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癌术后静脉输注紫杉醇致过敏反应39例

马俊英;康会霞;董佳

关键词:紫杉醇, 静脉输注, 过敏反应, 卵巢癌
摘要:紫杉醇是由红豆植物树皮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但同时抑制微管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1],因而能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较广的抗癌谱。随着紫杉醇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受到重视[2],尤其是过敏反应,发生迅速,严重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或处理的不得当可能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属于紫杉类药,为能更好的预防过敏反应,现将卵巢癌术后静脉输注紫杉醇出现的39例过敏反应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阳性细胞百分比、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血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D62P、sCD40L、PDGF-B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均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激活。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与肌内注射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与肌内注射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具备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娩后均常规应用催产素,研究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对照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内注射。比较2组临床疗效、出血量及出血时长。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风梅;张雪平;柴丽梅;蔡海花;范艳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静脉输液类药物不合理医嘱点评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类药物不合理医嘱专项点评情况,减少不合理用药,促进临床静脉输液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4年1-12月不合理用药的记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不合理医嘱共计58份,进行静脉输液类药物不合理医嘱专项点评。结果我院2014年度静脉输液类药物不合理医嘱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注射剂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液体或电解质输入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溶媒包装材料错误等,其中注射剂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占较大比例。结论开展静脉输液类药物不合理医嘱专项点评工作,并及时将点评情况反馈给临床医师,可减少不合理用药。

    作者:武星;汪滢;薛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入院后在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上,每日睡前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连续治疗4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进行肝功能检查,比较患者肝功能指标,HBeAg、HBV血清标志物,Child-Pugh评分,检测HBV-DNA阴转率。结果患者服药治疗12周后,厌食、恶心、乏力等症状开始好转;服药24周后,腹胀减轻,腹水开始消退;治疗48周后所有患者均存活,有4例患者于治疗期间证实发展为肝癌,经手术切除后继续服用恩替卡韦,其他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退。经恩替卡韦治疗后,患者的TBIL、ALT及AST含量明显下降,ALB含量有所上升,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后,48名HBeAg阳性患者中,24周转阴率为56.25%,48周转阴率为79.17%;平均HBV DNA由(6.2±1.4) log copies/ml下降至(3.1±0.9) logcopies/ml,48周后HBV DNA转阴率为93.75%;Child-Pugh评分下降至(5.6±0.7)分。治疗前后HBV血清指标及Child-Pugh评分变化显著( P<0.05)。恩替卡韦治疗前,并发症总个数为99例,治疗后,总并发症例数下降至39例,减少约60.6%;各类并发症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慢性肝衰竭并发症在治疗48周均消失,腹水病例由62例减少至37例,腹膜炎由15例减少为2例。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名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症状,10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无线粒体毒性反应病例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减轻或阻止病情进程,同时减少腹水及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靖;蒋维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α1b干扰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2组均采用雾化吸入方式,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退热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患儿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孙培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124例(158只眼)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78只眼)和对照组62例(80只眼)。研究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儿视力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视力均较治疗前好转,但研究组视力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对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进行治疗,疗效好,具有个性化、趣味性,患儿易坚持,费用较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用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效果。方法将224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2例。接受联合干预及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者为研究组,以接受联合干预及常规甲状腺素片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前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及SSRS评分。结果在接受治疗前,2组FT3、FT4及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2组FT3、FT4水平均升高,TSH水平降低,且研究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2组SSR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联合左甲状腺素钠可显着提高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亚玲;辛春;郭明;袁志英;刘志红;陈翠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临床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14年3月30日我院收治的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84例。其中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4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2例,采用普伐他汀治疗63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9例。未采用他汀药治疗235例。对比5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LDL-C)水平,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和劲动脉斑块大面积。结果5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用药后IMT较治疗前均有增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增大( P<0.05)。结论小剂量他汀药物可能对斑块逆转无作用,但可能有延缓斑块面积增长作用。

    作者:孙艳转;许宜冠;刘奇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在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中的止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在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中的止痛效果。方法将选择的35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17例和B组18例。 A组镇痛泵药液组成: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40ml,芬太尼0.2m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至200ml。 B组在A组基础上加氯胺酮200mg后加生理盐水至200ml。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h、48h、5d、7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48h内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及患者恶心、呕吐、嗜睡以及呼吸抑制等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均明显缓解。 A组治疗后24h、48h、治疗后5d 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 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VAS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在24h、48h、治疗5d的VAS评分与A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 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PCA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以及呼吸抑制等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4.1%(16/17)明显高于B组的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罗哌卡因、芬太尼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适合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的止痛。

