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杰
目的:通过对医院降血脂类药物的应用分析,为临床上合理应用降血脂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调血脂药物使用数量、消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销售金额居调脂药的首位,并且逐年显著增加,中成药的DDDs逐年下降。结论我院调血脂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临床上对调脂药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作者:冯敏;邹小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食管静脉曲张患者63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中施行胃镜下皮套圈套扎进行治疗的患者43例作为治疗组,经胃镜给予聚桂醇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及再次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再次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胃镜下套扎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薇;吴礼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乳腺外科整复术在乳腺保乳根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保乳根治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对残损位置采用自乳与乳腺外组织瓣膜修复术。结果下蒂倒T整形15例,上蒂倒T整形28例,内侧整形19例,J整形13例,环乳晕整形10例,侧胸带蒂脂肪筋膜组织瓣修复整形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68%,满意度为88.42%。结论应用乳腺外科整复术术后美观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滑志鹏;朱瞻琳;李瑞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0例患者治愈52例(65.00%),好转23例(28.75%),无效5例(6.25%),总有效率93.75%。对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桂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2015年在医院住院确诊的院内感染患者标本1866份,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经细菌培养后选择17种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受检标本1866份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372株,分离率为19.94%;标本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ICU病房、泌尿外科等科室;主要来源于痰液、脓液、尿液与血液标本;耐药率前三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43.28%)、氨曲南(36.83%)、庆大霉素(36.29%);敏感率前三位的药物为多黏菌素B (1.34%)、阿米卡星(11.02%)与妥布霉素(12.6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检出比例较大,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保持较高耐药性,对多黏菌素B、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逐年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郝士卿;杨浩宁;尤文文;刘晴;孙汝春;耿磊;王军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紫杉醇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采用紫杉醇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剂量为紫杉醇注射液135~175 mg/m2加入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中配制成500 ml的溶液,采用特制材料的输液瓶及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23例(28.7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10例,消化道反应8例,肌肉疼痛2例,过敏反应2例及神经毒性1例。结论使用紫杉醇药物时应规范用药标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张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羚羊角是我国名贵的兽类中药材之一,是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着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性寒,味咸,归肝、心经,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解热镇静等功效,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高热痉厥、妊娠子痫、痈肿疮毒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亦已证实羚羊角具有突出的抗炎,解热镇痛,抗惊厥作用及理想的降压作用[1]。羚羊角具有突出的药用价值,但数量稀少,故临床上已有较多对羚羊角替代品的研究。
作者:王宁;庞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消化性溃疡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枸橼酸铋钾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Hp转阴率为81.8%高于对照组的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温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佐匹克隆片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以含0.5%w/v十二烷基硫酸钠的0.01%w/v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4.0)—乙腈(62.5∶3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3 nm。结果佐匹克隆的检测限为2.4 ng,杂质2-氨基-5-氯吡啶的检测限为0.6 ng,定量限为2 ng;2-氨基-5-氯吡啶在0.1~1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1.0000;各降解杂质与主药分离良好;低、中、高浓度下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41%、101.15%和100.95%,相对标准偏差为5.0%,回收率良好;供试品溶液在25℃环境中不稳定,需4℃保存进样。结论 HPLC方法灵敏度、准确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佐匹克隆片的有关物质检测。
作者:范松华;金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90 mg )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盐酸氨溴索(30 mg)静脉滴注,且2组均雾化吸入硫酸特布他林10 mg+盐酸氨溴索30 mg,每天2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宏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分别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将颅脑创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比较2组镇静效率、24 h费用及镇静前后生命体征和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 GCS )。结果观察组镇静效率和24 h费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前2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中心静脉压(CVP)和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观察组MAP、HR和R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VP和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或咪达唑仑分别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患者均有显著镇静效果,但丙泊酚优于咪达唑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秋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以头痛、发热、头晕、呕吐、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1]。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型药物性皮炎,患者全身皮肤呈弥漫潮红、浸润、肿胀、渗液并伴有大量脱屑,严重者口腔红肿,口唇脱屑干裂,并出现结膜炎、角膜溃疡、会阴等黏膜处糜烂[2]。我科2015年10月25日收治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积极治疗,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丹;万琴;卢小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并总结护理配合经验。方法收集采用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88例,单肾结石62例,双肾结石26例,合计肾结石114侧。结果寻及结石率为92.98%,成功碎石率为91.51%,结石排尽为91.51%;术中出现Ⅰ级压疮1例,术后发热10例,患侧腰痛6例,肉眼可见血尿5例;肾盂及肾中上盏结石寻及结石率高于肾下盏结石。结论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腰痛可能与手术时间延长有关,部分患者可能某侧肾结石无法寻及、碎石失败,需做好应急准备。
作者:郑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NS)的主要病因,约占NS的20%,膜性肾病患者中老年人可达50%,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病因不明,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膜性肾病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疾病和药物或毒物暴露等因素。大约31.7%IMN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2年之内自发缓解[1],而约30%~40%患者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和术后检测措施的进展,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已经大为改善,但肾移植将会对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造成巨大影响,所以膜性肾病的前期治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众多,其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存在争议,本文就各方案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展开综述。
