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产儿与宫内感染性肺炎:附19例分析

邵雷

关键词:早产儿, 临床表现, 呼吸暂停, 感染性肺炎, 病例选择, 孕母, 胎龄, 上呼吸道感染, 不明原因发热, 妊娠高血压, 资料, 体温不升, 胎膜早破, 湿性罗音, 肾盂肾炎, 前置胎盘, 脐带绕颈, 平均体重, 肺部, 出生体重
摘要:为探讨早产儿与宫内感染性肺炎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患病时的临床表现,现将 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9例分析如下。临 床资料  一、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胎龄<37周的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诊断则根 据病史(孕母感染、羊膜早破)、临床表现(口吐白沫、青紫、肺部闻及湿性罗音等)以及出生 后24小时~72小时胸片的改变(两肺纹理增多、点片状阴影、肺气肿)。上述病例均于出生48 小时内发病。  二、 胎龄与出生体重 平均胎龄34.3周,其中<33周9例,~35周7例,~37周3 例;平均体重2035g,其中<2000g11例,~2500g6例,>2500g2例;出生后有窒息史14 例。  三、 产科及孕母因素 胎膜早破3例,脐带绕颈2例,前置胎盘1例;孕母在妊娠后 期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1例,肾盂肾炎1例,不明原因发热1例 。  四、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无咳嗽、发热。体温不升9例,皮肤苍白19例,口吐白 沫16例,软弱无力15例,吃奶后青紫14例。17例出现呼吸暂停,其中出现呼吸暂停4次者1例 ,3次者2例,2次者8例,1次者6例。呼吸浅表或不规则3例,肺部呼吸音粗糙14例,2例闻及 细湿罗音。并发硬肿6例。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抗cE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报告

    病史摘要 患婴,女,38小时,汉族,因皮肤黄染16小时入院。患儿第三胎,第二产,足月顺产 ,生后Apgar评分10分,出生体重3350g,母乳喂养。生后16小时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 性加重,反应及吃奶均好,无尖叫及抽搐,因黄疸重而收入院。父母体健,第一胎人流,第 二胎生后4天因黄疸死亡。体检:T37℃,P120次/分,R44次/分,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重度 黄染,前囟平软。

    作者:李明珠;甘林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山莨菪碱与谷维素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6例疗效分析

    1998年2月~1999年10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神经 性尿频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小5岁,大10岁,其中5岁~9岁30例;病程长3月 ,短1周;所有病例都表现为尿频,多者每10min~15min排尿1次,晨起第1次尿量较多 ,以后每次尿量均不多,3例伴有尿急,但无发热、尿痛及排尿困难,分散注意力及睡眠后 尿频明显缓解,其中10例因考试紧张后发病。体检无阳性发现。尿常规无异常。确诊后均给 予山莨菪碱0.2mg~0.3mg/(kg*次),2次~3次/d,谷维素5mg~10mg/次,3次/d,口服3 天 1疗程。结果1个疗程27例(75%)治愈、9例(25%)好转,第2疗程结束后全部治愈。在治疗 中仅5例出现口干,脸色潮红,654-2减量处理后消失。神经性尿频可能是小儿大脑皮质发 育不完善,高级中枢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差以及精神因素致膀胱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 。654-2属M-受体阻滞剂,使平滑肌松弛、膀胱潴尿增多,谷维素可调节植物神经 功能失调、促使膀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本文结果显示两药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吴祖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症笔细支气管炎伴侈钙血症38例分析

    1997年~1999年我科收治重 症毛细支气管炎伴低钙血症患儿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个月25例,~2岁13例 。全部病例均无佝偻病史,且体检无佝偻病体征,系筛选后随机检测血钙。在入院次晨采集 空腹血,血钙≤2.1mmol/L为低钙血症,符合诊断者共38例。明确诊断后,除常规治疗外, 给予10%葡萄糖酸钙5ml~10ml,用5%葡萄糖稀释一倍后静注,一日1次或2次,合并心衰者用 强心甙时暂停补钙。一般用药5天~6天,除2例因先天性心脏病心衰难纠正未用钙剂外,其 余血钙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重症时除肺受累外, 心、脑及消化道器官均可受累。此时引起低血钙原因可能是:①患儿因喘憋影响哺乳,应用 镇静剂后长时睡眠不能进食,加之消化道功能紊乱摄入钙剂减少;②伴有腹泻者肠道丢失增 多;③应用利尿剂、脱水剂使钙剂排出增多;④缺氧损害甲状旁腺功能,影响其对血钙调节 ,钙离子内流增加,血钙降低。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伴低钙血症因缺乏特异性表现,故临床易 漏诊。心衰时限制钙剂的应用,故应抓住时机补钙,以免引起严重损害。

