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
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是产妇分娩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对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的产妇,若抢救不及时或护理措施不当,极易因失血过多、休克时间过长等发生席汗综合征或脑垂体缺血性坏死等危重症状,严重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1].我科护理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34例,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艳利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与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自我效能感的内在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疾病认知与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分布情况,探究两者间的内在联系.结果 两者间的P<0.01,呈现正向直线分布,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在疾病认知情况平均水平上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有助于冠心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作者:王利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晕厥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是急诊科清创室常见的综合征,应及时救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类创伤、急诊患者的增多,患者常会发生晕厥.晕厥发病急,且病因不明确,发生晕厥的患者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常会耽误治疗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对我院急诊科清创室发生晕厥患者的病因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秀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2010年全国卫生系统在三甲医院范围内积极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广大护理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为推进我院护理专业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于2011年7月正式启动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工程活动,以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郭晓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全身烧伤伴爆震伤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常合并吸入性损伤、冲击伤、肺挫伤、外伤等,休克、感染的发病率高[1].护理过程中应严密监控临床症状变化,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汉族.主因头、面、颈、背、臀及四肢被炼铁炉爆炸伤4h,于2012年11月26日14:31由平车推入我科.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80mm Hg(1mmHg=0.133kPa),体质量75kg,身高173cm.初步诊断:(1)大面积中度烧伤,面积48%;(2)呼吸道烧伤;(3)多脏器爆震伤.入院时创面肿胀,大部分表皮脱落,8%创面基底红润,20%创面基底红白相间,其余20%创面基底苍白,渗出较多,给予清创处理,敷料包扎,给予一级护理,报病重,禁食水,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持续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创面持续灯烤.
作者:王来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佐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芍总苷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gA、Ig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为23.4%发生率高于治疗组的4.3%,治疗后狼疮症状再次复发率为29.8%高于对照组的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芍总苷佐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梅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美国医师Lichtenstein于1986年首先提出并开展的疝修补术,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较,具有复发率低,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自1997年在我国开始推广应用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手术初期每年几千例手术,发展到了2011年约50万例手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随之产生的各种并发症也逐渐增加,了解和掌握产生各类并发症的原因,正确预防和处理各类并发症,可更好地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作者:李江力;司翠权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新生儿2次断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正常健康单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于胎儿娩出后,等待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断脐.观察组于新生儿娩出48~72h后行2次断脐;对照组不实行2次断脐.观察2组脐部愈合时间,比较2组脐带感染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脐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脐带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2次断脐能有效促进脐带愈合,减少脐部感染及出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路静;任胜巧;张静茹;宋彦茹;张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牙周病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是人类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患病率较高.部分牙周病是全身疾病的表现或为某些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35个国家的统计,牙周炎发病率为40%~75%.好发人群年龄>35岁,其中>60岁人群发病率高[1].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类寿命延长,中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牙齿的工作强度也在增加,因此牙周病的防治工作极其重要,WHO已将牙周健康状况列为人类保健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因此,将口腔健康教育贯穿于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及依从性,可有效防治牙周病.笔者对360例牙周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清敏;董春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急性胰腺炎(AP)是指胰腺分泌的胰酶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在胰管或胰泡内被提前激活后引起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性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1].该病发展迅速,如未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占重要的地位,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科护理了AP患者31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薇;曾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辅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9例CR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对比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水平.结果 治疗4周后,2组BUN、Scr均明显下降,Ccr水平则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苯磺酸钙辅治CRF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晨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病,久病失治可致耳聋,故中医常耳鸣耳聋并论.西医常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血循环,或使用改善内耳组织能量代谢的药物,但对病程长者疗效较差,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笔者应用自拟益气补肾活血通窍汤治疗神经性耳鸣2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对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对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54例住院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肺结核知识的知晓率.结果 健康教育后,154例患者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宣教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在肺结核治疗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可提高治愈率,达到控制肺结核的目的.
作者:贾彩霞;肖建勤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统计2008年1月-2012年12月1065例相关文献报道资料,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 通过总结详细分析了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真菌药物佳给药时间.结论 在临床用药中不仅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还应该确保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的合理性,能够有效优化给药方法,减少不良症状并降低医疗费用,增加抗菌药物疗效.
作者:李爱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分析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100例心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据不同病因接受针对性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疏忽、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感染和患者自身原因等,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艳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结合胸部X线片使用振动排痰机治疗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 将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治疗组结合胸部X线片病变部位使用振动排痰机排痰,观察2组排痰前后7d的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前3d排痰量、7d后排痰量、呼吸音、胸部X线片变化情况.结果 2组排痰后SaO2、PaCO2及PaO2均较排痰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3d排痰量多于对照组,7d后排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合胸部X线片使用振动排痰机可更好地改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功能,促进排痰,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卫华;王婷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如未及时治疗或护理不当,可能会因失血过多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7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永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药物如何在治疗中发挥大治疗作用,把不良反应降到低,正确服用药物是关键.而口服给药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也是医师、药师提倡的佳给药途径.由于用药时间不同,给予相同剂量的药物后,其作用强弱有很大差异.比较理想的是在适宜的时间给予适当剂量的药物,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节约医药资源,提高用药依从性.
作者:陈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对于幕上出血>30ml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我院采用微创颅内清除血肿术治疗脑出血,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师建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由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1].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2010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结束.此病传染性强,散播快,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及物理接触而传染.
作者:黄宗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