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涛;董强;赵军苍;杨秀贞
目的:综合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为结合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48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性别、不同年龄段、药品种类、剂型分布、器官/系统损害、临床症状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报告中,发生 ADR 的男女比例为1.25∶1;40岁以上发生的 ADR 明显增加;易发生 ADR 的剂型是注射剂(88.77%);发生ADR药物品种数多,居首位的是抗菌药物(20.37%);ADR累及器官/系统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33.27%),而变态反应是严重ADR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容易导致严重ADR的药品及其引起机体损害的临床表现,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作者:梁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药物三联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例。研究组给予高压氧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2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药物三联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地降低血清ET-1、CaM及TXB2水平。
作者:刘希梅;石蕾;宋海斌;张小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8~34周出生的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1次以上的早产儿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比较2组患儿治疗72h后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用药72h内观察组39例中未发作呼吸暂停37例,有效率94.9%。对照组39例72h内未发作呼吸暂停30例,有效率76.9%。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心动过速、高血糖、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氨茶碱,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单纯T2 DM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及血糖、血脂水平,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身体检查和病史调查发现,试验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吸烟史患者较多,同时,患者多存在高血压病等基础性疾病。试验组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 HPG)、FBG、HbA1c、LDL-C、TG、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餐后2h C肽( PCP)、空腹C肽(F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SBP)、2h餐后血糖(2hBG)、胰岛素敏感指数(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积极预防颈动脉血管病变,接受适当的降压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完全禁止吸烟。同时,定时实施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的检测。
作者:吕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樟木中心卫生院产妇年龄构成及分娩方式,为制订产科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将1482例产妇按≤24岁、25~34岁、≥35岁分3组,统计年龄构成及分娩方式。结果产妇年龄构成:≤24岁产妇587例,占39.61%,25~34岁产妇807例,占54.45%,≥35岁产妇88例,占5.94%。剖宫产分娩94例,剖宫产分娩率6.34%,其中≥35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5.68%(5/88),≤24岁产妇剖宫产剖宫产分娩率5.79%(34/587),25~34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6.82%(55/807),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樟木中心卫生院产妇以25~34岁为主,较重视剖宫产指征的控制,剖宫产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规定。
作者:邱劲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9%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仕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美司钠单独用药及二者联合用药对大剂量环磷酰胺所致大鼠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方法32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各8只,4组均以相同方法一次予大剂量环磷酰胺200mg/kg腹腔注射。 A组为对照组,不再用药;B组在环磷酰胺注射前30min及注射后每天同一时间予GSH 500mg/kg腹腔注射,C组在环磷酰胺注射后0、3、6、9h予美司钠腹腔注射,每次用量为环磷酰胺总量的20%,D组予GSH和美司钠,GSH用法用量同B组,美司钠用法用量同C组。肉眼观察大鼠膀胱形态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 IL-6)水平。结果肉眼见A组出血、水肿严重,B、C组较轻,D组轻。镜下A组病理改变明显重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组改变轻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血清IL-6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B、C、D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对大剂量环磷酰胺所致大鼠出血性膀胱炎预防效果和美司钠相比差异不显著,二者合用预防效果更好。
作者:赵继鸥;高吉照;谭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患者,女,63岁,广东省人,因“活动后气促8月余,再发1天”于2015年11月8日11时13分以步行方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慢性病程,患者8多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多于快走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当时伴有咳嗽、咯脓痰,曾在本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无咳嗽、咯痰,但仍有活动后气促,2015年5月到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1)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扩大,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功能Ⅲ级;(2)高血压3级,很高危。给予强心、利尿、调控血压等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后规律服药。2015年11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活动后气促,且夜间需端坐呼吸,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拟“心功能不全”收入心血管内科。患者2日前洗澡时有“受凉”史,无流鼻涕、打喷嚏等。查体:呼吸稍促,胸廓运动双侧对称,听诊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较多哮鸣音,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58次/min,心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科心电图:窦性心率,偶发室上性早搏,非特异性ST-T异常。2015年11月19日患者因前一日再次出现房颤律,考虑栓塞风险大,予静脉临时给予胺碘酮复律治疗,患者于12时15分左右开始使用胺碘酮,2min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喉部不适,全身皮肤发红,心率上升至150次/min,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立即予停用胺碘酮,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心电监护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呼吸转平顺,心率下降至100~110次/min,血压120/68mm Hg。继续予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征,必要时给予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治疗,并予上报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胡海师;杨春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大剂量臭氧辅助下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O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96例膝OA患者,先给予40μg/ml臭氧,然后研究组给予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对照组单独给予玻璃酸钠。对比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6周,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 P<0.05)。治疗后3、6周,研究组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 P<0.01),对照组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臭氧辅助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膝OA,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利;王爱巧;颜继英;崔树北;贾晓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妇科术后感染一直是常见的妇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妇科术后感染主要包括:切口的感染,腹腔、盆腔内的感染及尿路感染。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可以致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围术期抗生素预防用药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若明确术后感染,及早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药师拥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药师参与1例妇科术后感染的治疗过程,总结药师参与治疗的实践及体会。
