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研究进展

赵平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治疗, 定位,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 腰突症, 医疗纠纷, 物理治疗, 特殊复杂, 牵引效应, 普及, 力学作用, 力学效应, 脊柱手法, 关节, 成本消耗, 学术界, 斜扳法, 适应症, 区域性, 坐位
摘要: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不涉及各种特殊复杂的专业器械,实施过程几乎没有成本消耗,因而十分普及。但这种普及性有时也会带来手法治疗的滥用,甚至出现医疗纠纷。这也就越发引起学术界对手法治疗腰突症的机理、适应症、确切疗效等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总结和讨论。  1 手法的种类  从对局部关节力学作用的角度来区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1 关节旋转类包括精确节段定位、讲求集中轻巧力学效应的冯氏坐位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1];注重节段定位并增加牵引效应的王氏俯卧牵扳手法[2];以区域性定位(模糊的节段定位)为主、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脊柱手法物理治疗[3]及整骨(Osteopathy)和整脊(Chiropractics)治疗[4,5,6];还包括基本不定位的传统中医的侧卧斜扳法等[7,8];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单臂半环式骨折外固定器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自行研制单臂半环式骨折外固定器,于1998年元月开始临床用于治疗胫腓骨骨折、前臂双骨折等5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器械构造  本外固定器分大、小两种型号,大号用于下肢;小号用于上肢。由半环、转向结、臂杆、附件等组成(见图1)。重量大号800克,小号600克。  半环二个,两端有开口槽及螺孔,固定针经开口槽进入螺孔,用螺丝固定。转向结二个,穿在臂杆上,连结半环,转向结可作60°转向,适应穿针、整复骨折需要。半环还可以在转向结转轨上旋转,以调整骨折旋转移位。臂杆一件由两根钢棒组成,起连接作用。附件由万向夹、横杆、固定柱组成,附着于臂杆上,用于半针的固定。

    作者:金伟;许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扫描在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临床上均可通过常规X线片(包括正侧位片、闭孔斜位片等)作出诊断。而对髋臼复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1]或关节内游离骨折块,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不能清晰显示,却可被CT扫描所发现,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我院1996~1998年对收治的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16例常规应用CT扫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1~65岁;左侧6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2例。入院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股骨髁上骨牵引,入院第2天常规应用CT扫描。   CT扫描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HiQ全身CT机进行轴位横卧扫描,扫描层厚5mm,扫描参数:133KV,175mA,扫描层数15~20层,进行连续扫描。

    作者:林峰;吴少峰;龚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黑虎丹治疗兔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黑虎丹治疗骨关节炎(OA)的效果及其对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切断左膝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建立兔OA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8只。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组术后第13周起口服黑虎丹1粒/天。分别于术后第16、20、24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内髁及胫骨内侧平台软骨标本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末端原位标记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结果用药组骨关节炎病理表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用药组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在术后2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服用黑虎丹能减少晚期OA软骨细胞的凋亡,并维持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

    作者:万荣;杨庆铭;邓廉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阳和汤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

    笔者自1994~1996年间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配合局部手法治疗肩周炎9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中男29例,女68例;年龄34~62岁。左肩57例,右肩38例,双肩者2例。病程1.5月~2年,平均9月。曾接受其它方法治疗者23例,未进行任何治疗者74例。  临床症状全部病人皆主诉患肩疼痛,多为阵发钝痛、持续性隐痛或刺痛。昼轻夜重,甚或影响睡眠。患肢外展高举、外旋及背手皆明显受限。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组方:当归10g,熟地20g,麻黄3g,肉桂4g(后下),白芥子12g,炮姜炭6g,黄芪20g,甘草5g。内寒凝滞者加细辛4g,炙川草乌各5g,羌活10g;气血瘀阻者加干地龙9g,片姜黄10g,苏木10g;肝肾亏损者加鹿角胶10g(烊化),炒杜仲12g,补骨脂10g。水煎服,1日1剂,5天为一疗程。

