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黄坤景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抗菌药, 致病菌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将两组患者的痰标本送检以明确病原菌的分布构成,并对菌种进行药敏试验,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静脉滴注,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致病菌分布的构成特点以及致病菌耐药性,对于临床开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用药的选择给予一定参考和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氧氟沙星治疗急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氧氟沙星治疗急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1月我站收治的60例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0.4g氧氟沙星;对照组给予640万U青霉素钠盐.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涂片有29例是阴性,治愈率为96.67%,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排尿通畅,且血、白细胞值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的时间为2~4d,平均为3d.对照组中,涂片有18例是阴性,治愈率为60.00%,治愈病例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4d,平均为3.5d,无效病例改用氧氟沙星治疗后痊愈,且经随访,全部病例未出现复发.结论 氧氟沙星治疗急性淋菌性尿道炎的效果比青霉素要好,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无需注射,患者易为接受,在临床中值得同行借鉴应用.

    作者:周小琼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整体护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整体护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将患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体护理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其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刘炎凤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复方甘草酸酐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酐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酐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淋巴结肿大、T淋巴细胞异常、肝功能异常以及咽喉炎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复方甘草酸酐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明显缩短疗程,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张朋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普沙坦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普沙坦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连续纳入门诊中重度高血压患者1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 组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和依普沙坦600mg,1次/d;B组患者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次/d,均晨起顿服,治疗8周后根据血压水平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8周后,A组显效37例,有效48例,无效5例;B组显效21例,有效40例,无效29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普沙坦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较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立娜;张明燕;陈东峰;张晶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依托咪酯复合咪达唑仑与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咪达唑仑与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人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E组5~10s内静脉缓注芬太尼咪达唑仑合剂(0.1ml/kg),接着静脉缓注依托咪酯;P组5~10s内静脉缓注芬太尼(0.1ml/kg),接着静脉缓注异丙酚(1ml/6s);记录麻醉开始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扩宫颈时(T2)及术毕苏醒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行走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及依托咪酯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MAP、HR比较:在T1时点,E组高于P组;组内各时点MAP、HR比较:E组T1时点较T0低,P组T1时点较T0、T2、T3时点低.意识消失时间E组短于P组;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E组低于P组;肌阵挛的发生率E组高于P组.结论 依托咪酯与咪达唑仑、芬太尼合理配伍,为无痛人流等短时诊疗性操作提供了较理想的静脉麻醉选择.

    作者:王海丽;潘华;屈海波;陈进川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眼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眼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眼科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11年1-12月)24例,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观察组(2012年5-12月)24例,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分析眼科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并针对影响眼科护理效果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睡眠障碍、体位不适、焦虑、便秘、前房积血、伤口裂开等是影响眼科护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引发眼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因素加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郑杰春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2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氟康唑局部频繁滴眼以及结膜下注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未治愈患者均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 采用局部频繁点眼以及结膜下注射的给药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邱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目的 分析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不良反应,探讨降低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方法 分析2007年3月-2013年2月10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给予针对性处理.结果 接受治疗的105例患儿中出现粒细胞减少13例,肝功能异常10例,恶心4例,药物热3例,腹部不适2例,静脉炎2例及大便变稀1例,实施对症治疗和相应处理措施后,不良反应全部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 应了解药物的特性,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给予正确及时处理,可有效地避免并减少患儿并发症,保证治疗顺利实施.

    作者:万正兰;肖佩玉;梁雪梅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小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药物是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1].小儿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我们应该根据小儿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及不同的用药特点正确合理选择用药.

