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杆菌O157:H7与溶血尿毒综合征

陈述牧

关键词:大肠杆菌, 溶血, 菌毒素, 志贺菌, 出血性, 临床报告, 志贺痢疾杆菌, 绿猴肾细胞, 氨基酸, 感染性腹泻, 细胞毒素, 性物质, 分子结构, 大便, 结肠炎, 致病菌, 危险性, 外毒素, 流行性, 加拿大
摘要:近10余年来欧洲与北美国家十分重视肠道出血性(enterohemorrhagic)大肠杆菌O157:H7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之间的关系。一系列临床报告证实这种细菌是引起该地区流行性感染性腹泻相关的HUS的主要病原。此类出血性肠炎发生HUS危险性为2%~7%。  一、 病因学 1983年Riley等报告了两起出血性结肠炎,经大便检查证实致病菌 为EC O157:H7。就在该报告发表不到1周,加拿大多伦多Karmali报告在HUS患儿大便中分离 到一种滤过性物质,此物质对培养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维罗细胞(Vero cell)具有强烈的毒性,故称之为维罗细胞毒素(Verocytoxin)或维罗毒素(Verotoxin, VTs),毒素主要由EC O157:H7产生。经研究又发现VTs能被抗志贺菌毒素(由志贺痢疾杆菌I型分泌的外毒素)抗体所中和,故又称为志贺菌样毒素(Shiga-like toxin, SLTs)。EC O157:H7产生的SLT-1与志贺菌毒素分子结构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SLT-2与SLT-1 58%核苷和56%氨基酸 相同。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种疗法的疗效比较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我院对1998年1月~1999年9月确诊的IM患儿 116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α-干扰素(IFN-α)或病毒唑治疗结果比较。患 儿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发热、咽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睑肿等;②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 分类≥0.1;③血清EBV-IgM阳性。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IVIG0.2g~0.4g/(kg.d)组28 例、IFN-α100万U/d组46例、病毒唑10mg~15mg/(kg.d)组42例,疗程3天~5天。入院 时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故三组具有可比性。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6. 4%、97.3%和35.7%。经χ2检验表明IVIG组与IFN-α组有效率比 较无差异,但两者与病 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有效:用药后3天内体 温开始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缓解;无效:5天体温仍未 正常)。三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5.75天±2.07天、7.21天±2.36天、8.95天±3.03 天)经方差分析及q检验表明:IVIG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1),IVIG组与IFN-α组、IFN-α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WTBX P均<0.05)。结果显示IVIG、IFN-α较病毒唑治疗IM症状体征恢 复 快,病程缩短。除个别患儿使用后出现短暂低热外,无其它近期副作用。

    作者:许红梅;王绍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山莨菪碱与谷维素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6例疗效分析

    1998年2月~1999年10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神经 性尿频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小5岁,大10岁,其中5岁~9岁30例;病程长3月 ,短1周;所有病例都表现为尿频,多者每10min~15min排尿1次,晨起第1次尿量较多 ,以后每次尿量均不多,3例伴有尿急,但无发热、尿痛及排尿困难,分散注意力及睡眠后 尿频明显缓解,其中10例因考试紧张后发病。体检无阳性发现。尿常规无异常。确诊后均给 予山莨菪碱0.2mg~0.3mg/(kg*次),2次~3次/d,谷维素5mg~10mg/次,3次/d,口服3 天 1疗程。结果1个疗程27例(75%)治愈、9例(25%)好转,第2疗程结束后全部治愈。在治疗 中仅5例出现口干,脸色潮红,654-2减量处理后消失。神经性尿频可能是小儿大脑皮质发 育不完善,高级中枢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差以及精神因素致膀胱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 。654-2属M-受体阻滞剂,使平滑肌松弛、膀胱潴尿增多,谷维素可调节植物神经 功能失调、促使膀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本文结果显示两药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吴祖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NO、NOS、PRL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68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30例正常新生儿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 血清催乳素(PRL)活性水平, 以探讨NO、NOS及PRL在HIE中的发病机理、  病情进展及预后中的 作用。结果:HIE急性期NO、NOS、PR L水平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升高(P<0.05),中度和重度HIE的3项水平升高更显著(P均<0.0 1);HIE惊厥组急性期血清PRL水平显著高于非惊厥组(P<0.01) ,且与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485,P[ WTBZ <0.01)。提示:NO、NOS、P RL水 平高低与HIE患儿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及惊厥是否发作的指标。