    作者: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诊疗探讨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steofascia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创伤严重合并症之一,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其主要的原因是骨筋膜间隔区容积恒定,当内容物体积增加时,压力增高,以致于其内的神经、血管、肌肉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缺血坏死。1992年5月~1998年5月,我们共收治OCS 25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5例,男22例,女3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发病部位:前臂5例,小腿20例。计尺桡骨双骨折3例,尺骨、桡骨单骨折各1例,胫腓双骨折12例,胫骨单骨折5例,腓骨单骨折2例,膝关节后脱位1例。受伤机制:车祸伤7例,重物压挫伤15例,高处跌伤3例。合并内脏损伤2例,头颅损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28小时,平均7.5小时。

    作者:余卫党;梁伟国;莫景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7例腓肠肌外侧头肌炎的诊疗

    作者从1996年6月至1998年5月对患有膝关节疼痛的病人就诊时检查发现:部分患者腓肠肌外侧头附着在股骨外髁后部的腱性起始部有明显压痛,可扪到大颗粒状、粗糙不规则的骨性隆凸。对该部位直接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症状基本缓解或痊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37~68岁,平均49岁。病程2周~5月。均表现膝关节疼痛,腓肠肌外侧头附着部压痛,可及籽骨。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在踝关节前垫软枕,使膝关节屈曲约10°,减少腓肠肌张力。探到该腱病变部位后,拇、食和中指置于肌腱两旁,用轻柔和缓力量持续之手法揉、捏、按、压15分钟,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消炎,提高局部组织痛阈,以达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目的。结束前施以弹筋拨络和点穴手法,于痛点弹拨点压,适当活动,充分伸展、松解肌筋的痉挛、挛缩和粘连。手法按摩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再配合内服、外敷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调和阴阳。急性发作者,腓肠肌外侧头主要以无菌性炎症的充血、水肿为主,首选封闭疗法:1%普鲁卡因4ml加醋酸强的松龙25mg在疼痛敏感部位封闭,利于快速消除肿胀,并限制早期过多运动,配合前述手法按摩治疗。封闭疗法4天1次,5次为1疗程。

    作者:刘福才;叶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螺钉固定与高压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我院从1992年1月至1996年10月,应用可折断式螺纹钉内固定结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53~77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外伤原因:骑自行车摔倒12例,被车撞伤8例,走路时不慎滑倒6例;骨折分类:按Evans分类法,稳定性骨折15例,不稳定性骨折11例;合并尺桡骨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原有肺源性心脏病者1例。全部病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对骨折部移位较大,位置不满意者,均行外展位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要大,力争1周内使骨折复位,恢复颈干角。经电视X光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或基本复位后,患侧臀部垫高,以抵消股骨颈的前倾角,便于水平进钉。常规消毒、铺巾,在进钉处作局部麻醉。先于大粗隆下5cm处作2.5cm长大腿外侧纵行切口,直达骨膜,用电钻将选用长短合适的3枚可折断式螺纹钉自大粗隆下3~8cm范围内分别向股骨头方向钻入。钉尾螺帽紧抵股骨外侧骨皮质,使两骨折端加压紧靠。注意进钉时稍向前倾斜10°左右,下方一枚钻钉时,尽量靠股骨下方,使钉强斜位并经股骨距。在X线电视下认为螺钉位置满意,旋转活动患肢远端认为断端固定牢固后,折断钉尾,缝合皮肤2~3针。

    作者:傅惊涛;傅汝平;王兰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封闭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我科自1997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硬膜外封闭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105例,疗效较好,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63例,女42例;年龄从13岁~78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者1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者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者7例,青少年软骨板损伤症者3例。病变间隙位于L3,4间隙者11例,L4,5间隙者35例,L5S1间隙者40例,L4,5及L5S1双间隙者19例。所有病人都具有X线片及CT或MRI资料,诊断明确。其中除7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只具有间歇性跛行症状,未引出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外,其余患者均具有明显神经根刺激征,直腿抬高试验均为(+)。主要症状包括: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

    作者:刘昱彰;张世民;周卫;章永东;黎作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脊液中P物质的影响

