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妇科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卫生宣教、营养指导等干预措施。结果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8.3%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个月后护理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促进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康复,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识,有利于降低复发率。
作者:章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吞咽障碍在脑出血十分常见,易间接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如肺炎及营养不良,影响患者恢复,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1]。早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对脑卒中急性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此的诊断和干预仍不够完善,本文旨在利用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表来进行脑出血患者的吞咽筛查,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羽;杨小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 QT 离散度变化。方法选取疑似冠心病患者12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冠心病组80例、正常组48例,观察比较平板运动试验 QT 离散度。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组运动前 QT 离散度有显著差异性,并且在运动中差异进一步扩大,运动后仍有显著差异性(P <0.0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QT 离散度联合 ST 段指标观察能显著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率,是简单、无创性检测方法,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杨朔;孙建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73岁。主因“双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2周”由骨关节科收入院,行膝关节 MRI 检查诊断为骨关节炎,予以关节腔注射药物等治疗,关节肿胀疼痛渐缓解。期间查血常规:WBC 2.7×109 G/ L,N 0.560G/ L,Hb 100g/ L,PLT 94×109 G/ L。因血常规异常请血液科会诊,并予以利多卡因局麻下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于骨髓穿刺后渐出现全身红色斑丘疹,瘙痒明显,皮疹渐融合成片伴皮肤水肿,眼睑水肿,考虑为药疹,停用相关可疑药物,并予以抗过敏治疗(葡萄糖酸钙、维生素 C、西咪替丁、地塞米松)皮疹未再增多,因骨髓细胞学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M6型”,于次日转入血液科诊治,为进一步确诊白血病类型遂行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再次予利多卡因局麻行骨髓穿刺术。术后约20min,患者皮肤瘙痒加重,皮疹增多并进一步融合成片,满布全身伴水肿,眼痒流泪,眼睑水肿,口唇有麻木感并口周水肿,颜面发僵,颈部瘙痒,自觉咽塞,声音嘶哑,呼吸轻度困难。鉴于患者除用利多卡因以外未用任何可疑药物,立刻判断为利多卡因过敏。紧急处理:(1)给予吸氧;(2)使用抗过敏药物(异丙嗪注射液50mg,肾上腺素注射液0.5mg)肌内注射;(3)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 入小壶;50%葡萄糖注射液60ml加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10min 后出现眼部瘙痒、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渐缓解,继续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 C 3.0g,维生素 B620mg 治疗,1h后患者皮疹颜色渐稳定变淡,水肿消退。经过1周积极治疗,皮疹完全消退,再次复查骨髓穿刺避免使用利多卡因,未再出现新发皮疹及过敏现象。
作者:李玉玲;覃骏;王黎;郑雪娜;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用药合理化,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外科系统各科的病例,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表现形式。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当;选用抗菌药物不当;抗菌药物术后用药时间过长;术前术后随意更换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不当等。结论通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病例分析,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化,对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水平起积极作用。
作者:张雪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采用社会支持(SSRS)量表及自制遵医行为调查表,比较2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状况及遵医行为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社会支持总分干预前39.4±6.0,干预后49.5±11.7,对照组社会支持总分干预前37.6±5.8,干预后38.6±5.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明显提升宫颈癌患者术后社会支持度,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
作者:韩瑞英;王安杰;郭俊彩;张道洁;马秀君;韩梦洁;胡立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动脉血气分析(ABGA)是指对动脉血中不同类型的气体和酸碱物质进行分析的过程,能反映机体的呼吸、代谢功能,对各种急、危、重症,尤其是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指导氧气治疗和机械通气均具有重要意义[1]。但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不同于其他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不正确的血标本采集可导致结果的不准确,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动脉血采集的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燕芳;秦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诺华宣布欧洲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已批准加快审批 LCZ696,一种适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HFrEF)的试验性药物。这是迄今为止首个在心血管领域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加速审批的新药,也是为数不多的启动加速审批流程的药品。这一加快审批程序允许 CHMP 在第150天给出意见(常规需210d),意味着欧盟将在2015年内做出批准决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氯沙坦的降压成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_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氯沙坦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抗压效果和成效比。结果试验组患者使用氯沙坦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成效比为482.16;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的总有效率77.5%,成效比为567.74,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成效比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沙坦治疗高血压较氨氯地平降压效果好,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临床疗效显著,而且,氯沙坦的成效比显著低于氨氯地平,患者治疗的成本低,经济、有效,易于在患者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晶晶;陈才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对策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_2013年6月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患者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况和焦虑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焦虑发生率为2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力指标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7.87%高于对照组的93.75%,试验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93.75%亦高于对照组的8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椎管内肿瘤患者有效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可减少椎管内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芙蓉;黄衍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加重期的 COPD 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比较2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 COPD 急性加重期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卫伟;吴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肠病诊治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NSAIDS 相关性肠病1例的诊治过程: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调整治疗方案,药学监护及用药宣教。