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武
我院自1994年2月~1997年3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现就手术疗效作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26~59.6岁,平均36.4岁。发病原因:腰扭伤26例,汽车撞伤2例,余无明显发病诱因但大多数从事弯腰体力劳动或有着凉受寒病史。病程长6年,短8天,平均3.2年。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小腿外侧或足背部麻木44例。两下肢交替痛后又固定单侧痛者6例;腰痛伴脊柱侧弯畸形6例;伴间歇跛行或严重跛行各2例,腰痛伴骶尾部、会阴部皮感异常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46例。突出类型:旁侧型47例(左侧16例,右侧31例),中央型2例。诊断依据: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摄片及CT扫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9例;合并黄韧带肥厚3例;破裂之椎间盘髓核组织游离于椎管内2例;症状重现二次手术中1例为椎间盘髓核组织遗留过多,另1例为术后疤痕粘连伴神经根管狭窄,余为单纯性椎间盘突出。突出部位:L4,5椎间盘14例,L5S1椎间盘31例,L4,5及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4例。
作者:戴忠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间盘突出症与颈椎骨质增生同属于颈椎病[1]。虽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易混淆,但发病机制、诊治方面迥异,应明确区分。现就1998年收住的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6例颈椎骨质增生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A组: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男5例,女5例;年龄25~66岁;病程7天~30年;急性发病5例,慢性发病5例;近期剖腹产史1例,批斗打伤颈部史1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6例(右上肢2例,左上肢3例,双上肢1例);脊髓型(早期)1例;椎动脉型2例。 B组:6例颈椎骨质增生,男3例,女3例;年龄45~77岁;病程3天~2月;急性发病3例,慢性发病3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4例(右上肢2例,左上肢1例,双上肢1例);脊髓型(早期)2例。
作者:崔惠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4~1996年间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配合局部手法治疗肩周炎9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中男29例,女68例;年龄34~62岁。左肩57例,右肩38例,双肩者2例。病程1.5月~2年,平均9月。曾接受其它方法治疗者23例,未进行任何治疗者74例。 临床症状全部病人皆主诉患肩疼痛,多为阵发钝痛、持续性隐痛或刺痛。昼轻夜重,甚或影响睡眠。患肢外展高举、外旋及背手皆明显受限。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组方:当归10g,熟地20g,麻黄3g,肉桂4g(后下),白芥子12g,炮姜炭6g,黄芪20g,甘草5g。内寒凝滞者加细辛4g,炙川草乌各5g,羌活10g;气血瘀阻者加干地龙9g,片姜黄10g,苏木10g;肝肾亏损者加鹿角胶10g(烊化),炒杜仲12g,补骨脂10g。水煎服,1日1剂,5天为一疗程。
作者: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自1978年应用近排腕骨切除术治疗经舟月骨脱位3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53岁,术前病程30天~9个月,平均3.5月。 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上臂气囊止血带做腕掌侧纵“S”形切口,依次切开各层,注意保护正中神经及肌腱,清除关节内瘢痕,切除舟骨、月骨及三角骨,保留豌豆骨(因其对桡腕关节的活动功能无甚影响)仔细清除碎骨片。放松止血带,伤口内仔细止血,修复好腕周围韧带,术后石膏外固定于腕背伸15°,三周后解除石膏,配合中药外洗、功能锻炼。
作者:于夕兰;王敦状;林月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王×,男,36岁,农民。于1996年4月15日乘坐汽车时,不慎将左肘屈曲置于窗外,被相对开过的汽车撞伤左上肢,伤处剧痛、肿胀、畸形、功能受限。查体:左上肢高度肿胀,成角畸形,活动受限,桡动脉搏动良好。X线片示:左尺骨中上1/3、中下1/3处骨折,左桡骨中段、桡骨远端骨折、左肱骨中下1/3骨折,均向掌侧成角,移位明显。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尺骨骨折骨圆针髓内固定;桡骨骨折、肱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拆线后石膏管型固定8周,三个月后随访,骨折已愈合。
作者:万永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黑虎丹治疗骨关节炎(OA)的效果及其对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切断左膝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建立兔OA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8只。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组术后第13周起口服黑虎丹1粒/天。分别于术后第16、20、24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内髁及胫骨内侧平台软骨标本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末端原位标记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结果用药组骨关节炎病理表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用药组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在术后2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服用黑虎丹能减少晚期OA软骨细胞的凋亡,并维持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