    作者:杨瑞荣;考玉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为进一步探讨小儿Fisher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断标 准,对2054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IP)患儿中22例小儿Fish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脑脊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22例患儿均以眼肌麻痹和小脑共济失调为主征,伴有肢体不 同程度的不完全的弛缓性瘫痪,约半数以上患儿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结论:Fi sher综合征是AIP一种特殊型或变异型,是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为特征的A IP。

    作者:韩燕燕;刘桂英;张云峰;孙景辉;鲁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小管功能与激素疗效关系的分析

    为探索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实验指标预测激素治疗反应 性的价值,测定64例儿童原 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尿白蛋白(UALB)、尿免疫球蛋白G(UIgG)、尿N-乙酰-β-D-氨基 葡萄糖苷酶(U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尿β2微球蛋白(Uβ2M)。以蛋白尿选 择性指数(SI)反映肾小球损伤,UNAG、URBP、Uβ2M反映肾小管功能。结果显示:肾小管 功能与PNS激素治疗反应性密切相关,以URBP≥500μg/mmol*cr判断激素耐药,其敏感性、 特异性高。

    作者:王颖瑞;梅志勇;李文益;曾巧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32例肾病综合征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 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我们测定了32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D-D的含量。本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岁~14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合并肾静脉血栓3例 ,激素耐药16例,全部病例肝功能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男14例,女11例,年龄3岁~14岁,平均年龄7.6 岁。采用澳大利亚Agen Biomedical limi-ted试剂盒,以乳胶凝集法测定,结 果以χ2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D半定量≥0.5mg /L为阳性,NS组阳性率为92%(26/32例),对照组阳性率为8%(2/25例),χ2=34.99,P<0.01,显示NS组患者血浆D-D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 著性差异。合并肾静脉血栓3例,D-D半定量均≥1.6mg/L,呈强阳性。高凝状态是NS的一 个 显著特点,NS时由于其病理生理变化,加之利尿剂、激素的使用,导致NS时明显的高凝状态 。高凝又使血栓形成的机会加大(本组中有3例合并肾静脉血栓),损伤肾功能,同时也可导 致糖皮质激素治疗效应的降低。因此,早期诊断高凝状态十分必要。本组16例激素耐药患者 和3例肾静脉血栓病人血浆D-D阳性(D-D半定量≥0.5mg/L),经过肝素钙、潘生丁、华法 令、保肾康等抗凝治疗,血浆D-D转阴性(D-D半定量<0.2mg/L),临床蛋白尿改善,糖皮 质激素转为有效应,我们体会抗凝治疗是改善病情的有益辅助治疗,D-D阳性提示 存在高凝状态。

    作者:吴绿仙;赵仕勇;童爱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8例误诊分析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 kin syndrome, SSS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的少见而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致病菌是 凝固酶阳性的第II噬菌体组金葡菌,此种菌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造成皮肤损伤。因对本病 认识不足,常引起误诊。我科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SSSS32例,其中18例曾被误诊,误诊率 高达56.25%。本文分析了误诊原因,进一步分析了易误诊的疾病:湿疹、猩红热、风疹、 药疹尤其是固定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型、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后就如何减少误诊作了讨论。

    作者:姜嫒芳;孙东信;程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观察

    使用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22例PPHN患儿吸入NO治疗, 20 ppm开始,高40ppm,6小时后逐渐降为6ppm,持续36小时~72小时,治疗前后动态观测患 儿 氧合情况、肺动脉压力、血压、心率、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高铁血红蛋白(MHb)变 化。结果:吸入NO30分钟后肺动脉压力显著下降(t=14.2,P<0.001 );OI下降(t=12.2, P<0.001);18例(81.8%)患儿有效,对全身血压、心率并无明显影响;以6pp mNO维持36小 时~72小时,患儿氧合情况持续改善,停用后没有复发。低浓度、短期吸入NO既安全又能 显 著改善PPHN患儿的氧合情况。

