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探究

郭霄梅;杨希泉;王红娟;刘晓红

关键词:胃癌, 早期, 色素内镜,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1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镜以及色素内镜检测,比较2种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色素内镜的灵敏度和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二者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有效地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抑郁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10月于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行颈动脉超声、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焦虑抑郁量表(HAMD)评分。根据颈动脉内膜是否增厚分为IMT正常组(57例)和增厚组(71例),根据是否有抑郁分为抑郁组(59例)和非抑郁组(69例),分别对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T增厚组、IMT正常组昼夜平均收缩压水平及血压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血压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MT增厚组BPV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BPV和IMT增厚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BPV与颈动脉IMT及抑郁症发生显著相关。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BPV对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丹露;李军;郭立稳;王娜;王义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疏肝和胃颗粒的制备工艺与稳定性观察

    目的:改进疏肝和胃制剂制备工艺,将原散剂剂型改为颗粒剂,进行元胡和大黄薄层色谱鉴别,并考察颗粒剂的稳定性。方法通过重新设计颗粒剂处方工艺,薄层色谱鉴别分析元胡中延胡索乙素和大黄中的大黄酸,进行热加速试验考察疏肝和胃颗粒的稳定性。结果元胡和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经稳定性考察证实可行。结论改进后的制备工艺合理,主要成分鉴别方法可靠,明显改善制剂口感,制剂稳定性良好,可进行规模生产。

    作者:邹干朋;毛和平;刘光斌;谢六生;张迅;张玉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院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医院制定抗菌药物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4年Ⅱ类切口手术病历600份,对其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0份病例中,有效病历数554份,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100%,平均预防用药时间7.11d,联合用药率5.05%(28/554)。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药物品种选用不当和术后预防用药疗程长。结论我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问题较多,医院应该制定相应措施进行规范。

    作者:胡克章;王新明;杨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卵巢癌术后静脉输注紫杉醇致过敏反应39例

    紫杉醇是由红豆植物树皮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但同时抑制微管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1],因而能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较广的抗癌谱。随着紫杉醇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受到重视[2],尤其是过敏反应,发生迅速,严重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或处理的不得当可能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属于紫杉类药,为能更好的预防过敏反应,现将卵巢癌术后静脉输注紫杉醇出现的39例过敏反应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马俊英;康会霞;董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品管圈活动在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重症监护病房( ICU)实施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观察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的运用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高兰芳;邸清洁;赵可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以低热、皮下包块为首发症状肺吸虫病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28岁。因发热1个月于2013年8月28日收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血液科,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测体温升高,并呈一定规律,常清晨7∶00体温36.8℃,后逐渐上升,以中午12∶00体温达37.1℃,14∶00~15∶00体温达高37.6℃,后体温略下降至睡前37.2℃,发热时伴盗汗,乏力,头痛,咽部不适,无流清涕,无咽痛,无咳嗽咯痰,无关节肿痛,无怕热心慌手抖,曾在襄阳市康达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药名、剂量不详)静脉点滴,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

    作者:余美霞;周咏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临床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14年3月30日我院收治的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84例。其中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4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2例,采用普伐他汀治疗63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9例。未采用他汀药治疗235例。对比5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LDL-C)水平,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和劲动脉斑块大面积。结果5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用药后IMT较治疗前均有增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增大( P<0.05)。结论小剂量他汀药物可能对斑块逆转无作用,但可能有延缓斑块面积增长作用。

    作者:孙艳转;许宜冠;刘奇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出血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与脑出血大鼠继发性水肿程度及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 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无肝素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第1、2、3、5天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同时分别于4个时间点各处死大鼠10只,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检测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观察不同时点血清TNF-α、IL-1β和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变化趋势。分析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的关系。结果造模第1、2、3、5天血清TNF-α、IL-1β、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均于第3天达峰。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呈正相关(r=0.761;0.798,P<0.05)。结论脑出血后继发脑组织水肿程度与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AQP4表达高低有关。出血后组织炎性反应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参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形成。

    作者:李小亮;刘文进;田书娟;王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某基层医院药师干预前后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适宜性用药调查

    目的:探讨药师干预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不规范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4年西药房麻醉药品处方和麻醉药品专用病历。参照《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 NCCH)、《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等首先对我院药师进行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及取药流程进行培训。由这些药师在2013年6月1-20日分别对本医疗机构的医师进行门诊癌痛患者正确用麻醉药品的宣传,集中学习,并发放相关资料。干预前(2012年1月-2013年6月1日之前)和干预后(2013年7月1日-2014年12月30日)分别抽取本医疗机构门诊慢性癌痛患者麻醉药品处方,计算并比较干预前后门诊癌痛患者不适当用麻醉药品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百分比。结果干预前抽取处方量为2735张,干预后抽取处方数量为2776张。干预前不适宜处方2141张,占78.28%,干预后不适宜处方276张占9.94%。干预后不适宜处方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不适宜用药情况。

