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重心理素质提高手术配合

肖颜;万卫红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心理素质, 手术配合
摘要:素质是指个体完成工作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与潜在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实力[1].拥有这种实力的人成功地应付社会的各种需求,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和获得自我实现的目标.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指护士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具备的素质[2].这就要求每位手术室护士除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做好不同手术的配合,并维护身心健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手术室护士心理素质而导致手术配合失误的原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护工规范化管理的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院患者也逐年增多,而独生子女增多、工作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住院患者需陪护的市场逐步扩大[1].因此,护工职业作为新型行业诞生.2012年1月我院开始护工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经过近2年的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晓芬;向航辰;何剑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护理体会

    产后抑郁症主要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与一般抑郁症基本相同的病症.其临床表现为悲伤、抑郁、烦躁易怒、哭泣等,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或杀害婴儿的倾向,后果不堪设想.既往传统的产后护理仅注重产妇的身体护理,而忽视了产妇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烦躁等病症,不仅影响产妇自身健康,还会对婴儿的哺乳和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家庭和婚姻破裂,因此,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时应积极治疗,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其继续发展成为产后精神病[1].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和关注,加强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为产妇及婴儿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一直以来,我院根据产妇产后抑郁症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产妇的临床症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换芝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计划性剖宫产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计划性剖宫产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2组住院时间、人均费用、护理满意度、育儿知识和自我护理掌握情况和母乳喂养率.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人均费用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育儿知识、自我护理掌握率和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人均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育儿知识、自我护理掌握度和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小慧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说明书的项目完整性及表述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说明书现状.方法 搜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说明书共8份,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相关规定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完整性和表述准确性.结果 无完全合格的说明书,符合条目不足一半者37.5%(3/8);关于说明书中的禁忌,有一半厂家未填写.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说明书存在项目不完整及不符合有关规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岑啸;刘睿奇;蒋若尧;邓佳璐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

    米非司酮为新型抗孕激素,能与孕酮受体结合,对子宫内膜受体的亲和力比黄体酮强5倍,对受孕动物各期妊娠均有引产效应,已广泛应用于妊娠早期及早孕晚期药物流产.随着对米非司酮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妇产科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避孕、绝经后妇女取环困难,及某些激素依赖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还将其用于异位妊娠和胎盘植入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张丽琼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全程导乐陪伴式分娩在初产妇护理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全程导乐陪伴式分娩在初产妇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将6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导乐组和常规组各300例.导乐组采用全程导乐陪伴式分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总产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等指标.对产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VAS评分、新生儿评分.结果 导乐组总产程短于常规组,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率、VAS评分、SAS评分低于常规组,但新生儿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初产妇采用全程导乐陪伴式分娩,能减轻产妇痛苦、减少分娩风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增进医患和谐,值得在产科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孙冬梅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产前超声诊断单脐动脉及伴发胎儿畸形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系统超声在产前单脐动脉及伴发胎儿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单脐动脉的胎儿80例,分析单脐动脉伴发胎儿畸形的胎儿结局.结果 80例胎儿中,单纯性单脐动脉59例(73.8%),合并胎儿畸形21例(26.2%),其中,神经系统畸形4例(5.0%),心血管系统畸形10例(12.5%),泌尿系统畸形6例(7.5%),染色体异常1例(1.2%).单脐动脉血流频谱异常24例(30.0%),胎盘及羊水异常38例(47.5%),宫内生长迟缓18例(22.5%).80例胎儿中早产20例,因合并严重畸形而选择引产22例,足月分娩35例,宫内发育迟缓7例.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3016±398)g,新生儿体质量<2500g 11例(13.8%).结论 系统超声产前诊断单脐动脉有助于临床及早诊断单脐动脉伴发胎儿畸形,帮助临床确定积极正确的分娩方案.

    作者:郑德兰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方法 2009年4月-2012年7月采集血液标本700份,分析其不合格的原因.结果 700分血液标本中不合格标本45份(6.43%).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量不准15份(33.33%)、溶血12份(26.67%).结论 血液标本的合格管理要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不合格现象的出现,提升医疗质量.

