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福州眼科医院2013年1-6月收治的4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双眼干眼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进行双眼自身对照比较,每例随机选取一眼入治疗组40眼,另一眼入对照组,对照组40眼给予抗眼疲劳滴眼液,观察组40眼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1滴/次,5~6次/ d,两组均治疗14d,记录治疗前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 I)、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荧光素染色,询问主观症状改善情况,使用 DICON - CT200角膜地形图仪检测角膜地形图参数( SRI、SAI、PVA)。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BUT 较治疗前升高,SRI、SAI 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BUT 高于对照组,SRI、SA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眼表荧光素染色及主观症状改善比较观察组眼表荧光素染色分级及主观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是治疗干眼症安全可靠的方法,能够修复角膜上皮,延缓泪膜破裂时间,改善角膜表面光滑度,改善眼睛刺激症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胥亚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究抚触在新生儿早期干预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选取本科室2013年6月-2014年2月正常分娩的136例新生儿,将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组与常规组,各68例。常规组新生儿给予育儿指导与常规护理,抚触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与育儿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睡眠时间、体质量及黄疸值变化。结果两组新生儿经不同护理干预之后,抚触组新生儿在出院时睡眠时间、体质量及黄疸值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给予新生儿抚触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延长新生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调节新生儿情绪,还能增加新生儿体质量,降低黄疸值。
作者:彭小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采取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治疗;插胃管留置,从胃管内注入多潘立酮等药物,促进胃肠蠕动;温盐水洗胃,促进胃功能恢复;纠正低蛋白血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精细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肠内营养护理、监测血糖和电解质、促进胃动力恢复、心理护理等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观察组胃瘫持续时间为13~31d,平均(21.4±4.5)d。对照组患者胃瘫持续时间为17~42d,平均(27.3±5.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桂秀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铝碳酸镁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将患者分为 A、B、C 3组,分别采用铝碳酸镁、多潘立酮和两者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结果3组反流次数、﹥5min 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铝碳酸镁与多潘立酮联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作者:董锦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5~84岁2型糖尿病患者670例,将患者按10岁的年龄间隔分成5组,每组1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只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试验组进行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牙周附着丧失(AL)指数。结果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A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 AL 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状况。
作者:吴家嘉;庞晓军;罗建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探讨硫酸镁针对妊高征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妊高征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妊高征患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静脉滴注,用药后记录患者的疗效、收缩压、舒张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显效48例(60.0%),有效30例(37.5%),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5%。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头昏、头痛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3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75%,无新生儿窒息现象发生。结论采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妊高征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鲍维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超声龈下刮治联合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3年口腔科收治的164例牙周炎患者的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全口洁治、龈下超声刮治及根面平整,观察组患者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对照组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牙周袋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黑色素类杆菌量和厌氧菌总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D、PLI、SBI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PD、PLI、SBI、黑色素类杆菌量和厌氧菌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龈下刮治联合同步1%聚维酮碘液龈下冲洗治疗牙周炎,能较长时间控制龈下菌斑,改善牙周炎症情况,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李杏蕊;黄颖荷;董明新;余坚铮;严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2年儿科门诊收治的40例热性惊厥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热性惊厥随访期间未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首次发病年龄、发病时体温、家族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复杂型惊厥、脑电图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性别、维生素 D缺乏症、母乳喂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可造成患儿惊厥性脑损伤,少数可转化为癫痫,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根据患儿复发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降低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率。
作者:伍红健;谭志伟;伍立明;张文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不同针灸取穴方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取穴方式的基础上加取太冲和合谷两穴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针灸治疗实施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常规取穴方式基础上增加针刺太冲和合谷两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显著疗效。
作者:黄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究应用复方黄柏液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寻常痤疮患者23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1例),治疗组应用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涂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夫西地酸乳膏外涂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14/120),高于对照组的79.3%(8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复方黄柏液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安全高效。
作者:罗习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口腔厌氧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奥硝唑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的60例口腔厌氧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试验组采取奥硝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观察口腔厌氧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状态。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口腔厌氧菌感染患者采用奥硝唑治疗,较常规治疗具有更好疗效,不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还可以使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消灭菌群。
作者:朱小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中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以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本院对2009-2013年收治1856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用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6例患者中,共出现不合理用药231例,不合理用药率为12.45%,且不合理药物情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09年出现的不合理用药明显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因素如下:药物使用量大共89例,重复用药共66例,联合用药不合理共46例,药物连用致不良反应共30例。结论根据消化内科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采取的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作者:熊艳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通过对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化服务理念,介绍优质护理服务需要建立的护理安全监管制度,消除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不安全护理隐患,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
作者:刘新红;潘佳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3年6月门诊收治的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腹胀痛、反酸及烧灼感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取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吴金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本院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ADR)产生的原因,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输液室发生头孢类药物 ADR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头孢类药物 ADR 发生的原因包括患者的年龄、饮食、情绪、饮酒、药物用量、静脉滴注速度、个体差异、环境、合并用药都有密切关系。结论在临床上使用头孢类药物时,除了重视其抗菌作用外,还应重视诱发 ADR 的原因和其严重危害性,正确地使用头孢类药物。
作者:李君;曹胜;李王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PCEA)联合肛门塞双氯芬酸钠栓剂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产妇,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取 PCEA 方式;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剂肛门塞药。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痛觉视觉模拟评分( VAS)、下床活动时间、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 VAS 在剖宫产术后1d 及术后2d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8h、出院前1d VA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镇痛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CEA 联合肛门塞双氯芬酸钠栓剂镇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产妇下床活动早、满意度高。
作者:彭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2013年来本院门诊体检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人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扫描仪记录心电图,比较运动前后 ST - T 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ST 段抬高在胸导联的比例高,肢导联的比例低;心率低于60次/ min 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随着心率的增快而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常见于胸导联,另外还要根据患者的 T 心电图动态等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作者:张玲;戚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联合头孢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6-7月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孢类药物头孢替唑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中痊愈17例,显效18例,无效5例,治愈率87.5%;对照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3例,无效15例,治愈率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咳嗽、肺部湿啰音以及退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中,应用阿奇霉素联用头孢类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单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远不如联合用药治疗,故此阿奇霉素联用头孢类药物在治疗支原体肺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氨基葡萄糖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本院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用玻璃酸钠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氨基葡萄糖联合玻璃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膝关节肿胀和疼痛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膝关节关节镜(Lysholm)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30%(42/4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6.09%(35/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基葡萄糖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强,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刘红;李健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分娩时出现宫缩乏力症状的产妇116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产妇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的方案预防产后出血,对照组产妇则仅给予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产后各时段出血量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案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及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在服药后的常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产妇的平均第三产程分娩时间为(9.7±4.1)min,快于对照组产妇的平均分娩时间(11.9±4.6)min;观察组中的58例产妇在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的方案后,出血率、出血量、不良反应出现率等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对产妇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还能有效降低第三产程的分娩时长,减轻产妇痛苦,对减少产后出血量、促进产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在使用中,少数产妇会出现恶心、腹泻、高热等不适症状,需要医护人员合理用药。
作者:贺书陶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