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

孙立清;张占勤;马玲彦;边海霞

关键词:舒适护理, 针对性心理护理, 小儿, 上呼吸道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儿有神经系统异常,2例出现皮肤反应。研究组中1例患儿出现皮肤反应。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躁动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比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行肺癌切除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96例。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进行手术麻醉,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进行手术麻醉。对比2组术后拔管5min后和拔管15min后的躁动评分。结果本次研究的2组患者在拔管15min后躁动评分均略低于拔管后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在拔管5min后和拔管15min后的躁动评分均显著性的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在老年肺癌患者术中应用均存在躁动情况,但丙泊酚术后产生的躁动评分显著性高于七氟烷,所以在临床上对老年肺癌患者手术推荐使用七氟烷麻醉。

    作者:张红玉;陈海明;张强;韩慕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6例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手术结束时在各腹壁切口处注入甲磺酸罗哌卡因;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处理。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2、4、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术后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在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2、4、8、12、24h的VAS评分及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在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岚;苗苗;刘俊;王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开塞露在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开塞露在小儿内科急性腹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68例内科急性腹痛患儿,均采用开塞露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所有患儿治疗过程中症状缓解状况。结果168例患儿经开塞露治疗后,163例患儿明显缓解,治疗有效率达到97.0%(163/168)。患者均开始排气、排便,腹痛得到缓解,患儿逐渐安静。观察0.5h,均未再发腹痛。5例患者未排气、排便,则需进行腹部X线片的进一步检查,同时注入阿托品进行解痉治疗。结论治疗小儿内科急性腹痛可将开塞露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此治疗方式可很好的改善患儿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较高,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大力推广。

    作者:龙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入院后在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上,每日睡前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连续治疗4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进行肝功能检查,比较患者肝功能指标,HBeAg、HBV血清标志物,Child-Pugh评分,检测HBV-DNA阴转率。结果患者服药治疗12周后,厌食、恶心、乏力等症状开始好转;服药24周后,腹胀减轻,腹水开始消退;治疗48周后所有患者均存活,有4例患者于治疗期间证实发展为肝癌,经手术切除后继续服用恩替卡韦,其他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退。经恩替卡韦治疗后,患者的TBIL、ALT及AST含量明显下降,ALB含量有所上升,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后,48名HBeAg阳性患者中,24周转阴率为56.25%,48周转阴率为79.17%;平均HBV DNA由(6.2±1.4) log copies/ml下降至(3.1±0.9) logcopies/ml,48周后HBV DNA转阴率为93.75%;Child-Pugh评分下降至(5.6±0.7)分。治疗前后HBV血清指标及Child-Pugh评分变化显著( P<0.05)。恩替卡韦治疗前,并发症总个数为99例,治疗后,总并发症例数下降至39例,减少约60.6%;各类并发症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慢性肝衰竭并发症在治疗48周均消失,腹水病例由62例减少至37例,腹膜炎由15例减少为2例。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名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症状,10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无线粒体毒性反应病例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减轻或阻止病情进程,同时减少腹水及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靖;蒋维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比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躯体舒适度、运动感觉、精神紧张、正负情感、行为认知、社会支持、社会交往、学习工作、空闲娱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岳淑梅;靳红娥;武爱华;李红霞;刘宗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MSCT诊断阴囊巨大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88岁。发现左阴囊肿物伴坠胀感3年余。入院查体:左阴囊可触及一大小约14.0 cm ×12.0 cm ×10.0 cm的肿物,边缘不光滑,局部呈结节状,质地不均,无压痛,左侧正常睾丸触及不清,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睾丸附睾未触及异常。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4.51 ng/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1 mIU/ml,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彩超示:左阴囊探及一巨大肿物,外形不规则,内回声混杂,彩色多普勒( CDFI )示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未见正常睾丸回声。 CT检查:左阴囊内见一巨大分叶状软组织团块,病变密度不均匀,大小约13.6 cm ×11.5 cm ×10.2 cm,内部及边缘见少量脂肪、点状钙化及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花边样、分隔样及斑片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实性成分密度减低,表现为“快进快出”,囊壁环形强化,囊内无强化,肿块与阴囊中隔、阴囊皮肤及阴茎海绵体分界不清;左睾丸位于肿块上方,形态欠规整,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与肿块融为一团(图1)。术前CT诊断:左阴囊恶性肿瘤,考虑肉瘤可能性大。术中所见:左阴囊肿物与周围组织及皮肤粘连严重,于肿物上方发现左睾丸,形态失常,表面大部分被肿块包裹,左睾丸白膜与肿物粘连无法分离。大体标本示:肿物大部分为实性,灰白淡黄相间,质硬韧,可见包膜,部分区域囊变,囊腔内含淡黄色液体;镜下:瘤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多样,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可见,胞浆内含多少不等的脂滴空泡。术后病理:(左阴囊)去分化脂肪肉瘤( DL)。

    作者: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护理配合及效果评价

    目的:总结在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护理工作经验。方法对38例实施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护理工作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后气胸(压缩30%以内)及肺内出血(表现为肺内阴影扩大或咯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2%(5/38)和10.5%(4/38),未行特殊治疗、精心护理逐渐恢复。结论 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周边疾病中的成功率高。穿刺顺利完成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护理在减少和预防穿刺后并发症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马传芹;陈培才;孙钢;王光民;杨凤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光线性角化病治疗进展

