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刘佳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摘要:患儿,女,4岁6个月,主因发热7 d,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4 d于2015年1月1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9.0℃,无寒颤及惊厥,无咳嗽及咯痰,无流涕及鼻阻,无呕吐及腹泻,入院前4d发现颈部及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压痛,3 d前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RBC)4.88×1012/L,血红蛋白( HGB)126 g/L,血小板( PLT )119×109/L,淋巴细胞( L )0.7560,中性粒细胞(N)0.1520,异型淋巴细胞0.040,C反应蛋白( CRP)5 mg/L。自服头孢克洛、金莲花颗粒等药物3 d,不见好转,来医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WBC 15.83×109/L, RBC 4.45×1012/L,HGB 116 g/L,PLT 155×109/L,L 0.7904,N 0.1124,异型淋巴细胞0.2100。腹部超声示脾大约4.5 cm ×13.2 cm,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0.7 cm ×1.0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颈部超声示双侧颈部及腮腺内淋巴结肿大。遂以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患儿既往有“海鲜类”过敏史。患儿系第2胎1产,孕足月,因其母“隐匿性肾炎”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100 g,生后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父母健康,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时查T 37.4℃,P 102次/min,R 26次/min,体质量21 kg。精神好,呼吸平稳,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左侧较大者约2 cm ×3 cm,右侧较大者约1.5 cm ×3 cm,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无渗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无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钠、更昔洛韦、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并完善尿、便常规,血生化,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EBV-DNA检测等相关检查。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并未再回升,血生化回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1.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5.5 U/L,总蛋白(TP)73.1 g/L,白蛋白( ALB)36.6 g/L,乳酸脱氢酶( LDH)2150 U/L,肌酸激酶( CK)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1.0 ng/ml,全血肌钙蛋白I(cTnI)0.01(-),尿素氮(BUN)2.34 mmoL/L,肌酐(CRE)31.4μmoL/L,尿酸( UA)299μmmoL/L。 EB病毒抗体:EA-IgM(+), NA -IgG (+), VCA -IgM (+), VCA -IgG (+)。EBV-DNA 1.91E+06U/ml。余血电解质、尿、便结果均正常。明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1月23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7.99×109/L,RBC 4.79×1012/L,HGB 122 g/L,PLT 154×109/L,L 0.7550,N 0.1820,异型淋巴细胞0.1200。1月25日停用头孢西丁钠,继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1月28日复查血常规:WBC 6.84×109/L,RBC 4.45×1012/L, HGB 115g/L,PLT 186×109/L,L 0.6964,N 0.2414,异型淋巴细胞0.0300。复查血生化:ALT 36.7U/L,AST 39.8U/L,LDH 606 U/L,CK 25 U/L,CK-MB 20 U/L,BUN 3.1 mmoL/L,CRE 32μmoL/L。复查腹部超声:脾大小约4.3 cm ×12.9 cm,腹腔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大者约0.6 cm ×0.9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患者一般情况好,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淋巴结明显减小,予以出院,嘱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正常。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是否良好分为预后差组( A组,34例)与预后良好组( B组,46例),比较2组新生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差异。结果2组嗜睡、瘀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贫血、惊厥、肌张力异常、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脑脊液糖浓度低于B组,脑脊液有核细胞数>500×106/L发生率和外周血白细胞<5×109/L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血小板计数、血降钙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影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脑脊液糖浓度降低。

    作者:王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擦挫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擦挫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擦挫伤患者97例,均采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MEBO )联合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湿润暴露疗法,积极换药,同时配合抗感染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97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及渗出明显减轻、感染有效控制、创面愈合、瘢痕减轻、色素消除。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擦挫伤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简便易行,宜推广使用。

    作者:李宏;刘涛;王霞;陈振;李留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消化性溃疡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枸橼酸铋钾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Hp转阴率为81.8%高于对照组的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温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预防跌倒知识的认知度调查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预防跌倒知识的掌握和重视程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以泉州市某三甲医院内科66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和30例泉州丰泽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预防跌倒知识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例患者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知晓率在50%以下为41例(42.7%),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知道高血压可引起跌倒者41例(42.7%);认为服用降压药是跌倒原因之一者56例(58.3%),及认为生理功能素质下降为跌倒的原因者72例(75.0%),认为提高高血压老年人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可预防跌倒发生者47例(49.0%),认为提高预防跌倒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3例(65.6%),其中希望获得有关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占51.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普遍较低,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预防跌倒的意识。

