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劲松;颜登高;胡正茂
目的:分析缺氧性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缺氧性肝炎患者113例(缺氧组)及病毒性肝炎病患113例(病毒组)。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回顾式分析处理,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缺氧组病患出现恶心、黄疸、肝脏肿胀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病毒组,2组患者的 ALT、AST 及 DBIL均高于正常值,缺氧组的 LDH 也高于正常值。病毒组的 ALT 指标高于 AST 指标值,而缺氧组的 ALT 指标低于 AST 指标值。缺氧组的 ALT、AST 在发病48h 达高峰,消除诱因后72h 的指标下降速度超过50%。而病毒组的肝酶指标下降速度较快,在入院后的72h 指标下降幅度较小或保持不变。结论缺氧性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存在差异,加强对两者临床特点的分析,可为临床疾病的确诊提供帮助。
作者:陈文峰;杨玉良;唐娴;刘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分娩的120例产后42d复查产妇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干预组产妇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家庭盆底康复器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产妇仅进行常规 Kegel 运动。疗程均2个月,应用 PHENIX 压力探头检测分别测量2组产妇产后3个月的大肌电压、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和疲劳度、盆底器官脱垂分类(POP-Q)。结果2组产妇干预后于产后3个月时盆底肌大肌电压值、ⅠⅡ类肌肌力和疲劳度几项指标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 POP-Q 分类较治疗前有提高,但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盆底肌力,能有效促进盆底肌功能的康复。
作者:涂江莲;熊红莲;黄莉;刘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考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取2011年、2013年、2015年第一季度所有的妇产科剖宫产手术病例,对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选择的合理率由2011年的33.3%,明显提升到2013年的90.0%(P ﹤0.05),并在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96.1%(P ﹥0.05);预防用药时机的合理率由2011年的7.7%明显提升到2013年的52.5%(P ﹤0.05),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93.5%(P ﹤0.05);用药疗程在术后24h 内停药率由2011年的6.4%明显提升到2013年的68.8%(P ﹤0.05),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97.4%(P ﹤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明显提升了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围术期的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且能持续改进,并没有出现反弹现象。
作者:刘莉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的安全性。方法将胃癌术后患者2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2组患者均采用改良 FOLFOX 化疗方案和放疗治疗,但试验组采用同步放化疗,对照组采用序贯放化疗。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粒细胞减少率及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他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胃癌术后序贯放化疗的安全性不及同步放化疗,后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作者:何政;魏艳荣;崔海峰;韩专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27例分为 X 组40例、Y 组44例和 Z 组43例。采取3种不同的给药方案,观察三组患者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X 组、Y 组和 Z 组患者的清醒时间逐渐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度急性酒精中毒安全有效,清醒时间短,值得推广,持续给药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李敏;白伟娜;杨晓玲;赵淑欣;张亚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患者,女,48岁,因反复乏力、跌倒发作3d 于2014年9月17日入院。患者自入院3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乏力,跌倒发作,无眼前闪光及暗点,无四肢强直阵挛及面色发紫、舌部咬伤等,共计发作3次,每次发作持续10余分钟自行好转,发作期意识清楚,跌倒发作中无大小便失禁,无恶心呕吐,入我院急诊科诊疗,入院后未再跌倒发作。患者曾为五官科医师,20年前有产时羊水栓塞致昏迷21d 病史,大约之后2年出现癫痫发作。平时每晚口服德巴金1片及鲁米那1片(每天2次),丙戊酸钠2片(每天2次),近3年无癫痫发作。2周前患泌尿系感染在当地医院治愈。
作者:张义芹;王文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小儿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取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对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儿在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用力肺活量(FV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显著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易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属中药复方制剂,由20mg 丹参素与100mg 盐酸川芎嗪组成。其药理作用为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黏稠度、加速红细胞流速和改善微循环等[1]。主要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病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心绞痛、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记录少,仅为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偶有皮疹。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文献报告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不良反应(ADR)也逐渐增多,如引起头晕、胸闷、心悸、气急、瘙痒、恶心呕吐[2]、发热面部发红[3]、过敏性休克[4]等。本文报道我院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许时丽;李荣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兴奋窦房结,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我科在2009-2016年间应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静脉输液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发生液体外渗致输液肢体皮下组织肿胀1例。