    作者:张利娟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血液检验是应用频率高的临床检验项目,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临床检验分为分析前、中、后3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均会产生误差以致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检验结果而影响疾病的诊治,因此应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同时临床检验涉及患者、医师、护士、标本运送人员、检验人员及质控管理人员等,因而也需实施全员质量控制.

    作者:黎艺;杨汉才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腺苷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三磷酸腺苷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三磷酸腺苷治疗组与普罗帕酮治疗组各64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律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三磷酸腺苷组有效率为93.75%高于普罗帕酮组的79.69%,复律时间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磷酸腺苷组不良发生率为65.63%(42/64)高于普罗帕酮组的21.88%(1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磷酸腺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组,且复律时间亦较普罗帕酮组缩短,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伟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西沙比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西沙比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9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沙比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沙比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GERD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追踪检查在妇产科护理质控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追踪检查法在妇产科护理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妇产科护理为试点进行护理质控追踪检查,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个案追踪检查法和系统追踪检查法追踪到根源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结果 应用追踪检查法后我科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情况、安全管理、基础护理和患者满意度均提高.结论 追踪检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金花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儿童食物过敏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儿童食物过敏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食物过敏诱导消化系统疾病患儿38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保健科体检者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IgG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检测IgG阳性36例(94.74%).对1种食材IgG阳性的有8例(22.22%);对2种食材IgG阳性的有10例(27.78%);对3~9种食材IgG阳性的有18例(50.00%).对照组中检测阳性8例(23.53%),阳性程度均为轻度敏感,且为单一食材抗体阳性.试验组IgG阳性36例根据IgG检测结果调整饮食结构,3~4周进行回访,回复32例,失访4例.明显改善24例(75.00%),有改善6例(18.75%),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93.75%.结论 儿童食物过敏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有一定关联性,通过检测特异性IgG,并采取回避过敏原及饮食调节措施,可改善临床症状,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梁美嫦;彭杨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门诊不合理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门诊处方书写常见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1-3月门诊处方300份,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点评、统计和分析.结果 300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17张,占5.7%,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1张(5.9%)、处方用药不适宜15张(88.2%)、超常处方1张(5.9%),分别占全部抽查处方的比率为0.3%、5.0%、0.3%.结论 门诊处方问题较多,处方合格率有待提高,抗菌药物滥用严重,需加强<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

    作者:王永赓;徐建华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院牙科收治牙槽骨缺损牙种植患者14例,均采用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治疗,在下颌颏部取块状骨onlay骨移植,同时行超薄钛膜覆盖,3~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分析其治疗效果、牙槽骨厚度、并发症等.结果 14例患者均愈合良好,植骨与基骨结合良好,onlay骨移植吸收率低,治疗后牙槽骨平均厚度为(7.35±0.34)mm厚于治疗前的(3.15±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感染、牙髓坏死、塌陷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疗效确切,可降低onlay骨的吸收率,促进植骨与基骨的结合,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永芬;王炳良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药物分析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分析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且也是与药物的实际应用接近的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1].药物分析实验是该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是验证、巩固和掌握药物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操作习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赋予学生某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知识创新能力.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教学已从单纯的验证性实验逐步转换为把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手段[2].为进一步提高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要求.

    作者:赵永明;赵丽艳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氟伐他汀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联合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2组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IM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联合氟伐他汀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的作用,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作者:卢学超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新治疗分析

    乳腺癌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皮下积液,患肢淋巴水肿和皮瓣坏死.由于治疗措施的不断完善,并发症越来越少,疗效越来越显著,现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新治疗进展做一阐述.

    作者:焦俊琴;师秀英;李清敏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处方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处方,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6月-2012年12月中西药联用处方1562张,对发现的不合理联用处方进行统计、归类及分析.结果 1562张处方中发现不合理联用处方78张,占抽查处方的4.99%,其中重复用药34张(43.59%);理化配伍禁忌处方24张(30.8%);药理配伍禁忌的处方20张(25.6%).结论 我院中西药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相关知识培训.

    作者:高开蓉 刊期: 2013年第34期

  • 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7例住院新生儿分为感染组39例和非感染组28例.2组均行CRP、PA、PCT等项目的 检测,比较2组CRP、PA和PCT差异.结果 细菌感染组CRP、PA、PCT阳性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血清CRP、PA、PCT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娟;徐云芳 刊期: 2013年第3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