    作者:张素华;陈美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雌孕激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辅助治疗宫腔镜下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雌孕激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辅助治疗宫腔镜下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雌孕激素,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期时间、月经量、妊娠结局及粘连复发情况,并采用美国生育学会提出的女性附件粘连评分系统( AFS评分)对宫腔粘连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经期时间、月经量、AF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观察组患者粘连复发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P<0.05)。结论雌孕激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辅助治疗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效果确切,优于术后单纯使用透明质酸钠凝胶者,妊娠结局明显得到改善,并且能够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魏彩平;杨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过敏煎合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过敏煎合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过敏煎合消风散治疗,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P<0.01),复发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8%(P<0.01)。结论过敏煎合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优于氯雷他定,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荣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脑胶质瘤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采用显微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切除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为8.70%(2/23)低于对照组的21.74%(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疗效佳,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复发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关振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晚期结肠癌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常规化疗和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效果均显著,但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的远期疗效更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综合护理措施在胆结石围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措施在胆结石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胆结石患者根据临床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护理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S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31±4.34)分高于对照组的(75.42±5.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胆结石患者实施适当的临床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成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维生素AD滴剂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AD滴剂( vitamin A and D drops )为复方制剂,适应证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1]。如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研究表明,维生素A和D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尤其对胎儿、婴幼儿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除对儿童视觉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能维持机体抗病能力,摄入不足将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多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2]。同时,维生素D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微量元素,其除具有发挥促进钙质吸收、保证骨骼强壮的主要作用外,对成年期很多疾病的预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维生素AD滴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已经成为儿科临床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儿科临床中维生素AD滴剂药物联合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郭伟;何淑旺;刘长涛;李树英;王文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奥氮平所致食欲增加对代谢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奥氮平所致食欲增加对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入组145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奥氮平单一治疗,观察期24周,将食欲增加者作为研究组(59例)、食欲正常或减少者统一作为对照组(86例),比较2组间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空腹血糖、血脂、体质量升高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前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 CHOL)、三酰甘油( TG)及体质量指数( BM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CHOL、TG及B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临床一线用药的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后食欲的增加与代谢相关指标的升高密切相关。

    作者:余银亮;翁赛峥;邓泓;占家铣;林巧;郝楷荣;郭少楠;罗兰珠;魏敏;高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120例行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 A组行靶控输注麻醉,B组行复合静脉麻醉,2组全麻诱导前均先开放静脉输液。比较2组各时间点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变化,以及术后自主呼吸、呼唤睁眼和自主呼吸达到平稳时间,并统计2组术中知晓率。结果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气管内插管后,A组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相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组至自主呼吸恢复、呼唤睁眼、自主呼吸达到平稳所需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中知晓率为1.7%(1/60)明显低于B组的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朱鸿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5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骨科治疗,观察组在骨科损伤控制后进行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72%,并发症发生率为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下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健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7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IIP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呼气峰流速(PEF)、每分钟大通气量(MVV)、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活量(VC)等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发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3%高于对照组的46.7%,治疗后肺功能指标PEF、MVV、DLCO、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低于对照组的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泼尼龙治疗IIP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且不良发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志强;黄胜立;蔡水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罗氏 E-601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残留试剂的再利用

    目的:观察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残留试剂的再利用。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待检测的20例患者的血清进行研究,将3瓶残留试剂混合为1瓶和原装试剂同时进行17个项目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残留混合试剂与原装试剂检测结果只有E2、TSH、PRL、FT3、FT45个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评价标准中的公式得出|F|>0.10,需对这5个项目的残留试剂重新进行定标检测。结论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残留试剂的再利用情况分析得出再次检测时需要定标的只有E2、TSH、PRL、FT3、FT45个项目,其他项目的检测结果均和原装试剂无差异,可对残留试剂进行再次利用,降低检测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杨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90 mg )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盐酸氨溴索(30 mg)静脉滴注,且2组均雾化吸入硫酸特布他林10 mg+盐酸氨溴索30 mg,每天2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宏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黑热病1例

    临床检验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有着密切的关系,检验结果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支持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某些结果甚至是确定诊断的依据。然而,要使医学检验在临床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求检验科和临床医师之间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安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体会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以头痛、发热、头晕、呕吐、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1]。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型药物性皮炎,患者全身皮肤呈弥漫潮红、浸润、肿胀、渗液并伴有大量脱屑,严重者口腔红肿,口唇脱屑干裂,并出现结膜炎、角膜溃疡、会阴等黏膜处糜烂[2]。我科2015年10月25日收治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积极治疗,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丹;万琴;卢小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因牙折、龋坏等导致牙断面处于龈下的残根残冠70颗牙。将68例患者7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35牙。对照组采用牙龈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牙冠延长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龈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4.3%;治疗后6周、3个月2组患者龈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因牙折、龋坏等导致牙断面处于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治疗中,牙冠延长术保留和修复残根的效果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