    作者:林满华;陈群;揭育丽;陈铭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学龄儿童慢性腹痛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临床表现无特异 性,可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慢性疼痛。近年文献报告,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为此 ,我科在1989年与1999年两次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本市慢性腹痛学龄儿童的血清HP-IgG抗体,调查慢性腹痛与HP感染关系。全部受检者均为开封市在 校慢性腹痛儿童,病史超过半年者。结果1989年受检者HP阳性率为41.4%(60/145例),其中 6岁~10岁组39.6%(19/48例),10岁~14岁组42.2%(41/97例);1999年受检者HP阳性率 为52.6%(122/232例),其中6岁~10岁组40.0%(24/60例),10岁~14岁组56.9%(98/172例 ) 。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随年龄的增长,HP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阳性率高于1989年, 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腹痛儿童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小儿慢 性腹痛有关。1999 年同龄腹痛儿的HP感染率较10年前增长的机理不甚清楚,可能与父母为HP感染者或在校儿童 喜欢在外食零食有关。李鲁娟

    作者:李鲁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闷热综合征51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闷热综合征是指因保暖过度、捂闷造成缺氧、高热及抽搐为主的征候群。严重者或 治疗不及时均可导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1990年11月至1997年11月收 治的51 例,分析如下。临 床 资 料   一、 对 象 ①患儿均有明显蒙被、闷热史,入院前和/或入院时有高热;②无严重围产期窒息和产 伤史;③有惊厥和意识障碍表现,可排除其他引起惊厥和意识障碍的疾病;④感染症状轻或 无 感染。本组男30例,女21例;足月儿47例,早产儿4例;≤7天9例,>7天42例;发病季 节: 春季15例,秋季21例,冬季15例,夏季无;城镇患儿7例(13.7%),乡村患儿44例(86 .3% )。  二、 临床表现 ①发病时间:大多在凌晨哺乳时被发现,其中3小时内出 现症状者30例(58.8%),3小时~6小时出现症状者15例(29.4%),6小时以上者6例(11.8%)。 ②高 热、大汗及脱水:~40℃14例(27.5%),40℃~42℃33例(64.7%),>42℃4例(7.8%) 。 ③神 经系统表现:惊厥8例,表现为四肢及面颊部肌群的小抽动;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 、反 应迟钝,4例呈昏迷状态;肌张力增高10例;肌张力降低22例;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30 例 ;前囟饱满9例;颈抵抗6例;双眼凝视或呆滞者20例。 ④呼吸系统和循 环系统表现:面色青 紫伴气急31例,呻吟25例,不规则呼吸或呼吸暂停15例,双肺闻及罗音17例。心率≥1 60次 /分45例,<100次/分4例,心跳骤停2例;3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⑤消 化系统表现:均有纳 差或拒乳表现,大便呈粘冻状20例,呈果酱样5例,腹胀10例。 ⑥泌尿 系统表现:少尿10例,无尿4例。 ⑦伴随疾病:肺炎7例,腹泻3例,先天性心脏病1 例。

    作者:汤广宇;姚强;李守卫;吴跃进;吴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调节作用

    低氧性肺动脉 高压是临床众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作为慢性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低氧性 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氧化氮(NO)是一种新型的细胞信使分子,由L -精氨酸(L-Arg)和氧分子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其辅因子的作用下产生,近年来人们对 其在调节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齐建光;杜军保;综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病例讨论——反复感染、胸腺发育不全

    病历摘要  女,5个月。因持续低热伴口腔白 色膜状物附着1月入院。曾用柴胡、青霉素肌注,体温不降,制霉菌素涂口腔白色膜状物不 消退。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接种过卡介苗、百白破、小儿麻痹症及乙肝疫苗。父母体健, 非近亲结婚,有一兄,于生后8月反复发热、感染加重死亡。体检:T37.8℃,发育营养可 ,左上臂卡介苗接种处有1.5cm×1.5cm红肿硬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腭及颊粘膜 有不易擦去的白色膜状物附着,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2.5 cm,脾未触及。颈软,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辅助检查:Hb100g/L,WBC10.8×109/L ,L0.25,N0.75,血小板200×109/L;血IgG1720mg/dl,IgA310mg/dl,IgM300mg/dl,C311 8mg/dl; 咽拭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及大肠杆菌生长;血尿粪培养均阴性;肥达氏反应正常,PPD试验阴 性;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作者:周金莉;张亚静;徐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麻疹疫苗、泼尼松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伴肾病的疗效观察

