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玉兰
低血糖症状临床十分常见,通常容易处理;但当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一定极限时会导致复杂的的临床综合征,甚至出现昏迷,其次是表现特殊,容易误诊;同时严重而长时间的低血糖会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使脑组织细胞的损害不可逆,一旦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干预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发生临床死亡。现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低血糖昏迷患者误诊情况进行和分析。
作者:吕鸣;周观彦;范红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在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感染性休克患者52例,随机分为 DA 组与 NE 组各26例,分别予 DA 及 NE 进行升压治疗。观察入组时、入组后3h、6h 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组织氧利用及代谢指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早期乳酸清除率、尿量(UV)和内生肌肝清除率(Ccr)]。结果2组各时间点 mAP、CVP、CI、SVR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 组的 HR 明显高于NE 组(P ﹤0.05)。NE 组与 DA 组在补液并给药后 SvO2均有上升,6h 后 NE 组 SvO2≥65%的比例高于 DA 组(P ﹤0.05);6h 后 NE 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 DA 组(P ﹤0.05),NE 组高的早期乳酸清除率比例明显高于 DA 组。2组6h 后 UV 以及 Ccr 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时,补液是必须的,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NE在改善内脏灌注方面和组织氧合方面优于 DA,并能减慢心率,在肾功能保护方面也可能优于 DA。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NE 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孟文格;陈小贺;王生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为把护理不良事件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我院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发生了38例护理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认为加强护士法制观念,规范化培训和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环节制度管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1]。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庆华;李璐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管理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本热爱本职工作的护理人员,在长期的低收入、超负荷工作量、不被社会理解的高压环境下,逐渐出现体力不支、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职业的选择,进而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出现转岗、离职等现象。医院护理人员紧缺、流动性大成了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院运用对护理人员人性化管理的方式,以人为本,大限度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爱岗敬业,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韩雪 刊期: 2014年第20期
血液透析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但是血液透析又是治疗尿毒症患者的重要手段,随着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我院进行透析治疗的人群也日益增多,透析人群从二十几岁到八十几岁不等。血液透析室感染并发症也是我们很棘手的问题,因透析患者需反复输血,在体外循环操作中接触和污染的机会较多,再加上免疫功能低下等容易引起感染,血液透析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第二位,死亡率达12%~38%[1]。我们认为血液透析中心的感染重在预防,只要提高认识,护理措施得当,血液透析中心发生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现从以下方面探讨血液透析中心院内感染的预防。
作者:张雪棉;王晓青;王淑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开腹 TmE 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81例行2种不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 ﹤0.05);但前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导尿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P ﹤0.05);2组患者在切除淋巴数、保肛率以及环切缘受累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 ﹤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庆伟;蒲艳;蒲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在急性催眠镇静药物中毒急救中应用纳洛酮,探讨纳洛酮的临床药性。方法选择催眠镇静药物中毒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中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对比2组治疗结果和精神状态。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在急性催眠镇静药物中毒急救中,提供了一种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并且得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
作者:袁磊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比较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2月医院治疗的小儿肺炎患儿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 组、B 组、C 组、D 组各4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基础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A 组口服盐酸氨溴索治疗,B 组采用盐酸氨溴索静脉给药治疗,C 组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给药治疗,D 组不给于盐酸氨溴索治疗。结果 A 组、B 组、C 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 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胸部 X 线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均明显短于 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B 组、C 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 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显效率明显高于 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包捷报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及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我院结合自身临床用药情况,近3年在全院广泛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严格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赵俊;木森;顾明;赵杰东;江云贵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紫外光谱致癌作用强的部分是在波长290~320nm 的中波紫外线(UV-B),即晒伤的光谱范围。1紫外线致癌机制紫外线致癌作用机制大体包括:(1)紫外线对上皮细胞有瘤促发剂和增强剂2种作用。(2)紫外线可能消弱机体对变性的上皮细胞的免疫应答。白化病小鼠实验证明紫外线的致癌机制可能是固醇经化学转化成为胆固醇-5α、6α环氧化物之类的致癌物。多胺生物合成酶鸟氨酸脱羧酶的诱导可能是致癌过程中的一个必需步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导致 DNA 损伤。这种损伤的修复不全引起恶性转化。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此类患者皮肤癌极为常见,他们体内一种酶(紫外线核内酶缺乏而引起紫外线损伤的 DNA 修复不全。除了直接致癌作用外,紫外线还引起免疫抑制,以致瘤性皮肤细胞存活并生长。免疫抑制不仅对皮肤细胞产生影响,而且对经皮肤血管带到体表附近的细胞也有影响。免疫抑制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细胞毒作用的 T 细胞不能增殖。细胞毒性 T细胞增殖需要2个信号:与 I 区产物一起递呈的上皮细胞抗原和非特异性放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的产生。皮肤的Langerhans 细胞(LC)具有 Ia 标志,并引起递呈皮肤细胞抗原的作用。紫外线是 LC 数量减少或通过某种尚为明了的机制干扰其功能,因此损害了 LC 刺激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增殖的能力。除了 LC 诱导的 IL1产生外,角质细胞也能产生一种 IL-1样的物质,叫做上皮细胞胸腺细胞激活因子(ETAF)。LC 处理抗原完成之后,ETAF 的产量看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随之发生的 T 细胞增值性应答的大小。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不仅损伤 LC 功能,而且减少 ETAF 的产生,并进一步阻碍刺激免疫 T细胞。虽然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证实了 ETAF/ IL-1产生减少,但在另一些研究中,这些介质的产生事实上增加了。ETAF/ IL-1水平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紫外线的剂量和用作照射的光源不同。紫外线诱发的肿瘤能逃脱免疫损伤的另一个主要机制是抑制性 T 细胞的产生。小鼠实验表明,紫外线诱发的肿瘤移植到与肿瘤产生动物同系的正常小鼠时有80%不生长(退行性瘤),但有20%生长(进行性瘤)。虽然正常小鼠排斥移植的大多数紫外线诱发肿瘤,但那些初接受了亚致癌剂量的小鼠对肿瘤不再抵抗,而是允许移植的肿瘤进行性生长。