结果临床药师以专业特长参与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论临床药师在药源性疾病诊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卢珊珊;张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71岁,体质量55kg,因“反复活动后胸闷、胸痛20d,气促3d”于2013年3月10日入院。患者20d 前出现活动后心前区闷痛,范围约拳头大小,呈压榨样,无向它处放射,持续10min 左右,休息后胸闷胸痛症状可缓解。在外院诊断为冠心病,予抗血小板及调脂等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其后,患者坚持规律服药。3d 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胸闷症状,伴气促及双下肢浮肿,无咳嗽、咯痰等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高180/105mm Hg,近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糖尿病史3年,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控制血糖(血糖未正规监测)。入院检查:BP 145/72mm Hg,R 85次/ min;血肌酐80μmol/ L,尿酸( URIC)434μmol/ L,血钾3.43mmol/ L,随机血糖15.21mmol/ 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1%,肝功能、心肌酶等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示:ST-T 改变。入院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2型糖尿病;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入院后主要治疗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口服,每天1次),氯吡格雷片(75mg 口服,每天1次);瑞格列奈片(2mg 口服,每天3次);调脂: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口服,睡前);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 口服,每天2次),卡托普利片(12.5mg 口服,每天3次),美托洛尔片(6.25mg 口服,每天2次)。患者病情发展:入院时:餐前血糖为4.9~7mmol/ L,餐后血糖为10~14mmol/ L。入院第3天:睡前血糖2.8mmol/ L,患者自述无不适,嘱其进食。入院第4天:清晨3:00测血糖2.7mmol/ L,给予10%葡萄糖注射后,血糖升至4.5~6.7mmol/ L,停用瑞格列奈片。入院第5天:早晨测空腹血糖为4.7mmol/ L,无不适;早餐后血糖11.9mmol/ L,继续监测血糖,发现其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偏高,波动于11~15mmol/ L,调整阿卡波糖(25mg 口服,每天3次)开始治疗。更换阿卡波糖治疗后,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低血糖。
作者:陈惠玲;张志叶;杨彦彪;冯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AX4030全自动尿液干化仪检测白细胞、红细胞和人工显微镜检查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收集1000份来自医院门诊患者新鲜尿标本,混匀尿液后,分成 A、B 两管,A 管用于干化学分析,B 管按10ml 刻度定容后,以1500r/ min,离心5min,吸掉上清液,留0.2ml 沉渣滴于载玻片上进行显微镜下镜检。结果白细胞符合率为91.7%,红细胞符合率为87.6%。以人工显微检查为标准,干化学分析法检查白细胞假阳性率为2.47%,假阴性率为7.54%,而干化学法检查红细胞假阳性率为12.4%,假阴性率为2.16%。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不能替代镜检法对尿液白细胞、红细胞进行检测。
作者:郭婧澜;徐灵玲;杨明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上皮性卵巢癌是卵巢癌主要的病理分型,占卵巢癌发病率的80%以上,因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而成为女性生殖系统肿瘤致死率高的疾病[1]。虽然Ⅰ、Ⅱ期(早期)上皮性卵巢癌预后较好,但在发病早期,临床诊断极为困难。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Ⅲ、Ⅳ期(晚期),病死率极高。故目前的5年生存率仍<30%[2],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浆液性卵巢癌的起源、发病机制等领域的认识不足,不能选择针对性强靶向药物。
作者:郭艳萍;赵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_2014年2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20ml 稀释盐酸纳洛酮0.4mg 静脉注射,继以0.8~1.2mg 纳洛酮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醒脑静20ml 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溶液中静脉滴注,对比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起效时间、症状减轻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纠正持续性枕横位中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的效果。方法病例44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住院分娩产妇44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应用抗生素,在此基础上应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结果阴道分娩对照组12例(27.27%),研究组36例(81.82%);新生儿轻度窒息对照组2例(4.5%),研究组3例(6.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中采用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能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俞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在阵发性房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阵发性房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贝那普利。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接近,而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6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扩大程度较小,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延缓左心房扩大,值得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_2014年6月收治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根据联合用药不同分为奥沙利铂组与顺铂组各34例。奥沙利铂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1000mg/ m2,d1、d8+奥沙利铂130mg/ m2,d1,静脉滴注,3周为1个疗程;顺铂组给予吉西他滨1000mg/ m2,d1、d8+顺铂25mg/ m2,d 1、2、3,静脉滴注,3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随访6~24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近期不良反应、1年生存率。结果奥沙利铂组总有效率为41.2%(14/34),顺铂组为35.3%(12/3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奥沙利铂组患者中位 PFS、OS 分别为24.5周、44.6周,顺铂组分别为18.2周、36.5周,2组中位 PFS 和中位 O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奥沙利铂组1年生存率为47.0%(16/34),顺铂组为41.2%(14/3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神经毒性等,以1~2级为主。奥沙利铂组1~2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79.4%(27/34),高于顺铂组35.3%(12/34)(P <0.01),而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顺铂组为52.9%(18/34),高于奥沙利铂组的20.6%(7/34)(P <0.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这意义(P ﹥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奥沙利铂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相当,但联合奥沙利铂不良反应少,因而患者耐受性好,临床应用更安全。
作者:刘彦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医院2013年1~12月收集的312例 ADR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人群发生的 ADR 为98例(占31.41%);静脉给药引起的 ADR 255例(占81.73%);引起 ADR 的药品共15类115种,抗菌药物居首位,为137例(占43.91%);ADR 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1例,占38.78%);严重 ADR 27例,占8.65%。结论临床重视和加强 ADR 的监测工作,能有效的减少 ADR 的发生。
作者:刘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