    为探讨麻疹疫苗(简称麻苗)、泼尼松对系膜增生性肾炎 的疗效。将60例肾病患儿中41例 系膜增生性肾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麻苗加泼尼松中程疗法;对照组用 泼尼松中程疗法。结果:观察组23例系膜增生性肾炎控制1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5.8% ;对照组18例:控制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 5。结论:麻苗加泼尼松中程疗法对系膜增生性肾炎治疗优于单纯泼尼松中程疗法。

    作者:段永建;戚丽娟;韩晓莉;李鲁娟;唐文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32例肾病综合征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 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我们测定了32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D-D的含量。本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岁~14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合并肾静脉血栓3例 ,激素耐药16例,全部病例肝功能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男14例,女11例,年龄3岁~14岁,平均年龄7.6 岁。采用澳大利亚Agen Biomedical limi-ted试剂盒,以乳胶凝集法测定,结 果以χ2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D半定量≥0.5mg /L为阳性,NS组阳性率为92%(26/32例),对照组阳性率为8%(2/25例),χ2=34.99,P<0.01,显示NS组患者血浆D-D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 著性差异。合并肾静脉血栓3例,D-D半定量均≥1.6mg/L,呈强阳性。高凝状态是NS的一 个 显著特点,NS时由于其病理生理变化,加之利尿剂、激素的使用,导致NS时明显的高凝状态 。高凝又使血栓形成的机会加大(本组中有3例合并肾静脉血栓),损伤肾功能,同时也可导 致糖皮质激素治疗效应的降低。因此,早期诊断高凝状态十分必要。本组16例激素耐药患者 和3例肾静脉血栓病人血浆D-D阳性(D-D半定量≥0.5mg/L),经过肝素钙、潘生丁、华法 令、保肾康等抗凝治疗,血浆D-D转阴性(D-D半定量<0.2mg/L),临床蛋白尿改善,糖皮 质激素转为有效应,我们体会抗凝治疗是改善病情的有益辅助治疗,D-D阳性提示 存在高凝状态。

    作者:吴绿仙;赵仕勇;童爱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小剂量肝素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观察

    近年研究表明,许多全身炎症反 应综合征(SIRS)患儿存在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甚至发生DIC。为避免SIRS发展为MODS 及MOF,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疗法,可使SIRS早期得到控制。我院对35例伴有SIRS 的危重病儿采用超小剂量肝素疗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自1997 年10月~2000年5月共收治伴有SIRS危重患儿65例,危重症患儿以入院时临床资料按中华医 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1995年5月拟定的危重患儿评分法制定患儿疾病的危重程度而确定。S IRS患儿诊断标准按1996年荷兰鹿特丹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儿科ICU大会Hayden提出的SIRS诊断 标准确定,入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个 月~5岁;危重病例评分(71±1.12)分。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月~5岁;危 重病例评分(72±1.32)分。两组原发病主要为肺源性、肠源性或颅内出血等。两组患儿性 别、年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危重病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淑珍;彭淑梅;林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 性脑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围产期缺氧窒息后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并且是我国伤残儿 童重要病因之 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差别很大,在某些边远地区和广大基层农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至今还是常见病多发病。各地基层医院对HIE的治疗比较杂乱, 治疗原则及目标不明确,采用的治疗方法更不一致,影响疗效的提高。根据HIE发病机制的 研究成果,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便于推广的HIE治疗方案,实为必要。  缺氧缺血引起 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早基本的是能量代谢障碍。随后发生一系列“瀑布”样反应 ,如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细胞内钙超载,以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促使受损神经细胞 逐步走向死亡[1]。能量代谢障碍学说早在30年前就已建立,至今在阐述缺氧缺血 性脑损伤(HIBD)发病机制方面仍占重要地位,其后发展起来的再灌注损伤和钙超载等理论, 是对能量代谢障碍学说的完善和补充,并非否定。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化学的进展,今 后对HIBD的发病机制研究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临床医师在研究治疗时只能针对发病机制中 几个重要根本的环节进行干预和阻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韩玉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产儿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状况的初步观察

