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诊断与不同治疗方法对瑞氏综合征预后的影响

高玉兴;孙若鹏;温兆春;孙文秀;王学禹;王如明

关键词:瑞氏综合征, 预后, 早期诊断, 治疗
摘要:瑞氏综合征(Reye's sydyndrome,RS)特征为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Reye等[1]于1963年首先报道本病.临床特点为前驱疾病恢复过程中突然出现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等脑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2].主要的超微结构改变是线粒体异常[3].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我院自1995~2003年收治的28例(1组)与2004~2005年8例(2组)确诊为本病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指南参考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2000年指南,依据证据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了A、B、C三个等级(表1).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儿童基底节病变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儿童基底节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7例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存在基底节病变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例中起病时分别为肢体活动障碍7例,手震颤2例,惊厥5例,智力运动落后3例.所有患儿影像学检查均存在基底节区病变.17例患儿诊断分别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线粒体脑肌病4例(1例具体诊断为Leigh病),Hyaline body肌病1例,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1例,偏侧惊厥-偏瘫综合征1例,脑肿瘤1例,风湿性舞蹈病2例,特发性基底节钙化4例,2例未做出具体诊断.结论 基底节病变是影像学上的一个征象,涉及的疾病种类很多,对其病因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提高对本组疾病的诊断.

    作者:杨志仙;秦炯;常杏芝;王爽;包新华;张月华;姜玉武;杨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埃索美拉唑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至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引起一系列如上腹痛、烧心、泛酸等临床症状.GERD是一种潜在的、较严重的长期疾病,不论有无食管炎的发生,它对人的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本研究目的是确认埃索美拉唑改善小儿GERD症状的疗效,同时评价药物在GERD小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作者:华英;刘伟;陈舜年;许春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30例癫癎儿童个性及认知功能观察

    癫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患,发病率高达5%,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抗癫癎药.临床医师往往注重临床发作是否得到控制,而对癫癎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如何很少关注.我们对30例癫癎儿童进行评估,观察癫癎儿童的个性及认知功能的变化,并寻找干预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仪宁;高燕勤;胡玲;曹文娅;陶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氨基胍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了解特异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一氧化氮(NO)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制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其中部分大鼠应用AG进行干预,并于不同时点检测大鼠血浆NO含量、肠组织iNOS表达及肠道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应用AG进行干预后,缺血阶段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性,而再灌注阶段血浆NO含量、肠组织iNOS表达及肠道病理损伤评分下降均有显著性.结论 选择性iNOS抑制剂通过影响iNOS的合成及活性,减少了由NO介导的组织细胞损伤.进一步证实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主要由iNOS合成,并发挥了重要的致损作用.

    作者:胡博;詹江华;崔华雷;谷继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危儿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研究现状

    脑性瘫痪(GP,以下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婴儿期出现,伴有(或不伴有)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行为、性格、视听、语言功能异常等.

    作者: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邱萌;吴琼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建立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网络

    由医疗单位为主体的残疾儿童社区网络,对智残及脑瘫患儿如何进行社区家庭康复训练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高度重视.自2003年6月起,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方洁;华柄春;王子才;郑丽珠;姚秀华;王克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婴幼儿癫癎临床特点分析

    癫癎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儿童癫癎发病率比成人高,而婴幼儿又是起病的高发年龄段.我院2001~2004年诊断癫癎患儿293例,其中≤3岁139例(占47.4%),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沈南平;徐晓华;华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小梁纤维肌病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研究小梁纤维肌病(trabecular fier myopathy,TF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TF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9例病例发病年龄2~37岁,平均19.7岁;男8例,女1例;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症状较轻,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其中2例临床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例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余均未发现明确病因.结论 TFM有其独特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可作为一种临床病理疾病名称,但是大部分病因不明.

    作者:石秀玉;孙若鹏;李兴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在唾液中的稳定性和唾液监测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抗癫癎药物(AED)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VPA)血清中浓度与唾液中浓度的相关性及其CBZ、VPA在唾液中的稳定性,明确唾液监测AED浓度的可行性.方法 对服用CBZ和VPA的癫癎患儿取静脉血和收集唾液后,立即检测其浓度,然后再将每个患儿剩余的唾液分为2份,一份置于室温(20℃~25℃),一份置于4℃冰箱中,于第7天再分别检测唾液中的CBZ、VPA浓度.结果 血中CBZ的浓度与唾液中的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r=0.95,P<0.001).且即刻唾液中的CBZ浓度与存放7天的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仍与血清中的浓度高度相关.血中VPA的浓度与唾液中的浓度相关性很差(r=0.39,P>0.05),且即刻唾液中的VPA浓度与存放7天的唾液中浓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中CBZ的浓度与唾液中的浓度呈高度相关,且稳定性好,可以用唾液代替血液监测CBZ浓度来指导用药;血VPA的浓度与唾液中的浓度相关性差,且在唾液中不稳定,不能用唾液代替血液监测VPA浓度来指导用药.

    作者:金瑞峰;李兴霞;王纪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新生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 parathyroidism,PHPT)是一种内分泌功能异常疾病,可引发一系列代谢改变,累及骨骼、泌尿、消化、心血管、神经等多器官系统,对人体生理活动危害严重[1].其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复杂,易漏诊误诊,在儿童尤甚.我院于2004年11月收治新生儿PHPT 1例,现就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作者:董青;李堂;姜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策略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规范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 61例早产儿为研究组,按照尽量早开奶、微量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提供非营养性吸吮、必要时尽早积极的肠外营养原则提供营养支持;既往收治的61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达到推荐摄入标准、足量喂养、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短(P均<0.05),但两组体重增长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组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与较大出生体重儿组比较,达到推荐摄入标准和足量喂养所需时间长,但体重增长速度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对照组发生3例.胆汁淤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败血症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积极规范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是有益且安全的.