作者:万荣;杨庆铭;邓廉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3~1998年,我们共收住急慢性骨髓炎100例,其中89例行切开引流或病灶清除术,并做了脓液或病灶清除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8例培养出致病菌,51例培养无细菌生长,11例未行手术治疗,亦未作血培养。现将住院期间用药状况及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3岁~72岁,平均43.2岁。急性骨髓炎22例,慢性骨髓炎78例。血源性92例,开放骨折并感染8例。部位:股骨31例,胫骨28例,腓骨3例,肱骨23例,尺桡骨13例,掌骨2例。病程10天~20年,住院日期18~112天。手术治疗89例,其中钻孔引流18例,病灶清除+双管闭式冲洗负压引流68例,骨段切除3例。切口甲级愈合74例,乙级13例,丙级2例。非手术治疗11例。随访1年以上,急性骨髓炎22例中1例股骨、1例胫骨复发,慢性骨髓炎78例未复发,肢体关节功能正常。
作者:邱永荣;谢建新;邱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此病起病缓慢,无急性损伤。主要表现在胫骨结节逐渐肿大,疼痛。伸膝乏力,爬坡或快步行走时可使疼痛加重。多见于11~18岁的男孩。我院1993年4月~1997年12月采取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此病39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12~29岁。其中11例为双侧共50个胫骨结节受累。全部病人从出现症状到经皮胫骨结节周围钻孔治疗时间为2.2~2.6月。 2 治疗方法 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一般放在门诊进行。先常规用碘酒及酒精消毒手术野皮肤,用0.5~1%普鲁卡因浸润周围组织达骨膜。总量约10ml左右。然后用骨钻将备好的3~3.5cm骨圆针拧紧在钻头上,在胫骨结节的内外侧各钻2~3个孔,上下各钻1个孔,有血或脂肪颗粒流出皮外。术中用无菌纱布复盖针孔,不用任何外固定,口服抗生素3~5天即可。4天后即可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彭宗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临床上均可通过常规X线片(包括正侧位片、闭孔斜位片等)作出诊断。而对髋臼复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1]或关节内游离骨折块,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不能清晰显示,却可被CT扫描所发现,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我院1996~1998年对收治的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16例常规应用CT扫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1~65岁;左侧6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2例。入院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股骨髁上骨牵引,入院第2天常规应用CT扫描。 CT扫描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HiQ全身CT机进行轴位横卧扫描,扫描层厚5mm,扫描参数:133KV,175mA,扫描层数15~20层,进行连续扫描。
作者:林峰;吴少峰;龚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体位移对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纠正椎体位移在手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只杂种犬,取L3-L5段脊柱椎体,固定在自制的器械上,将L4椎体后仰前倾,测量新鲜杂种狗腰椎椎体位移及纠正后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结果当椎体后仰时椎间盘后外侧压力增加明显(P<0.01),椎体前倾时椎间盘后外侧压力减小明显(P<0.01),而当椎体恢复原位,压力恢复原水平,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椎体位移使相邻椎间盘局部应力发生变化,椎体后仰时下方椎间盘后外侧压力明显增大。2.手法治疗通过纠正椎体位移,可以确切、有效的使来自椎间盘内部的异常压力消失,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作者:冯宇;高燕;张国荣;贾广兴;王书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硬膜外腔注射疗法的作用机理复杂,可能通过改善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氧供和抗炎作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并能激发人体产生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其中对体内疼痛调节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硬膜外治疗前后脑脊液(CSF)中参与疼痛调节的免疫活性物质P物质(SP)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硬膜外疗法的作用机制。