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致双硫醒反应1例

于清欣;刘淑琴

关键词:应用, 头孢哌酮钠, 饮酒, 醉酒, 氧气吸入, 血压, 胸闷, 硝酸甘油, 疼痛缓解, 生理盐水, 舌下含化, 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 患者, 地塞米松, 心电图, 葡萄糖, 针剌, 胸骨, 心率
摘要:患者男,47岁。因胸闷、气喘20余年入院。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0mi加头孢哌酮1.0g静脉注射,每日2次,5%葡萄糖300mi加喘定0.5g静点,每日1次。用药第4d饮啤酒约600mi,40min后突感胸闷憋气严重,胸骨左缘四五肋间针剌样疼痛。查体:神志清,醉酒貌,大汗淋漓,呼吸较急促,24次/rmin,心率120次/min,血压12/8kPa,心电图未见异常。即给予氧气吸入,硝酸甘油0.5g舌下含化,5%VitC、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半小时后患者醉酒貌减轻,疼痛缓解,血压14.7/9.3kPa。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我院采用彩色多谱勒引导下腔静脉(Ivc)球囊扩张并内支架置人术治疗布-加综合征5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麟;傅丽娜;张春清;张国全;万照海;郭素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结核杆菌Ag85B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结核杆菌Ag85B基因的克隆和在大肠杆菌表达的研究,探讨Ag85B蛋白作为候选疫苗用于结核免疫预防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用PCR技术,扩增人结核杆菌Edman株Ag85B基因序列,并将扩增的DNA片段插入克隆质粒载体pUC18,用质粒酶谱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克隆。克隆的Ag85B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BV220,构建重组Ag85B表达质粒,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蛋白。结果:成功克隆了结核杆菌Ag85B基因,构建了Ag85B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高效表达菌株,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达菌体总蛋白的25%~30%。结论:获得了高效表达人结核杆菌Ag85B成熟蛋白的工程菌株,为Ag85B保护性抗原位点分析和新型结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跃然;游力;张春盛;张建;高春义;田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口服顺铂微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顺铂微晶口服后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情况。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顺铂灌胃后在小鼠血液及不同脏器组织中的铂含量。结果:顺铂在小鼠血液、肝、胃、肾组织中均有分布,胃组织中顺铂的吸收更为明显,肾组织中顺铂有明显的积蓄。结论:顺铂微晶口服可以在胃组织中维持较高药浓,对治疗胃癌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但其肾毒性不容忽视。

    作者:刘丽娟;崔唏;金俊刚;王慧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与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定量的心肌酶学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与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酶学变化与梗死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观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AMI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丙酮酸激酶(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时间变化,计算其心肌梗死量。结果:其中老年组56例AMI分别为(44.2±19.2)CK-g,(40.2±18.6)CK-MB-g,(38.2±18.5)PK-g,(46.1±21.4)COT-g,(49.5±23.4)LDH-g,(44.8±20.4)HBDH-g;非老年组69例AMI分别为(34.8±17.1)CK-g,(32.9±15.7)CKMB-g,(30.5±15.8)PK-g,(38.4±17.4)GOT-g,(40.9±20.7)LDH-g,(36.5±18.8)HBDH-g,老年组心肌梗死范围较大,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定量判断AMI范围的大小,有助于早期判断其病情变化倾向、评价治疗措施及预后等。

    作者:王祥才;杜文先;邢启崇;娄兹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型一次性引产水囊的研制及其效果观察

    宫颈不成熟可导致过期妊娠或产程延长。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促宫颈成熟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者研制了一种新型一次性引产水囊,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张培海;姜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状腺肿瘤ras-p21及EBV LMP-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ras癌基因及EBV感染在甲状腺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88例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34例,滤泡性癌17例,髓样癌5例,未分化癌8例,腺瘤24例)进行研究,观察ras癌基因蛋白产物p21及EBv LMP-1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癌p21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有关,甲状腺癌p21阳性率(62.5%)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33.3%)(P<0.05)。甲状腺癌p21与组织学分型无关。LMI-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为15.6%,癌周组织无表达。结论:ras癌基因突变为甲状腺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p21检测可作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鉴别的辅助指标,提示EBV感染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廷国;任国锋;周庚寅;刘文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状腺癌误诊再次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82例,均首次手术误诊而未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男22例,女60例,年龄15~76岁。误诊原因:无快速病理条件,术前仅靠一般性检查诊断者64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未发现癌细胞,误诊为良性疾病者10例;术中快速病理示良性病变,术后蜡片病理证实为恶性者8例。

