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标
我于1998-1999年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业试验场合作研究期间,对日本草莓主产区进行了考察,现将其栽培现状简介如下。1 栽培品种日本早记载大果草莓的书籍是1828年出版的《本草图谱》,草莓初是从荷兰引种到长崎县栽培,1872年和1875年,三田育种场和新宿植物御苑从欧洲、美洲国家引入一些草莓品种,此后又相继引入Ex-celsior、Marshall、Docteur Morere、Sharpless、Monarch、Victoria等品种,其中Excelsior和Victoria成为栽培初期的主栽品种,20世纪30年代,促成栽培已在日本温暖地区开始盛行,主要品种为Victoria、Royal Soverign和福羽,露地栽培中Excelsior、Victoria、Marshall以及后来引入的Robinsow、Shasta等则成为40年代之前的主栽品种,30年代至70年代,福羽及Howard17系统的2个品种Fairfax、Donner(达娜)成为主栽品种,70一80年代宝交早生作为主栽品种广为栽培,此外,春香在日本九州地区、盛岗16号在日本东北部也有较大栽培面积。80年代以来,随着丽红(1978年)、女峰(1981年)、丰香(1983年)等草莓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草莓品种得以更新,女峰、丰香成为近15年来的主栽品种(图1),2个品种栽培面积占日本草莓总面积的80%以上。进入90年代,日本又相继育成了章姬(1992年)、枥乙女(1996年)、幸香(1996年),目前,这3个新品种已开始在中部产区和九州地区推广,但近期其推广面积尚不足于取代女峰和丰香2个品种的主栽品种地位,正是由于女峰、丰香、宝交早生3个品种在日本草莓栽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成为在日本获奖的3个草莓品种。
作者:雷家军;望月龙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白三叶草侧根、须根发达,根系有根瘤菌,果园种植白三叶草能增加土壤养分,改善果园环境,提高果实品质。白三叶草耐荫性强,适宜在果园种植,其种植技术如下。(1)播种时间白三叶草佳播种季节为秋季和春季,秋季播种一般从8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下旬,秋季土壤墒情好,杂草生长弱,有利于白三叶草生长成坪a春季播种在3月中下旬进行,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播种。(2)种植方式白三叶草可散播,也可条播,条播行距为15 cm,播种深度一般为0.5~1.5 cm,每667 m2用种量0.5~0.75 kg,为了节省种子,也可与黑麦草按1 : 2的比例混合后再播种。(3)管理白三叶草属豆科植物,虽根系有固氮能力,但苗期根瘤菌尚未生成固氮,因此,这期间补充氮肥,待成坪后补充磷、钾肥,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成坪后如遇长期干旱也需适当灌水。当白三叶草长到20 cm左右时,进行刈割,一年可刈割2~3次,刈割留茬不低于5 cm,割下的白三叶草既可作饲料,也可覆盖在行内。
作者:吕永锋;孙进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套袋作为果树栽培技术,对改善果实色泽具有显著效果,套袋在苹果[1-2]、梨[3-4]、葡萄[5]、桃[6]、石榴[7]等果树上应用较多,龙眼[8]、沙田柚[9]也开始应用,荔枝尚少见报道,本试验对比研究了6种套袋材料对荔枝品种妃子笑的影响,以期能提出促进荔枝果实着色、提高荔枝品质的套袋材料及套袋技术。
作者:胡桂兵;陈大成;李平;高飞飞;王卫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是美国罗门哈斯公司生产的一种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具有防病范围广、防效好,使用安全(25倍液喷雾对叶果均无药害),低毒、粘着性好、耐雨承冲刷,可与多种非碱性农药混用,增加叶片厚度与果实表面光洁、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品质量等优良特性。1 防治苹果病害大生M-45在苹果树上使用,对轮纹烂果病、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多种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防锈病、黑星病、疫腐病等多种病害。
作者:王江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江西省彭泽县近年利用荒山荒坡建立桃园230余hm2(公顷)。由于建园时品种杂乱,管理粗放,致使一些桃园低产低效的问题较为突出。1996年2月,我们采用高接换种方法对彭泽县芙蓉农场2.3 hm27年生低产桃园进行改造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经验。该园高接换种后,1997-1999年平均每公顷年产量为10040、15 060和21 290 kg,产值分别为17 068、25 602和36 193元。现将高接换种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为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主要改接特早熟品种春蕾、早熟品种雨花露和中熟品种白凤等。