1 临床资料按照《实用骨科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选择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岁,平均(47.3±0.6)岁;突出节段:L3,43例,L4,56例,L5S11例;病史从1周到25年,平均为(4.51±0.6)年;病情重6例,中4例(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参照文献2)。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7~71岁,平均(46.9±0.4)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7例,L5S11例;病史从15天到21年,平均为(4.48±0.5)年;病情重7例,中2例,轻1例。中央型腰突症患者当突出物巨大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或患者有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突症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治疗未满疗程或未按规定治疗者均不在此观察范围。另外选择10例与以上患者平均年龄相近,无重要器官和内分泌疾患,近3个月无急慢性疼痛病史的病例作为健康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病史经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t1=2.5298,P1>0.05,t2=0.1202,P2>0.5;两组性别、突出节段、病情经χ2检验,χ21=0.2197,P1>0.5,χ22=0.2769,P2>0.75,χ23=1.7436,P3>0.25,证明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程伟;支满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不涉及各种特殊复杂的专业器械,实施过程几乎没有成本消耗,因而十分普及。但这种普及性有时也会带来手法治疗的滥用,甚至出现医疗纠纷。这也就越发引起学术界对手法治疗腰突症的机理、适应症、确切疗效等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总结和讨论。 1 手法的种类 从对局部关节力学作用的角度来区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1 关节旋转类包括精确节段定位、讲求集中轻巧力学效应的冯氏坐位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1];注重节段定位并增加牵引效应的王氏俯卧牵扳手法[2];以区域性定位(模糊的节段定位)为主、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脊柱手法物理治疗[3]及整骨(Osteopathy)和整脊(Chiropractics)治疗[4,5,6];还包括基本不定位的传统中医的侧卧斜扳法等[7,8];
作者:赵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1992年以来,我科先后收治16例。此病因手术难度大波及面广,术后并发症多,故术前、术后护理复杂体会如下: 1 术前护理 术前一周训练病人习惯于床上大小便的排便方式,术前3~5天内进行气管、食管推移的牵拉锻炼。开始时10~20分钟,以后延长至30~60分钟,必须将气管牵过中线,体型过胖者适当延长时间。该项锻炼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做好手术区域皮肤护理,备皮广泛、清洁彻底,禁止刮破。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病室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湿度60%~70%,严禁吸烟。患者颈后禁止垫枕,头部不能抬高,头颈两侧置砂袋或用颌枕带牵引固定,防止颈部侧屈或旋转,保持头颈部中立位。在翻身或搬动病人时,使病人头、颈、躯干一致。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自1997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硬膜外封闭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105例,疗效较好,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63例,女42例;年龄从13岁~78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者1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者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者7例,青少年软骨板损伤症者3例。病变间隙位于L3,4间隙者11例,L4,5间隙者35例,L5S1间隙者40例,L4,5及L5S1双间隙者19例。所有病人都具有X线片及CT或MRI资料,诊断明确。其中除7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只具有间歇性跛行症状,未引出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外,其余患者均具有明显神经根刺激征,直腿抬高试验均为(+)。主要症状包括: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
作者:刘昱彰;张世民;周卫;章永东;黎作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比较观察脱蛋白牛松质复合骨和自体髂骨移植融合脊柱后外侧疗效。方法随机分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松质骨治疗。结果随访20个月,两组脊柱后外侧部的融合率及各种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P<0.05),且供骨部有30%左右出现疼痛并有1例感染。结论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融合脊柱后外侧部,其疗效、安全性和自体骨移植相同,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取髂骨后所产生的并发症。
