外选择10例与以上患者平均年龄相近,无重要器官和内分泌疾患,近3个月无急慢性疼痛病史的病例作为健康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病史经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t1=2.5298,P1>0.05,t2=0.1202,P2>0.5;两组性别、突出节段、病情经χ2检验,χ21=0.2197,P1>0.5,χ22=0.2769,P2>0.75,χ23=1.7436,P3>0.25,证明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程伟;支满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黑虎丹治疗兔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黑虎丹治疗骨关节炎(OA)的效果及其对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切断左膝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建立兔OA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8只。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组术后第13周起口服黑虎丹1粒/天。分别于术后第16、20、24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内髁及胫骨内侧平台软骨标本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末端原位标记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结果用药组骨关节炎病理表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用药组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在术后2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服用黑虎丹能减少晚期OA软骨细胞的凋亡,并维持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

    作者:万荣;杨庆铭;邓廉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去势词义探析

    近年期刊上发表不少研究中药制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文章,采用切除雌性动物双侧卵巢诱发骨质疏松实验模型。这类论文的题目中,有的写卵巢切除[1],有的则将卵巢切除改为去势[2],去势可否无异议地取代卵巢切除?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一些词典中去势以及与其有关连的势、阉、阉割诸词的词义,现将查阅结果汇集如下。1 资料来源  主要查阅了:《康熙字典》(1958),《辞海》(7个版本,1936~2000),《辞源》(2个版本,1947、1988),《新华字典》(2个版本1980、198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中华大字典》(1935),《实用大字典》(1945),《中华字海》(冷玉龙、韦心主编,199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年修订本,1988),《古今汉语词典》(2000),《应用汉语词典》(2000),《现代汉语大词典》(王同亿主编,1992),《中医字典》(河南中医学院编,1988),《医古文常用字字典》(王森主编,1989),《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中国台湾,1973),《中文大辞典》(中国台湾,年代不详)。《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9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1988)等。

    作者:房世源;李为农;荆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椎病误诊冠心病12例分析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颈椎病所引起的以心脏症状方面为主诉,有心电图改变可被误诊为冠心病。现将我科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缓慢起病9例,急性起病(胸痛,心悸等)3例。12例中,6例收入内科治疗,4例以前曾住内科治疗,再入我科,2例曾行内科及心电图等检查后来我科诊治。首发症状:表现有心血管症状的6例,伴有其它症状(手麻、眼花、耳鸣、头晕等)的4例,有心血管及椎动脉缺血症状的2例。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2例,偶发房性早搏3例,偶发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2例,频发房性早搏二联律1例。化验:血脂、血糖、GOT正常。心脏B超检查:正常。X线片示:12例均有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消失,其中伴有颈椎唇样增生10例,颈椎椎间孔狭窄变形7例,颈椎间隙变窄4例。行颅脑CT扫描检查5例,未见异常病征。体征:(1)12例均有颈、背、肩局部压痛;(2)颈部活动受限5例;(3)臂丛牵拉试验阳性7例,举臂试验阳性8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9例。

    作者:丛明;施锋;杜杰;张国龙;胡希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7例腓肠肌外侧头肌炎的诊疗

    作者从1996年6月至1998年5月对患有膝关节疼痛的病人就诊时检查发现:部分患者腓肠肌外侧头附着在股骨外髁后部的腱性起始部有明显压痛,可扪到大颗粒状、粗糙不规则的骨性隆凸。对该部位直接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症状基本缓解或痊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37~68岁,平均49岁。病程2周~5月。均表现膝关节疼痛,腓肠肌外侧头附着部压痛,可及籽骨。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在踝关节前垫软枕,使膝关节屈曲约10°,减少腓肠肌张力。探到该腱病变部位后,拇、食和中指置于肌腱两旁,用轻柔和缓力量持续之手法揉、捏、按、压15分钟,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消炎,提高局部组织痛阈,以达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目的。结束前施以弹筋拨络和点穴手法,于痛点弹拨点压,适当活动,充分伸展、松解肌筋的痉挛、挛缩和粘连。手法按摩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再配合内服、外敷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调和阴阳。急性发作者,腓肠肌外侧头主要以无菌性炎症的充血、水肿为主,首选封闭疗法:1%普鲁卡因4ml加醋酸强的松龙25mg在疼痛敏感部位封闭,利于快速消除肿胀,并限制早期过多运动,配合前述手法按摩治疗。封闭疗法4天1次,5次为1疗程。

    作者:刘福才;叶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压髁托颌法整复颞颌关节前脱位

    颞颌关节脱位临床常见,笔者12年来采用压髁托颌法整复20例,均一次复位成功,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1例,女9例;小年龄19岁,大65岁;单侧脱位12例,双侧脱位8例;新鲜脱位12例,单侧陈旧性脱位2例(其中病程6天1例,7天1例);习惯性脱位6例。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患者坐位,术者站于其身后,于颞部摸到向前脱位突起的髁状突,用拇指将髁状突顺势向后下方按压,同时食指向前上托起下颌,听到髁状突滑入关节盂的响声,即告复位成功,以四头带闭口固定2~3天,忌大张口和吃硬食。全部20例均一次复位成功。

    作者:黎向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1995~1998年我科收治30例脊髓型颈椎病人,运用牵引、药物及正规定点牵压手法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6岁。症状主要有颈肩臂背痛,肢体麻木或麻痹,肌肉萎缩,走路不稳或踩棉感,束胸或束腰感。体征主要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Hoffmann征或Babinski征)阳性。影像学诊断根据X线片,颈椎CT或核磁成像。单节段脊髓压迫者多在C4~5或C5~6共10例,多节段脊髓压迫者多位于C3~5或C6~7共20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2.5年。

    作者:门保忠;王福根;李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此病起病缓慢,无急性损伤。主要表现在胫骨结节逐渐肿大,疼痛。伸膝乏力,爬坡或快步行走时可使疼痛加重。多见于11~18岁的男孩。我院1993年4月~1997年12月采取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此病39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12~29岁。其中11例为双侧共50个胫骨结节受累。全部病人从出现症状到经皮胫骨结节周围钻孔治疗时间为2.2~2.6月。  2 治疗方法  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一般放在门诊进行。先常规用碘酒及酒精消毒手术野皮肤,用0.5~1%普鲁卡因浸润周围组织达骨膜。总量约10ml左右。然后用骨钻将备好的3~3.5cm骨圆针拧紧在钻头上,在胫骨结节的内外侧各钻2~3个孔,上下各钻1个孔,有血或脂肪颗粒流出皮外。术中用无菌纱布复盖针孔,不用任何外固定,口服抗生素3~5天即可。4天后即可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彭宗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