经早发现、早处理、早换药等治疗,肢体肿胀完全消失,肢体活动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伟;白利洁;侯胜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之一,膝关节人工表面置换术常被作为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终治疗,且疗效肯定,现有张英泽[1]、李存祥[2]等学者提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自2014年5月来我科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腾;翟金帅;陈佳;田志;郑旺;张隆;时莉芳;李西成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血清 IL-4、IL-10及 IFN-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0例(哮喘急性发作组)、支气管肺炎患者30例(支气管肺炎组)及健康体检儿童30例(健康对照组),ELISA 方法检测哮喘急性发作组治疗前后、支气管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 IL-4、IL-10及 IFN-γ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 IL-4水平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 IL-10及 IFN-γ水平明显低于支气管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哮喘缓解期血清中 IL-4水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P ﹤0.01),而 IL-10及 IFN-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P ﹤0.01)。结论血清 IL-4、IL-10及 IFN-γ水平变化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对监测哮喘患儿的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过敏性皮炎(allergic dermatitis)是由于接触过敏性抗原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其本质是是由 IgE 介导的 I 型变态反应[1],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源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具体的过敏原可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4类。每类过敏原均可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严重的过敏性皮炎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过敏性皮炎是急诊工作中常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发病原因复杂,大部分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病因,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使疾病反复发作得不到根治,但在急诊给予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能极大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及痛苦,及时用药更能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生命。我院急诊采用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过敏性皮炎患者2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随着现代病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病理设备的不断更新,全自动染色机及封片机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良好的处理效果已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取代了人工染色及人工封片,我科近年来引进德国 Leica 全自动染色机及封片机,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制片质量,减少失误。经过几年使用略有心得,现介绍如下。
作者:范玲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丙型肝炎是由 HCV 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播途径明确、起病隐匿、慢性化程度高的疾病[1]。在全世界范围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2014年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 HCV 感染者数量约为1.7亿人[2],每年新增病例300万~400万人[3]。每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的22%是由于感染 HCV 引起的[4]。HCV 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在我国输血后患丙型肝炎者占1/3[5]。每年全球因 HCV 感染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为35万~50万人[6]。HCV 感染者罹患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感染人群[7],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8]。自从 HCV 被发现以来,α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就是针对 HCV 的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现将 IFN-α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发展前景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孙涛涛;周俊卿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双能量 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即能谱 CT,被科研人员称为近代放射学史上具发展前景且激动人心的发明之一[1]。DECT 指单源双能 CT 和双源双能 CT。尽管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和无创检查技术在不断改进,但其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健康问题。CT 能量成像技术近些年迅速发展并在临床应用,现就 CT 能量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在冠心病成像方面及未来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冬(综述);王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恶性肿瘤发生下肢血栓风险的几率。方法对2010年2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非小细胞肺癌300例(腺癌150例、鳞癌150例)及30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行比较。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0%高于小细胞肺癌的3.3%,肺腺癌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5.3%远高于肺鳞癌的4.7%,肺腺癌下肢血栓的发生率为15.3%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的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肺鳞癌下肢血栓的发生率4.7%略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的3.3%,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下肢血栓的风险高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发生下肢血栓的风险高于肺鳞癌。
作者:田雨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病例1,女,64岁,因咳嗽、咯痰伴发热于2015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体温38.9℃,血压110/65mm Hg,外周血白细胞14.8×109/ L,淋巴细胞0.08,中性粒细胞0.83,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问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皮试阴性,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A1511701-2)1.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大约20min 后,患者输注部位周围发红且瘙痒,并主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怀疑皮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导致药物过敏,立刻遵医嘱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后症状逐渐缓解,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宋芳;徐斌;马琳琳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