作者:丁真奇;练克俭;康两奇;郭延杰;翟文亮;郭林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5~1998年我科收治30例脊髓型颈椎病人,运用牵引、药物及正规定点牵压手法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6岁。症状主要有颈肩臂背痛,肢体麻木或麻痹,肌肉萎缩,走路不稳或踩棉感,束胸或束腰感。体征主要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Hoffmann征或Babinski征)阳性。影像学诊断根据X线片,颈椎CT或核磁成像。单节段脊髓压迫者多在C4~5或C5~6共10例,多节段脊髓压迫者多位于C3~5或C6~7共20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2.5年。
作者:门保忠;王福根;李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行研制单臂半环式骨折外固定器,于1998年元月开始临床用于治疗胫腓骨骨折、前臂双骨折等5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器械构造 本外固定器分大、小两种型号,大号用于下肢;小号用于上肢。由半环、转向结、臂杆、附件等组成(见图1)。重量大号800克,小号600克。 半环二个,两端有开口槽及螺孔,固定针经开口槽进入螺孔,用螺丝固定。转向结二个,穿在臂杆上,连结半环,转向结可作60°转向,适应穿针、整复骨折需要。半环还可以在转向结转轨上旋转,以调整骨折旋转移位。臂杆一件由两根钢棒组成,起连接作用。附件由万向夹、横杆、固定柱组成,附着于臂杆上,用于半针的固定。
作者:金伟;许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几年来作者运用牵压整复手法配合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症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32~69岁;病程3个月~30年;L2滑脱者1例,L3滑脱者1例,L4滑脱者3例,L5滑脱者10例;椎体向前方滑脱14例,椎体向侧方滑脱1例;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4例,Ⅲ度滑脱1例;其中2例为椎间盘突出手术后,1例有明显外伤史,其余均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下腰部疼痛、酸胀沉重,腰骶部有下坠感,活动及劳累后加重,上下腰部“脱节”感,3例患者步行不能连续坚持200米;15例中疼痛局限于腰骶臀部的12例,双下肢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者3例,伴有尿频、大便干或溏者2例。体征:15例中腰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腰椎曲度过大,腰部出现凹陷或横纹;1例双侧腰肌不对称,脊椎侧弯畸形;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5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无椎弓根断或裂者,13例经过CT扫描,发现2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张乾瑞;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2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急性胸腰椎爆裂型骨折56例,其中对42例进行手术减压、复位、固定,现将手术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在17~59岁,平均34.2岁。损伤情况:L1骨折20例,L28例,T129例,T112例,T9,10、L3各1例。一个椎体骨折17例,同时2个椎体骨折22例,3个椎体骨折3例。按Denis将爆裂型骨折分类[1]A型3例,B型25例,C型8例,D型5例,E型1例。伤后脊柱向后成角畸形,椎高压缩改变。全组进行CT扫描,见伤椎后缘崩裂,碎骨片挤入椎管内或脊髓内,硬膜囊出现压迹,椎管矢状径减小,椎间盘脱出,椎弓根断裂的表现。14例进行MRI成像,可观察到髓内、髓外出血,脊髓受压,横断或部分横断等表现。其中16例为完全截瘫,26例为不完全截瘫。伤员均在伤后10天内急诊手术,经椎弓根行Dick钉内固定29例,Steffee钢板固定8例,Luque氏棒作椎板固定3例,Harrington撑开棒固定2例。
作者:蒙仁勇;石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体运动器官的健全完美是人体健壮的重要标志也是正常生活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运动器官中由各种骨组织构成骨骼是生命活动、生活中各种不停的运动动作所依赖的支架和支柱。而骨自身也是在不断进行骨重建的有生命的组织,骨代谢是骨形成与吸收的动态过程。 骨是由无机盐矿物质(主要为钙磷及一些微量元素)、有机质(胶原纤维胶原组织为主)、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构成。由于体内总钙量的99%沉积于骨中,故又称骨为人体内大的“钙池”,“钙库”。更形象的又称此为“人体内钙的银行”。人的一生中体内骨量是不断变化的,前半生骨量呈现存入大于支出,骨量不断增加,约至35岁为一生中高骨量即峰值骨量。此后随年龄增加,骨量即入不敷出逐年递减,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即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量是指组织的体积量。骨的解剖体积减去骨髓腔、骨皮质内的哈佛氏管等骨内的腔隙即为骨组织体积。目前临床上常用骨矿物含量(BMC)或矿物质密度(BMD)来代表骨量。人体内骨量的变化就表现于不停顿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一种偶联配对(Coupling)活动过程。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在时间与空间上耦联的活动程序是在骨外膜表面,哈佛管表面、骨内膜表面及骨小梁表面出现一批多核破骨细胞来吸收分解骨质溶解骨盐,释放钙入血,形成吸收陷窝,破骨细胞也随之凋亡(Apoptosis)此即为骨吸收期。
作者:金鸿宾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