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霞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68例进行血清PCT检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血培养阴性组、G+菌感染组及G-菌感染组,分析各组患者血清PCT水平.结果 血培养阳性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G-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G+菌感染组,血培养阳性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细菌感染中,血清PCT可作为判断患者的感染类型、感染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指标,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徐叶惠;刘永华;曲志刚;刘淑萍;周晔敏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食管癌手术中安置纵隔引流管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患者426例,术毕时单纯安置胸腔引流管202例(胸腔引流组),同时安置纵隔引流管与胸腔引流管224例(纵隔引流组),比较2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病死率、术后高体温、白细胞计数、胸腔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2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引流组呼吸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胸腔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引流组高体温、白细胞计数、胸腔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胸腔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中安置纵隔引流管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感染症状,减少胸腔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吻合口瘘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治疗吻合口瘘较好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刚;陈焕文;张长喜;肖凌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52例,建立静脉通道补液并根据出血量考虑输血,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暂禁食,置胃管冰水洗胃;胃管注入凝血酶;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同时治疗原发病,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结果 52例患者中有效44例(84.62%),无效8例(15.38%).死亡2例,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是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高发群体,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对预后有不良影响特征,要积极预防,密切观察,早期治疗.
作者:李沛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成人不同分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55例成人P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新诊断PITP组(A组,17例)、持续PITP组(B组,2例)、慢性PITP组(C组,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地塞米松40 mg/d静脉滴注,连用4d的单一疗程短周期治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血小板数,卡方检验法比较各期患者完全反应率(CR)和有效率(R)、总有效率(OR),对比初诊ITP(D组)、慢性ITP(E组)患者的CR、OR率.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8,P=0.000).进一步采用Dunnett′s T3法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各组间血小板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升高,治疗前后血小板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升高,治疗前后血小板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的CR率、R率及O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重症PITP组(D组)的CR率高于慢性重症PITP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E组的O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DEX短疗程冲击治疗对PITP患者近期疗效好,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明显上升.新诊断重症PITP患者的疗效优于慢性重症PITP患者.
作者:张正义;马洪建;张夏玮;李永军;苏丹丹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5年-2017年医院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5例不良反应中男80例,女65例,≥60岁患者56例占38.62%;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57.89%;发生频率高的是注射用血塞通占52.41%.结论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溶媒选择及临床使用不合理等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提升临床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袁萍萍;周杏花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了解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通过医院HIS系统和临床药学点评系统,随机抽取医院2017年1月-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5608张,回顾性分析处方点评内容,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抽取抗菌药物处方5608张,其中不合理处方277张占4.94%,不合理类型主要为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给药途径及疗程不适宜、重复用药和联合用药不当.经过每个季度的处方点评,每个季度的点评结果在药迅公示,前3个季度主要是公示及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在第四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 定期进行处方点评,动态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针对不合理的用药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干预,从而促进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范智萍;余娜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我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12月心外科4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病例702份,有695例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分析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9.00%(695/702),用药时机均在术前0.5~1 h,抗菌药物品种大多选择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为头孢唑林钠,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平均费用(197.35±29.67)元.结论 我院心外科4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全院的专项整治活动后,基本合理,为规范医师合理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及药师合理用药点评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陈锦华;许璐;余雄杰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非阿奇霉素治疗,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5).结论 阿奇霉素用于儿科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强药学监护管理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作者:朱霖 刊期: 2018年第28期
患者,男,60岁,患者有哮喘病史,2015年2月于我院中医科门诊规律服中药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及体质过敏,无特殊用药史. 治疗中遵循哮喘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以定喘止咳为主,平时以调理脾胃为主,滋补肺肾、化痰调气. 经治疗后患者哮喘明显得到缓解,于2015年8月27日复诊时在原方剂基础上加用黄芩,患者自诉服药0. 5 h后持续出现寒战、高热、冷汗、伴全身肌肉酸痛,停药2d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考虑可能为黄芩导致的变态反应,与医师沟通后,同意取出黄芩,服剩余中药,再未出现上述症状. 2015年11月4日,患者服用黄芩后,再次出现寒战、高热、冷汗、伴全身肌肉酸痛,自行停用黄芩后上述症状可消失.