    作者:高秀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孟鲁司特预防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反复喘息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孟鲁司特预防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加孟鲁司特口服治疗,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对比2组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结果治疗组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等喘息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加口服孟鲁司特预防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喘息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菊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376例,对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检查,分析结果。结果376例患者,控制达标患者54例,322例未达标,达标率为14.36%;单因素分析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血糖监测次数等因素血糖达标与未达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超重、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腰臀比(WHR)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饮食控制、无规律运动、WHR高是与患者血糖控制有关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较多,社区管理重点督促患者饮食控制、规律运动以控制血糖水平达标。

    作者:张蕴芳;赵群英;韦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反眉状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手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反眉状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凉山州彝族群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用5.5~6.5mm反眉状小切口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前房内的手法劈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凉山州彝族群众白内障351例(477眼),观察患者术后1d及3个月裸眼远视力、角膜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1d佳矫正视力≥0.5共258眼(54.1%),佳矫正视力<0.5共219眼(45.9%);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0.5共435眼(91.2%),佳矫正视力<0.5共42眼(8.8%),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散光度数为(1.87±0.61)D高于术后3个月的(1.03±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77眼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2眼,经处理后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至睫状沟。术后角膜内皮水肿29眼;前房积血2眼;眼压高5眼,经对症处理均恢复良好。晶状体后囊浑浊6眼,视力均在0.3以上,未作处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反眉状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无需缝线、适应证广、疗效确切、安全、经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设备简单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作者:梁裕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丹参注射液联合腹腔镜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对受累阑尾损伤程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腹腔镜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对受累阑尾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84例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复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儿入院时(T1)、术后12h(T2)和术后3d(T3)及术后5d(T4)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对比2组阑尾损伤Chiu评分。结果 T1时,2组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2时,2组患儿血清NO水平均较T1时段明显升高,之后T3、T4时段血清NO水平逐步下降,且研究组T2、T3、T4时段N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受累阑尾损伤程度Chiu评分为(2.49±0.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能够抑制患儿体内NO的合成,恢复NO与氧自由基之间的平衡,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受累阑尾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聂向荣;刘艳红;武剑磊;武永庆;武海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施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科;郑必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D64指数在肺结核与肺部细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D64在肺结核和肺部细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单纯肺结核患者100例(Ⅱ组)。另选同期肺部细菌感染患者100例(Ⅲ组)。同期体健中心健康志愿者100例(Ⅰ组)。观察3组患者入组48h内静脉血CD64及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果3组CD64、PCT、CRP水平由高到低均为Ⅲ组、Ⅱ组、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Ⅰ组、Ⅱ组的CD64、PCT及CRP数据作ROC曲线,可见曲线下面积 PCT (0.884)>CD64(0.872)>CRP(0.782),与标准面积0.5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Ⅰ组、Ⅲ组的CD64、PCT及CRP数据作ROC曲线,可见曲线下积CD64(0.965)>PCT(0.933)>CRP(0.885),与标准面积0.5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D64在肺部感染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肺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对于鉴别肺部感染和肺结核具有一定价值。 CD64在诊断肺部细菌感染的判定价值上与PCT相仿,优于CRP,可作为判断肺部细菌感染的辅助检查指标。

    作者:王显雷;何聪;王勇;肖明琪;陈素丽;郭玉会;刘锐;刘会;李卫红;李振生;李幸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对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对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将178例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9例。试验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是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的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正孟;徐文彦;王海平;高彬;崔海涛;赵红梅;徐志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抑郁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10月于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行颈动脉超声、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焦虑抑郁量表(HAMD)评分。根据颈动脉内膜是否增厚分为IMT正常组(57例)和增厚组(71例),根据是否有抑郁分为抑郁组(59例)和非抑郁组(69例),分别对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T增厚组、IMT正常组昼夜平均收缩压水平及血压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血压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MT增厚组BPV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BPV和IMT增厚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BPV与颈动脉IMT及抑郁症发生显著相关。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BPV对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丹露;李军;郭立稳;王娜;王义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躁动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比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行肺癌切除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96例。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进行手术麻醉,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进行手术麻醉。对比2组术后拔管5min后和拔管15min后的躁动评分。结果本次研究的2组患者在拔管15min后躁动评分均略低于拔管后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在拔管5min后和拔管15min后的躁动评分均显著性的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在老年肺癌患者术中应用均存在躁动情况,但丙泊酚术后产生的躁动评分显著性高于七氟烷,所以在临床上对老年肺癌患者手术推荐使用七氟烷麻醉。

    作者:张红玉;陈海明;张强;韩慕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炎琥宁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安全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的安全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口服避孕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口服避孕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44例子宫瘢痕憩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3.6%高于对照组的36.4%,复发率(13.6%)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出血的可行性高,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且不易引起疾病复发,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龙起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