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莉;张苏明;张旻
目的: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SCD患者发病均由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及痉挛性轻瘫是SCD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该病早期易误诊,电生理检查有极高的敏感性,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确定脱髓鞘的部位.结论: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定、电生理及核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靳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2例MRI、DSA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结果:髓内隐匿型AVM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余各类型男性多于女性;髓周AVM、髓内AVF青少年多见,硬膜型AVF多见中老年;髓内AVM多位于颈髓及胸腰髓,AVF多位于胸腰段区域;髓内AVM急性起病多见,AVF多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结论:根据临床症状、起病特征可初步判断病变类型,争取早期正确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邓钢;黄祥龙;陈星荣;滕皋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电压门控钠通道介导再生内向电流,这些电流负责脑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初始去极化.抗痫药以及许多抑制和癫痫发作有关的异常神经元兴奋的有前景的化合物,大多是通过钠通道完成电压和频率依赖的离子电流的抑制.电压激活钙通道在控制神经元兴奋性、神经保护作用、癫癎波的发放和癎性发作的维持及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康静琼;张苏明;阮旭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女性,55岁.以突发意识障碍4 h人院,伴呕吐咖啡样物,尿失禁.既往有风心病、心房纤颤史30年.入院时查体:浅昏迷,双眼球水平徘徊运动,双瞳孔直径3mm,光反应迟钝,双上肢屈曲状,双下肢强直状,肌张力增强,双侧Babinskki征(+),颈强(+).头颅CT:脑实质未见异常.外周血白细胞13.1×1109@L-1,血糖11.4 mmol@L-1,心电图示不纯性房扑.
作者:曲方;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病例选择全部观察对象来自1999年1月~2000年3月的神经科住院病人236例.诊断标准参考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标准.均经头CT或MRI证实临床诊断.
作者:张云霞;张惠丽;王宏;李晓军;王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对脑胶质瘤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寻找新的抑癌基因位点的信息.初步认识不同类型胶质瘤存在不同分子发病机制,即或同一病理组织学的胶质瘤根据分子通路不同,也可分为不同亚型,并发现某些评估胶质瘤化疗反应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作者:浦佩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在三叉神经主核(PrV)上检测不同剂量甘丙肽拮抗剂M35的中枢效应.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运用M5 0.01 μmol@L-1、0.03μmol@L-1及0.1 μmol@L-1时,甘丙肽引发的外向性电流分别抑制32.8%、70.7%及77.6%,M35 1μmol@L一及3 μmol@L-1使甘丙肽外向性电流分别增大28.4%及49.1%.结论:M35低浓度为甘丙肽拮抗剂,M35高浓度有甘丙肽激动剂作用,PrV同一神经元上可能存在不同甘丙肽亚型受体.
作者:史明仪;吴一丁;周丽华;夏亦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比较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效果.结果:外科组266例,内科组234例.按Logistic模型统计,外科组近期和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内科组.外科组近期死亡率9.8%,远期死亡率11.8%,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内科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规范化治疗疗效优于内科规范化治疗.
作者:陈衔城;吴劲松;周晓平;张义;王知秋;秦智勇;庞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0岁以上老年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9例,32例随访7~127个月,生存良好28例,肿瘤消失23例,残瘤静止5例,复发4例.结论:老年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91%)和垂体功能低下(70%);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残留或复发病人可辅以放疗,但需注意垂体功能低下的并发症.
作者:顾宇翔;鲍伟民;张福林;杨德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P300电位是联合皮质活动的结果,与复杂的多层次心理因素(认知过程)有关[1],测定P300电位对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靖;陈晓兰;穆俊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总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动物模型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脑组织损伤模型和转基因动物等几个方面讨论并比较这些动物模型在复制AD病理和行为改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探讨如何制作出更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艳莉;张苏明;张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我们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乐检测和血脂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建中;候惠鸣;翟红;陈宗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托吡酯加用治疗癫(疒间)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32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癫(疒间)患者,病程1年以上,一直服用一种或两种基础抗癫(疒间)药物每月仍有≥4次以上的发作.托吡酯采用加量法,加量期8周,目标剂量为200mg@d-1,观察12周后进入延长期.结果:32例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100%消失者5例(15.62%),发作≤75%13例(40.62%),发作≤50%11例(34.37%),无改善2例(6.25%),因不良反应而中断1例(3.13%).结论:托吡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型抗癫(疒间)药物.
作者:周盛年;王建国;迟兆福;李德萍;李大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性的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2 h再灌注2、4、12、24、48、96 h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缺血区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性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组织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微动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均明显增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增高,介导了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强,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曼娥;张莉莉;周华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99mTc-TRODAT-1 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对特发性震颤(ET)、早期帕金森病(PD)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9例ET,14例早期PD,5例ET合并PD(ET-PD)患者和20名健康人进行99Tc-TRODAT-1-SPECT DAT断层显像.结果:与年龄、性别相配对的正常人相比,ET患者纹状体(ST)与小脑(CB)DAT特异性摄取比值(ST/CB)无显著性差异,早期PD和ET-PD患者ST/CB显著性降低.结论:99mTc-TRODAT-1 SPECT DAT显像有助于ET、早期PD的鉴别诊断.
作者:罗蔚锋;包仕尧;吴锦昌;刘春风;王峰;刘增礼;唐军;方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脑损伤,对患儿的威胁很大.恢复期的治疗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我科自2000年1月起应用GM1治疗恢复期HIE患儿23例,并与未用该药的30例患儿作对比.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封志纯;周细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以往27年(1972~1998年)在宣武医院就诊12 679例脑血管病资料.方法:针对脑血管病发作次数、病残及死亡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80%)、高血脂(71%)、糖尿病(54.3%)、血管病家族史(40.9%);复发比例为53.6%;死亡比例为12.7%;76.2%的患者遗留有残疾,其中遗留有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中、重度病残比例达61.5%.结论: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生命的疾病.
作者:谢淑萍;赵立杰;刘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亚低温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缺氧下的保护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分低温组(34℃)及常温组(37℃),缺氧相应时段观测细胞形态、细胞存活率、细胞活力,缺氧后4 h的细胞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果:亚低温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亚低温延迟缺氧级联反应的过程,机制与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及对线粒体的保护有关.
作者:傅泉;江博雄;裘明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芋螺毒素(ωo-conotoxin)结合蛋白抗体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34例重症肌无力病人、20例正常人和21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血清中抗ω-芋螺毒素结合蛋白、抗突触前膜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结果:重症肌无力病人血清中存在抗ω-芋螺毒素结合蛋白抗体,其阳性为35.3%;突触前膜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分别为52.9%和50%,抗ω-芋螺毒素结合蛋白抗体与另两种抗体间有良好线性关系.结论:部分重症肌无力病人血清中存在抗ω-芋螺毒素结合蛋白抗体,提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突触前膜,包括Ca2+通道蛋白,和突触后膜均受累及的神经肌肉接头病.
作者:卢家红;吕传真;肖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16.3岁(6~31岁).主要症状有: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蹒跚步态,眼底水肿.所有病人行CT和MRI颅脑扫描,7例为交通性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囊肿并阻塞性脑积水.
作者:江野峰;王恒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