作者:徐广琪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片联合自拟补肾益智汤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性痴呆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补肾益智汤,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因突变、胆碱能缺失等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治疗老年性痴呆,总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艳萍;侯玉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医院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合理性。方法(1)应用计算机医嘱管理系统对近5年肛肠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抗生素类别、品种、使用人次及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2)随机抽取住院长期医嘱500份,对抗生素的使用类别、品种、使用率、用药频度、围术期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有效性和合理性。结果近5年医院肛肠外科围手术期共应用抗生素9类32种,抗生素使用率为100%,应用例次和使用频度以喹诺酮类居首,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硝咪唑类;围术期预防用药率为24.27%,以单一用药为主;抽样分析不合理用药比例为3.40%,主要表现在用药量大、疗程过长。结论该院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尚属合理,但需加强监管和改进。
作者:文建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2010年卫生部在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优质护理示范化工程,目的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本院在2011年9月开始准备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化工程”活动,将肿瘤科定为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2011年11月1日正式启动。此项活动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护士们的热情投入,获得患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在此基础上2012年9月1日在中风科启动了第二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作为二级医院,护理部结合实际情况,在临床护理模式、护理管理方法、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好的成效。
作者:王晓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患者,女,28岁,孕2产0。主因孕10月,规律腹痛2h,于2013年6月17日22:17入院。末次月经2012年9月10日,预产期2013年6月17日。产科情况:宫高35cm,腹围100cm,胎心142次/ min,已入盆,S -1,肛查:宫颈软,已消失,宫口开大3cm,胎膜未破。急查血常规 HGB 99g/ L,血凝四项均在正常范围内。诊断:(1)孕2产0,宫内孕40周头位临产;(2)贫血(轻度)。于00:08侧切分娩1活女婴,体质量3800g,产程进展顺利,子宫收缩好,出血少。于产后2h,患者自诉便意感。行阴道检查,阴道侧切口无出血,宫颈完整无出血,位于阴道右侧壁触及一大小约8cm ×6cm 血肿,测血压100/70mm Hg,急查血常规90g/ L。在输液、准备输血的条件下清除血肿。
作者:周娅;谢佳;贾晓娟;刘立卫;杜春园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提升护士执行力,规避发药风险的方法。方法运用 PDCA 管理法提升护士发药制度执行力。结果患者满意度、发药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发药差错隐患率下降90%。结论 PDCA 管理法能有效提升护士发药制度的执行力,有效规避发药的护理风险。
作者:关玉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对临床疑似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5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 DSA、mRA 及 CTA 等检查。结果156例患者中阳性结果150例,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4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正常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结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和血栓,鉴别稳定和不稳定斑块(包块溃疡斑块),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是一种无创、实时、敏感、准确、可重复的诊断方法。
作者:蔡晓菡;黄宁结;吴瑞明;钟嵘;沈浩霖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强生(JNJ)丙肝新药 OLYSIO(simeprevir)获欧盟批准,联合其他药物,用于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1和4慢性丙型肝炎(CHC)成人患者的治疗。该药将为欧洲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三联疗法,同时将提供有史以来首个为期12周的无干扰素且不依赖利巴韦林及其他药物的治疗选择。OLYSIO 的获批,是基于Ⅱ期 COSmOS、3个关键Ⅲ期 QUEST-1、QUEST-2、PROmISE 的数据。丙型肝炎(HCV)是一种血源性传染性肝脏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对肝脏造成重大损害。关于 OLYSIO(simeprevir):Simeprevir 是新一代 NS3/4A 蛋白酶抑制剂,为每天1次的口服药物,由 medivir 公司和杨森(Jans-sen)联合开发,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成年患者的代偿性肝病,包括各个阶段的肝纤维化,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阻断蛋白酶,来抑制HCV 在肝脏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三黄汤加芒硝湿敷治疗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乳腺良性疾病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96例,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外科换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三黄汤加芒硝湿敷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时间的差异,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7±5.8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黄汤加芒硝湿敷治疗乳腺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能够改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作者:常文娟;权永志;常建伟;赵军山;张新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矿区女工疾病发展状况及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方法对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医院体检的女工1230名进行体检结果分析。结果妇科病中宫颈糜烂发病率高。760名(61.79%)认为有必要每年体检1次,但只有201名(16.34%)在去年做过妇科体检;538名(43.74%)女工认同每年应有一次妇科体检而未行动,490名(39.84%)女工认为没必要每年1次妇科体检。结论为保障矿区女工健康,每年1次妇科体检是十分必要的,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原则,防止妇科恶性病发生发展,提高矿区女工身心健康。
作者:田新;王静;陈玉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输卵管妊娠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来本院进行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11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 A 组40例、B 组42例和 C 组30例。3组患者分别在腹腔镜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3组临床效果。结果 A 组治愈率97.50%,B 组治愈率100.00%,C 组治愈率100.0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输卵管碘油造影通畅率为66.67%、B 组为68.18%,均显著高于 C 组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成功妊娠率为37.50%、B 组为33.33%,均显著高于 C 组的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来说,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病灶去除和缝合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马玉红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