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美;温建民;林新晓;刘劲松;蒋科卫;程灏;李玉兵;翁春华
自1993年至1998年6月我科对经临床、X片、CT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腰腹肌训练加非手术综合治疗为治疗组和单纯非手术综合治疗为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69例均为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2例:男8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6.7岁;病程短7天,长20年。病变部位L3,45例,L4,560例,L5S120例,L4~S113例,L3~L53例,L3~S1间隙3例;其中左侧51例,右侧18例,中央型33例。对照组67例:男5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2岁;病程短4天,长20年。病变部位:L3,43例,L4,525例,L5S121例,L4~S1间隙15例,L3~S1间隙1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22例,中央型23例。
作者:周国骏;蒋泰媛;范义平;王华翠;焦建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10月~1998年7月我院共有183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结果优104例,良56例,可18例,差5例。5例差及1例可的患者经改行骨科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获优良效果。本文就差5例、可1例病例资料及有关文献对疗效不佳原因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5~45岁;病程6个月~2年。PLD疗效差5例、可1例。本组6例全部改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在椎管内,并与周围组织粘连2例,黄韧带肥厚1例,侧隐窝狭窄3例。经行后路开窗、半椎板切除或腰椎管扩大成形髓核摘除治疗,均获满意效果。
作者:秦汉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1年2月~1996年6月应用孟氏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53岁。左侧12例,右侧8例。受伤至入院时间7~28月。其中开放性粉碎性骨折9例。伤后行手法闭合复位石膏绷带固定8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6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石膏绷带外固定3例,跟骨牵引3例。骨干不连部位:胫骨下段13例,胫骨上段5例,胫骨中段2例。入院时曾有长期感染,但软组织创面已愈合者15例,钢板螺丝钉断裂者3例,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压伤者各1例。X线检查肥大型骨不连15例,萎缩型骨不连5例。本组患者有假关节活动者11例,远端叩击痛明显者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膝、踝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度小于30°者9例,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者6例,僵直3例。
作者:王勇;杨生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自1995年5月采用Smith和Fnas手夹心皮瓣治疗手部皮肤脱套伤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3~47岁。左手3例,右手2例,5例皆仅累及单手2~5指。4例机器挤压伤,1例车祸碾挫伤,4例掌中横纹以远皮肤撕脱,1例腕横纹以远皮肤撕脱。结果: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切口感染,皮瓣断蒂后感染控制,5例术后外观及功能均较为满意。 2 护理体会 (1)除常规护理外,术后要重点检查固定之胶布和石膏有无松脱,保持患手与对侧肩关节制动,密切观察手夹心皮瓣的血运,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及颜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疼痛。术后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此反应不仅与手术部位,病人的耐受程度以及行为反应等有关,还直接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注意力过分的集中,情绪紧张,意志脆弱以及疲劳等均能使疼痛阈值降低,致疼痛反应加剧。为此应该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环境安静,操作轻稳迅速,避免一切疼痛刺激,必要时应用镇痛剂。
作者:李梅;刘春香;刘秀芳;管清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硬膜外腔注射疗法的作用机理复杂,可能通过改善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氧供和抗炎作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并能激发人体产生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其中对体内疼痛调节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硬膜外治疗前后脑脊液(CSF)中参与疼痛调节的免疫活性物质P物质(SP)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硬膜外疗法的作用机制。1 临床资料按照《实用骨科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选择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岁,平均(47.3±0.6)岁;突出节段:L3,43例,L4,56例,L5S11例;病史从1周到25年,平均为(4.51±0.6)年;病情重6例,中4例(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参照文献2)。