改接园原采用自然开心形树形。主枝均在距地面120 cm处高接,侧枝依嫁接部位直径(1.0~1. 2 cm)高接。每株嫁接10~12个头。嫁接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淋枝干。根据砧木直径选择不同的嫁接方法。直径在2.5~3.5 cm的,采用劈接法嫁接,每砧接2个接穗。直径1.0~2.5 cm以下的,采用切接法嫁接,每砧接1个接穗;直径1.0 cm以下的采用芽接方法嫁接。接穗成活后。在接口以下的砧木上绑缚小木棍或细竹杆,将接穗抽生的新梢引缚其上,以防风折。生长季及时抹除砧木上的萌芽,多次对接穗新梢进行短截、摘心等夏剪,以促其形成花芽和培育良好的树形。高接后第1~3年应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据观察,桃高接换种树的伤口部位易发生流胶病,特别夏秋季补接的树更为严重,因此,在应用桃树高接换种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嫁接时间安排在春季;②嫁接后数年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桃树的抗逆性;③每次夏剪后,间隔8~10天喷2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 000倍液。
作者:汪芳芳;赵玉生;赵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友谊1号梨是以鸭蛋香为母本,以大梨(393)为父本杂交育成。表现抗寒,丰产,质佳,抗病性强,脆肉型,适合暖贮冻藏兼用。2000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目前各地栽植共8万余株。
作者:于国民;杜进信;王述源;吴庆林;姚希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黑龙江省棚室栽培草莓起步晚、经验少,但发展速度较快。由于品种老、技术落后,产量与效益时高时低,影响了农民发展草莓生产的积极性。为此,牡丹江市科委于1997年立项“大棚草莓新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现将我所近年来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996-1997年我所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东港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引入弗杰利亚、新明星、J10、美国巨早、哈尼、玛丽亚、明晶、露茜、安娜、丰香、女峰、石莓1号、石莓2号草莓品种加上所内戈雷拉、因都卡。于1997年9月1日统一定植,每品种120株,行株距30 cm×20 cm,床宽1.2 m、长18 m,以戈雷拉为对照。定植前每床21.6 m2施腐熟农家肥100 kg,然后深翻,定植时每穴再施入0.5 kg农家肥与土拌匀后栽苗。缓苗前每天下午床面撒水,保持床面湿润,缓苗后检查成活率,保证苗床达到全苗、壮苗越冬。9月中旬进行小拱棚覆盖,使生长期延长到11月中旬,11月20日撤棚盖草越冬。对比区于1998年2月23日撤除防寒物,2月24日扣棚,返青后花前喷1次代森锰锌。参试15个品种5月中旬见果。观察结果看出:综合性状良好的品种是果实熟期5月11一15日,可溶性固形物10.4%~11%。丰香(平均单果重18.4 g,平均株产210.1 g)、新明星(平均单果重19.2 g,平均株产115.2 g)、女峰(平均单果重17.8 g、平均株产176.3g)、玛利亚(平均单果重32.19g,平均株产231.4 g),初步看出4个品种适于寒地棚栽。J10品质极佳,果实耐贮,但平均单果重太小,仅10.2 g。露茜、安娜属四季草莓,不宜发展。不同越冬叶龄植株生长结果看出:弗杰利亚草莓2、3、4、5、6片叶植株的主要物候期及产量调查,2~3片叶的植株茎细(0.82~1.21 cm)、产量低(平均株产81 g与104 g)、植株生长势弱、采收期晚于4~6片叶植株(5月15日采收)、抽生的花序数和花蕾数少、果个小。定植时要选择4片叶以上草莓苗为好。以J10及弗杰利亚(各5株)于盛花期疏小蕾、小花,不疏花为对照,看出疏花后2品种平均单果重(J1021.24 g,弗杰利亚36.59 g)都大于对照(J10 14.42 g,弗杰利亚30 g)。且成熟集中,利于采收。为此,在盛花期疏去小蕾、小花、不育花,留花量占总花量的40%左右,是提高草莓果实商品价值的有力措施。
作者:周文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果实套袋技术能提高果品质量和商品价值[1]。目前这项技术已在苹果及梨树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桃树上的应用尚少见报道。燕红桃是优良的晚熟桃品种,成熟前裂栗和颜色不鲜艳是影响果品质量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于1996-1998年进行了不同果袭对燕红桃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现将结果简介如下。
