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兴;曹凤宏;李晓强
咳嗽是呼吸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将咳嗽按病程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亚急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咯少量白色黏液痰,时间持续3~8周, X 线胸片检查无异常。现代医学认为亚急性咳嗽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次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PNDS)、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等[1],但对发病机制知之甚少,目前认为主要与气道炎性反应、气道反应性增高、咳嗽反射敏感度升高等因素有关。治疗缺乏疗效明确的化学药物,对咳嗽明显的患者主要应用镇咳药、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或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副作用较为明显且停药后病情反复。近年来对中医药治疗亚急性咳嗽引起重视,相关文献报道增多,现将中医药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邓维海;庞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病例1,女,64岁,因咳嗽、咯痰伴发热于2015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体温38.9℃,血压110/65mm Hg,外周血白细胞14.8×109/ L,淋巴细胞0.08,中性粒细胞0.83,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问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皮试阴性,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A1511701-2)1.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大约20min 后,患者输注部位周围发红且瘙痒,并主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怀疑皮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导致药物过敏,立刻遵医嘱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后症状逐渐缓解,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宋芳;徐斌;马琳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双能量 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即能谱 CT,被科研人员称为近代放射学史上具发展前景且激动人心的发明之一[1]。DECT 指单源双能 CT 和双源双能 CT。尽管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和无创检查技术在不断改进,但其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健康问题。CT 能量成像技术近些年迅速发展并在临床应用,现就 CT 能量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在冠心病成像方面及未来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冬(综述);王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1470nm 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1470nm 半导体激光对78例 BPH 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汽化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 IPSS 评分、QOL 评分、AUA 评分、大尿流率(Qmax)、大尿流时平均逼尿肌压力(Pdet. Qmax)、残余尿(RUV)等指标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随访 AVA、Qmax、Pdet. Qmax、IPSS、QOL 及 PVR 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1)。结论1470nm 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治疗 BPH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家兴;曹凤宏;李晓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 CT 重建技术在胸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胸骨骨折10例、肋软骨骨折16例患者,在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重建,主要有1mm 薄层横断图像重建,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并与 X 线胸片对比。结果10例胸骨骨折患者,其中胸骨柄骨折3例,胸骨体骨折7例;16例肋软骨骨折患者,单根肋软骨骨折12例,多根肋软骨骨折4例。其中 X 线胸片显示胸骨骨折8例,肋软骨骨折0例;16层螺旋 CT 多种重建技术优于 X 线检查结果。结论多层螺旋 CT 重建技术综合应用可为胸骨及肋软骨骨折患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晓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老年肺癌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术,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2组手术前后 MMSE 评分与 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经术后 MMSE 评分均有所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改善,研究组术后6h、1d、3d MMS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麻醉后0.5h S100β水平有显著升高,但2组患者 S100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d 研究组患者 S100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氟烷和丙泊酚进行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认知功能均有所影响,七氟烷麻醉较应用丙泊酚麻醉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更快。
作者:张红玉;陈海明;张强;韩慕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考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取2011年、2013年、2015年第一季度所有的妇产科剖宫产手术病例,对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选择的合理率由2011年的33.3%,明显提升到2013年的90.0%(P ﹤0.05),并在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96.1%(P ﹥0.05);预防用药时机的合理率由2011年的7.7%明显提升到2013年的52.5%(P ﹤0.05),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93.5%(P ﹤0.05);用药疗程在术后24h 内停药率由2011年的6.4%明显提升到2013年的68.8%(P ﹤0.05),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97.4%(P ﹤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明显提升了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围术期的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且能持续改进,并没有出现反弹现象。
作者:刘莉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自从1992年加拿大医师 Carruthers 等应用 A 型肉毒素进行面部除皱以来,至今已二十余年。为追求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仍存在着注射位点、剂量、浓度、进针深度、进针方向等诸多问题。美国 Fagien 医师应用低浓度的 BOTOX,进行上面部除皱,取得良好效果。迈半年我院使用小剂量 A 型肉毒素进行眉间纹除皱,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现不良反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艳玲;朱昊;赵振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论治配合原道电致孔电子脉冲治疗仪治疗膝关节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将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辨证论治,观察组在中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原道电致孔电子脉冲治疗仪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1%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辨证论治配合原道电致孔电子脉冲治疗仪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柯美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住院患者64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其中试验组完全恢复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0.62%,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应用在子宫肌瘤护理中可以加快患者恢复速度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改善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王芹;王士芳;徐发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盐酸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抗菌谱和林可霉素相同,抗菌作用为后者4~8倍,临床主要适用于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等)所致的中、重度感染,如吸入性肺炎、脓胸、肺脓肿、骨髓炎、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及败血症等。