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7~71岁,平均(46.9±0.4)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7例,L5S11例;病史从15天到21年,平均为(4.48±0.5)年;病情重7例,中2例,轻1例。中央型腰突症患者当突出物巨大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或患者有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突症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治疗未满疗程或未按规定治疗者均不在此观察范围。另外选择10例与以上患者平均年龄相近,无重要器官和内分泌疾患,近3个月无急慢性疼痛病史的病例作为健康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病史经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t1=2.5298,P1>0.05,t2=0.1202,P2>0.5;两组性别、突出节段、病情经χ2检验,χ21=0.2197,P1>0.5,χ22=0.2769,P2>0.75,χ23=1.7436,P3>0.25,证明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程伟;支满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0年1月~1995年6月我科开展腰椎板间开窗潜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临床观察随访1年以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2~65岁,平均45.2岁。病程3个月~42年,平均6.2年。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平片,并均做脊髓造影和CTM确诊为:中央椎管狭窄8例,其中L4,5狭窄4例,L3~5狭窄3例,L5S1狭窄1例;侧隐窝狭窄36例,其中单侧狭窄16例,两侧狭窄20例,4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8例,其中L4,518例,L5S16例,L4,5及L5S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符合率100%。
作者:张志庆;孙捷;向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4~1998年收治四肢骨折内固定失效28例。现就内固定失效原因、预防及处理做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7~64岁,平均年龄32岁。骨折部位:肱骨5例,尺骨1例,股骨15例,胫、腓骨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本组使用的内固定器材均为正规医疗生产厂家产品。 1.2 内固定失效情况普通钢板折弯、螺钉松动5例,折断9例,其中1例骨感染;加压钢板折断4例,术后骨断端重叠错位1例;克氏钢针交叉内固定失效3例,其中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钢针游走进入胸腔,1例股骨颈骨折,髋臼骨折钢针游走进入盆腔;Ender钉内固;定术后骨断端分离2例,其中骨断端旋转移位1例;双矩钉自骨断端击出嵌入软组织内1例;“V”形钉折断2例。28例中,17例术后失效与超前大力量锻炼、过早负重、意外暴力损伤有关,占60.7%。
作者:曹永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颈椎病所引起的以心脏症状方面为主诉,有心电图改变可被误诊为冠心病。现将我科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缓慢起病9例,急性起病(胸痛,心悸等)3例。12例中,6例收入内科治疗,4例以前曾住内科治疗,再入我科,2例曾行内科及心电图等检查后来我科诊治。首发症状:表现有心血管症状的6例,伴有其它症状(手麻、眼花、耳鸣、头晕等)的4例,有心血管及椎动脉缺血症状的2例。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2例,偶发房性早搏3例,偶发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2例,频发房性早搏二联律1例。化验:血脂、血糖、GOT正常。心脏B超检查:正常。X线片示:12例均有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消失,其中伴有颈椎唇样增生10例,颈椎椎间孔狭窄变形7例,颈椎间隙变窄4例。行颅脑CT扫描检查5例,未见异常病征。体征:(1)12例均有颈、背、肩局部压痛;(2)颈部活动受限5例;(3)臂丛牵拉试验阳性7例,举臂试验阳性8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9例。
作者:丛明;施锋;杜杰;张国龙;胡希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灸对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12月龄雌性大鼠60只,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3个月后作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针刺组、艾灸组,分别于骨折后7、14、28天处死,并进行血清生化、骨痂BMP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骨折后第14天S-E2、S-BGP含量及BMP光密度值,针刺组和艾灸组较模型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28天接近对照组;14天时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模型组较针刺组、艾灸组和雌二醇组稍多;28天时,各组骨痂均较成熟,但模型组呈疏松化表现。结论针灸具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
作者:刘献祥;吴炳煌;章志安;林薇;郑良朴;林久茂;吴明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行研制单臂半环式骨折外固定器,于1998年元月开始临床用于治疗胫腓骨骨折、前臂双骨折等5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器械构造 本外固定器分大、小两种型号,大号用于下肢;小号用于上肢。由半环、转向结、臂杆、附件等组成(见图1)。重量大号800克,小号600克。 半环二个,两端有开口槽及螺孔,固定针经开口槽进入螺孔,用螺丝固定。转向结二个,穿在臂杆上,连结半环,转向结可作60°转向,适应穿针、整复骨折需要。半环还可以在转向结转轨上旋转,以调整骨折旋转移位。臂杆一件由两根钢棒组成,起连接作用。附件由万向夹、横杆、固定柱组成,附着于臂杆上,用于半针的固定。