    作者:吴清;张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静吸复合全麻结合部位神经阻滞用于喉癌根治术临床研究

    喉癌手术麻醉要求止痛完全、喉肌松弛、消除应激及循环稳定,术毕尽快恢复自主呼吸,以更换气管套管。采用短效麻醉药异丙酚-阿曲库胺及氨氟醚吸入复合浅麻醉,同时阻滞患者双侧喉上、喉返及颈浅丛神经,可完全满足喉癌手术要求,效果满意。

    作者:潘晓军;史斌;雷广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科素亚、强的松对兔颈总动脉内皮剥脱后内膜中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家兔颈总动脉内皮剥脱后,单用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拮抗剂科素亚和加用强的松,对内皮、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3组。采用颈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制造内皮损伤、平滑肌过度增生模型。Ⅰ组为对照组,Ⅱ组术后给予科素亚,山组术后1~5d内服用科素亚的同时加用强的松。采用光镜、电镜观察,并将结果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急性期内皮炎性反应Ⅲ组较Ⅰ组、Ⅱ组明显减轻,14~28d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Ⅱ组、Ⅲ组较l组显著降低,Ⅲ组降低更明显。Ⅱ组、Ⅲ组内膜中膜厚度与Ⅰ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科素亚能抑制家兔颈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后的平滑肌细胞增生,急性期加用强的松降低内皮对损伤的反应程度,可增强科素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达到降低内皮损伤后IMT增厚的疗效,为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降低卒中发生率提供动物实验资料。

    作者:李军;邢成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癫痫大鼠脑组织内HSP7O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 70)在癫痫大鼠脑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戊四氮致痫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常规病理检查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大鼠脑内未见HsP 70免疫反应(IR)阳性细胞,戊四氮致痫后12h脑内开始出现HSP 70 IR阳性细胞,24h IR达高峰,3d后开始下降,7d后消失。HSP 70主要在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的CA1、CA3、CA4区)、大脑皮质(尤其是颞叶皮质、梨状皮质)等区域表达。常规病理检查发现,上述区域散在出现受损的异常神经元。结论:癫痫发作可诱导HsP 70在大鼠脑内广泛表达。HsP 70表达可作为神经元受损的一个早期指标。

    作者:尚伟;迟兆富;曹丽丽;谢安木;赵秀鹤;许复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引导普通电极导管置入冠状窦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引导普通电极导管(CSC)置入冠状静脉窦的可行性。方法:40例顺序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DE引导组(A组)和X线引导组(B组)放置CSC,比较置入效果。结果:A、B二组放置电极导管入冠状窦的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P<0.05),放置时间分别为(6.8±5.7)min和(5.9±3.3)min(P<0.05),二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培论:2-DE引导较X线引导置放CSC有较大优越性。

    作者:钟敬泉;张薇;黎莉;郑兆通;张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东地区383例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山东地区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0年383例儿童恶性实体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肾脏和视网膜;多见于10岁以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山东地区儿童鼻咽癌相对较多。结论:发病较多的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排序,国内外报道基本相同。山东地区儿童鼻咽癌较多与山东地区鼻咽癌患者的总数相关。

    作者:刘滨;李红;吴士茜;刘洪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单FSU复位固定三柱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滑脱

    1992年6月至1998年5月用CDI(Cotrel-Dubousset in strumentation)[1]椎弓根钉和短棒做单FSU(function spinal unit)复位固定和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同时加上关节突间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脊椎滑脱症,报告如下。