作者:郭宝林;杨俊霞;鲁韧强;陈兆峰;刘丽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场栽培葡萄已有几十年历史,品种主要是玫瑰香,近年来由于东方盔蚧(prarthenolecanium cormiborchs)的大量发生,造成葡萄品质下降、枝条枯死、树势衰弱,给葡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1997-1999年,我们对东方盔蚧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生活习性东方盔蚧在北京市清河农场12分场葡萄园1年发生1代。以2至3龄若虫在枝干裂缝、老皮下或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葡萄出土后随着气温升高开始活动,爬至1~2年生枝条或叶上为害,5月中下旬产卵于体下,卵期1个月左右,6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在母体下静伏2~3天,然后脱离母体爬出,到叶片背面、嫩枝、叶柄上固定为害。1龄若虫经7~10天进入2龄,2龄若虫历期长达60多天。此虫在清河农场营孤雌生殖,每雌产卵800~3 000粒。药剂防治试验 (1)不同药剂防治效果试验1997-1999年,每年4月15日和6月15日分别喷洒40%氧乐果乳油8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800倍液、索利巴尔(石硫合剂替代剂)100倍液、蜡蚧灵乳油800倍液,于7月上旬调查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药剂中,以蜡蚧灵乳油800倍液防效好,平均防效为93.4%,50%久效磷乳油800倍液为90.3%,40%氧乐果乳油800倍液为51.6%,索利巴尔100倍液为35.5%。从防效上看,前2种药剂效果较好。但50%久效磷乳油属高毒农药,使用不够安全;而蜡蚧灵乳油属低毒农药,对人安全,且对天敌毒性小。(2)不同喷药次数和时间的防治效果试验1997-1999年,以蜡蚧灵乳油800倍液为供试药剂,进行不同喷药次数和不同喷药时期的防效试验,设6个处理:①于4月15日、6月15日、6月25日喷洒3次;②4月15、6月l5日喷洒2次;③4月15日喷洒1次;④6月15日喷洒1次;⑤6月25日喷洒1次⑥空白对照(不喷药)。试验结果表明:喷3次药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7.3%;喷2次药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3.5%; 4月15日、6月15日、6月25日各只喷1次药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1.3%、87.5%和46.4%。这说明喷3次的防治效果优于喷2次和喷1次的处理。从不同喷药时期看:6月15日喷药效果好,因为此时正是东方盔蚧卵孵化盛期,抗药能力弱;而4月15日及6月25日因不是佳防治时期,故防治效果不好,尤以4月15日防治效果差。
作者:王吉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山东省五莲县地处低山丘陵地区,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4.1%,酸枣资源非常丰富。为实施我县山区综合开发工程,1994-1999年,我们在五莲县18个行政村进行酸枣嫁接大枣示范试验,大面积枣园获得连年丰产,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作者:刘光明;朱柳南;于庆平;孙爱华;王吉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10年来,从云南板栗实生群体中,选出云良与云珍2个板栗新品种。嫁接后第2年进入结实期,早熟、丰产,坚果商品性状好,品质优良,平均重10 g以上。1999年4月通过省级鉴定,按照《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保护条例》进行新品种注册登记。目前已繁育苗木120余万株,推广面积4 333 hm2(公顷)。
作者:陆斌;邵则夏;杨卫民;黄汝昌;宁德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豫西苹果挂果面积的迅速扩大,棉铃虫在苹果园中的危害程度日趋加重。在不少果园该虫已成为蛀果的主要害虫。因对硫磷、杀灭菊酯等对该虫防效较差,施药量逐年加大,虫果率仍在3%~5%,甚至更高。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选出防治棉铃虫佳药剂,我们进行了此次试验。(1)供试药剂 50%对硫磷乳剂(信阳化工厂,对照药剂)印800倍液、20%氰久可湿性粉剂(南京农药厂)1 500倍液、40%水胺硫磷(石家庄化工厂)1 000倍液、2%灭多威(济宁化工厂)1 000倍液。(2)田间小区试验于1998年7月在河南省孟津县南陈村梁万柯果园进行。树龄为10~12年生,将供试药剂稀释至相应浓度后采用踏板式喷雾器喷洒,药液量以叶片两面湿润并有水珠滴下为度。每小区5株,3次重复。施药前详细调查小区内卵量及虫果率,并对查到的卵挂牌标记。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并计算保果效果。(3)田间大区试验 1999年7-8月份在孟津县朝阳镇进行,处理面积1.8 hm2(公顷)以上,不设重复。施药前随机调查10~15株计300~500个新梢,1 000~1 500个果实,药后7天按同样方法检查药效,计算保果效果。(4)试验结果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豫西地区苹果园7-8月间防治蛀果害虫常用的50%对硫磷对棉铃虫的实际防效较差,保果效果仅为54.31%。40%水胺硫磷1 000倍液,20%氰久1500倍液、2%灭多威1 000倍藏处理,保果效果分别为87.31%、83.25%和83.76%。但灭多威在田间刚使用后有明显的药害,富士、金冠等品种均有叶片被灼伤现象。从兼治其他害虫考虑,水胺硫磷、氰久两种药剂可在生产中防治果园棉铃虫。1999年7至8月,在孟津县朝阳镇进行了大区防治示范,40%水胺硫磷1 000倍液、20%氰久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对棉铃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保果效果分别为83.02%和80. 52%,优于果园常用的50%对硫磷45.63%的防治效果。