    作者:臧传丽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催产素联合地西泮用于胎膜早破引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催产素联合地西泮用于胎膜早破引产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产妇,作为实验组,对他们实施催产素联合地西泮应用于引产;并于本院单独应用催产素的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效果.结果 在产程方面上,实验组平均时间为(6.1±1.3)h,对照组平均时间为(9.2±2.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出血量上,实验组平均出血量为(186.15±18.31)ml,对照组平均出血量为(216.15±20.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率上,实验组为10%(3/30),对照组为30%(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产妇应用催产素联合地西泮,能够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剖宫产率,并且安全高效,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闫俊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心肺复苏的急救体会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笔者在本院急诊科接诊的1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其中院外1例,院内4例),复苏有效2例,其余5例无效.结论 胸外按压技术的确是心肺脑复苏的第一措施.抢救成功与否与原发病有关外,还与抢救开始时间、胸外按压方法、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松贤;刘伟;辛丹;李景春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需要进行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1d、3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并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前MMSE评分为(25.6±2.4)分,术后12h MMSE评分为(24.9±2.3)分,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3例,术后1d MMSE评分为(25.3±2.3)分,出现POCD 2例,术后3d MMSE评分为(25.5±2.6)分,出现POCD 0例;对照组术前MMSE评分为(25.4±2.1)分,术后12h MMSE评分为(24.1±2.7)分,出现POCD 12例,术后1d MMSE评分为(24.9±2.4)分,出现POCD 7例,术后3d MMSE评分为(25.2±2.6)分,出现POCD 3例.两组患者术后12h、1d、3d 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具有较为严重的早期认知功能损伤,运用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极大降低老年POCD的发生率.

    作者:杜强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壶腹部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壶腹部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46例壶腹部溃疡穿孔患者,对其进行病情观察,并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例胃大部切除,1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43例施穿孔修补术,其中1例转为胃大部切除术,其余痊愈出院.结论 壶腹部溃疡穿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修补手术法优势较多,是壶腹部溃疡穿孔首先治疗方法.

    作者:于涛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儿童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目前在治疗儿童病毒感染药物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临床资料的记载还很少,作为医生,尤其是儿科的医生要注意对资料积累,完善这方面的不足,为婴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就医前提.

    作者:孙慧颖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IgM的检测与意义研究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IgM的检测情况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各有500例,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行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对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季节发病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率明显更高;于1~2月发病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率相对更高,于3~4月发病的患儿相对更低;3~7岁患儿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率相对更高,7岁以上患儿相对更低.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IgM的检测可对患儿是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早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以利于病情的及时控制,降低患儿发生临床意外的几率.

    作者:赵诤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ESB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碎石器使用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组与ESBD组结石数目、直径、取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BD组在术中取石次数、碎石器应用及结石清除时间方面明显优于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BD组并发症较EST组少且症状轻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是清除胆总管大结石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许合林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善释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善释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8-2013年接受补片无张力修补术的腹股沟斜疝患者20例;并与2000-2007年接受疝囊高位结扎加修补术治疗的20例患者作对照.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下床和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6.4±1.2)个月.观察组阴囊积液2例,对照组疼痛7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给予善释补片的治疗方案,充分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治疗腹股沟斜疝效果显著.

    作者:章丽荣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肝性病变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对肝性病变患者实施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46例肝性病变患者,对患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人血清铁蛋白(SF)这三项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的AFP水平要明显高于非肝癌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SF血清水平显著高于肝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肝性病变患者C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与患者肝性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一般程度越高其水平就随之升高;而肝性病变的出现还会使得SF的合成受阻,但是癌症患者与非癌症患者的SF水平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因此其不能作为肝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指标;同时每种肝性病变患者的CEA含量是不具有差异性的.

    作者:薛亚军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对策,用于指导临床护理.方法 遵医嘱静脉注射胺碘酮并及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观察患者心率和心律失常等情况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8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82例.不良反应得到及时控制,不影响治疗.结论 对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应给予正确的认识,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使患者保持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阮霞;金南顺;王卫红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A 组) 和90例老年单纯慢性肺心病患者( B组) 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A组高脂血症44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5例,肥胖10例;B组高脂血症54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肥胖9例.两组重度右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发作史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如果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肥胖、心界向左或左下扩大应等症状可能会发展为合并冠心病.

    作者:毛秀志 刊期: 2013年第2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