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退药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对 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药房退药4 354份原因进行统计,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退药原因.结果 退药原因影响:患者因素>医护因素>药房因素>药品因素,其中患者因素权重0.5265,医护因素为0.3077,各因素之间并非彼此独立,存在相互间交互影响.结论 加强退药管理,强化医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完善药物信息系统,规范退药程序,有效控制退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郭鑫;赵泳波;李斌;张红;裴贵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前多数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上受到医院投入、学术环境以及临床医师与医技科室医师的差别对待,许多工作相对滞后且受到一定限制.同时面临着由传统药学向医药协作创新方式发展,药房窗口服务从单纯的领药发药向技术创新与药方调剂和处方用药指导发展,从而对药剂科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1].同时多数医院针对中医中药方面的发展未能有效定性定量,对于进入医药试用及非标准制剂的应用多以自拟质量标准进行,未能及时上报获得批准[2].针对临床滥用药物方面,因药品结构的不合理,加之药剂科工作人员对本院用药类型、患者来院等个体情况等认识不足,缺乏科学与合理的调整药品结构比例的方法[3].为更好地把握本院药剂科的发展方向,配合临床医疗,本文将本院药剂科的发展现状做整体分析,并对发展前景提出相应建议与意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君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并配合使用插鼻入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观察和分析患者治疗成功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结果 50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达到了100%,患者的呕吐、腹胀、腹痛、排便及排气停止症状均缓解.鼻肠管阻塞导致引流不畅通11例,冲洗之后均变得顺畅,同时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未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在治疗肠梗阻患者过程中配合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脑卒中是血液循环至大脑突然中断,导致神经功能丧失,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其余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有很高的复发风险[2],应尽早进行二级预防.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与心肌梗死、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血管损伤后,内皮下胶原和vWF释放,血小板可黏附并聚集至暴露的内皮下层.血小板黏附过程是由血小板GPIb/IX受体和vWF相互作用及GPIa/Ⅱa结合至胶原共同介导的.血小板黏附后可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血栓素A2(TXA2)、血清素、腺苷二磷酸(ADP)和凝血酶等可溶性血小板激活剂的释放和聚集,进一步诱导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此外,血小板激活后的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受体构向改变,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并产生交叉连接,从而产生稳定的血小板聚集[3].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过程,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药物,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长期预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旨在通过多种途径阻断血小板聚集.本文主要回顾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崔亚娇;戴媛媛;杨迪;何广卫;储昭兴;吴玉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医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76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并对其临床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研究表明产科出血量与休克的发生率呈正比关系;宫缩乏力、产道损伤、凝血障碍、胎盘因素是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结论 宫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等是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根据产妇的出血量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降低产妇的病死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小芹;马小建;陈秀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神经内科疾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药物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对保证患者治疗安全、经济、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3月-2016年3月笔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了为期1年的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培训.现就培训的实践与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邓惠容;常惠礼;江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肝肺肾及血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在医院进行检查、确诊患有肝肺肾及血栓等疾病的患者1 00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1 0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研究组肺部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及血栓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诸多疾病(包含但不限于肝肺肾及血栓等方面)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黄巧玲;覃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心肌酶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CK)、羟丁酸脱氢酶(HBDH)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CK-MB、CK、HBDH及LDH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能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迎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床旁现场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2016年11月20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490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18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14%,其中不合理用药17例.不合理问题为:无指征用药以及品种的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适宜.结论 该院呼吸科、儿科、微创外科、产科、泌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横断面调查是实现常态化监管的较好措施.
作者:马春梅;高苗苗;李嘉滢;唐云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第一代冷冻球囊消融术(CB)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房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阵发房颤于医院行第一代CB患者50例(CB组),导管射频消融术(RF)患者50例(RF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 2组术中即刻消融成功率均为100%,CB组手术持续时间为(94±24)min明显短于RF组的(126±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5,P<0.05).CB组的50位患者共计肺静脉193支,平均每位患者消融(10.0±2.4)次.术后除CB组发生1例膈神经麻痹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2组患者早期及晚期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一代CB的早期复发率及晚期复发率均达到了国际标准水平,安全性上未发现严重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心房食道瘘、血栓栓塞及穿刺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膈神经麻痹不影响远期预后.
作者:任静;马薇;许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消肿汤熏洗结合气压治疗卒中偏瘫后患肢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卒中偏瘫后患肢水肿患者90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基础的对症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消肿汤熏洗结合气压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常规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偏瘫后患肢水肿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消肿汤熏洗结合气压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隋鹏;姜晓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青少年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9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的青少年运动员随机分为3组各30例.针灸组采用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穴位注射组采用穴位注射+按摩+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按摩+功能锻炼.比较3组治疗前后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3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5个疗程后3组Baird-Jackson评分均升高(P<0.05),且针灸组和穴位注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针灸组与穴位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疗程后,穴位注射组及针灸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注射组与针灸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法与针灸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方面均能明显缩短治疗疗程,提高踝关节评分,但穴位注射法治疗频率低,更容易被青少年运动员接受.
作者:黄东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重症监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情况.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护理中采取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进行临床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快速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吴鸟青;张胜兰;胡斐斐;王庆鸿;钟晓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防治肿瘤化疗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肿瘤科住院的化疗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护理、膳食调理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通便贴穴位贴敷(足三里、天枢、大肠俞、脾俞),对照组给予乳果糖或四磨汤口服液口服,比较2组治疗便秘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高于对照组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疗效显著,与口服用药相比,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有效和患者易接受等特点.
作者:陆清昀;戴小军;张晓春;熊芳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偏头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接诊的偏头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偏头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缓解焦虑与抑郁症状,值得借鉴.
作者:庄俊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能量合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和住院收治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患儿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59例.试验组给予能量合剂联合鲨肝醇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鲨肝醇片治疗.观察2组第3天及第7天白细胞正常率.结果 2组第3天白细胞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试验组白细胞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量合剂可有效升高白细胞计数,缩短患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时间.
作者:吕玉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FD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饱胀、恶心及腹痛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FD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随着精准医学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个体化精准用药成为新的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针对患者基因型差异探讨个体化治疗,从而大限度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患者用药风险,真正实现科学、合理用药的目标.临床药师作为合理用药的倡导者和执行者,更是应顺应医疗模式发展的趋势,秉承精准医疗服务的理念,为患者谋求医疗获益大化.本文主要回顾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心房颤动并痛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师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参与患者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媛;苗苗;刘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杆菌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130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给予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杆菌治疗,对照组给予妇康凝胶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4.62%(3/65)低于对照组的15.38%(10/6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杆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吴欣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白光模式、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卢戈染色方法及在FICE模式下联合卢戈染色对食管病变进行内镜观察,比较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2016年来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部位存在病变并取活检的患者393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普通白光模式组(A组)97例、高清智能染色内镜组(B组)97例、卢戈染色组(C组)96例和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模式下联合卢戈染色组(D组)103例,并进行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取标本作病理检查,分析4种不同模式的检出情况.结果 D组对病变部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对早期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略高于B组和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对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对于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FICE模式联合卢戈染色能够更清晰更快捷地显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进行更准确的活检,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进而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
作者:汪杰;卫双连;马金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