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及护理进展

刘红江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救护理, 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变化快,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高质量的护理可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还能促进病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3]。本文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论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柴胡临床应用浅析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前者称北柴胡,后者称南柴胡。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经云地熏,别录云芸藁,道地药材产自陕西银州。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对柴胡功效,历代医家皆有心得。如《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去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新修本草》认为:“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问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刘完素曰:“除虚劳,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寒热往来,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心下痞,胸胁痛”。《中医学》教材认为柴胡可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现代研究认为可解热、抗炎、抗肝损伤、抗辐射损伤等功效。因其功效显著,所治病症颇多,故为临床常用药[1]。笔者在此对柴胡在临床的使用进行浅析。

    作者:周永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亚急性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咳嗽是呼吸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将咳嗽按病程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亚急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咯少量白色黏液痰,时间持续3~8周, X 线胸片检查无异常。现代医学认为亚急性咳嗽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次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PNDS)、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等[1],但对发病机制知之甚少,目前认为主要与气道炎性反应、气道反应性增高、咳嗽反射敏感度升高等因素有关。治疗缺乏疗效明确的化学药物,对咳嗽明显的患者主要应用镇咳药、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或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副作用较为明显且停药后病情反复。近年来对中医药治疗亚急性咳嗽引起重视,相关文献报道增多,现将中医药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邓维海;庞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注射用头孢美唑钠致过敏反应2例

    病例1,女,64岁,因咳嗽、咯痰伴发热于2015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体温38.9℃,血压110/65mm Hg,外周血白细胞14.8×109/ L,淋巴细胞0.08,中性粒细胞0.83,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问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皮试阴性,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A1511701-2)1.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大约20min 后,患者输注部位周围发红且瘙痒,并主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怀疑皮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导致药物过敏,立刻遵医嘱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后症状逐渐缓解,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宋芳;徐斌;马琳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金嗓利咽胶囊治疗咽炎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观察金嗓利咽胶囊治疗咽炎的效果。方法将咽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复方草珊瑚含片治疗,研究组采取金嗓利咽胶囊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者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症状缓解时间为(8.52±0.95)d 短于对照组的(14.28±1.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金嗓利咽胶囊治疗患者采取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文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标准化诊疗系统的研发

    2012年发布的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此标准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阐述的详尽到位,但作为临床医师实际运用起来不易实现。本系统结合2009年发布的行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研发成“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诊疗系统”(简称诊疗系统)。该诊疗系统在分析研究中医耳鼻咽喉诊断治疗思维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整体方案,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全面反映了中医耳鼻咽喉诊疗的基本规律,在中医耳鼻咽喉医疗、科研及教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作者:冯晓燕;倪金秀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可疑乙二醇中毒致高乳酸间隙1例

    血乳酸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但不同检测仪器采用不同方法测定的浓度有所不同,其中可能存在干扰,两者的浓度差值称为乳酸间隙。本病例高度怀疑乙二醇(汽车防冻液)中毒致高乳酸间隙。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邵华;苏冠丽;杨秀芬;张瑛琪;韩彩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米格列醇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米格列醇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及对照组53例,观察组采用米格列醇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对照组单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83.02%,治疗后2组FPG、早餐后2hPG、HbA1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米格列醇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更好地降低 FPG、2hPG 及 HbA1c水平,安全性较好。

    作者:杨维建;程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临床药师参与布鲁菌感染患者1例会诊实践

    目的:通过介绍我院临床药师参与布鲁菌病患者1例会诊的情况,总结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药师参与1例布鲁菌感染会诊治疗的案例。结果临床药师以专业特长参与临床治疗,配合医师为患者选择佳用药方案,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及时进行药学监护,可提高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李晓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2014年我院住院药房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14年我院住院药房排名前十位抗生素的用药金额、数量、DDDs、DDDc 及临床科室使用情况。结果2014年住院药房抗菌药占其药品总收入16.54%,头孢类花费占整个抗生素费用36.96%;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为51.60%,低于卫生部标准,但呼吸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等外科抗生素使用率均高于标准值。结论2014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较去年明显好转,但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白旭光;王锻;黄晶晶;张雪竹;戴旖旎;贺勇毅;田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1例分析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大范围地恢复功能,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1]。随着医学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骨折患者诊治过程中,功能锻炼逐渐成为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功能锻炼在骨折功能锻炼一般在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中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对我院2015年5月15日收治的1例右腿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吕丽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诊过敏性皮炎27例诊治分析

