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红健;谭志伟;伍立明;张文勇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113例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脱水、降颅内压等常规对症处理,同时给予静推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82.46%)高于对照组患者(6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后期康复。
作者:刘斌;曾瑞亮;钟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产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6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6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情况,分析产后出血产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流产史、巨大儿或双胎儿、子宫异常、妊娠并发症、剖宫产、产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异常、产道损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出血产妇经血容量扩充、压迫子宫、宫腔纱布填塞术、结扎子宫动脉或者血管介入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切除子宫等治疗后干预后控制出血。结论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主要为流产史、妊娠并发症、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异常、产道损伤,临床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以改善产妇的预后。
作者:马纪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9月本院接诊的35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本院就诊的35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遗传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以大片梗死、腔隙性梗死、多变性梗死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较多,预后相对较差。严格控制患者血糖,降低患者血脂浓度,增强其胰岛素敏感性,合理的选择抗凝治疗,对防治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珂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于本院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4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麻醉前给予咪达唑仑0.15mg/ kg,肌肉注射,30min 后行麻醉。对照组在麻醉前给予安慰剂0.15mg/ kg,肌肉注射,30min 后行麻醉。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剖宫产手术麻醉前使用咪达唑仑可以有效起到镇静效果,且产生不同程度的遗忘。
作者:温焕月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5~84岁2型糖尿病患者670例,将患者按10岁的年龄间隔分成5组,每组1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只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试验组进行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牙周附着丧失(AL)指数。结果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A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 AL 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状况。
作者:吴家嘉;庞晓军;罗建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下的特点,总结鉴别良、恶性结节的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患者150例,根据检查结果结合手术后比例切片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85例为良性组,恶性淋巴结肿大患者65例为恶性组。结果两组患者 L/ S 值、皮质厚度、回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良性结节髓质结构清楚、血流不丰富、淋巴结中心性成像患者数均高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比二维 B 超更加灵敏,对淋巴结内血流及增生坏死观察更为准确,对鉴别良、恶性腋窝淋巴结肿大具有重大的意义,能为判断腋窝淋巴结的性质提供方法和依据。
作者:郭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同步枸橼酸抗凝在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1月-2013年11月66例高危出血患者采用同步枸橼酸抗凝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观察血滤前后生理指标变化,输入枸橼酸抗凝液后血滤过程中酸碱平衡、血钙、各时间点全血活化凝血时间(WBACT)、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平均血滤时间。结果72h 血滤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改善,出血并发症少,治疗后无碱中毒、钙代谢紊乱出现。患者的平均血滤时间达到(60.8±16.3)h。结论同步枸橼酸抗凝法在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操作容易,滤器及管路使用寿命明显延长,节约了医疗耗材。
作者:张朝晖;刘敏;刘琼;姚青;屈蕾;彭超;陈敏敏;刘静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肠炎患儿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取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对照组采取蒙脱石散联合抗生素阿莫西林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平均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51/52),高于对照组的86.54%(4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 WBC 和大便中 WBC 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胸闷、皮疹等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无变化。结论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的疗效显著,患儿各临床指标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作者:傅碧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康复新联合雷贝拉唑及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康复新联合雷贝拉唑及伊托必利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雷贝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高于对照组的80.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康复新联合雷贝拉唑及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未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PCEA)联合肛门塞双氯芬酸钠栓剂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产妇,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取 PCEA 方式;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剂肛门塞药。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痛觉视觉模拟评分( VAS)、下床活动时间、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 VAS 在剖宫产术后1d 及术后2d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8h、出院前1d VA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镇痛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CEA 联合肛门塞双氯芬酸钠栓剂镇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产妇下床活动早、满意度高。