作者:刘建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以10年生富士/八棱海棠苹果树为试林。其行株距为6m×4m采取小冠疏层形树形。单株小区,3次重复,4个处理,随机排列设计。处理1,摘除结果枝上所有叶片;处理2,摘除秋梢上所有叶片;处理3,摘除遮挡当果实光照叶片;处理4,不摘叶为对照。于10月8日进行摘叶,10月30日采收果实;采果时,各处理的3株树分别随机取16、17、17个果实,每处理计5O个果实,调查了(1)摘叶至采果期间的果实横向周长增长量;(2)采收果实着色面积百分率;采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次年花期的顶芽开花百分率。各处理均以3株树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摘叶至采果期间的果实横向周长增长量,处理4多,为7.40 mm;处理3其次,为6.85mm;处理2第三,为3.60mm;处理1少,为0.74mm。(2)采收果实的着色面积,处理3和处理4较大,势别为81.4%和81.6%;处理1和处理2较小,分别为61.2%和63.7%。(3)采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处理3和处理4较高,均为14.9%;处理1和处理2较低,分别为13.6%和14.5%。(4)次年花期的顶芽开花率,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均过多,分别为58.8%、65.1%和66.6%;处理1开花率偏少,仅为21.0%。我们的初步试验表明,并非任何苹果树都需摘叶。在苹果树笼光照良好的情况下,不同程度地摘叶,都相应地减少了摘叶至采果期间的果实增长量,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未能促进果实的着色,也未减少树冠次年的顶芽开花率。作者认为,仅在树冠光照较差或不良时,摘叶才会促进苹果的着色。
作者:贾敬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矮1号是1980年从锦香梨自然实生中选出的紧凑型矮化砧木,通过嫁接鉴定、比较试验、试栽证明作中间砧能使栽培品种树体矮化、早结果、早丰产。矮砧本身具有抗枝干腐烂病、轮纹病、抗寒等特性,与栽培品种嫁接亲和性良好。1998年通过专家验收与鉴定,199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可用作梨的矮化中间砧。
作者:姜淑苓;贾敬贤;纪宝生;马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香梨是新疆著名水果之一,多年来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出口要求香梨果皮呈绿色,我们经过研究提出保持香梨绿色的技术要点。(1)田间科学管理香梨开花前和采果后喷施氯化钙和硝酸钙;不要过多施入氮肥;采收前20天停止灌水。(2)适时采收香梨佳采收期为始熟期,该期的标志是梨果内种子呈浅褐色和白色,其浅褐色和白色种子数各占一半或种子浅褐色与白色面积各占一半,在新疆库尔勒地区佳采收期为9月上旬,此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2.O%。(3)库内管理香梨采后24~48小时入库,适宜贮藏库温为-2~0℃,香梨耐低温能力较强,即使有轻微冻害,也可以逐步恢复,且色、香、味不变,库内温度要求均衡,高点与低点温差应控制在1℃以内。香梨适宜贮藏的相对湿度为90%~95%,入库初期,果温与库温差别越大,延续时间越长,香梨失水越严重,所以,应尽快降低库温、增加湿度,在用纸箱包装的情况下,加湿到纸箱不变形、不垮垛为宜。香梨一般不宜采用薄膜单果包装或纸箱内衬薄膜包装方式,否则因库内湿度过大、CO2积累易造成果肉、果心褐变。当库内CO2浓度过高时,可在有孔塑料袋内装入新鲜熟石灰。放置在库内。香梨用纸、发泡网套包装后,放入纸箱中,一般放4层,纸箱侧面打孔。纸箱在冷库内有两种摆放方式,一种是品字型,另一种是蜂窝型,纸箱码的不能太大,垛内纸箱间留有孔隙,垛与垛之间留通风道,通风道方向与风筒走向垂直或风简出风方向平行。贮藏梨果不要轻易翻动。香梨保绿是一项综合技术,贮藏温度是关键,其它技术也应跟上,相互配合。
作者:李忠;郭晓成;邓琴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樱桃、桃、李等核果类果树的设施栽培在我国已获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杏设施栽培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新世纪和红丰是我们近年选育的2个极早熟杏优系[1],具有白花结实、开花晚(可避开晚霜为害)、早实、丰产等优点。为探讨2个杏优系设施栽培的表现及适宜管理措施,我们于1999—2000年进行了以下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森;李宪利;高东升;张艳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经1998—1999年田间试验,明确了室内对苹果轮纹烂果病菌药效较高的苯菌灵和福星两种药剂,其田间防效也明显好于生产上常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苹果生长前期喷50%多菌灵600倍液,或50%苯菌灵800倍液、40%福星7000倍液,中后期喷波尔多液200倍液与50%多菌灵800倍液加85%疫霜灵600倍液交替使用,是生产上全年喷药防治苹果轮纹烂果病的较好药剂组合。
