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柯萨奇病毒感染多脏器受累3例报告

徐素文

关键词:儿童, 柯萨奇, 病毒感染, 多脏器受累, 心肌炎, 脑脊液, 对症治疗, 多脏器损害, 多脏器功能损害, 阳性, 新生儿, 频发室性早搏, 抗心律失常, 二磷酸果糖, 症状, 心动过缓, 头痛, 体温不升, 频发早搏, 呕吐
摘要:1995年~1997年我科收治3例柯萨奇B 族病毒(CBV)感染并致脑炎、心肌炎和/或肝脏损害。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6岁~9岁。3 例均以头痛、喷射性呕吐起病,2例同时伴面色苍白、乏力、多汗,随后出现频繁抽搐、意 识障碍;1例经治疗头痛、呕吐好转后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1例伴发热。病程3小时~1周 。体检:体温不升1例,神志不清2例,嗜睡1例,颈亢2例,心动过缓(38次/分)1例,心动过 速(140次/分)2例,频发早搏1例;肝大2例,在肋下3cm~6cm,克氏征阳性1例,巴氏征阳性 3例。血WBC≤10×109/L2例。脑脊液WBC均轻度升高(26×106/L~50×106/L),2例蛋白0.70g~0.80 g/L。肝功能正常2例,1例ALT46U/L。乙肝5项、甲肝抗体均阴性。1例血、脑脊液CBV4I gM阳性,2例PCR法测血清CBV-RNA(+),其中1例脑脊液CBV-RNA(+)。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 升高。心电图: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1例,ST-T波变化2例,其中1例频发室性早搏。脑电 图均为弥漫性高幅或低幅慢波。经给予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氟美松静滴及对 症降颅压、镇静止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住院14天~32天均痊愈出院。有报道新生儿CBV 感染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如新生儿脑炎、心肌炎或/和肝炎称为脑-心肌炎或脑-肝-心肌 炎。本组为6岁以上儿童CBV感染致多脏器损害,症状较重,应提高警惕。治疗上采取综合措 施,针对各脏器损害对症治疗。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纵隔、皮下气肿7例分析

    纵隔、皮下气肿是儿科少见病症之一,容易误诊、漏诊,我院于1990年6月至1998年8月共收 治7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个月~14岁。病因:支 气管哮喘持续状态3例,支气管异物伴感染2例,支气管肺炎1例,自发性1例。临床表现:均 急性起病,伴咳嗽、气促、发热6例,3例哮喘持续状态者伴明显喘息、口周发绀、三凹征。 体征:7例均有皮下捻发感,皮下气肿以颈、胸部明显,其中1例累及下腹部及腹股沟。  诊断与治疗:7例患儿均出现皮下气肿,经胸部X线正、侧位片确诊。胸片显示纵隔旁及软组 织下、皮下组织见纵行排列、密度减低呈条索状的透亮影。7例患儿分别在平喘、抗炎及抗 感染基础上,予给氧、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后均痊愈。  讨论 儿童纵隔、皮下气肿少见,可发生于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麻疹肺炎、百日咳或自发性产生。本组以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者居多,与国外报道相符。异 物吸入伴感染亦是引发纵隔气肿原因之一,Burton-EM曾对155例异物吸入患儿作回顾性分 析,发现10例并发纵隔气肿。自发性者更少见,更易漏诊。另本组1例患儿系轻症支气管肺 炎并发纵隔、皮下气肿,临床少见报道,需引起重视。  其它少见病因提及皮下气肿系儿童不良习惯的某种表现,临床罕见。国内文献曾指出洗胃插 管时因动作粗暴而导致纵隔、皮下气肿,新生儿心肺复苏时压力过大、颈部钝器外伤均可发 生纵隔、皮下气肿,临床应予注意。  儿童纵隔、皮下气肿以胸部X线正、侧位片确诊。轻症者以治疗基础疾病为主,予卧床休息 、给氧即可,少数重症患儿易并发气胸或空气填塞综合征,需及时在颈、上胸部穿刺以排气 减压。儿童纵隔、皮下气肿大多预后良好,本组无一发生并发症,且全部治愈,与国内外报 道一致,可能与气体进入皮下后分布较广,从而相对减轻纵隔压力有关。

