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碘普罗胺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陈柳珠;李观婷;谭毓治

关键词:碘普罗胺注射液, 不良反应
摘要:碘普罗胺注射液是一种非离子型低渗性造影剂。可降低因高渗透压引起的不良反应;溶液呈中性,不会影响带电荷的蛋白质和细胞膜结构,也不干扰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对红细胞、内皮细胞及体液影响小。适用于血管造影、脑和腹部 CT 扫描及尿道造影,因其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不良反应小于离子型碘造影剂,因而被广泛用于心血管造影。随着使用频率和使用量的增加,碘普罗胺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的病例也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共收到怀疑药品为碘普罗胺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709例,其中严重报告157例(22.14%)。其严重报告病例中严重过敏反应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水肿、过敏样反应和呼吸困难等[1]。现将碘普罗胺注射液近年引起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透析患者骨折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可延续患者的生命,但透析患者几乎均并发肾性骨病(ROD),易导致骨折。国外研究也发现,HD 患者骨折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4倍,其中股骨骨折患者在1年内死亡的风险会提高2倍,相比普通透析患者而言,老年透析患者更易发生骨折[1],老年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易造成多种并多症,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对收治的30例60岁以上进行 HD 治疗且合并骨折的老年患者,着重分析其骨折原因,予以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小宝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5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常规组5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补液和口服蒙脱石散剂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止泻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4%高于常规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止泻时间为(2.06±0.99) d 短于常规组的(3.11±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使患儿日平均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使患儿的止泻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张延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生存质量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生存质量被重点运用在对特定肿瘤与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结局的测评,并出现了大量疾病专业化相关测定量表[1]。生活质量量表为现代医学,尤其是急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对生存质量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使得生存质量量表更好地运用到出院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定当中,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土芬;李业伟;陈凯琪;蒙云;李春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药加工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加工炮制与临床疗效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该院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先分析中药加工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后再采取措施治疗,对照组直接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要求临床药师应该能够充分掌握二者之间具有的关系,不断对炮制工艺进行完善,终有效提高患者完成治疗后临床效果表现。

    作者:彭永翔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急诊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66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及依从性,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琳娜;汤伟芬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镇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咪达唑仑麻醉,比较2组记录2组麻醉后30、60、90min 改良警觉/镇静观察法(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麻醉30、60min 时观察组患者 OA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麻醉90min 时 OA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麻醉前 MAP、HR 和 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术中30min、60min MAP、HR 及 sPO2相较对照组更加稳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联合用于腰硬膜联合麻醉镇静效果显著,术后患者康复情况较好,术中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薛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多巴胺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多巴胺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巴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直径(L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 LVD 均低于治疗前,LVEF 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病死率为1.6%(1/61)低于对照组的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巴胺联合复方丹参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石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肝素封管时针头少量刺入肝素帽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1],封管是该技术成功应用的重要环节,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留置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反之则可由于管道回血引起血栓形成而造成堵管,使留置时间缩短,增加患者痛苦和静脉用药治疗的成本[2]。临床多数以肝素正压封管,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ml,关闭输液器开关,取掉注射器针头,接输液器针头,缓慢推注,推注封管液剩0.5~1.0ml 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关闭留置针小调节夹,完成封管[3]。但边推边退针操作比较繁琐,我科采用自创的肝素封管时注射器少量刺入肝素帽代替边推边退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护理管理的应用

    目的:优化护理模式,深化整体护理,落实护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方法实行责任包干、量化绩效,落实整体护理。结果实行责任制整体分组护理后,转变了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营造了科室的服务氛围,重视了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细化了服务工作流程;提高了护患沟通技巧,更注重细节管理、环节质量。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密切护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红田;徐义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大剂量泮托拉唑辅治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及胆胰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症。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呕血、黑便,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引起头晕、脉搏和血压下降,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是指胃肠黏膜层的局部损坏,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约50%的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1]。本文对于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大剂量泮托拉唑辅助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哲;周宝民;王大勇;高荣华;赵德坤;刘桂芳;付景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葛根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突发性耳聋49例(53耳)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9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49例(53耳)和血栓通组48例(52耳),葛根素组给予葛根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血栓通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葛根素组治疗后患眼总有效率88.68%明显高于血栓通组73.08%(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葛根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确切,能够通过改善内耳毛细胞功能、内耳血液循环、衰减或消除耳蜗及前庭病理性刺激等机制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对作用机制继续研究和探讨。