    硬膜外腔注射疗法的作用机理复杂,可能通过改善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氧供和抗炎作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并能激发人体产生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其中对体内疼痛调节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硬膜外治疗前后脑脊液(CSF)中参与疼痛调节的免疫活性物质P物质(SP)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硬膜外疗法的作用机制。1 临床资料按照《实用骨科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选择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岁,平均(47.3±0.6)岁;突出节段:L3,43例,L4,56例,L5S11例;病史从1周到25年,平均为(4.51±0.6)年;病情重6例,中4例(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参照文献2)。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7~71岁,平均(46.9±0.4)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7例,L5S11例;病史从15天到21年,平均为(4.48±0.5)年;病情重7例,中2例,轻1例。中央型腰突症患者当突出物巨大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或患者有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突症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治疗未满疗程或未按规定治疗者均不在此观察范围。另外选择10例与以上患者平均年龄相近,无重要器官和内分泌疾患,近3个月无急慢性疼痛病史的病例作为健康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病史经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t1=2.5298,P1>0.05,t2=0.1202,P2>0.5;两组性别、突出节段、病情经χ2检验,χ21=0.2197,P1>0.5,χ22=0.2769,P2>0.75,χ23=1.7436,P3>0.25,证明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程伟;支满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研究进展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不涉及各种特殊复杂的专业器械,实施过程几乎没有成本消耗,因而十分普及。但这种普及性有时也会带来手法治疗的滥用,甚至出现医疗纠纷。这也就越发引起学术界对手法治疗腰突症的机理、适应症、确切疗效等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总结和讨论。  1 手法的种类  从对局部关节力学作用的角度来区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1 关节旋转类包括精确节段定位、讲求集中轻巧力学效应的冯氏坐位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1];注重节段定位并增加牵引效应的王氏俯卧牵扳手法[2];以区域性定位(模糊的节段定位)为主、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脊柱手法物理治疗[3]及整骨(Osteopathy)和整脊(Chiropractics)治疗[4,5,6];还包括基本不定位的传统中医的侧卧斜扳法等[7,8];

    作者:赵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习惯性右肩关节后脱位一例

    患者,男,23岁。因右肩关节创伤后随意性脱位二年多,于1996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于1994年8月5日因从2米高处跳下,不慎致右肩关节后脱位,经当地医院整复治愈,5个月后又因跌伤致右肩症状同前,经复位治疗1个月后,发现右肩关节在特定位置时可随意向后脱出、自行回纳。以后逐渐加重,随意程度以每分钟数十次的频率出现,肩关节乏力,不能作重体力劳动。体查:一般情况好,未查出心肺肝肾等异常病变,右肩后部肌肉稍松弛,局部无压痛,患臂力量略差,右肩关节外展45°~90°时,可随意向后脱出、回纳,脱出时肩部畸形,后部隆起并可扪到脱出的肱骨头,肩前凹陷扪之空虚,回纳后关节畸形消失,活动正常,作肱骨头脱出时拍片提示呈后脱位表现,回纳后拍片示肩关节骨结构表现正常。诊断:右肩关节创伤性随意性后脱位。入院后在臂丛麻醉下作手术治疗,取右肩后侧手术入路,术中见后关节囊松弛,后侧盂唇较低平,肱骨头未见缺损,肩外展45°~90°时肱骨头极易脱出,采用软组织与骨阻滞联合术[1],切开显露关节盂颈后部,取自体髂骨外板制成2.5cm×1.5cm倒“J”型骨块,以2枚螺丝钉固定于肩盂颈后面,使其高于后盂唇约6mm,褶叠收紧缝合关节囊、缝合肌肉关闭切口。术后右上臂固定于体侧,4周后解除固定,逐渐作肩关节功能锻炼,12周内忌随意后脱位动作和强烈运动。16个月随访,患肩活动范围正常,无疼痛,随意后脱位动作不能实现,臂力与健侧基本对称。