    过敏性皮炎(allergic dermatitis)是由于接触过敏性抗原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其本质是是由 IgE 介导的 I 型变态反应[1],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源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具体的过敏原可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4类。每类过敏原均可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严重的过敏性皮炎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过敏性皮炎是急诊工作中常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发病原因复杂,大部分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病因,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使疾病反复发作得不到根治,但在急诊给予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能极大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及痛苦,及时用药更能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生命。我院急诊采用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过敏性皮炎患者2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误诊1例

    患者男,70岁。10个月前因咳嗽、咯痰及喘息7d 就诊。查体:无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双肺呼吸音增粗,右下肺湿啰音;胸片示双肺多发斑片影;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3×109/ L,血小板12.0×109/ L;肝功正常,尿隐血阴性;无药物过敏史。初步诊断为肺炎、血小板减少症(原因待查)。入院后给予控制感染、对症治疗,输注血小板1U,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84.0×109/ L。患者病情缓解出院。10d 前,患者再次因胸闷、气短半个月入院。血常规检查:血小板20.0×109/ L,尿便常规、甲状腺功能三项、血沉、C 反应蛋白均正常,便潜血阴性。行骨髓穿刺活检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可见7个,血小板成堆分布,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比例及形态均在正常范围内,为大致正常骨髓像。患者拒绝输注血小板治疗,转上级医院血液病科就诊。查血小板计数22.0×109/ L,无贫血貌,无牙龈、鼻出血,无血尿、黑便。更换枸橼酸抗凝剂复查血小板计数100×109/ L,为进一步确诊,再次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尚活跃,巨核细胞可见8个。其余免疫学指标均正常。多次以枸橼酸抗凝复查血小板计数90~120×109/ L。

    作者:黄志刚;王正强;刘广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医分期辨证联合外治疗法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分期辨证联合外治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肺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分期辨证联合外治疗法,比较2组患儿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并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肺炎采用中医分期辨证联合外治方法治疗临床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较少,应推广使用该疗法。

    作者:尚菁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 IL-4、IL-10及干扰素-γ水平的变化分析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血清 IL-4、IL-10及 IFN-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0例(哮喘急性发作组)、支气管肺炎患者30例(支气管肺炎组)及健康体检儿童30例(健康对照组),ELISA 方法检测哮喘急性发作组治疗前后、支气管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 IL-4、IL-10及 IFN-γ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 IL-4水平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 IL-10及 IFN-γ水平明显低于支气管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哮喘缓解期血清中 IL-4水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P ﹤0.01),而 IL-10及 IFN-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P ﹤0.01)。结论血清 IL-4、IL-10及 IFN-γ水平变化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对监测哮喘患儿的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敬告读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品管圈在降低我院中心药房口服药盘点账物不符率中的应用

    目的:降低我院中心药房账物不符率,使调配工作和库存设定正常进行,保证医院诊治活动顺利开展。方法使用品管圈的10大步骤和灵活运用新旧7大方法,分析出造成盘点账物不符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实施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盘点账物不符率由原来的6.47%下降到2.57%,改善幅度60.27%。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地降低我院口服药盘点账物不符率,能作为常规的活动进行下去。

    作者:彭南星;王艳梅;曾路才;刘春霞;任英健;单钰齐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小剂量A型肉毒素眉间纹除皱临床观察

    自从1992年加拿大医师 Carruthers 等应用 A 型肉毒素进行面部除皱以来,至今已二十余年。为追求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仍存在着注射位点、剂量、浓度、进针深度、进针方向等诸多问题。美国 Fagien 医师应用低浓度的 BOTOX,进行上面部除皱,取得良好效果。迈半年我院使用小剂量 A 型肉毒素进行眉间纹除皱,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现不良反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艳玲;朱昊;赵振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有关文稿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小儿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取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对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儿在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用力肺活量(FV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显著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易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复方连芩双层缓释药膜与金莲清热泡腾片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水平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复方连芩双层缓释药膜与金莲清热泡腾片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复方连芩双层缓释药膜与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CD +3、CD +3 CD +4、CD +3 CD +8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 CK-MB、cTnI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血清 CD +3、CD +3 CD +4、CD +3 CD +8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方连芩双层缓释药膜联合常规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降低血清 CK-MB、cTnI 水平,同时能提高血清 CD +3、CD +3 CD +4、CD +3 CD +8水平,优于金莲清热泡腾片。

    作者:张翠平;付艳颖;谢艳飞;王振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