    作者:周晓聪;董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氧透射载体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因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所致脑部缺氧缺血性病变,是围产 期足月儿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严重时可致新生儿早期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1、2]。因此,日益引起新生儿科医师的重视,但其治疗尚无特效方法。本文应用氧透 射载体疗法治疗HIE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目前国内有应用该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病例 ,但尚未见有关治疗HIE的报道。资 料 与 方 法  全部病例选自1997年7月~1999年3月在我科收治的中度HIE,均符合全国第四届新生儿学术 会所制定的诊断及分度标准,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共79例,男54例,女25例 ; 入院日龄<1天37例,<3天28例,>3天14例;足月儿69例,过期产儿8例,早产儿2例;以 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者48例,拒乳25例,抽搐24例;合并肺炎28例,气胸2例;于生后4天~ 7天均行头部CT检查,有62例发现脑实质内有低密度影,其中16例合并颅内出血。治疗组 共76例,男48例,女28例;入院日龄<1天36例,<3天30例,>3天10例;足月儿68例,早 产儿4例,过期产儿4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者44例,拒乳28例,抽搐28例;合并肺炎17 例,气胸1例。头部CT56例发现脑实质有低密度影,其中12例合并颅内出血。  两组均予以控制惊厥、改善脑水肿、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自由基清除剂等治疗,治疗组 同时加用氧透射载体疗法。所用仪器为CYZ-Ⅱ型全电脑氧透射载体治疗仪,在输液同时照射,以5天为一疗程,每天1小时。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消失时间,同时监测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钙、钠、钾、糖及CPK-MB的改变。

    作者:杜红伟;刘英;霍淑芳;严超英;陈雪梅;周立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丙种球蛋白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及免疫学研究

    为评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RSV毛支)的临床 疗效及免疫学机理,比较26例IVIG治疗组和3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 数,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 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IVIG治疗组喘憋和肺部 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4.0天±1.1天比5.2天±1.4天,5.4天±1.5天比6.5天±1. 8天,P分别<0.001和<0.05),而住院天数则无显著差异(9.0天±2.2天比10.3 天±3.1天,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6、IL-8及TN 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IVIG治疗后3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但与常规治 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RSV毛支的发病过程,IVIG治疗有较确切的临 床疗效,但单剂(0.25g/kg)对血清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作者:董琳;黄达枢;陈小芳;李昌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两种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观察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 著疗效 [1],且单剂1g/kg用药方案较分次给药(0.4g/kg,连用4天~5天)有更突出的疗 效[2],但对防治后期冠状动脉病变(CAD)的效疗随访未见系统比较资料。本文对单 剂1g/kg和分次给药(0.4g/kg连用4天~5天)预防川崎病CAD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芮;王莉;陈新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产儿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状况的初步观察

    为了解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状况,用放射 免疫分析法对28例早产儿在生后1天~2天及生后15天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浓度分别为(33.23±6.26)ng/ml和(612.16 ±172.06)ng/ml。出生15天时血浆叶酸水平有升高,而红细胞中叶酸水平无明显变化。提 示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水平明显高于成人和一般儿童。

    作者:单海燕;张伟利;印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尿微蛋白的放射免疫测定观察美喘清对肾损害的影响

    我院在用美喘清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同时,测定了用 药前后的尿微蛋白值变化,以了解该药有无肾脏损害。本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3 岁~11岁,哮喘诊断均符合1993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刊登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病前 及病程中未用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均予用美喘清口服治疗,按每次1μg/kg,早晚各一次 。于用药前1天及治疗10天结束后次日留晨尿作尿微蛋白(Alb、β2-M、IgG)的放射免疫 测 定。结果示治疗后尿微蛋白的值较治疗前有显著减少,有统计学差异(0.01< P<0.05)。美喘清能有效解除气道平滑肌的痉挛,肾脏是其排泄的主要脏器 之一,检测尿系列蛋白评价肾损害的方法已得到肯定。本文结果说明美喘清经肾脏代谢时不 造成肾脏损害,且有改善肾功能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能系美喘清扩张了肾小动脉,增加肾血 流量所致,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吕广秀;应如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杆菌O157:H7与溶血尿毒综合征

    近10余年来欧洲与北美国家十分重视肠道出血性(enterohemorrhagic)大肠杆菌O157:H7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之间的关系。一系列临床报告证实这种细菌是引起该地区流行性感染性腹泻相关的HUS的主要病原。此类出血性肠炎发生HUS危险性为2%~7%。  一、 病因学 1983年Riley等报告了两起出血性结肠炎,经大便检查证实致病菌 为EC O157:H7。就在该报告发表不到1周,加拿大多伦多Karmali报告在HUS患儿大便中分离 到一种滤过性物质,此物质对培养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维罗细胞(Vero cell)具有强烈的毒性,故称之为维罗细胞毒素(Verocytoxin)或维罗毒素(Verotoxin, VTs),毒素主要由EC O157:H7产生。经研究又发现VTs能被抗志贺菌毒素(由志贺痢疾杆菌I型分泌的外毒素)抗体所中和,故又称为志贺菌样毒素(Shiga-like toxin, SLTs)。EC O157:H7产生的SLT-1与志贺菌毒素分子结构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SLT-2与SLT-1 58%核苷和56%氨基酸 相同。