临床应用及文献报道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全身症状为主[1];严重不良反应以伪膜性肠炎、过敏性休克[2]、肾功能损害[5]为主,较少报道神经肌肉阻滞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使用盐酸克林霉素出现神经肌肉阻滞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王俊;池晓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患者,女,20岁,主因左足背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约4年入院。患者入院约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第二跖趾区疼痛,肿胀,活动后加重。既往否认外伤史,平素喜穿高跟鞋。查体:左足第二跖趾关节处稍肿胀,压痛明显,屈伸活动受限,足趾末梢红白反应好。X 线片示左足第二跖骨头远端骨密度减低。CT 示左足第二跖骨头外形失常,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有数个小块状骨。初步诊断左足第二跖骨头骨软骨病。住院予以行手术切除跖骨头治疗,经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孙同伟;赵财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恶性肿瘤发生下肢血栓风险的几率。方法对2010年2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非小细胞肺癌300例(腺癌150例、鳞癌150例)及30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行比较。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0%高于小细胞肺癌的3.3%,肺腺癌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5.3%远高于肺鳞癌的4.7%,肺腺癌下肢血栓的发生率为15.3%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的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肺鳞癌下肢血栓的发生率4.7%略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的3.3%,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下肢血栓的风险高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发生下肢血栓的风险高于肺鳞癌。
作者:田雨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梗死是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的一型,其预后及转归与处理是否及时、准确密切相关。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内溶栓治疗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但再灌注对拯救脑组织的同时,还可引起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减低血脂水平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与复发风险[2],但他汀类药物的强化降脂能否降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的炎性反应及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是针对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 AC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脑功能的影响,以探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溶栓治疗中的抑制脑组织损伤及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作者:徐娟;荣良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丙型肝炎是由 HCV 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播途径明确、起病隐匿、慢性化程度高的疾病[1]。在全世界范围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2014年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 HCV 感染者数量约为1.7亿人[2],每年新增病例300万~400万人[3]。每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的22%是由于感染 HCV 引起的[4]。HCV 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在我国输血后患丙型肝炎者占1/3[5]。每年全球因 HCV 感染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为35万~50万人[6]。HCV 感染者罹患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感染人群[7],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8]。自从 HCV 被发现以来,α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就是针对 HCV 的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现将 IFN-α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发展前景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孙涛涛;周俊卿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病例1,男,34岁。主因间断抽搐25年,加重1年于2015年1月26日入院。患者于25年前睡觉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肌肉痉挛,双手不自主指划,口吐白沫,牙关紧咬,双眼向一侧凝视,症状约持续5~10min 缓解,有时大小便失禁,约半小时后意识恢复,伴有全身无力,不能回忆起发病时的情况,于当地诊所行背部“埋线”及药物治疗。此后曾间断发作抽搐,症状与前类似,于7年前就诊于某院,查头颅 MRI 回报考虑脑囊虫病。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脑脊液生化常规均正常,血脑脊液囊虫试验阴性。诊断:(1)脑囊虫病;(2)继发性癫痫(强直—阵挛发作)。给予抗癫痫、脱水、抗炎驱虫片综合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仍坚持口服丙戊酸钠,症状控制不佳。4年前再次发作癫痫,频率较前频繁,查头颅 CT 及 MRI 提示颅内多发结节,考虑结节硬化。诊断:(1)结节性硬化;(2)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症状好转出院。近1年症状发作频繁,1年内发作3次,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颈后、腋下、大腿内侧可见多发乳头状突起,枕后部4cm ×2cm 肿物,神经系统查体:记忆力、计算力减退,定向力可,余未见异常。心肺腹(-)。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未见异常,同型半胱氨酸37μmol/ L。头 MRI(见图1):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可见多发条片状 T2高信号影,T1WI 未见明确显示。双侧侧脑室体部边缘不光整,似可见结节样突起,考虑结节性硬化。心脏彩超示三尖瓣少量反流。肾脏彩超未见异常。肝胆胰脾超声:肝内稍高回声结节(血管瘤?)肝内低回声结节(血管瘤?)。脑电图:未见到棘、尖波;脑地形图:δ、θ频段能量值增高,轻度异常脑地形图。诊断:(1)颅内多发结节、结节性硬化;(2)继发性癫痫;(3)脂肪瘤、皮脂腺瘤。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作者:刘志娟;齐倩倩;胡明;董艳红;魏慈;肖伊宁;吕佩源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中药大黄制剂预防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效果。方法应用盲肠结扎穿孔(CLP)的方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清洁级健康雌性 Wistar 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Ⅰ组:健康对照组;Ⅱ组:脓毒症3d 组;Ⅲ组:参麦+大黄制剂治疗3d 组;Ⅳ:脓毒症7d 组;Ⅴ组:参麦+大黄制剂治疗7d 组。健康对照组自由饮水及进食。脓毒症组大鼠造模成功后腹腔内注射10ml/ kg 生理盐水。参麦+大黄制剂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参麦注射液10ml/ kg 腹腔内注射+2ml/ kg 中药大黄制剂保留灌肠。测定各组血清肌酐及胱抑素-C 水平。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Ⅴ组肌酐及胱抑素-C 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Ⅱ组比较,Ⅲ组肌酐及胱抑素-C 水平有所下降(P ﹤0.05);与Ⅲ组比较,Ⅳ组肌酐及胱抑素-C 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Ⅳ组比较,Ⅴ组肌酐及胱抑素-C 水平明显下降(P ﹤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中药大黄制剂对预防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可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申丽旻;何聪;王显雷;王志刚;赵鹤龄;陈素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 O 型孕妇产前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血型抗体水平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400例 O 型 Rh 血型系统中 Rh(D)阳性孕妇进行产前 IgG 抗体效价检测,分娩后新生儿血型非 O 型,Rh 血型系统中 Rh(D)阳性,进行 HDN 三项检查。结果2400名孕妇中 IgG 抗体效价﹤64者1256例,抗体效价≥64者1144例。对2400例新生儿进行溶血病检测,其中703例发生 HDN,1697例未发生 HDN,HDN 的总体发病率为29.3%。在孕妇产前抗体效价﹤64中有199例发生了 HDN,其发病率为15.8%,相对于 HDN 的总体发病率小;在孕妇产前抗体效价≥64中,有504例发生了 HDN,其发病率为44.1%,相对于 HDN 的总体发病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产前抗体效价分别为64、128、256、512时,相对应的 HDN 的发病率为27.8%、37.1%、80.0%、100.0%。结论产前抗体效价越高,HDN 发病率越高,且溶血三项皆为阳性的比例更高,O 型孕妇产前 IgG抗体效价与 HDN 发病率成正相关。
作者:王向红;苏学艳;赵志英;杨梅花;罗敏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