作者:金伟;许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临床上均可通过常规X线片(包括正侧位片、闭孔斜位片等)作出诊断。而对髋臼复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1]或关节内游离骨折块,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不能清晰显示,却可被CT扫描所发现,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我院1996~1998年对收治的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16例常规应用CT扫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1~65岁;左侧6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2例。入院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股骨髁上骨牵引,入院第2天常规应用CT扫描。 CT扫描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HiQ全身CT机进行轴位横卧扫描,扫描层厚5mm,扫描参数:133KV,175mA,扫描层数15~20层,进行连续扫描。
作者:林峰;吴少峰;龚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0年10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4例,均漏诊,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17~45岁。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因漏诊,故均已行股骨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这同时有利于股骨颈的复位固定。对股骨颈骨折均行髋关节前路切口开放复位,旋髂深动脉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多根折断式加压螺纹钉行倒“品”字型固定。术后着丁字鞋及皮牵引制动,且术后12周扶双拐行走。 3 讨论 本组病例漏诊的原因:(1)对股骨干骨折病人忽略了髋关节的检查。(2)检查时只注意到骨折畸形明显的部分,而未作全面系统的检查。(3)患者仅诉大腿部位的疼痛,从而掩盖了髋关节的检查[1]。(4)X线摄片时仅限于股骨干,未包括膝部及髋关节。(5)髋周肌肉丰富,股骨颈骨折移位不明显,局部体征不典型,同时股骨干骨折使股骨颈骨折畸形不易显现。
作者:侯绍平;伏明松;兴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此病起病缓慢,无急性损伤。主要表现在胫骨结节逐渐肿大,疼痛。伸膝乏力,爬坡或快步行走时可使疼痛加重。多见于11~18岁的男孩。我院1993年4月~1997年12月采取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此病39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12~29岁。其中11例为双侧共50个胫骨结节受累。全部病人从出现症状到经皮胫骨结节周围钻孔治疗时间为2.2~2.6月。 2 治疗方法 经皮胫骨结节周围多个钻孔治疗一般放在门诊进行。先常规用碘酒及酒精消毒手术野皮肤,用0.5~1%普鲁卡因浸润周围组织达骨膜。总量约10ml左右。然后用骨钻将备好的3~3.5cm骨圆针拧紧在钻头上,在胫骨结节的内外侧各钻2~3个孔,上下各钻1个孔,有血或脂肪颗粒流出皮外。术中用无菌纱布复盖针孔,不用任何外固定,口服抗生素3~5天即可。4天后即可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彭宗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二分髌骨临床罕见,在膝关节外伤或膝关节周围外伤时易误诊为髌骨骨折,现报告一例如下: ×××,男,35岁,工人,住院号6118。因摔伤右小腿及膝部疼痛,活动受限半小时于1998年2月7日入院。半小时前,患者搭乘摩托车时不慎摔倒,被车体压伤右小腿、膝部着地,当即右小腿皮破出血、膝部疼痛,不能行走。门诊X线片示:正位右髌骨外上有近似三角形外下角稍圆钝骨块,无移位,侧位右髌骨后上有半圆形骨块阴影无移位。X线初诊意见:右髌骨骨折。在门诊行清创缝合后,拟“1.右髌骨骨折,2.右小腿皮肤挫裂伤“收住院。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好,神清,心肺正常。右小腿中上1/3处前内侧有一长约5cm伤口,已行缝合,少量渗血,周围皮肤挫伤;右髌骨上部有压痛,轻微肿胀,无骨擦感及骨折分离间隙,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正常;推压髌骨,髌股关节软骨面光滑,无摩擦音、疼痛;浮髌试验(-),髌骨折屈试验(-)[1],髌骨横向分离试验(-)[1]。因无明显骨折体征,故分别再摄双侧髌骨轴位片,X线诊断:双侧二分髌骨。
作者:陈今尧;李中复;谢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steofascia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创伤严重合并症之一,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其主要的原因是骨筋膜间隔区容积恒定,当内容物体积增加时,压力增高,以致于其内的神经、血管、肌肉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缺血坏死。1992年5月~1998年5月,我们共收治OCS 25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5例,男22例,女3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发病部位:前臂5例,小腿20例。计尺桡骨双骨折3例,尺骨、桡骨单骨折各1例,胫腓双骨折12例,胫骨单骨折5例,腓骨单骨折2例,膝关节后脱位1例。受伤机制:车祸伤7例,重物压挫伤15例,高处跌伤3例。合并内脏损伤2例,头颅损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28小时,平均7.5小时。