    作者:潘能富;黄均雄;古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椎病误诊冠心病12例分析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颈椎病所引起的以心脏症状方面为主诉,有心电图改变可被误诊为冠心病。现将我科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缓慢起病9例,急性起病(胸痛,心悸等)3例。12例中,6例收入内科治疗,4例以前曾住内科治疗,再入我科,2例曾行内科及心电图等检查后来我科诊治。首发症状:表现有心血管症状的6例,伴有其它症状(手麻、眼花、耳鸣、头晕等)的4例,有心血管及椎动脉缺血症状的2例。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2例,偶发房性早搏3例,偶发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2例,频发房性早搏二联律1例。化验:血脂、血糖、GOT正常。心脏B超检查:正常。X线片示:12例均有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消失,其中伴有颈椎唇样增生10例,颈椎椎间孔狭窄变形7例,颈椎间隙变窄4例。行颅脑CT扫描检查5例,未见异常病征。体征:(1)12例均有颈、背、肩局部压痛;(2)颈部活动受限5例;(3)臂丛牵拉试验阳性7例,举臂试验阳性8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9例。

    作者:丛明;施锋;杜杰;张国龙;胡希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推拿加提项旋转法治疗颈椎紊乱征

    我院自1996年1月~1998年10月,用推拿加提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紊乱征9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中男42例,女54例;年龄小21岁,大40岁,平均31.3岁;发病时间短2天,长6年。颈部、颈肩部疼痛或酸痛者76例,颈部活动受限者32例,牵涉肩胛部疼痛伴压痛者46例,颈椎有压痛者40例,伴上肢放射疼痛麻木者30例,有头痛、恶心、眩晕者30例;96例均否认有外伤史。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明显变直者56例,颈椎曲度明显增大者4例,椎体序列不整者20例,呈反“弓”型或“S”型者14例,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者18例,椎间隙变窄者10例,项韧带钙化者8例,椎体变扁者2例。

    作者:须许;宗维民;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椎体位移与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椎体位移对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纠正椎体位移在手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只杂种犬,取L3-L5段脊柱椎体,固定在自制的器械上,将L4椎体后仰前倾,测量新鲜杂种狗腰椎椎体位移及纠正后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结果当椎体后仰时椎间盘后外侧压力增加明显(P<0.01),椎体前倾时椎间盘后外侧压力减小明显(P<0.01),而当椎体恢复原位,压力恢复原水平,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椎体位移使相邻椎间盘局部应力发生变化,椎体后仰时下方椎间盘后外侧压力明显增大。2.手法治疗通过纠正椎体位移,可以确切、有效的使来自椎间盘内部的异常压力消失,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作者:冯宇;高燕;张国荣;贾广兴;王书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后路冲压固定治疗急性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我院1992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急性胸腰椎爆裂型骨折56例,其中对42例进行手术减压、复位、固定,现将手术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在17~59岁,平均34.2岁。损伤情况:L1骨折20例,L28例,T129例,T112例,T9,10、L3各1例。一个椎体骨折17例,同时2个椎体骨折22例,3个椎体骨折3例。按Denis将爆裂型骨折分类[1]A型3例,B型25例,C型8例,D型5例,E型1例。伤后脊柱向后成角畸形,椎高压缩改变。全组进行CT扫描,见伤椎后缘崩裂,碎骨片挤入椎管内或脊髓内,硬膜囊出现压迹,椎管矢状径减小,椎间盘脱出,椎弓根断裂的表现。14例进行MRI成像,可观察到髓内、髓外出血,脊髓受压,横断或部分横断等表现。其中16例为完全截瘫,26例为不完全截瘫。伤员均在伤后10天内急诊手术,经椎弓根行Dick钉内固定29例,Steffee钢板固定8例,Luque氏棒作椎板固定3例,Harrington撑开棒固定2例。

    作者:蒙仁勇;石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下段骨折失误分析

    1991~1997年,我们共收治股骨干下段骨折146例,均行加压钢板固定。其中失误22例,失误率15.07%,均出现成角畸形,20例行再次手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55岁。伤因:车祸,砸伤,高处坠落伤。骨折部位:股骨下段。  1.2 首次治疗方法及结果本失误组均采用国产加压钢板内固定,其中6孔钢板15例,8孔钢板7例;骨折端偏远端螺钉固定于松质骨处16例;骨缺损未行植骨8例;术后均未行外固定。术后3天起行CPM锻炼,并下床行主动或被动活动膝关节;3个月内扶拐下床行走。其中6例有再次跌伤史。结果:22例中钢板折断2例,螺钉折断4例,螺钉松动16例,均出现成角畸形;8例骨缺损未行植骨,以致6例骨不连,2例延迟愈合。

