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亮;刘文进;田书娟;王志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施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科;郑必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男,88岁。发现左阴囊肿物伴坠胀感3年余。入院查体:左阴囊可触及一大小约14.0 cm ×12.0 cm ×10.0 cm的肿物,边缘不光滑,局部呈结节状,质地不均,无压痛,左侧正常睾丸触及不清,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睾丸附睾未触及异常。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4.51 ng/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1 mIU/ml,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彩超示:左阴囊探及一巨大肿物,外形不规则,内回声混杂,彩色多普勒( CDFI )示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未见正常睾丸回声。 CT检查:左阴囊内见一巨大分叶状软组织团块,病变密度不均匀,大小约13.6 cm ×11.5 cm ×10.2 cm,内部及边缘见少量脂肪、点状钙化及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花边样、分隔样及斑片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实性成分密度减低,表现为“快进快出”,囊壁环形强化,囊内无强化,肿块与阴囊中隔、阴囊皮肤及阴茎海绵体分界不清;左睾丸位于肿块上方,形态欠规整,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与肿块融为一团(图1)。术前CT诊断:左阴囊恶性肿瘤,考虑肉瘤可能性大。术中所见:左阴囊肿物与周围组织及皮肤粘连严重,于肿物上方发现左睾丸,形态失常,表面大部分被肿块包裹,左睾丸白膜与肿物粘连无法分离。大体标本示:肿物大部分为实性,灰白淡黄相间,质硬韧,可见包膜,部分区域囊变,囊腔内含淡黄色液体;镜下:瘤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多样,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可见,胞浆内含多少不等的脂滴空泡。术后病理:(左阴囊)去分化脂肪肉瘤( DL)。
作者: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14年3月30日我院收治的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84例。其中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4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2例,采用普伐他汀治疗63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9例。未采用他汀药治疗235例。对比5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LDL-C)水平,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和劲动脉斑块大面积。结果5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用药后IMT较治疗前均有增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增大( P<0.05)。结论小剂量他汀药物可能对斑块逆转无作用,但可能有延缓斑块面积增长作用。
作者:孙艳转;许宜冠;刘奇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倒COPD急性加重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 RR)、心率( HR)、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2组T0时RR、HR、pH、SaO2、PaO2和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1、T2、T3时点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T1、T2时点改善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1、T2、T3时点各观察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因意识障碍加重7例,二氧化碳潴留未见明显改善转有创通气行气管插管治疗,共40例治疗有效,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20例行气管插管治疗,29例治疗有效,6例死亡。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辅治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加快呼吸功能恢复速度,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志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臭氧联合玻璃酸钠与曲安奈德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9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98例,在联合玻璃酸钠与曲安奈德的同时,A组患者给予20μg/ml浓度臭氧、B组患者给予40μg/ml浓度臭氧、C组患者给予60μg/ml浓度臭氧均膝关节腔内注射。对比3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B组与A、C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40μg/ml浓度臭氧联合玻璃酸钠与曲安奈德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且效果优于20μg/ml和60μg/ml浓度臭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利;王爱巧;颜继英;崔树北;贾晓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麻醉方法、手术方式相同,均由同一主刀医师操作完成。观察组患者在假体植入前给予氨甲环酸400 mg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患者同期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关节腔内注射。术后72h,对比观察2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人均输血量,比较2组患者术后48h关节腔内引流量、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72h,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人均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输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h关节腔内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可以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隐性失血,促进患肢关节功能康复,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振中;张宁;程燕;路露;段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比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行肺癌切除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96例。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进行手术麻醉,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进行手术麻醉。对比2组术后拔管5min后和拔管15min后的躁动评分。结果本次研究的2组患者在拔管15min后躁动评分均略低于拔管后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在拔管5min后和拔管15min后的躁动评分均显著性的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在老年肺癌患者术中应用均存在躁动情况,但丙泊酚术后产生的躁动评分显著性高于七氟烷,所以在临床上对老年肺癌患者手术推荐使用七氟烷麻醉。
作者:张红玉;陈海明;张强;韩慕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阳性细胞百分比、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血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D62P、sCD40L、PDGF-B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均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激活。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尿毒症应用常规剂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尿毒症患者中,1例未透析患者停药后自行好转,2例患者停药并血液透析治疗1次后精神症状消失,3例患者停药并血液透析治疗2次后精神症状消失,5例患者停药并血液透析治疗3次后精神症状消失,5例停药并治疗4次后精神症状消失。