    作者:陈运彬;杨杰;潘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学龄儿童慢性腹痛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临床表现无特异 性,可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慢性疼痛。近年文献报告,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为此 ,我科在1989年与1999年两次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本市慢性腹痛学龄儿童的血清HP-IgG抗体,调查慢性腹痛与HP感染关系。全部受检者均为开封市在 校慢性腹痛儿童,病史超过半年者。结果1989年受检者HP阳性率为41.4%(60/145例),其中 6岁~10岁组39.6%(19/48例),10岁~14岁组42.2%(41/97例);1999年受检者HP阳性率 为52.6%(122/232例),其中6岁~10岁组40.0%(24/60例),10岁~14岁组56.9%(98/172例 ) 。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随年龄的增长,HP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阳性率高于1989年, 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腹痛儿童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小儿慢 性腹痛有关。1999 年同龄腹痛儿的HP感染率较10年前增长的机理不甚清楚,可能与父母为HP感染者或在校儿童 喜欢在外食零食有关。李鲁娟

    作者:李鲁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小剂量肝素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观察

    近年研究表明,许多全身炎症反 应综合征(SIRS)患儿存在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甚至发生DIC。为避免SIRS发展为MODS 及MOF,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疗法,可使SIRS早期得到控制。我院对35例伴有SIRS 的危重病儿采用超小剂量肝素疗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自1997 年10月~2000年5月共收治伴有SIRS危重患儿65例,危重症患儿以入院时临床资料按中华医 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1995年5月拟定的危重患儿评分法制定患儿疾病的危重程度而确定。S IRS患儿诊断标准按1996年荷兰鹿特丹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儿科ICU大会Hayden提出的SIRS诊断 标准确定,入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个 月~5岁;危重病例评分(71±1.12)分。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月~5岁;危 重病例评分(72±1.32)分。两组原发病主要为肺源性、肠源性或颅内出血等。两组患儿性 别、年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危重病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淑珍;彭淑梅;林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前瞻性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 时期常见的颅内病变,常导致新生儿死亡及其后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为进一步研究HIE 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加强防治措施,我院儿科对住院的HIE存活儿进行3年的跟踪随 访,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 料 及 方 法  一、 临床资料 1996年1月~1996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头颅 CT证实为HIE的患儿41例,其中早产儿8例;男31例,女10例;在本院产科出生19例,外院或 农村分娩22例;Apgar评分≤3分7例,4分~7分18例(部分转入者评分不详);平均出生体重2 775g(1500g~4100g);平均入院时日龄3.1d(1h~18d)。根据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新生 儿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本组患儿诊断为轻度19例,中度~重度22例 。 合并颅内出血24例,以其它新生儿疾病就诊13例。  二、 方法 头颅CT选用日 本产岛津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机,一般在患儿自然睡眠状态下进行,不能入睡者予以10%水合 氯醛0.5ml~1ml口服后使其入睡。初次检查时间为日龄≥3d,临床分度轻型、CT检查低密 度影≤2叶不予以复查,其余均在28天、6个月、1岁、2岁和3岁时定期随访。  1岁时全部患 儿进行DDST筛查,异常、可疑者跟踪随访至3岁,满3岁时全部患儿再次筛查。