作者:李美娜;王金友;洪玉梅;周宗山;乔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7年,我们在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周各庄村建立行株距2.5 m×1.5 m的高密度桃园0.62 hm2。桃树定植第1年完成整形;第2年667 m2产量1 053 kg,产值1.47万元;第3年667 m2产量2 609 kg,产值3.6万元。定植后第1~3年年均667 m2产量1 221 kg,产值1.69万元,年均产量和产值相当于5~6年生常规桃园。建园第3年,相邻株间已搭接,行间有1 m宽作业道,桃树尚有一定的生长空间。桃园郁闭后可根据市场需求毁园更新品种或实行合理间伐。桃树高密栽培技术具有投产早、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短、更新品种容易等优点,在桃树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将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作者:王福祥;赵智慧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幺蛐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为害小麦、蔬菜、花卉、果苗,近年发现还为害成龄桔树的须根,而且相当普遍、严重。湖北省宜昌、秭归、京山都有发现。以往常常将幺蚰危害当成土壤缺乏微量元素或其他病害,在防治上对症,以致徒劳无功。为了解决柑桔生产上的这一新问题,我们于1997-1999年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做阶段小结,以供参考。试验在宜昌猫子山柑桔场进行,选择覃宗荣承包的猫子湾温州蜜柑园为试验树,该园面积0.33 hm2(公顷),位于一条浅沟底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1986年移栽10年生大树建园,管理较精细。1988年产柑桔10 t(吨)。此后,叶片失绿,出现花叶、黄叶,而后脱落,新梢枯死并近及大枝,须根极少,树势日渐衰弱,严重的整株枯死。在防治上,曾采取开沟泄水,重施肥料等措施,1996年多次施用多元微肥,同时结合叶面追肥,所有这些办法,均未奏效,枝叶复长复枯,产量没有超过5 t。1997年确认为幺蛐危害后,采取了以保根促根为重点的3条措施:①树冠下施药,杀灭幺蛐;②暂停深挖土壤,保护新生须根;③停止带健部剪除枯枝,改为手扳枯枝,避免因剪枯枝造成伤口、失水更快,引起树枝继续向下枯死。1997年4月20日,进行药剂防治。取受害树16株,分3种处理:①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100 g;②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每株20 kg;③硫磺粉每株1 kg加沼气池粪肥50 kg,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单株小区,重复4次,随机排列。药剂施于树冠投影下1/2处的环状沟内,沟宽10 cm、深7~10 cm。1997年6月19日检查药效。在施药部位的15~20 cm深处每株取土样300~350 g,用水淘洗,数取漂于水面的幺蛐数,结果为:呋喃丹300 g处理土中没有检出幼蛐,水胺硫磷处理为9头,硫磺粉处理为4.3头,对照为6头,表明呋喃丹土施防治幺蛐有明显效果。试验园1997年施呋喃丹1次,1998年4月、7月各1次,1999年4月1次。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措施保根,树势很快恢复。1999年10月20日检查,枯枝已完全停止,并抽发大量新梢,10~30 cm深的土中,都有新根生出,在1个10 cm×10 cm×3 cm土样中,测出须根总长为125 cm,全园结果累累,总产15 t,比防治前的5 t,增产2倍。
作者:应荣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番荔枝(Annona spp)原产于热带美洲和西印度群岛,是著名的热带水果[1],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台湾等省区有引种栽培。国内的商业种类主要有普通番荔枝、山刺番荔枝和杂交番荔枝。杂交番荔枝(阿蒂莫耶,A.Hybrid或A.atcmoya Hort)是普通番荔枝与秘鲁番荔枝的杂交后代,具有许多品种,非洲骄傲(Ahican Pride)是其中优秀的无性系之一。该品种由黄昌贤教授于1981年从澳大利亚引入广东,随后国内相继从澳大处亚和我国的台湾引入该品种,现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栽培类型。我所1988年4月从华南农业大学引入该品种,至今已繁殖和销售苗木1万余株,根据10余年来的观察评比,综合国内其他种植区的表现,认为非洲骄傲是番荔枝中好的一个品种。
作者:刘世彪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