    作者:陈述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检测及其意义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与肾病综合征之间的 关系,采用比色法和放免法分 别检测了活动期肾病综合征患儿59例、治疗后48例的血浆NO及ET水平,并设24例健康儿童作 为对照。结果发现肾病综合征活动期血浆NO与ET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活动期与缓解期血浆 NO与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NO水平与ET水平呈 显 著正相关(r=0.565,P<0.05),显示NO与ET和肾病综合征的发 生有关。

    作者:张立明;刘相荣;段全纪;李世荣;张立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种疗法的疗效比较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我院对1998年1月~1999年9月确诊的IM患儿 116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α-干扰素(IFN-α)或病毒唑治疗结果比较。患 儿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发热、咽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睑肿等;②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 分类≥0.1;③血清EBV-IgM阳性。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IVIG0.2g~0.4g/(kg.d)组28 例、IFN-α100万U/d组46例、病毒唑10mg~15mg/(kg.d)组42例,疗程3天~5天。入院 时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故三组具有可比性。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6. 4%、97.3%和35.7%。经χ2检验表明IVIG组与IFN-α组有效率比 较无差异,但两者与病 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有效:用药后3天内体 温开始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缓解;无效:5天体温仍未 正常)。三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5.75天±2.07天、7.21天±2.36天、8.95天±3.03 天)经方差分析及q检验表明:IVIG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1),IVIG组与IFN-α组、IFN-α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WTBX P均<0.05)。结果显示IVIG、IFN-α较病毒唑治疗IM症状体征恢 复 快,病程缩短。除个别患儿使用后出现短暂低热外,无其它近期副作用。

    作者:许红梅;王绍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多症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1例报告

    患儿,男,2(3)/(12)岁。因多饮、多尿5 0余天,发热10余天入院。患儿于50余天前 开始每日饮水1500ml~2500ml,尿量达2000ml~3000ml,曾在外院测血清氯化物115.1 mmol /L,CO2-CP 16.5mmol/L,经补液、纠酸、青霉素抗炎治疗无好转入院。入院查体:发 育稍迟缓,体重9kg,身高70cm,慢性病容,胸、腹、背部均可见较多皮疹,直径0.5cm左 右,部分呈暗红色、结痂;部分呈鲜红色、压之不褪色;部分脱痂留有色素沉着。

    作者:李晶;易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免疫抑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白介素2、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作用研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许多研究结果认为T淋巴细胞功 能紊乱与淋巴因子的异常,在N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的 效果。但免疫抑制剂对白介素2(IL-2)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变化报道 甚少 。我们通过INS患儿血清IL-2、SIL-2R在不同免疫抑制剂作用下的变化,探讨IL-2及SIL -2R在INS发病中的作用,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价值。资 料 和 方 法  一、 对象 观察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7岁2个月,全部病例诊断 均符合全国小儿肾脏病协作组拟定的诊断标准,为初发活动期,均未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 剂。对照组为健康儿童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8岁4个月。  二、 方法 3H-Tdr掺入法测定IL-2浓度[1],双抗体夹心ELISA法 测定SIL-2R的浓度[2]。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氢化考的 松(H)。同一患儿标本分为加免疫抑制剂组及对照组,分别检测IL-2及SIL-2R浓度。  检测结果以眘

    作者:陈绍志;万美蓉;王洪青;张振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病例讨论——反复感染、胸腺发育不全