    作者:李牧;陈允震;王永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精索静脉的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观测人体精索静脉解剖,为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25具正常成人男尸两侧精索静脉,自睾丸向上追踪蔓状静脉至内环上方,观察静脉的走行及属支,并测量其直径。结果:腹股沟下段精索静脉属支较多,吻合支广泛,管径较细,至上段逐渐汇合为2~6支,直径亦有增粗,至内环上方5cm,汇合为2~4支,直径多小于3mm。结论:3mm作为精索静脉曲张诊断的形态学界限较合适。

    作者:徐忠华;孟彦;郑宝钟;崔先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安吖啶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我院从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用国产安吖啶(AMSA)、阿糖胞苷(Ara-C)和足叶乙甙(Vp-16)组成AAE方案治疗儿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鞠秀丽;赵淑娥;雷革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致双硫醒反应1例

    患者男,47岁。因胸闷、气喘20余年入院。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0mi加头孢哌酮1.0g静脉注射,每日2次,5%葡萄糖300mi加喘定0.5g静点,每日1次。用药第4d饮啤酒约600mi,40min后突感胸闷憋气严重,胸骨左缘四五肋间针剌样疼痛。查体:神志清,醉酒貌,大汗淋漓,呼吸较急促,24次/rmin,心率120次/min,血压12/8kPa,心电图未见异常。即给予氧气吸入,硝酸甘油0.5g舌下含化,5%VitC、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半小时后患者醉酒貌减轻,疼痛缓解,血压14.7/9.3kPa。

    作者:于清欣;刘淑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31例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or cholecystectomy,MC)主要解决传统剖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术后恢复期长、术后长期切口疼痛、影响工作生活等问题。本院普外科自1993年5月至今共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庆东;李鲁传;宋科瑛;李占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浆内皮素-1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分析各种因素对ET-1浓度的影响,探讨CHD患儿血浆ET-1水平变化的机制和意义。方法:对照组:30例。观察组:97例CHD患儿,其中肺充血组69例,肺缺血组28例;肺充血伴肺动脉高压(肺高压,PH)50例,不伴PHl9例。用放免法直接测定每例静脉血中ET-1含量。结果:①左向右分流的CHD患儿血浆ET-1浓度明显增加,达正常对照约2.5倍,在PH形成之前ET-1浓度已经升高,达正常对照约1.5倍;②PH病人ET-l含量增高且随肺动脉压的升高而增高;③心脏扩大对血浆ET-1浓度无影响;④前列腺素E1(20~40ng·kg-1.min-1)可降低肺高压患儿血浆ET-1水平。结论:肺血流量增加是ET-1生成增多的主要原因;ET-1可引起肺高压,肺高压可促进ET-1的产生,PGE1可延缓PH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赵翠芬;王玉玮;夏伟;杨兴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胚泡着床过程中小鼠子宫内膜细胞表面糖基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糖基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方法:用刀豆凝集素(ConA)、荆豆凝集素(UEA)、麦胚凝集素(WGA)、花生凝集素(PNA)和麦胚凝集素(WGA)为分子探针作亲合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与4种凝集素相对应的受体糖基在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胚泡植入期间,ConA受体一直为弱阳性,变化不明显;UEA受体主要分布于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表面,随妊娠天数增加含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PNA受体出现于孕5d,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着床前期,WGA受体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膜上,胚胎植入后,WGA受体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结论:在着床期子宫内膜各种细胞的凝集素受体糖基呈现规律性变化,提示子宫内膜糖基的变化与胚泡着床密切相关。

    作者:郝晶;高英茂;刘凯;张保华;邴鲁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癌ET-1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研究ET-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探讨ET-l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1例大肠腺癌及20例大肠腺瘤组织中ET-1表达、PCNA标记指数(PCNALI)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析ET-1表达与PCNALI以及MVD的关系。结果:ET-1主要分布于大肠腺癌细胞胞浆,ET-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增强表达,而癌旁组织及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仅有较弱表达。腺癌的ET-1表达率及强度显著高于腺瘤(P<0.001)。等级相关分析表明,ET-1表达与PCNALI及MVD均密切相关(P<0.001),PCNALI与MvD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ET-1可能通过促进大肠癌微血管形成来影响肿瘤恶性生长。

    作者:栗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