作者:彭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丁钙片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144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丁钙片10mg 组和20mg 组,均为每晚服药1次,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的第7、14、21周空腹指尖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三酰甘油(TG)下降的幅度,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升高的幅度和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第7周后,TC 和 LDL - C 水平较用药前降低,HDL - C 水平较用药前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G 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第14周和21周后,TC、LDL - C 水平较用药前均降低,且20mg 组低于10m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高血脂患者在用药后第14周,20mg 组的 TC 和LDL - C达标率高于10m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第21周,20mg 组的 TC、LDL - C 和 TG 均高于10m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丁钙片20mg 能够安全且更有效地降低血清 TC、LDL - C 和TG 水平,并升高 HDL - C 水平,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夏平凤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210例,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急救措施和临床施治,观察患者抢救后的各项生命指标与抢救成功率,总结相关急救措施的有效性。结果经过急救处理后,210例患者中174例继行了急诊外科手术,36例转入 ICU 并发开展观察治疗,共抢救成功202例,抢救成功率为96.2%(202/210),急救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急救前,心率低于急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应保证有效准确的临床观察与判断,为急救措施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急救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的监控,可有效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耿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镇痛在全麻应用的效果、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2011年入院的即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用药组。在手术全程中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血压、麻醉时间、心率和苏醒时间和疼痛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在麻醉诱导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均优于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瑞芬太尼组患者在手术后拔管时和离开时的疼痛评分高于联合用药组和舒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中瑞芬太尼组手术后拔管时间和在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管后15min 的呼吸频率联合用药组优于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联合镇痛,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平稳,能有效避免单独使用舒芬太尼时出现的苏醒困难和呼吸过缓,患者能快速恢复自主呼吸,且避免了瑞芬太尼苏醒后追加镇痛药,避免了患者由于疼痛而产生躁动。
作者:何盛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福州眼科医院2013年1-6月收治的4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双眼干眼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进行双眼自身对照比较,每例随机选取一眼入治疗组40眼,另一眼入对照组,对照组40眼给予抗眼疲劳滴眼液,观察组40眼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1滴/次,5~6次/ d,两组均治疗14d,记录治疗前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 I)、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荧光素染色,询问主观症状改善情况,使用 DICON - CT200角膜地形图仪检测角膜地形图参数( SRI、SAI、PVA)。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BUT 较治疗前升高,SRI、SAI 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BUT 高于对照组,SRI、SA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眼表荧光素染色及主观症状改善比较观察组眼表荧光素染色分级及主观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是治疗干眼症安全可靠的方法,能够修复角膜上皮,延缓泪膜破裂时间,改善角膜表面光滑度,改善眼睛刺激症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胥亚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ARF)患者中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2例 COPD 合并 ARF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气道护理、并发症观察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3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积( FEV1)、FEV1/用力肺活量( FVC)、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3周的治疗后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 FEV1及 MVV 恢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pH 值、PaO2及 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的 PaO2及 PaCO2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pH 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后有2例(9.52%)需要气管插管,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需要气管插管(42.85%),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配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COPD 合并 ARF 效果明显,气管插管率低。
作者:董媛媛;王黎黎;王英;刘燕;王静;张厚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及临床预后。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前交通破裂动脉瘤患者5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早期(≤3d)进行显微手术者30例,晚期(﹥3d)进行显微手术者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致残率、植物生存状态和病死率与晚期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均较入院时增加,且早期手术组大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交通破裂动脉瘤及早进行显微手术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应该得到临床重视。
作者:李冠军;陈亚静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通过对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化服务理念,介绍优质护理服务需要建立的护理安全监管制度,消除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不安全护理隐患,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
作者:刘新红;潘佳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12月收治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常规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不会影响心率、血压情况,安全可靠。
作者:杨颖;蒋金法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56例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三角肌注射,对照组采取宫体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变化情况和第三产程时间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术后2h 平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预防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出血的良好药物,采用术中静脉加管滴注的方式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第三产程,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胃肠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疗的80例胃肠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围术期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在围术期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空腹血糖、血红蛋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术期对胃肠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
作者:马淑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