    病历摘要  女,5个月。因持续低热伴口腔白 色膜状物附着1月入院。曾用柴胡、青霉素肌注,体温不降,制霉菌素涂口腔白色膜状物不 消退。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接种过卡介苗、百白破、小儿麻痹症及乙肝疫苗。父母体健, 非近亲结婚,有一兄,于生后8月反复发热、感染加重死亡。体检:T37.8℃,发育营养可 ,左上臂卡介苗接种处有1.5cm×1.5cm红肿硬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腭及颊粘膜 有不易擦去的白色膜状物附着,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2.5 cm,脾未触及。颈软,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辅助检查:Hb100g/L,WBC10.8×109/L ,L0.25,N0.75,血小板200×109/L;血IgG1720mg/dl,IgA310mg/dl,IgM300mg/dl,C311 8mg/dl; 咽拭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及大肠杆菌生长;血尿粪培养均阴性;肥达氏反应正常,PPD试验阴 性;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作者:周金莉;张亚静;徐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血、尿巨细胞病毒DNA的检测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与CMV感染的 关系研究报告不多[1,2]。本院采用PCR技术检测40例INS患儿中CMV感染情况,并 对CMV阳性的INS患儿的临床特征作一分析。  对 象 与 方 法  一、 对象 肾病组为1996年至1999年在本院儿科住院的40例INS患儿,均处于 活动期,年龄10个月至14岁,平均6.5岁±4岁;男27例,女13例。对照组为同期 在本院 儿科住院的非肾脏病患儿100例,年龄1岁~13岁,平均6.7岁±4.8岁;男67例, 女33例。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  二、 方法 采用PCR法,试剂盒购于杭州赛可化学试剂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由 我院中心实验室专人在无菌操作台上操作。

    作者:余建莉;蔡定邦;梁星群;陈享;周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8例误诊分析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 kin syndrome, SSS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的少见而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致病菌是 凝固酶阳性的第II噬菌体组金葡菌,此种菌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造成皮肤损伤。因对本病 认识不足,常引起误诊。我科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SSSS32例,其中18例曾被误诊,误诊率 高达56.25%。本文分析了误诊原因,进一步分析了易误诊的疾病:湿疹、猩红热、风疹、 药疹尤其是固定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型、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后就如何减少误诊作了讨论。

    作者:姜嫒芳;孙东信;程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16例误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其发病率为6~10/100万,但 临床并不少见。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6例误诊教训,以为鉴戒。  临床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发病年龄8岁~15岁。其中1例 有肝病家族史,均无明确肝 豆状核变性家族史。首次就诊时间短6天,长4年,发病至确诊时间为2个月~4年。主要 症状和体征:以肝脏损害为首发者7例,表现为腹胀、腹水6例(其中伴下肢浮肿4例,发热、 腹痛2例),黄疸7例,肝肿大5例,脾肿大4例,消化道出血2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 者5例,手震颤2例,语言障碍(语言不清、说话慢)、流涎2例,步态不稳1例。以肾脏损害为 主 4例,表现为明显血尿、蛋白尿、浮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以关节症状首发1例, 表现双膝关节疼痛伴低热。8例患儿伴轻度~中度贫血,其中1例有溶血表现。16例均 见角膜K-F环。

    作者:楚海峰;郭君;周清;宫玉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氨喋呤在治疗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甲氨喋呤(MTX)是传统的抗肿瘤药物,自从1986年由Truckenbrodt等 首先用来治疗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随后许多研究证实MTX治疗JRA效果良好,但该 药主要在国外应用较广。本文就MTX在治疗JRA中的国内外研究加以论述。抗类风湿疾病的机理  MTX为抗叶酸代谢产 物,阻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干扰RNA和蛋白质的 合成。故MTX广泛应用于抗肿瘤,但其作为抗风湿的作用机理有待探讨。有实验表明,MTX能 够抑制动物关节炎的炎症发展;对体液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此外,MTX还具有强 大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硫唑嘌呤相似。因此初步认为,MTX抗风湿病的机理与其免疫 抑制和抗炎活性有关。药 代动力学  MTX口服吸收良好。学者们认为,小儿口 服MTX后各浓度具有明显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口服MTX1小时后大多数小儿血浆浓度达高峰 ,服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血浆浓度与口服剂量无关。平均口服MTX9 mg/(m2*w)血 药浓度为3.45×10-7 mol/L。MTX在治疗JRA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与MTX血药浓度 无关,尤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因此,MTX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不大。有研究发现MTX 和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后,MTX半衰期延长,但其清除率、分布容积及时间浓度曲线 没有改变,小儿对MTX耐受性较成人好。

    作者:张清友;马林青;卓志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山莨菪碱与谷维素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6例疗效分析