作者:赵桂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慢重症( CCI)患者在ICU的滞留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ICU收治的95例C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滞留时间和病死率,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比较不同滞留时间的CCI患者病死率,绘制频率直方图和存活曲线。结果95例CCI患者总滞留时间22677d,平均(238.71±318.99)d,滞留少于3个月44例(46.3%),3~6个月25例(26.3%),滞留超过半年26/95例(27.4%),却占总滞留天数的74.8%(16972/22677);死亡53例,总病死率55.79%(53/95),其中男性36.84%,女性18.95%,滞留时间分别(200.39±53.99)d和(307.44±106.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0岁以上CCI患者为主(89.5%),>70岁的CCI患者病死率为61.64%。结论大部分CCI患者滞留ICU时间不超过半年,约1/4的CCI消耗了约3/4的ICU住院时间,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老年女性滞留更久;大部分CCI患者在半年内死亡,>70岁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女性病死率相对较低。滞留超过1年的CCI患者,病死率降低,这意味着CCI患者将逐年增多,应该研究CC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提高医疗效率。
作者:常宁;裴颖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 CRP)、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实验室相关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颈动脉斑块脑梗死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减少斑块面积及颈动脉IMT,并改善血脂等相关检查指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宗彦武;蔡柳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7例消化不良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 A组41例患者给予多潘立酮治疗,B组41例患者给予阿米替林治疗,而C组45例患者则给予多潘立酮和阿米替林联合治疗。观察三种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总有效和不良反应率差异,比较3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胃电图正常率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达95.56%(43/45),明显高于A、B组的85.37%(35/41)、68.29%(28/41);并且 C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67%(3/45),明显低于 A、B 组的19.51%(8/41)、41.46%(17/41);另外,C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4.44%(2/45),胃电图正常率为73.33%(33/45),也显著优于A、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应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优,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爱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24例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采用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2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56.96%和7.59%,显著优于对照组24.36%和33.33%(P<0.05),其中屈光不正性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61.43%和5.71%,显著优于对照组27.54%和27.54%(P<0.05),中度弱视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59.18%和2.04%,显著优于对照组10.42%和12.50%(P<0.05)。结论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治疗效果优于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根据3月10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内分泌学杂志》上的一项中国研究,怀孕期间中高水平身体活动的中国女性相较于经常久坐的女性患有妊娠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降低。(Eur J Endocrinol 2016 Mar 10)。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期,一项在线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5年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BD(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而且补充似乎与保健应用减少有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趾腓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于创面彻底清创及修复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后行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7~10d,待创面较封闭前缩小,感染得到控制及肉芽生长良好,触之易出血后行趾腓侧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局部清创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34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随访患者皮瓣外观与缺损处周围皮肤相近,无挛缩。疗效评价:优22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趾腓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能有效地修复手部封闭软组织缺损创面,保持创面清洁,控制感染,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且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手部缺损中积极推广。
作者:杨晓清;高志红;高克;薛惠玲;吕春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联合地尔硫艹卓治疗心肌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心肌桥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尼可地尔联合地尔硫艹卓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ST段压低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改善(P<0.01),体力负荷持续时间、心肌缺血功率显著增加(P<0.01),总缺血负荷显著降低(P<0.01),且上述各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可地尔联合地尔硫艹卓治疗心肌桥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巍;周海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组训练模式在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老年病区住院的82例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结合患者智能受损情况、文化程度及自身爱好,将患者分配至不同的小组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抑郁、焦虑状况在入院时、住院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的MMSE、ADL、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末2组相比,观察组ADL、HAMD及HAMA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MSE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组训练模式可延缓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晚期症状的出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赵玲丹;陈泽聪;杨六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延长依那西普给药间隔对强直性脊柱炎( 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2013年接受依那西普治疗的AS患者12例,初始治疗依那西普50mg/周,诱导缓解6个月后,每3个月拉长给药间隔,分别为50mg/15d、50mg/30d,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 ASDAS)及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 CRP)等作为评估指标,持续观察12个月。结果在初始治疗的6个月,各项评估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给药间隔的延长,BASDAI、BASFI、ASDAS无明显升高,ESR、CRP持续正常。结论延长依那西普给药间隔能够维持AS患者的持续缓解。
作者:陈志涵;林禾;高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