结论尿毒症患者使用抗生素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宜及早诊断,及时停止应用抗生素类药,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董加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1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镜以及色素内镜检测,比较2种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色素内镜的灵敏度和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二者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有效地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霄梅;杨希泉;王红娟;刘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反眉状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凉山州彝族群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用5.5~6.5mm反眉状小切口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前房内的手法劈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凉山州彝族群众白内障351例(477眼),观察患者术后1d及3个月裸眼远视力、角膜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1d佳矫正视力≥0.5共258眼(54.1%),佳矫正视力<0.5共219眼(45.9%);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0.5共435眼(91.2%),佳矫正视力<0.5共42眼(8.8%),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散光度数为(1.87±0.61)D高于术后3个月的(1.03±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77眼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2眼,经处理后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至睫状沟。术后角膜内皮水肿29眼;前房积血2眼;眼压高5眼,经对症处理均恢复良好。晶状体后囊浑浊6眼,视力均在0.3以上,未作处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反眉状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无需缝线、适应证广、疗效确切、安全、经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设备简单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作者:梁裕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 IL-17)、癌胚抗原(CEA)及人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采取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组和采用化疗治疗的对照组各103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
作者:刘晓鹏;张志伟;王国兴;张维;杨文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6例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无子宫肌瘤仅行剖宫产术的116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组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肌瘤剔除术过程中出血>500ml 3例,其中2例为宫角部子宫肌瘤,肌瘤直径分别为4cm和6cm。1例为黏膜下子宫肌瘤,肌瘤直径7cm。观察组切下组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所有患者无1例行子宫全切术或次子宫全切术,均治愈出院。产后42d行子宫、双附件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选择性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亦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齐文霞;薛孟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该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医院制定抗菌药物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4年Ⅱ类切口手术病历600份,对其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0份病例中,有效病历数554份,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100%,平均预防用药时间7.11d,联合用药率5.05%(28/554)。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药物品种选用不当和术后预防用药疗程长。结论我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问题较多,医院应该制定相应措施进行规范。
作者:胡克章;王新明;杨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重症监护病房( ICU)实施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观察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的运用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高兰芳;邸清洁;赵可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该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应用万古霉素的11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70.18%,不合理用药占25.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2%,监测血药浓度39例(34.21%),药物利用指数为0.49。结论我院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需加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实现个体化给药。
作者:徐佳;顾盼;韩懿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舰艇部队人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地西泮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HP转阴率及0.5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HP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0.5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舰艇部队人员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滕康忠;杨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光线性角化病( AK)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癌前病变,好发于头颈部、前臂、手背等曝光部位。 AK原发皮损可以表现为鳞屑性红斑、色素斑或过度角化。当AK皮损在短时间内出现结节、破溃或迅速增大时,表明其具有发展成侵袭性鳞状细胞癌( SCC)的倾向,应尽早做病理诊断,尽快清除病灶,为彻底治疗争取时机[1]。
作者:刘媛;李福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D64在肺结核和肺部细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单纯肺结核患者100例(Ⅱ组)。另选同期肺部细菌感染患者100例(Ⅲ组)。同期体健中心健康志愿者100例(Ⅰ组)。观察3组患者入组48h内静脉血CD64及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果3组CD64、PCT、CRP水平由高到低均为Ⅲ组、Ⅱ组、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Ⅰ组、Ⅱ组的CD64、PCT及CRP数据作ROC曲线,可见曲线下面积 PCT (0.884)>CD64(0.872)>CRP(0.782),与标准面积0.5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Ⅰ组、Ⅲ组的CD64、PCT及CRP数据作ROC曲线,可见曲线下积CD64(0.965)>PCT(0.933)>CRP(0.885),与标准面积0.5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D64在肺部感染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肺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对于鉴别肺部感染和肺结核具有一定价值。 CD64在诊断肺部细菌感染的判定价值上与PCT相仿,优于CRP,可作为判断肺部细菌感染的辅助检查指标。
作者:王显雷;何聪;王勇;肖明琪;陈素丽;郭玉会;刘锐;刘会;李卫红;李振生;李幸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效果。方法将224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2例。接受联合干预及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者为研究组,以接受联合干预及常规甲状腺素片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前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及SSRS评分。结果在接受治疗前,2组FT3、FT4及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2组FT3、FT4水平均升高,TSH水平降低,且研究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2组SSR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可显着提高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亚玲;辛春;郭明;袁志英;刘志红;陈翠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