    1998年2月~1999年10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神经 性尿频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小5岁,大10岁,其中5岁~9岁30例;病程长3月 ,短1周;所有病例都表现为尿频,多者每10min~15min排尿1次,晨起第1次尿量较多 ,以后每次尿量均不多,3例伴有尿急,但无发热、尿痛及排尿困难,分散注意力及睡眠后 尿频明显缓解,其中10例因考试紧张后发病。体检无阳性发现。尿常规无异常。确诊后均给 予山莨菪碱0.2mg~0.3mg/(kg*次),2次~3次/d,谷维素5mg~10mg/次,3次/d,口服3 天 1疗程。结果1个疗程27例(75%)治愈、9例(25%)好转,第2疗程结束后全部治愈。在治疗 中仅5例出现口干,脸色潮红,654-2减量处理后消失。神经性尿频可能是小儿大脑皮质发 育不完善,高级中枢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差以及精神因素致膀胱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 。654-2属M-受体阻滞剂,使平滑肌松弛、膀胱潴尿增多,谷维素可调节植物神经 功能失调、促使膀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本文结果显示两药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吴祖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出生体重儿53例临床观察

    为使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尽可能及早赶上正常出生体重 儿,对门诊系统管理的53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 追赶明显落后于低出生体重儿,经过合理喂养和早期有效干预,约半数低出生体重儿至1岁 时可以赶上正常出生体重儿。

    作者:金蕾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膜透析治疗小儿肾衰竭24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1985年~1998年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治疗小儿肾衰竭24例,疗效满意,现分析 如下。资 料 与 方 法  一、 一般资料 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7月~14岁;少尿型20例,非少尿型4 例;出现肾衰竭至开始透析时间平均3天;腹膜透析维持时间1天~70天,平均16天。  二、 原发疾病 庆大霉素中毒5例,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各4例,肾病综合征、 中毒型痢疾、蚕豆病各2例,庆大加丁胺卡那中毒、溶血性尿毒症、慢性肾炎尿毒症、安乃 近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各1例。  三、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明显浮肿、疲软、头痛、恶心及呕吐、嗜睡等症状 ,高血压13例,少尿13例,无尿7例,尿量正常4例。并发症:高血压脑病9例,脑水肿3例 ,肺水肿2例。除1例慢性肾炎外,全部病例均符合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1]。  四、 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尿常规有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颗粒及细胞管型 ,3例见到蜡样管型,尿比重在1.008~1.030之间。血清学检查:BUN(43.3~96.0)mmol /L,Cr(376~1980)μmol/L,K+(5.5~7.8)mmol/L,Cl-(90~110)mmol/L,Ca2 +(1.5~2.4) mmol/L,P(1.08~5.90)mmol/L,Mg2+(0.3~3.0)mmol/L,Ccr(1.5~17.0)ml/ min*1. 73m2。B型超声检查:23例双肾肿大、肾实质弥漫性病变,1例肾脏明显缩小。15例彩超检 查肾脏皮质血供Ⅱ型[2]。血气分析: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pH6. 9~7.3,BE(-27.9~-7.3)mmol/L。胸部X线拍片:肺部间质性改变16例,心影不同程度 增大,少量胸腔积液6例,肺炎改变2例。  五、 透析指证 少尿或无尿2天以上,尿毒症症状明显,容量负荷过重,持续抗高 血压药物治疗无效,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2,HCO-3<12mmol/L,血钾≥6.5mmol/ L,血肌酐>440μmol/L,血尿素氮>35.7mmol/L或每天上升>7mmol/L,并经内科保守治 疗无效者。  六、 透析方法 采用外科手术切开植管法,取脐旁切口将透析管植入膀胱(子宫) 直肠窝,进行间歇性腹膜透析,透析管既往采用国产小儿腹膜透析管,近3年采用美国Quin ton公司生产Tenckhoff 42cm成人腹膜透析管,根据患儿大小适当剪短前端。透析液按(30~ 40)ml/kg加热至37℃,每1000ml加入肝素4mg,10分钟滴入腹腔,保留40分钟放出。开始每2 小时透析1次,以后随病情好转逐渐延长时间进行透析。

    作者:洪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新生儿较多见,特别是在体重<2000g的早产儿更多。为了解早产儿中 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5年来收治的228例早产儿,进行了回顾性研 究分析,现报告如下。资 料 与 方 法  一、 研究对象 1993年~1998年间在我院新生儿病室住院的早产儿228例,男126 例,女102例,其中患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02例。  二、 方法  1.实验室检查:本组早产儿均在入院当天采静脉血1ml,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有 感染征象的早产儿1周后复查一次血细胞计数,并计算出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2.诊断标准:通过全血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值低于1×109/L确诊为中性粒细胞 减少症。  3.对102例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有无感染征象与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临床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作者:吴丽华;王志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