    为了解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状况,用放射 免疫分析法对28例早产儿在生后1天~2天及生后15天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浓度分别为(33.23±6.26)ng/ml和(612.16 ±172.06)ng/ml。出生15天时血浆叶酸水平有升高,而红细胞中叶酸水平无明显变化。提 示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红细胞中叶酸水平明显高于成人和一般儿童。

    作者:单海燕;张伟利;印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新生儿较多见,特别是在体重<2000g的早产儿更多。为了解早产儿中 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5年来收治的228例早产儿,进行了回顾性研 究分析,现报告如下。资 料 与 方 法  一、 研究对象 1993年~1998年间在我院新生儿病室住院的早产儿228例,男126 例,女102例,其中患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02例。  二、 方法  1.实验室检查:本组早产儿均在入院当天采静脉血1ml,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有 感染征象的早产儿1周后复查一次血细胞计数,并计算出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2.诊断标准:通过全血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值低于1×109/L确诊为中性粒细胞 减少症。  3.对102例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有无感染征象与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临床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作者:吴丽华;王志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症笔细支气管炎伴侈钙血症38例分析

    1997年~1999年我科收治重 症毛细支气管炎伴低钙血症患儿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个月25例,~2岁13例 。全部病例均无佝偻病史,且体检无佝偻病体征,系筛选后随机检测血钙。在入院次晨采集 空腹血,血钙≤2.1mmol/L为低钙血症,符合诊断者共38例。明确诊断后,除常规治疗外, 给予10%葡萄糖酸钙5ml~10ml,用5%葡萄糖稀释一倍后静注,一日1次或2次,合并心衰者用 强心甙时暂停补钙。一般用药5天~6天,除2例因先天性心脏病心衰难纠正未用钙剂外,其 余血钙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重症时除肺受累外, 心、脑及消化道器官均可受累。此时引起低血钙原因可能是:①患儿因喘憋影响哺乳,应用 镇静剂后长时睡眠不能进食,加之消化道功能紊乱摄入钙剂减少;②伴有腹泻者肠道丢失增 多;③应用利尿剂、脱水剂使钙剂排出增多;④缺氧损害甲状旁腺功能,影响其对血钙调节 ,钙离子内流增加,血钙降低。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伴低钙血症因缺乏特异性表现,故临床易 漏诊。心衰时限制钙剂的应用,故应抓住时机补钙,以免引起严重损害。

    作者:杨瑞荣;考玉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型维生素B1缺乏症并发基底神经节损害18例 临床分析

    维生素B1缺乏症导致基底神经节损害临床鲜有报道,我科自1995年以来收治了18例伴 有基底节损害的脑型维生素B1缺乏症,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9)个月17例,18个月1 例。均来自水稻产区,15例有丢弃米汤病史,5例同时有乳母产后忌口病史。另5例乳母有 下肢麻木、腓肠肌痉挛史。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以急性起病,其中<24小时10例,~72小 时8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心动过速14例,嗜睡8例,双眼凝视、扭转痉挛、发绀6例, 呕吐、肌张力减低、肝肿大、对光反应迟钝2例。实验室检查:18例血清钠、钾、氯化物、 二氧化碳结合力均在正常范围,8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

    作者:王德志;方元勋;舒李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免疫抑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白介素2、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作用研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许多研究结果认为T淋巴细胞功 能紊乱与淋巴因子的异常,在N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的 效果。但免疫抑制剂对白介素2(IL-2)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变化报道 甚少 。我们通过INS患儿血清IL-2、SIL-2R在不同免疫抑制剂作用下的变化,探讨IL-2及SIL -2R在INS发病中的作用,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价值。资 料 和 方 法  一、 对象 观察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7岁2个月,全部病例诊断 均符合全国小儿肾脏病协作组拟定的诊断标准,为初发活动期,均未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 剂。对照组为健康儿童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8岁4个月。  二、 方法 3H-Tdr掺入法测定IL-2浓度[1],双抗体夹心ELISA法 测定SIL-2R的浓度[2]。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氢化考的 松(H)。同一患儿标本分为加免疫抑制剂组及对照组,分别检测IL-2及SIL-2R浓度。  检测结果以眘