    作者:江立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牵压整复手法配合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症

    近几年来作者运用牵压整复手法配合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症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32~69岁;病程3个月~30年;L2滑脱者1例,L3滑脱者1例,L4滑脱者3例,L5滑脱者10例;椎体向前方滑脱14例,椎体向侧方滑脱1例;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4例,Ⅲ度滑脱1例;其中2例为椎间盘突出手术后,1例有明显外伤史,其余均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下腰部疼痛、酸胀沉重,腰骶部有下坠感,活动及劳累后加重,上下腰部“脱节”感,3例患者步行不能连续坚持200米;15例中疼痛局限于腰骶臀部的12例,双下肢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者3例,伴有尿频、大便干或溏者2例。体征:15例中腰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腰椎曲度过大,腰部出现凹陷或横纹;1例双侧腰肌不对称,脊椎侧弯畸形;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5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无椎弓根断或裂者,13例经过CT扫描,发现2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张乾瑞;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椎间盘突出症牵引下MRI影象学的形态结构分析

    目的对18例患者总计突出颈椎间盘28个,比较不同牵引方向对颈椎间盘突出症(HCD)的颈椎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借助MRI影象扫描研究不同牵引方向对颈椎突出间盘的运动、脊髓受压指数、椎间隙的变化及伴有变性病例的作用。结果不同的牵引方向对间盘突出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屈曲牵引使间盘部分还纳为明显。脊髓受压指数在屈曲方向牵引低。伸展牵引时椎间盘突出缩小组的后缘椎间隙减小明显。屈曲牵引时椎间盘缩小组与无变化组的后缘变化差异不大,两种牵引方向对前缘影响均无差异。各种方向牵引伴有变性者的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 HCD改变了正常椎关节的微细形态结构,对常规牵引方向的规律宜灵活运用。脊髓受压指数比间盘突出大小更能反映脊髓受损的实质。牵引对伴有变性者意义可能不大。

    作者:宋洪臣;赵国库;刘世文;安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腰椎板间开窗潜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1990年1月~1995年6月我科开展腰椎板间开窗潜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临床观察随访1年以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2~65岁,平均45.2岁。病程3个月~42年,平均6.2年。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平片,并均做脊髓造影和CTM确诊为:中央椎管狭窄8例,其中L4,5狭窄4例,L3~5狭窄3例,L5S1狭窄1例;侧隐窝狭窄36例,其中单侧狭窄16例,两侧狭窄20例,4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8例,其中L4,518例,L5S16例,L4,5及L5S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符合率100%。

    作者:张志庆;孙捷;向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侧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其治疗机制是椎间盘内减压[1]。影响PLD疗效的两大基本要素是适应症的选择和减压是否充分[1,2,4,5]。那么,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减压是否充分即髓核切除是否足量就成为关键。为了增大髓核切除量,我们自1995年开始应用双侧穿刺法进行PLD术2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在C型臂X光机或CT引导下,应用P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其中CT引导下3例。男33例,女28例;平均年龄39岁(13~61岁)。61例均有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术前经CT或MRI确诊,无脱出或游离型,不合并椎管狭窄。双侧穿刺27例(32个间盘),其中L3,41例,L4,513例,L5S19例,L4,5+L5S13例,L3,4+L4,5+L5S11例。单侧穿刺34例(38个间盘),L3,43例,L4,520例,L5S18例,L4,5+L5S12例,L3,4+L4,5+L5S11例。单侧穿刺中并发急性椎间盘炎1例(手术时间2.5小时,L5S1),经皮穿刺置管,庆大霉素盐水和灭滴灵冲洗3次,症状消失。

    作者:张洪美;温建民;林新晓;刘劲松;蒋科卫;程灏;李玉兵;翁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