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的复发及病残情况分析

谢淑萍;赵立杰;刘清

关键词:脑卒中, 复发, 病残, 死亡
摘要:目的:回顾以往27年(1972~1998年)在宣武医院就诊12 679例脑血管病资料.方法:针对脑血管病发作次数、病残及死亡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80%)、高血脂(71%)、糖尿病(54.3%)、血管病家族史(40.9%);复发比例为53.6%;死亡比例为12.7%;76.2%的患者遗留有残疾,其中遗留有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中、重度病残比例达61.5%.结论: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生命的疾病.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0岁以上老年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9例,32例随访7~127个月,生存良好28例,肿瘤消失23例,残瘤静止5例,复发4例.结论:老年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91%)和垂体功能低下(70%);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残留或复发病人可辅以放疗,但需注意垂体功能低下的并发症.

    作者:顾宇翔;鲍伟民;张福林;杨德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临床较少见,主要分为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和脑性钠盐耗损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两者易混淆,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后果严重.1998年以来,我科共救治8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3例SIADH,5例CSWS,效果满意,无一死亡.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香迎;张丙杰;王吉华;徐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区ICAM-1的表达与粘附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性的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2 h再灌注2、4、12、24、48、96 h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缺血区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性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组织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微动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均明显增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增高,介导了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强,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曼娥;张莉莉;周华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与辅助检查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SCD患者发病均由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及痉挛性轻瘫是SCD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该病早期易误诊,电生理检查有极高的敏感性,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确定脱髓鞘的部位.结论: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定、电生理及核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靳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lzheimer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总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动物模型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脑组织损伤模型和转基因动物等几个方面讨论并比较这些动物模型在复制AD病理和行为改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探讨如何制作出更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艳莉;张苏明;张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安腿综合征研究进展

    不安腿综合征是一种夜间性四肢主要是下肢发生不愉快感觉而导致肢体发生运动异常的疾病.呈显性遗传但尚未分离出致病基因.病理特点表现为间脑(A11)及第三脑室旁(A14)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铁缺乏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代谢.本病常伴有睡眠性周期性肢体运动症及不自主性运动障碍.诊断主要依据其病史.小剂量多巴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作者:徐评议;乐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褪黑激素与癫癎

    褪黑激素(melatonin,MEL)是松果腺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有一定调节作用.本文就MEL与癫癎发病关系提出讨论,有谓MEL对发病有其所致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也有说MEL有促癫癎作用。

    作者:晁东满;程介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神经导航应用两个参考架对准确性影响的模型试验

    我们使用Stealth 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进行颅脑手术取得较好效果[1,2].可是手术中注册成功后参考架的消毒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早期病例我们需拆下参考架蒸汽消毒后重新安装,但消毒时间常超过半小时或更长影响手术的进行.

    作者:杜固宏;周良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电压门控钠通道、钙通道与抗癎治疗

    电压门控钠通道介导再生内向电流,这些电流负责脑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初始去极化.抗痫药以及许多抑制和癫痫发作有关的异常神经元兴奋的有前景的化合物,大多是通过钠通道完成电压和频率依赖的离子电流的抑制.电压激活钙通道在控制神经元兴奋性、神经保护作用、癫癎波的发放和癎性发作的维持及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康静琼;张苏明;阮旭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用神经内窥镜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初步经验

    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8岁(45~69岁).病因均为高血压病并无脑疝发生.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4 h(8~36 h).全组病例血肿均位于基底节区.出血量平均48ml(36~63ml).术前神志:嗜睡2例,模糊不清5例,浅昏迷1例.

    作者:杨百春;鲍伟民;庞力;于振国;张少军;苏贺先;刘长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卒中的复发及病残情况分析

    目的:回顾以往27年(1972~1998年)在宣武医院就诊12 679例脑血管病资料.方法:针对脑血管病发作次数、病残及死亡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80%)、高血脂(71%)、糖尿病(54.3%)、血管病家族史(40.9%);复发比例为53.6%;死亡比例为12.7%;76.2%的患者遗留有残疾,其中遗留有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中、重度病残比例达61.5%.结论: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生命的疾病.