    作者:陈绍志;万美蓉;王洪青;张振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两种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观察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 著疗效 [1],且单剂1g/kg用药方案较分次给药(0.4g/kg,连用4天~5天)有更突出的疗 效[2],但对防治后期冠状动脉病变(CAD)的效疗随访未见系统比较资料。本文对单 剂1g/kg和分次给药(0.4g/kg连用4天~5天)预防川崎病CAD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芮;王莉;陈新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产儿与宫内感染性肺炎:附19例分析

    为探讨早产儿与宫内感染性肺炎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患病时的临床表现,现将 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9例分析如下。临 床资料  一、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胎龄<37周的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诊断则根 据病史(孕母感染、羊膜早破)、临床表现(口吐白沫、青紫、肺部闻及湿性罗音等)以及出生 后24小时~72小时胸片的改变(两肺纹理增多、点片状阴影、肺气肿)。上述病例均于出生48 小时内发病。  二、 胎龄与出生体重 平均胎龄34.3周,其中<33周9例,~35周7例,~37周3 例;平均体重2035g,其中<2000g11例,~2500g6例,>2500g2例;出生后有窒息史14 例。  三、 产科及孕母因素 胎膜早破3例,脐带绕颈2例,前置胎盘1例;孕母在妊娠后 期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1例,肾盂肾炎1例,不明原因发热1例 。  四、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无咳嗽、发热。体温不升9例,皮肤苍白19例,口吐白 沫16例,软弱无力15例,吃奶后青紫14例。17例出现呼吸暂停,其中出现呼吸暂停4次者1例 ,3次者2例,2次者8例,1次者6例。呼吸浅表或不规则3例,肺部呼吸音粗糙14例,2例闻及 细湿罗音。并发硬肿6例。

    作者:邵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静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1984年Furusho K首先提出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能减少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1],1988年Katoch提出了IVIG 2g/kg比1g/Kg更有效[2] 。本文分析了58名川崎病患儿在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1次输注加阿 司匹林;IVIG分次输注加阿司匹林,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 症方面的差别。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1994年1月至1998年5月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58例,均符合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58例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3组作回 顾分析。A组(21例):IVIG 2g/kg 1次输注>10hr+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 3.13岁±0.49岁;男16例,女5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57天±0.72天。B组(23例): IVIG 2g/kg, 500mg/(kg.d)或400mg/(kg.d)分次输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 年龄3 .13岁±0.49岁;男11例,女12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22天±0.51天。C组(14例): 单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3.19岁±0.61岁;男9例,女5例;入院时平 均发热天数8.86天±0.58天。3组患儿年龄、入院时发热天数无显著差异(P[ WTBZ >0.05)。二、 方法 本组58例患儿中有1例因入院3天后自动出院外,均在 发病的2周~6周内予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5岁,≥3mm(内径);≥5岁, ≥4mm(内径)。IVIG对冠状动脉瘤的预防只有在发病10天内有效[3],本资料对 发 热10天后应用IVIG有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去除。应用IVIG的A组与B组观察其用药后1天~3天的 热峰,以及用药后发热天数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作者:嵇岚;王荣发;刘敏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髓活检对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前,虽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诊断已有国内 和国外的统一标准,但仍有相当一部份不典型病人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我院儿科近5年对32 例再障患儿进行了骨髓活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 料和方法  一、 对象  40例确诊为再障的患儿进行了骨髓活检,其中8例因取材不佳未能得出结果,取材成功率为8 0%。在取材成功的32例患儿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岁~13岁,急性再障10例,慢性再 障22例,诊断标准按1987年全国再障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对照组:选择 9例非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和1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骨髓活检标本作对照 。ITP的诊断标准按1986年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  二、 方法 骨髓组织切片取材和制作:用国产骨髓活检针于髂前或髂 后上嵴取骨髓组织块,用10%甲醛固定,4%盐酸脱钙,石蜡包埋,然后用切片机切片,切片 厚4U,进行HE染色和嗜银纤维染色。

    作者:张健;林华欢;沈亦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