作者:余卫党;梁伟国;莫景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黑虎丹治疗骨关节炎(OA)的效果及其对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切断左膝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建立兔OA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8只。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组术后第13周起口服黑虎丹1粒/天。分别于术后第16、20、24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内髁及胫骨内侧平台软骨标本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末端原位标记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状况。结果用药组骨关节炎病理表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用药组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在术后2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服用黑虎丹能减少晚期OA软骨细胞的凋亡,并维持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
作者:万荣;杨庆铭;邓廉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18例患者总计突出颈椎间盘28个,比较不同牵引方向对颈椎间盘突出症(HCD)的颈椎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借助MRI影象扫描研究不同牵引方向对颈椎突出间盘的运动、脊髓受压指数、椎间隙的变化及伴有变性病例的作用。结果不同的牵引方向对间盘突出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屈曲牵引使间盘部分还纳为明显。脊髓受压指数在屈曲方向牵引低。伸展牵引时椎间盘突出缩小组的后缘椎间隙减小明显。屈曲牵引时椎间盘缩小组与无变化组的后缘变化差异不大,两种牵引方向对前缘影响均无差异。各种方向牵引伴有变性者的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 HCD改变了正常椎关节的微细形态结构,对常规牵引方向的规律宜灵活运用。脊髓受压指数比间盘突出大小更能反映脊髓受损的实质。牵引对伴有变性者意义可能不大。
作者:宋洪臣;赵国库;刘世文;安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压缩性脊椎骨折各节段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对412例共448处楔形和爆裂骨折各节段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楔形骨折和爆裂骨折各节段的发生概率,计算各节段楔形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爆裂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比。结果中下部胸椎发生楔形骨折概率较高,即使发生爆裂骨折,其椎体前后缘压缩比常较大。腰椎,尤其下腰椎,发生爆裂骨折的概率较高,即使发生楔形骨折,其椎体前缘压缩率相对胸椎而言常较小。结论脊椎骨折类型或形态学变化除与暴力、受伤瞬间体位相关外,与骨折发生部位也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董启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体运动器官的健全完美是人体健壮的重要标志也是正常生活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运动器官中由各种骨组织构成骨骼是生命活动、生活中各种不停的运动动作所依赖的支架和支柱。而骨自身也是在不断进行骨重建的有生命的组织,骨代谢是骨形成与吸收的动态过程。 骨是由无机盐矿物质(主要为钙磷及一些微量元素)、有机质(胶原纤维胶原组织为主)、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构成。由于体内总钙量的99%沉积于骨中,故又称骨为人体内大的“钙池”,“钙库”。更形象的又称此为“人体内钙的银行”。人的一生中体内骨量是不断变化的,前半生骨量呈现存入大于支出,骨量不断增加,约至35岁为一生中高骨量即峰值骨量。此后随年龄增加,骨量即入不敷出逐年递减,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即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量是指组织的体积量。骨的解剖体积减去骨髓腔、骨皮质内的哈佛氏管等骨内的腔隙即为骨组织体积。目前临床上常用骨矿物含量(BMC)或矿物质密度(BMD)来代表骨量。人体内骨量的变化就表现于不停顿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一种偶联配对(Coupling)活动过程。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在时间与空间上耦联的活动程序是在骨外膜表面,哈佛管表面、骨内膜表面及骨小梁表面出现一批多核破骨细胞来吸收分解骨质溶解骨盐,释放钙入血,形成吸收陷窝,破骨细胞也随之凋亡(Apoptosis)此即为骨吸收期。
作者:金鸿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4~1996年间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配合局部手法治疗肩周炎9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中男29例,女68例;年龄34~62岁。左肩57例,右肩38例,双肩者2例。病程1.5月~2年,平均9月。曾接受其它方法治疗者23例,未进行任何治疗者74例。 临床症状全部病人皆主诉患肩疼痛,多为阵发钝痛、持续性隐痛或刺痛。昼轻夜重,甚或影响睡眠。患肢外展高举、外旋及背手皆明显受限。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组方:当归10g,熟地20g,麻黄3g,肉桂4g(后下),白芥子12g,炮姜炭6g,黄芪20g,甘草5g。内寒凝滞者加细辛4g,炙川草乌各5g,羌活10g;气血瘀阻者加干地龙9g,片姜黄10g,苏木10g;肝肾亏损者加鹿角胶10g(烊化),炒杜仲12g,补骨脂10g。水煎服,1日1剂,5天为一疗程。
作者: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