    作者:谢淑萍;赵立杰;刘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实验性迷走神经诱发电位

    目的:拟建立迷走神经诱发电位的实验方法,为术前诊断神经源性高血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使用新西兰兔,将一对针电极刺入喉上神经作为刺激电极,经口硬腭水平的咽后壁刺入针电极作为记录电极,刺激波宽为0.1ms,频率5Hz,强度为0.9 mA,叠加200次并记录.结果:从实验兔身上均可记录到3个正相波(N1~N2)和2个负相波(P1和P2);改变刺激强度,各波潜伏期会相应略有变化,但基本波型保持不变,切断喉上神经以后,各波波型消失.结论:作为迷走神经反射性通道上的一项功能性测试,迷走神经诱发电位具有潜在的运用前景.

    作者:费智敏;邱永明;金萍茜;罗其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颞叶癫癎术前综合定位诊断

    目的:研究术前对颞叶癫癎不同定位手段的综合应用.方法:采用EEG、PET、MRI、MRS对24例顽固性颞叶癫癎患者进行术前定位.结果:结合EEG,MRI,MRS,PET对83%,79%,85%病例作出定位;EEG结合MRI与MRS,可对92%病例作出定位;EEG结合MRI,MRS,PET,可对96%的病例作出定位.结论:结合EEG,综合采用MRI,MRS,PET等手段可提高对颞叶癫癎术前定位的准确率.

    作者:高翔;江澄川;洪震;朱国行;何慧瑾;沈天真;刘永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抗帕金森病的新型多巴胺激动剂——普拉克索的临床应用

    综述普拉克索对早期、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作者:闫瑞萍;蒋雨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度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或积液临床分析

    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16.3岁(6~31岁).主要症状有: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蹒跚步态,眼底水肿.所有病人行CT和MRI颅脑扫描,7例为交通性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囊肿并阻塞性脑积水.

    作者:江野峰;王恒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脑胶质瘤的中表达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脑胶质瘤中iNOS蛋白,分析iNOS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①对照组无iNOS表达,胶质瘤组iNOS阳性表达率为62.5%;②低恶性与高恶性度肿瘤iNOS表达不同;③胶质瘤恶性程度与iNOS染色深浅及阳性细胞数百分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iNOS产生的NO参与了胶质瘤从低恶性度向高恶性转化的发展过程,对实体脑肿瘤的生长及侵袭有重要作用,是高级别肿瘤区别于低级别肿瘤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点.

    作者:周东;李龄;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詹升全;唐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2例MRI、DSA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结果:髓内隐匿型AVM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余各类型男性多于女性;髓周AVM、髓内AVF青少年多见,硬膜型AVF多见中老年;髓内AVM多位于颈髓及胸腰髓,AVF多位于胸腰段区域;髓内AVM急性起病多见,AVF多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结论:根据临床症状、起病特征可初步判断病变类型,争取早期正确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邓钢;黄祥龙;陈星荣;滕皋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双侧大脑半球梗死2例报告

    例1.女性,55岁.以突发意识障碍4 h人院,伴呕吐咖啡样物,尿失禁.既往有风心病、心房纤颤史30年.入院时查体:浅昏迷,双眼球水平徘徊运动,双瞳孔直径3mm,光反应迟钝,双上肢屈曲状,双下肢强直状,肌张力增强,双侧Babinskki征(+),颈强(+).头颅CT:脑实质未见异常.外周血白细胞13.1×1109@L-1,血糖11.4 mmol@L-1,心电图示不纯性房扑.

    作者:曲方;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表现为重型脑膜脑炎的莱姆病1例

    马某某,女,13岁.因发热,头痛,嗜睡,渐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25 d于2000年9月25日入院.体检:体温39℃,血压14/9.3 kPa(106/70 mmHg),脉膊每分钟112次.昏睡状,言语欠清晰.

    作者:谭毓绘;刘涌;贺宇新;孙岩;朱沂;张林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P300电位研究

    P300电位是联合皮质活动的结果,与复杂的多层次心理因素(认知过程)有关[1],测定P300电位对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靖;陈晓兰;穆俊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