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资讯网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因其苦寒降泄,作用强烈,素有将军之称,大黄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攻下药,能攻能守,被称之为中药四大金刚之一。现将大黄的性能及临床应用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李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磷酸奥司他韦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奥司他韦羧酸盐,此盐是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是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其活性对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和感染性病毒在人体进一步播撒至关重要。磷酸奥司他韦的活性代谢产物可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在体外对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低至纳克水平。在体外观察到活性代谢产物抑制流感病毒生长,在体内也观察到其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性[1]。该药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了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播散。
作者:胡建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对内科病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该院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对其随访1年继续进行护理健康教育,比较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行为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内科疾病患者的吸烟率及饮酒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遵医嘱服药、进行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以及情绪等方面较健康教育实施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可促使患者自主戒烟戒酒,有效维护患者身体健康,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是一种临床急症,有明显的意思障碍和行为紊乱,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可因电解质紊乱、躯体耗竭、心力衰竭导致死亡。我院近年来收治35例酒精所致震颤谵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乔泽国;刘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近日,来自诺维奇生物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食用西兰花或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holes-terol)高达6%。相关研究刊登在国际杂Molecular Nutrition&Food Research上。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术前、术后分别予以抗生素预防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以抗生素,比较2组抗生素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产褥感染率、体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前预防性予以抗生素,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产妇恢复速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枫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临床护理操作时常见的护理问题,分析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积极找寻对策。方法对73例患者留置胃管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操作前评估患者,加强心理疏导,选择合适的胃管,正确的插管方法,可明显提高留置胃管操作的成功率。结论针对不同患者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准确运用留置胃管操作技术,插管成功率达95%,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赵俊英;杨开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孕产妇肥胖人群逐年增加,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脂肪液化主要是由于切口周围脂肪细胞受损,缺血坏死,而后脂肪分解的产物刺激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性反应[1]。脂肪液化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本文收集了我院65例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后抑郁风险的影响。方法根据产妇意愿将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62例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给予微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分娩镇痛技术,对2组孕妇产程中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对2组产妇产后5d和产后6周进行EPDS评分,比较2组孕妇舒适满意度和出现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宫口开全时和胎儿娩出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舒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5d和产后6周EP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抑郁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EPDS评分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提高了产妇舒适满意度,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了产科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立芹;张格;黄雅丽;刘惠燕;宋红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评价齐多夫定( AZT)高效抗反转氯酶治疗( ART),艾滋病毒携带者/艾滋患者( HIV/AIDS)服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总结152例患者经齐多夫定口服后出现不良反应并导致换药的时间、症状体征、占比及处置措施。结果除皮肤色素沉着者外,其他不良反应早出现时间在2周内,晚为16周,其中骨髓抑制31例(20.40%),恶心呕吐4例(2.63%),头痛4例(2.63%),面部色素沉着3例(1.97%),持续纳差2例(1.32%)。结论 AZT作为HIV/AIDS抗病毒治疗基本药物,其治疗作用和效果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在服药人群体中的较高发生率,需引起医学工作者重视,减轻或防止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增强长期服药的依从性。
作者:周玉川;蒲美君;蒋红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指导、饮食睡眠指导、呼吸道护理指导、康复训练以及预防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便秘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桂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左甲状腺素长期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低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综合征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甲状腺素片。治疗后观察患者甲功五项、心脏超声指标及心功能分级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总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促甲状腺素(TS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甲状腺中毒表现。治疗组治疗后的LVDd、E/A、LVEF、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病心衰伴低T3综合征患者经甲状腺素治疗,对心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未发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钟志英;马战清;陈图刚;谭维羚;孙国锋;周宇昕;赵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妇乐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乐片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可彻底清除病灶,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抗药性,服用方便。
作者:周小兵;翁莹;吴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该院2012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检测耐药性,使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4906份临床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581株,检出率32.23%(1581/4906);革兰阴性菌占71.03%(1123/1581);革兰阳性菌占21.88%(346/1581);真菌占7.08%(112/1581)。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高(17.71%,280/1581),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4.55%,230/1581)和大肠埃希菌(12.27%,194/158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72.50%(58/8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10.71%(3/28)。结论高度重视细菌耐药情况,结合细菌谱及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刘玉岭;汪玉龙;宋文;史广鸿;田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儿科护理工作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出现护理风险,发生许多不安全事件。儿科护理风险是由于患儿在接受住院治疗后,期间发生所有的不良因素,严重威胁了患儿生命安全,阻碍了患儿的康复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医疗纠纷[1]。本文分析我院儿科2011年收治的71例确认为风险事件患儿护理资料护理的风险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此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患儿的护理水平。
作者:杨玉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快速培养法与血清肺炎支原体被动凝集法在临床中不同时间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6例临床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培养组和被动凝集组各38例。分别于2组患者病程5d内及病程7d后取快速培养组患者的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取被动凝集组患者的血清做被动凝集,观察并比较不同检测时间内2组患者阳性率。结果病程5d内快速培养组患者阳性率44.74%高于被动凝集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7d或被动凝集组阳性率97.37%高于快速培养组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检测时间,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对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时间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近年来收治的窒息新生儿86例(窒息组),将其与80例正常新生儿(健康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结果窒息组母体合并症、酗酒等比例大于对照组( P<0.05);窒息组新生儿脐带异常如缠绕、打结、过短、过长、脱垂或附着异常等明显大于健康组新生儿(P<0.05);窒息组患儿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胎位异常等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28例轻度窒息及45例中度窒息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均抢救成功;13例重度窒息患儿经积极治疗后抢救成功10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为96.5%。结论针对新生儿窒息采取有效干预,强化孕期及产时监护,提高完善接产技术有助于预防新生儿性窒息。
作者:沈忱;徐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 DNCB)加醋酸复合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6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含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中核因子κB( NF-κB) mRNA和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 PPAR-γ)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的含量及肠道组织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而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05)。而SASP组及乌梅丸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的含量及肠道组织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因子和调升NF-κB与PPAR-γ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潘琳;宋扬;王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甲状腺手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甲状腺的血供十分丰富,主要由两侧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供应。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分支之间,分支与咽喉部、气管、食管的动脉分支都有广泛的吻合支相互沟通,在手术时虽将甲状腺上下动脉全部结扎,也多不会发生甲状腺残留部分的缺血[1]。因此在术中很容易导致血管损伤、撕裂,由于局部术野范围小,血管网丰富,探查止血需一定时间,此段时间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2014年2月20日我院手术室在全麻下给一患者行右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中伴无名动脉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护理紧急配合手术抢救致患者转危为安,度过手术台上危险期,后转至ICU监护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手术抢救护理配合与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潘爱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益气养肾方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微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另选同期门诊健康查体正常者120例作为正常组。对照组参考200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针对危险因素给予预防控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制剂益气养肾方。入院第1天及治疗3周后检测血清CRP、IL-1β、IFN-γ水平,同时收集患者当日24h尿量,测量24小时尿蛋白水平,并分析CRP、IL-1β、IFN-γ水平与24h尿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院第1天,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浆中CRP、IL-1β、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较治疗前比较,血清CRP、IL-1β、IFN-γ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CRP、IL-1β、IFN-γ水平与24h尿蛋白水平呈直线相关(r=0.548;0.602;0.614,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CRP、IL-1β、IFN-γ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内微炎症水平与24h尿蛋白水平关系密切,动态监测血清CRP、IL-1β、IFN-γ水平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判断。
作者:陈磊;吴彦考;李丽;范广德;刘章平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