作者:张晓龙;张翠欣;李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以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研究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为脓毒症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脓毒症患者共56例,根据病情进展分为脓毒症组29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凝血Ⅶ因子活性、血小板(PLT)计数,同时以SONOCLOT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激活凝血时间( 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 CR)、血小板功能( P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均有PT延长,FBG升高,D-Dimer升高,AT-Ⅲ活性及Ⅶ因子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ACT下降,CR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及PLT无明显差异(P>0.05);脓毒性休克组ACT延长,CR和PF及PLT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组PT显著延长,FBG及D-Dimer明显升高,AT-Ⅲ活性及Ⅶ因子活性下降,PLT明显下降,ACT延长,CR和PF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较传统凝血检查,SONOCLOT凝血监测能更早期、敏感和全面地识别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王莉;吴海鹰;张玮;王云徽;王锦;钱传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维生素AD滴剂( vitamin A and D drops )为复方制剂,适应证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1]。如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研究表明,维生素A和D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尤其对胎儿、婴幼儿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除对儿童视觉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能维持机体抗病能力,摄入不足将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多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2]。同时,维生素D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微量元素,其除具有发挥促进钙质吸收、保证骨骼强壮的主要作用外,对成年期很多疾病的预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维生素AD滴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已经成为儿科临床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儿科临床中维生素AD滴剂药物联合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郭伟;何淑旺;刘长涛;李树英;王文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规范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60例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规范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水平、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中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进行规范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病情,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商云云;李晓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6个月,主因发热7 d,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4 d于2015年1月1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9.0℃,无寒颤及惊厥,无咳嗽及咯痰,无流涕及鼻阻,无呕吐及腹泻,入院前4d发现颈部及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压痛,3 d前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RBC)4.88×1012/L,血红蛋白( HGB)126 g/L,血小板( PLT )119×109/L,淋巴细胞( L )0.7560,中性粒细胞(N)0.1520,异型淋巴细胞0.040,C反应蛋白( CRP)5 mg/L。自服头孢克洛、金莲花颗粒等药物3 d,不见好转,来医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WBC 15.83×109/L, RBC 4.45×1012/L,HGB 116 g/L,PLT 155×109/L,L 0.7904,N 0.1124,异型淋巴细胞0.2100。腹部超声示脾大约4.5 cm ×13.2 cm,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0.7 cm ×1.0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颈部超声示双侧颈部及腮腺内淋巴结肿大。遂以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患儿既往有“海鲜类”过敏史。患儿系第2胎1产,孕足月,因其母“隐匿性肾炎”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100 g,生后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父母健康,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时查T 37.4℃,P 102次/min,R 26次/min,体质量21 kg。精神好,呼吸平稳,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左侧较大者约2 cm ×3 cm,右侧较大者约1.5 cm ×3 cm,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无渗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无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钠、更昔洛韦、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并完善尿、便常规,血生化,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EBV-DNA检测等相关检查。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并未再回升,血生化回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1.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5.5 U/L,总蛋白(TP)73.1 g/L,白蛋白( ALB)36.6 g/L,乳酸脱氢酶( LDH)2150 U/L,肌酸激酶( CK)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1.0 ng/ml,全血肌钙蛋白I(cTnI)0.01(-),尿素氮(BUN)2.34 mmoL/L,肌酐(CRE)31.4μmoL/L,尿酸( UA)299μmmoL/L。 EB病毒抗体:EA-IgM(+), NA -IgG (+), VCA -IgM (+), VCA -IgG (+)。EBV-DNA 1.91E+06U/ml。余血电解质、尿、便结果均正常。明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1月23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7.99×109/L,RBC 4.79×1012/L,HGB 122 g/L,PLT 154×109/L,L 0.7550,N 0.1820,异型淋巴细胞0.1200。1月25日停用头孢西丁钠,继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1月28日复查血常规:WBC 6.84×109/L,RBC 4.45×1012/L, HGB 115g/L,PLT 186×109/L,L 0.6964,N 0.2414,异型淋巴细胞0.0300。复查血生化:ALT 36.7U/L,AST 39.8U/L,LDH 606 U/L,CK 25 U/L,CK-MB 20 U/L,BUN 3.1 mmoL/L,CRE 32μmoL/L。复查腹部超声:脾大小约4.3 cm ×12.9 cm,腹腔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大者约0.6 cm ×0.9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患者一般情况好,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淋巴结明显减小,予以出院,嘱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刘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15年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 DDD)法对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C)和用药强度( AUD)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信息系统对住院患者抗真菌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医院2015年抗真菌药物平均AUD为0.56,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使用频度和AUD大,伏立康唑注射液和卡泊芬净注射液DDC较高,特比萘芬片和伊曲康唑胶囊DDC较低;抗真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送检率低和使用疗程不当。结论医院抗真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应该加强送检、用药疗程等的监管。
作者:郭琼杰;王娜;王庆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其来源、感染途径及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临床各类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统计分析,做微生物学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主要集中在ICU和呼吸内科,分别占61.70%和19.15%,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占93.62%。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E耐药率低(0),其次是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8.62%),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28.72%、28.72%、29.52%及30.05%、34.84%、32.45%,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孙伟;柯春锦;刘丽;蒋子禹;孟祥玥;刘东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