    作者:李冰慧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急救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正确急救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该院收治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儿36例,分析其发病原因、具体临床表现、给予的针对性急救措施及抢救结果。结果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所致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发病率高,36例患儿经对症临床急救后,抢救成功率为91.67%,失败率仅为8.33%,抢救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结合其病史及临床各项检查结果,对其病情进行综合判断,确定致病原因,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可显著提高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临床抢救成功率,保障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防治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防治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健康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包括分娩方式、产妇并发症(子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胎盘早剥、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结局(Apgar 评分、胎儿宫内窘迫、围生儿死亡及低体质量儿)。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子痫、妊高征心脏病、胎盘早剥、早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Apgar 评分低于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围生儿死亡及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董喜英;王春霞;李录花;蒋文化;李辉;马志明;高丽梅;李瑾花;方玉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输血前A2/A2B亚型和RH弱D血型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输血前开展 A2/A2B 亚型和 RH 弱 D 血型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献血者26938人次,A 型输血者5603人次、AB 型输血患者2210人次;2012年 A 型输血者6704人次、AB 型输血者2582人次。分析 A2/A2B 亚型与 Rh 弱 D 血型检出率,分析两年间 A 型与 AB 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效输血情况。结果2012年 A 型、AB 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输血前对A2/A2B亚型检测,更准确判定患者血型,并合理输血,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率,避免无效输血,提高输血安全性,Rh 弱D 血型检测能对稀有血型输血患者提高安全性,节约血液资源。

    作者:赵春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派罗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脐周皮下注射致不良反应1例

    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干扰素)是一个具有多项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增生、抗纤维化、抗淋巴细胞的增生作用,还能增强 NK 细胞的功能。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既可减少病毒复制,也可帮助机体持久的免疫,控制病毒感染,另外干扰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直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但其疗程长,不良反应多。

    作者:李华;张春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71例抗甲亢药物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服用抗甲亢药物2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12例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经对症治疗,其中10例患者康复,2例由于进行性肝功能衰竭死亡;59例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经对症治疗,均得到治愈。结论探讨抗甲抗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对选取正确的临床治疗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患者在服用抗甲抗药物时,要对肝功能进行反复检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肝功能,以及时有效发现和治疗肝功能损害。

    作者:段宏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方法将7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分为有剖宫产史患者(观察组)和无剖宫产史患者(对照组)各35例。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和腹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切口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腹腔粘连情况重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拥有较多的远期并发症,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较大,临床上应严格控制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

    作者:张春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手术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手术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8例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手术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体会。结果8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68例(77.3%),恢复正常生活49例(55.7%),死亡13例(14.8%)。结论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成功救助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惠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分析

    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是一种应激反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约有55.1%~77.6%出现高血糖,颅脑损伤后患者血糖即刻升高,24h 达到高峰。伤后早期出现高血糖者病情和预后均较差,且伤情越重,血糖升高越明显[1]。颅脑外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并发血糖增高症状,其血糖增高程度与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基本相一致,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程度、生命体征变化也相吻合,与恶化患者的预后亦相一致[2]。我院对2010年9月-2011年7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出现血糖升高的31例患者给予了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丽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创伤性脾破裂在腹部闭合伤中较为常见,以往临床治疗以全脾切除术为主,术后患者易发生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凶险性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由于脾脏内部脾动脉呈节段性分布,且接收周围韧带血供,这就为脾部分切除术创造了解剖基础[2]。笔者于2011年8月-2013年5月对创伤性脾破裂患者65例实施手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拥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