作者:李岩;杨伟杰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依巴斯汀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左西替利嗪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巴斯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92,P<0.05).试验组血清IgE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巴斯汀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IgE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可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云 刊期: 2018年第28期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obesity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HS)是由肥胖,尤其是病态肥胖为基础的呼吸系统并发症,表现为清醒及睡眠期间的肺泡低能气不足,主要涉及呼吸力学受损、通气驱动和睡眠呼吸紊乱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治疗延误与病死率和发病率有关. 本文系统回顾OHS的新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并附上1 例儿童OHS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梅;李宇宁 刊期: 2018年第28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持续上升,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1]. 目前,高尿血酸症仅次于糖尿病成为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无明显不适,往往被忽视.临床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不仅引起痛风,而且与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血尿酸水平升高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2] ,血尿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并发症越严重. 因此,对高尿酸血症应及早干预和治疗,对无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应进行降尿酸治疗.
作者:严旭亮;代灵巧;李红娟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53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小剂量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剂量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上升、出血停止及血小板恢复时间.结果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血小板上升、出血停止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血小板上升、出血停止及血小板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且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推荐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减少治疗成本.
作者:杨燕;李天宇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栀子蛋清方治疗创伤性肢体肿痛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10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肢体肿痛患者13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6例,研究组给予栀子蛋清方治疗,对照组外敷消定膏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肿胀范围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及肿胀范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d、治疗1个月后2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及肿胀范围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及肿胀范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48%高于对照组的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发生皮肤过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在结束治疗后均自行恢复,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栀子蛋清方治疗创伤性肢体肿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肿胀程度,缩小肿胀范围,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推广应用价值高.
作者:吴文松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现代医学技术下医学物理师在肿瘤放疗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和肿瘤放疗的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现代医学技术下医学物理师在肿瘤放疗中的作用与地位.结果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学物理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医疗行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并占据重要的地位.结论为了促进我国肿瘤放疗技术的发展与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从企业、单位到个人一起努力,培养出具备一定临床医学知识与经验的医学物理师.
作者:林淑莹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小儿外科手术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手术结束后静脉推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手术结束后静脉推注生理盐水,比较2组患儿拔管后躁动(PAED)评分、躁动发生率、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离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及m-CHEOPS评分.结果 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5,P<0.05).2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送离PA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m-CHEOP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结束后给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患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缩短患儿拔管时间,减轻患儿术后疼痛,且不延长患儿的苏醒时间,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卜叶波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抗菌能力质量监控在医院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抗菌治疗的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93例接受抗菌能力质量监控,对照组89例接受常规用药指导,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7,P<0.05).结论 加强抗菌能力质量监控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宁;朱晓娜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用镜检、眼观、免疫组化观察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长径2.6~12.0 cm,呈现灰白色;术后随访1~3年复发率为33.3%,包括2例左膝患者术后1年复发,并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2例左踝部患者术后2年复发;在镜检下,肿瘤由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组成,7例为上皮样细胞,胞质呈现明显的嗜酸性.5例为梭形细胞,胞质透明.眼观肿瘤多呈现结节状,8例边界清楚,无包膜,4例呈现浸润性生长,长径2.6~12.0 cm,切面为灰白色;10例坏死病例质地细腻,2例质地中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波形纹蛋白阳性率为100.0%(12/12),黑色素瘤抗原阳性率为83.3%(10/12),这两种染色中,多数为瘤细胞阳性.鉴别诊断中需要的其他标记,如结蛋白、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等,均为阴性.结论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多发于中青年的软组织肿瘤,易转移、复发,在病理检查时,应与其他软组织肉瘤鉴别.
作者:李龙飞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及2017年新护士各12名,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调研,制定修改计划,评估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12名新护士累计工作天数平均为1400 d,其中发生针刺伤43次,即新护士在每天的工作当中针刺伤的发生率为3.07%;品管圈活动开展后12名新护士累计工作天数平均仍为1400 d,发生针刺伤10次,发生率为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配合操作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2016年及2017年新护士针刺伤中患者不配合操作的百分比分别为20.93%(9/43)和30.00%(3/10).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娄清 刊期: 2018年第28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更具使用价值.
作者:徐红文 刊期: 2018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