    光线性角化病( AK)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癌前病变,好发于头颈部、前臂、手背等曝光部位。 AK原发皮损可以表现为鳞屑性红斑、色素斑或过度角化。当AK皮损在短时间内出现结节、破溃或迅速增大时,表明其具有发展成侵袭性鳞状细胞癌( SCC)的倾向,应尽早做病理诊断,尽快清除病灶,为彻底治疗争取时机[1]。

    作者:刘媛;李福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以低热、皮下包块为首发症状肺吸虫病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28岁。因发热1个月于2013年8月28日收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血液科,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测体温升高,并呈一定规律,常清晨7∶00体温36.8℃,后逐渐上升,以中午12∶00体温达37.1℃,14∶00~15∶00体温达高37.6℃,后体温略下降至睡前37.2℃,发热时伴盗汗,乏力,头痛,咽部不适,无流清涕,无咽痛,无咳嗽咯痰,无关节肿痛,无怕热心慌手抖,曾在襄阳市康达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药名、剂量不详)静脉点滴,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

    作者:余美霞;周咏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外敷干预化疗性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静脉化学疗法是目前医学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新的输注操作技术的开展,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泵埋入、PICC置管等方式能有效避免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种种原因需采用周围静脉穿刺的方法进行化疗。据文献报道,外周静脉穿刺后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4.1%~78.3%[1]。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实施静脉穿刺的带来了一定难度,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保护化疗患者的外周静脉,有效预防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发展成为临床护理关注的问题。多年来临床已有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其中以中药为主的预防治疗措施较为突出,也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诸多选择,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晔琳;苏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院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详情。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2014年药库中口服降糖药数据为研究资料,使用DDD分析和金额排序法,对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2013-2014年DDDS排名前三的药物为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和瑞格列奈。与2013年相比,阿卡波糖的DDDS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格列齐特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和糖苷酶抑制剂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好,副作用少,因此使用频率较高,发展空间较大。

    作者:潘平江;吴玉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出血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与脑出血大鼠继发性水肿程度及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 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无肝素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第1、2、3、5天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同时分别于4个时间点各处死大鼠10只,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检测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观察不同时点血清TNF-α、IL-1β和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变化趋势。分析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的关系。结果造模第1、2、3、5天血清TNF-α、IL-1β、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均于第3天达峰。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呈正相关(r=0.761;0.798,P<0.05)。结论脑出血后继发脑组织水肿程度与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AQP4表达高低有关。出血后组织炎性反应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参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形成。

    作者:李小亮;刘文进;田书娟;王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孟鲁司特预防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反复喘息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孟鲁司特预防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加孟鲁司特口服治疗,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对比2组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结果治疗组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等喘息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加口服孟鲁司特预防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喘息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菊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心病患者86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86例冠心病患者经我院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后,有82例患者病情出现明显好转,临床有效率高达95.35%。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活酶时间(PTT)、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应注意仔细鉴别诊断,确诊必须取得有效的诊断依据,避免误诊,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治疗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目的:观察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对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64例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再次行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研究组予以卡前列甲酯栓加缩宫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米索前列醇加缩宫素进行治疗。对比2组产后出血率,术中、产后2h与1d出血量和剖宫产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率为2.4%(2/82)低于对照组的11.0%(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2h、1d出血量均少于术中出血量,且研究组产后2h和产后1d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前2组患者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产后,2组患者Hb水平均低于产前,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可有效降低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张亚静;张敏妍;成云云;李军夕;王佩;朱春花;茅顺洪;胡清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用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效果。方法将224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2例。接受联合干预及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者为研究组,以接受联合干预及常规甲状腺素片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前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及SSRS评分。结果在接受治疗前,2组FT3、FT4及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2组FT3、FT4水平均升高,TSH水平降低,且研究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2组SSR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可显着提高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亚玲;辛春;郭明;袁志英;刘志红;陈翠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螺旋CT、增强MRI及血清VEGF-C水平检测联合诊断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MRI及血清VEGF-C水平检测联合诊断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直肠癌疑似患者165例,分别给予螺旋CT、增强MRI和血清VEGF-C水平检查,比较各项检查及联合检查针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直肠癌疑似患者经终确诊137例,排除28例,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正确率均高于螺旋CT、增强MRI及血清VEGF-C水平的单独检查,而阴性似然比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诊断的上述指标亦优于螺旋CT和VEG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强螺旋CT和VEGF-C各项水平均相近,且全部三项检查间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亦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增强MRI及血清VEGF-C水平检测三者联合诊断在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郝亚涛;董强;赵军苍;杨秀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32例住院患者,选取20项常用的的临床化验指标为自变量,以RDW为因变量,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多元回归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是显著影响RDW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调节RDW,从而改善心脏疾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于战备;张巧敏;张宏亮;高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6例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无子宫肌瘤仅行剖宫产术的116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组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肌瘤剔除术过程中出血>500ml 3例,其中2例为宫角部子宫肌瘤,肌瘤直径分别为4cm和6cm。1例为黏膜下子宫肌瘤,肌瘤直径7cm。观察组切下组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所有患者无1例行子宫全切术或次子宫全切术,均治愈出院。产后42d行子宫、双附件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选择性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亦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齐文霞;薛孟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口服避孕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口服避孕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44例子宫瘢痕憩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3.6%高于对照组的36.4%,复发率(13.6%)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出血的可行性高,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且不易引起疾病复发,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龙起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