    作者:胡夏;郑通晓;李春林;宁小荣;林毅;冯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静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1984年Furusho K首先提出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能减少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1],1988年Katoch提出了IVIG 2g/kg比1g/Kg更有效[2] 。本文分析了58名川崎病患儿在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1次输注加阿 司匹林;IVIG分次输注加阿司匹林,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 症方面的差别。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1994年1月至1998年5月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58例,均符合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58例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3组作回 顾分析。A组(21例):IVIG 2g/kg 1次输注>10hr+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 3.13岁±0.49岁;男16例,女5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57天±0.72天。B组(23例): IVIG 2g/kg, 500mg/(kg.d)或400mg/(kg.d)分次输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 年龄3 .13岁±0.49岁;男11例,女12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22天±0.51天。C组(14例): 单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3.19岁±0.61岁;男9例,女5例;入院时平 均发热天数8.86天±0.58天。3组患儿年龄、入院时发热天数无显著差异(P[ WTBZ >0.05)。二、 方法 本组58例患儿中有1例因入院3天后自动出院外,均在 发病的2周~6周内予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5岁,≥3mm(内径);≥5岁, ≥4mm(内径)。IVIG对冠状动脉瘤的预防只有在发病10天内有效[3],本资料对 发 热10天后应用IVIG有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去除。应用IVIG的A组与B组观察其用药后1天~3天的 热峰,以及用药后发热天数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作者:嵇岚;王荣发;刘敏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高胆和行为测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新生儿高 胆能引起脑损伤已被大家认可。一旦出现核黄疸对脑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将对社会和家 庭产生严重影响。这就需要在临床上及早发现高胆所致的脑损伤,以便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可了解新生儿行为能力,及早发现轻微脑损伤。本组收集了我院新 生儿高胆(1999年7月~1999年12月)30例及正常新生儿30例,两组共作新生儿行为测定120人 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碧琴;彭巧娣;陈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喜络明治疗小儿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近期疗效观察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为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了观察喜络明(盐酸青藤碱片 )对 儿童MsPGN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我们对36例小儿MsPGN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资 料 与 方 法  一、 临床资料 1998年10月~1999年6月住院的儿童肾脏病患儿并经肾 组织活 检病理确诊为MsPGN者36例(不包括肾病综合征患儿),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岁~12岁 ( 平均5.7岁±2.3岁);病程1月~7年(平均40.8月±9.8月);紫癜性肾炎18例,单纯性血 尿10例,单纯性蛋白尿和/或血尿8例。  二、 肾组织病理分类及治疗分组 肾组织病理按邹氏标准进行分类[1] 。36例MsPGN轻度23例,中度8例,重度5例。随机将其中轻度MsPGN9例作为对照组,其余 均作为治疗组接受喜络明治疗。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人发病年龄(t=0.652)、性别(χ2=0.675)、病程(t=0.741)、临床表现(χ2=1.208)等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三、 治疗方案 治疗组:喜络明3.0mg/(kg*d),≯240mg/d,分3次~4次口 服, 同时加用潘生丁5.0mg/(kg.d),≯150mg/d,疗程3个月。对照组:单用潘生丁治疗(用法 及疗程同治疗组)。  四、 疗效判断 治愈:尿常规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尿常 规 好转,尿红细胞和/或蛋白尿排泄量较治疗前好转一半以上;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JP   五、 副作用监测 观察服药后急性反应,每日测血压、尿量,每周至少1次血 常规、2次尿常规,每月监测血生化、肝肾功能。

    作者:黄文彦;李述庭;黄松明;林娜;陈荣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窒息与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血糖、乳酸变化

    围产期窒息可导致器官缺氧缺血性损伤及代谢紊乱。在我国缺氧缺血性脑病尤受关注,有些 学者认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存在乳酸性酸中毒时,将血糖维持在正常低限较为恰当。  葡 萄 糖是脑的能量主要来源。但在成年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于制作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前,给葡萄糖产生高 血糖会加重脑损害,并认为是与脑组织乳酸增高有关;而在新生鼠进行相同实验给予葡萄糖 ,这一组鼠的脑损害却较对照组轻,可能是因新生鼠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及代谢低于成年动物 。在正常血氧条件下葡萄糖进入新生鼠的速率仅为成年鼠的1/5,推测即使缺氧伴高血糖时 ,脑内葡萄糖增加不多;而未成熟脑对葡萄糖的利用低于成熟脑,故在缺氧时脑组织乳酸积 聚程度轻。Vannucci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损伤3小时后脑组织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现 氧化强于还原,同时测脑组织葡萄糖、丙酮酸、α-酮戌二酸,表明是由于底物(葡萄糖) 不足而使线粒体NAD+/NADH之间比例上移,这种现象亦见于成年脑严重低血糖时。故认为 对新生动物补充葡萄糖可改善缺氧缺血所致神经病理改变的结局(Biol Neonate,1992,62∶ 215)。鉴于此,不少新生儿专业医师主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 高限(5mmol/L)。近提出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亦持同样意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381)。