    作者:孙秀静;王丹华;徐焱;张乐嘉;董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早期诊断与不同治疗方法对瑞氏综合征预后的影响

    瑞氏综合征(Reye's sydyndrome,RS)特征为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Reye等[1]于1963年首先报道本病.临床特点为前驱疾病恢复过程中突然出现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等脑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2].主要的超微结构改变是线粒体异常[3].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我院自1995~2003年收治的28例(1组)与2004~2005年8例(2组)确诊为本病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高玉兴;孙若鹏;温兆春;孙文秀;王学禹;王如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哮喘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及RT-PCR技术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前后大鼠肺组织中MMP-9及TIMP-1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①大鼠肺组织MMP-9 Mrna表达:哮喘7 d组为(2.74±0.41),21 d组为(1.69±0.25),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组为(0.91±0.20),正常对照组为(0.64±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42,P<0.01).大鼠肺组织TIMP-1 Mrna表达:哮喘7 d组为(1.53±0.21),21 d组为(1.98±0.28),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组(1.03±0.17),正常对照组(0.71±0.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59,P<0.01).②RT-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 从蛋白质水平及分子水平显示哮喘大鼠模型肺组织MMP-9表达升高,TIMP-1表达亦增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能通过下调MMP-9及TIMP-1表达来抑制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

    作者:乔红梅;鲁继荣;成焕吉;刘丽;马青山;傅文永;赵芳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鼠肥胖和瘦素、性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肥胖和瘦素、性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28 d雌性SD大鼠,按体重排序,41~60百分位点为对照组:61~80为高热量肥胖组,81~100为自然肥胖组.对照组和自然肥胖组喂以普通饲料,高热量组喂以高热量饲料.观察其不同发育时期肝脏脂肪变、血脂、血中瘦素和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卵巢发育和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表达.结果 实验第6周起,高热量组血清TG高于对照组,并有较多的大鼠发生肝脏脂肪变;实验组(高热量和自然肥胖组)血中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与体重有很好的正相关;血中E2水平、卵泡和黄体形成、黄体出现率,及下丘脑GnRH表达均随鼠龄增长而增加,同期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高热量组瘦素与对照组和高热量组的E2有很好的正相关.结论 高热量(高蛋白、高脂)摄入所致肥胖对血脂的不利影响较自然肥胖更为严重;自然肥胖与高热量肥胖的雌性大鼠性发育有提前倾向,自然肥胖大鼠更为明显;瘦素对雌性大鼠肥胖和性成熟的提前可能有重要相关作用.

    作者:崔红;杨爱君;叶卉初;崔雁;李宇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内源性硫化氢对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

    目的 应用内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kfide,H2S)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的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propargylglycine,PPG),探讨H2S在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5只,体重120~140 g,随机分为分流组(n=9)、分流+PPG组(n=8)和假手术组(n=8).分流组及分流+PPG组大鼠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术建立高肺血流动物模型,分流+PPG组大鼠腹腔内注射PPG 37.5 mg/(kg·d),分流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流术后4周,采用右心导管法测量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pressure,MPAP),用敏感硫电极法测量大鼠血浆和肺组织H2S含量,分别计算大鼠心脏组织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ight ventricle/left ventricle+septum,RV/LV+SP)和心脏重量/体重(heart weight/base weight,HW/BW)的值.结果 分流术后4周,分流组大鼠MPAP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分流+PPG组大鼠MPAP较分流组及假手术组分别升高了17.70%和21.79%(P<0.05);分流组血浆H2S含量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50.12±6.13 vs 45.16±5.56,P<0.05);分流+PPG组大鼠血浆H2S含量明显低于分流组和假手术组(38.56±4.98 vs 50.12±6.13、38.56±4.98 vs 45.16±5.56,P均<0.05);分流+PPG组大鼠RV/LV+SP和HW/BW明显高于分流组和假手术组(0.33±0.03 vs 0.30±0.03、0.33±0.03 vs 0.29±0.02,P<0.05).结论 内源性H2S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发挥保护性调节作用.

    作者:李晓惠;杜军保;唐朝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IgG亚类检测及分析

    免疫介导炎症反应是肾小球疾病发生的重要始动因素,免疫功能测定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为探讨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变,我们对26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进行了IgG及其亚类的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雷晓燕;王三萍;王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脱髓鞘脑病34例临床分析

    急性脱髓鞘脑病是一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由感染、疫苗接种、药物或自身抗原等所触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在白质,病因尚不明确.我院儿科在2000~2004年共收治急性脱髓鞘脑病3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雅洁;高宝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机械通气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中)

    12 机械通气并发症机械通气常能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但也可对患者造成潜在伤害或并发症,加重肺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机械通气所致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正压通气造成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气压伤或容量伤)、继发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所需辅助治疗或措施(如气道管理、镇静剂、神经肌肉阻滞剂)产生的并发症等.正压通气对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不是真正意义的并发症,而是正压通气的副作用,这里也作简单介绍.

    作者:王莹;杨燕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铁缺乏症早期与微量元素关系

    铁缺乏症早期又叫缺铁性RBC生成(IDE),近年来有关铁缺乏症早期与血清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国内报道很少,我们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铁缺乏症早期儿童及正常健康儿童血清中铁、锌、铜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铁缺乏症早期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及早发现、及时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家辉;宋士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