    作者:刘仕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腰骶异位神经节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腰骶神经节异位嵌压所引起的腰腿痛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腰骶神经节异位2例,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翟金帅;黄腾;张隆;陈佳;郑旺;时莉芳;田志;李西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严重脊柱畸形双胎妊娠孕妇行剖宫产1例的麻醉体会

    患者,女,25岁。因停经32+1周,阴道流水7h,气短胸闷3d,于2013年12月16日急诊入住本院妇产科。查体:T 38.4℃, P 126次/min, BP 106/62mm Hg (1mm Hg =0.133kPa),R 26次/min,身高142cm,体质量41kg。

    作者:边步荣;郭宇峰;韩利峰;罗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该院2013-2014年上报的因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33份,用手工统计和Excel表相结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结合临床药师查房中收集的中药注射液使用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3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男14例(42.42%),女19例(57.58%)。痰热清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多占总数的24.24%(8/33),其次为参麦注射液21.21%(7/3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排列前。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应对其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龚晓淇;胡铁宏;朱雅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对患者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 IL-17)、癌胚抗原(CEA)及人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采取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组和采用化疗治疗的对照组各103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

    作者:刘晓鹏;张志伟;王国兴;张维;杨文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早期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 RBP4)与早期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9例早期糖尿病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 AS)组69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 NAS)组60例,另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NC)组。对比3组资料水平,分析RBP4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AS组及NAS组BMI、腰围、腰臀比显著高于NC组(P均<0.01);AS组BMI、腰围显著高于NAS组(P均<0.05);AS组腰臀比明显高于NAS组( P<0.01)。 AS组、NAS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NC组(均P<0.01)。 AS组,NAS组的FPG、FINS、HOMA-IR、HbA1c显著高于NC组(均P<0.01);AS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NAS组( P<0.05)。 AS、NAS、NC组的TC水平依次降低(P<0.05)。 HDL-C在AS组,NAS组显著低于NC组(均P<0.01)。 AS组LDL-C显著高于NC组、NAS组(均P<0.01)。 AS组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NC组,NAS组(均P<0.01);但NAS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C、LDL-C、FINs、HOMA-IR、收缩压、舒张压、BMI、腰围、腰臀比与RBP4呈正相关( r=0.210,0.135,0.289,0.245,0.339,0.237,0.253,0.286,0.170,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45,P<0.01)。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动脉病变为因变量,以收缩压、HbA1c、TC、LDL-C、RBP4等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动脉病变与RBP4、HbA1c,收缩压正相关,是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1.031、1.685、1.049,95%CI分别为1.005~1.058,1.297~2.038,1.026~1.076)。结论 RBP4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提示RBP4是颈动脉病变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连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比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躯体舒适度、运动感觉、精神紧张、正负情感、行为认知、社会支持、社会交往、学习工作、空闲娱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岳淑梅;靳红娥;武爱华;李红霞;刘宗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探究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1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镜以及色素内镜检测,比较2种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色素内镜的灵敏度和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二者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有效地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霄梅;杨希泉;王红娟;刘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心病患者86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86例冠心病患者经我院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后,有82例患者病情出现明显好转,临床有效率高达95.35%。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活酶时间(PTT)、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应注意仔细鉴别诊断,确诊必须取得有效的诊断依据,避免误诊,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α1b干扰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2组均采用雾化吸入方式,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退热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患儿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孙培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护理配合及效果评价

    目的:总结在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护理工作经验。方法对38例实施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护理工作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后气胸(压缩30%以内)及肺内出血(表现为肺内阴影扩大或咯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2%(5/38)和10.5%(4/38),未行特殊治疗、精心护理逐渐恢复。结论 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周边疾病中的成功率高。穿刺顺利完成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护理在减少和预防穿刺后并发症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马传芹;陈培才;孙钢;王光民;杨凤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超声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及鼻骨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胎儿颈项透明层( NT)检测联合鼻骨( NB)测量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选取该院行检查的高危妊娠孕妇56例,筛查结果为阳性32例(观察组),体检正常24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NT厚度和NB长度。结果孕11~13+6周,观察组NT厚度均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B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阳性患者中,畸形胎儿18例(11~13+6周内11例,11~13+6周外7例),且染色体异常25例,经染色体筛查结果发现:胎死宫内(孕24周内)7例,并采用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在孕11~13+6周超声诊断为畸形胎儿例数占整个畸形胎儿例数的61.11%(11/18)。结论在染色体诊断中,采用超声进行NT、NB测量,能显著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桃;李金英;杨承平;栗泽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