    作者:樊绍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柯萨奇病毒感染多脏器受累3例报告

    1995年~1997年我科收治3例柯萨奇B 族病毒(CBV)感染并致脑炎、心肌炎和/或肝脏损害。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6岁~9岁。3 例均以头痛、喷射性呕吐起病,2例同时伴面色苍白、乏力、多汗,随后出现频繁抽搐、意 识障碍;1例经治疗头痛、呕吐好转后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1例伴发热。病程3小时~1周 。体检:体温不升1例,神志不清2例,嗜睡1例,颈亢2例,心动过缓(38次/分)1例,心动过 速(140次/分)2例,频发早搏1例;肝大2例,在肋下3cm~6cm,克氏征阳性1例,巴氏征阳性 3例。血WBC≤10×109/L2例。脑脊液WBC均轻度升高(26×106/L~50×106/L),2例蛋白0.70g~0.80 g/L。肝功能正常2例,1例ALT46U/L。乙肝5项、甲肝抗体均阴性。1例血、脑脊液CBV4I gM阳性,2例PCR法测血清CBV-RNA(+),其中1例脑脊液CBV-RNA(+)。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 升高。心电图: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1例,ST-T波变化2例,其中1例频发室性早搏。脑电 图均为弥漫性高幅或低幅慢波。经给予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氟美松静滴及对 症降颅压、镇静止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住院14天~32天均痊愈出院。有报道新生儿CBV 感染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如新生儿脑炎、心肌炎或/和肝炎称为脑-心肌炎或脑-肝-心肌 炎。本组为6岁以上儿童CBV感染致多脏器损害,症状较重,应提高警惕。治疗上采取综合措 施,针对各脏器损害对症治疗。

    作者:徐素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NO、NOS、PRL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68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30例正常新生儿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 血清催乳素(PRL)活性水平, 以探讨NO、NOS及PRL在HIE中的发病机理、  病情进展及预后中的 作用。结果:HIE急性期NO、NOS、PR L水平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升高(P<0.05),中度和重度HIE的3项水平升高更显著(P均<0.0 1);HIE惊厥组急性期血清PRL水平显著高于非惊厥组(P<0.01) ,且与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485,P[ WTBZ <0.01)。提示:NO、NOS、P RL水 平高低与HIE患儿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及惊厥是否发作的指标。

    作者:林满华;陈群;揭育丽;陈铭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性瘫痪致病因素及诊断探讨

    为探讨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及诊断问题,回顾性分析了50例脑瘫患儿围产期病史,详细的临床评估、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并征询家长对康复治疗意见。结果显示脑瘫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围产期窒息为主要致病因素;脑瘫以痉挛性类型为主,尤以四肢瘫为多且重;脑瘫合并语言发育障碍44%,智力迟缓32%,听力异常18%,视力异常16%,癫16%;CT或MRI检查68%异常;接受运动、针灸、作业及语言治疗的依从性分别为86%、68%、46%、100%。提示建立多科联合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随访甚为重要;全面熟悉小儿发育知识、神经反射及Vojta姿式反射,增强康复观念,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此外,还应加强全面康复的科普宣传。

    作者:周水珍;杨红;汪令;黄勇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我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我国现 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 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声明,倡导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生儿 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 动。1998年欧洲发表共同声明,呼吁各国尽早开展这一项目。  目前,仅上海地区有聋哑学校、残疾人听力康复中心以及特殊学校20余所。这些患儿由于在 新生儿期未行听力筛查,其听力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往往到了4岁~5岁尚不会说话时才被发 现有听力问题,但已过了学习语言佳时机,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语和语言功能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常常有严重的行为问题,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由此造成对国家的负担、对家庭的负担难以估量,对患者本人来说更是天灾人祸。

    作者:沈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种疗法的疗效比较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我院对1998年1月~1999年9月确诊的IM患儿 116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α-干扰素(IFN-α)或病毒唑治疗结果比较。患 儿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发热、咽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睑肿等;②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 分类≥0.1;③血清EBV-IgM阳性。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IVIG0.2g~0.4g/(kg.d)组28 例、IFN-α100万U/d组46例、病毒唑10mg~15mg/(kg.d)组42例,疗程3天~5天。入院 时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故三组具有可比性。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6. 4%、97.3%和35.7%。经χ2检验表明IVIG组与IFN-α组有效率比 较无差异,但两者与病 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有效:用药后3天内体 温开始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缓解;无效:5天体温仍未 正常)。三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5.75天±2.07天、7.21天±2.36天、8.95天±3.03 天)经方差分析及q检验表明:IVIG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1),IVIG组与IFN-α组、IFN-α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WTBX P均<0.05)。结果显示IVIG、IFN-α较病毒唑治疗IM症状体征恢 复 快,病程缩短。除个别患儿使用后出现短暂低热外,无其它近期副作用。

    作者:许红梅;王绍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