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将
目的 分析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传染病疫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园共计146名幼儿,10例发病,患病率为6.85%.首发病例3月10日发病,后1例病例于3月12日发病,发病年龄约为3岁,其中男6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5∶1.结论 加强学校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病暴发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丽平;张勇;杨金秀;吴栋;赵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口腔吹氧联合蒙脱石散(思密达)治疗小儿溃疡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溃疡性口腔炎患儿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在口腔溃疡面涂思密达粉末,且给予4~6L高流量口腔吹氧治疗,20min/次,每天2次;对照组仅给予思密达粉末涂在口腔溃疡面,隔3~4h使用1次.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吹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溃疡性口腔炎疗效显著,方法简便,见效快,患儿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支气管哮喘是致敏因素或非致敏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可逆性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临床以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咳嗽、呼气为主的双肺喘鸣音为主要特征.临床治疗时给予患者整体护理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就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邢小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Antipulp梅卡牙髓失活剂与含砷失活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需行牙髓失活治疗的急性牙髓炎患者101例(103颗患牙)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Antipulp无砷失活剂(Antipulp失活剂组,53颗)和砷失活剂(砷剂组,50颗)进行失活,观察并比较2组失活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失活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ntipulp失活剂组封药后疼痛反应发生率为5.7%低于砷失活剂组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tipulp失活剂对牙髓的失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珊;王伟;梁兰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蒙脱石散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胃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0例给予蒙脱石散剂3g口服,每天3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口服,每天2次.对照组40例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口服,每天2次.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脱石散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不同血肌酐(Scr)水平和不同造影剂用量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探讨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PCI患者80例,其中≥65岁32例(老年组)、<65岁48例(非老年组);各组根据Scr水平,老年组分为A1亚组(Scr<132.6μmol/L)和A2亚组(Scr 132.6~265.2μmol/L),非老年组分为B1亚组(Scr<132.6μmol/L)和B2亚组(Scr 132.6~265.2μmol/L);根据造影剂用量老年组分为a1亚组(用量<50ml)和a2亚组(用量为50~150ml),非老年组分为b1亚组(用量<50ml)和b2亚组(用量为50~150ml).比较PCI前后、各亚组Scr、肌酐清除率(Ccr)和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结果 老年组中除A2和a2亚组PCI后BUN、Scr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Ccr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外,其他各亚组PCI前后诸指标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IN的年龄因素対PCI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年龄<65岁、Scr<132.6μmol/L时较安全,在Scr<265.2μmol/L时、150ml以内造影剂对肾功能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任何年龄,PCI时应选择Scr<265.2μmol/L的患者;对老年PCI患者,造影剂用量尽量控制在150ml以内.
作者:黄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动脉硬化问题日趋严重,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的防治益处已被公认,他汀类药物具有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吕继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硝普钠25~50mg持续静脉泵入和多巴胺50~100mg持续静脉泵入.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长军;冯红兵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冠心宁、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40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7~10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每天1次;冠心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7~10d.2组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测定来评价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冠心宁、血塞通治疗脑梗死具更好的疗效.
作者:黄宇;李波;李冬华;陈景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和重要的一类药物,随着新品种的不断上市及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耐药性的增强,医院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抗菌药物有了很大发展,但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也随之发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显得重要且日益复杂.随机抽查我院2006年各科室住院病历400份、处方5000张,检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令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氨溴索诱导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和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氨溴索诱导痰中细胞组分和可溶性介质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氨溴索组和高渗盐水组,每组20例.高渗盐水组雾化吸入3%高渗盐水4ml,氨溴索组给予3%高渗盐水2ml+氨溴索2ml诱导排痰.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排痰成功率、痰液中细胞组分及炎性递质含量.测定氨溴索组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期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及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结果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痰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溴索组患者急性加重期诱导痰液中细胞总数、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及TNF-α浓度与稳定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溴索组患者痰液中细胞总数、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及TNF-α浓度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r值分别为-0.728、-0.793、-0.816、-0.794、-0.605及-0.635、-0.746、-0.721、-0.658、-0.654).结论 氨溴索诱导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阐明老年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及病情检测中有指导意义.
作者:邹外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RV)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RV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给予调整饮食、口服补液盐或抗病毒、纠正脱水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1.5mg·kg-1·次-1口服,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1g,每天2次.治疗3d后判断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旋卡多曲能较快地减少RV肠炎患儿腹泻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有效缩短腹泻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文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Hp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 4周后全部患者血小板都有明显上升,为(71~139)×109/L,平均(82±19)×109/L,多于入院治疗前的(43±1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转阴者(32例)血小板为(96±12)×109/L高于未转阴者(4例)的(75±10)×109/L(P<0.05).结论 Hp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治疗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张秀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全血细胞减少多因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但亦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临床上常引起误诊或漏诊.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急慢性肝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分析如下.
作者:耿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黄国虹;游卫华;陈艳;张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超声检查在产科临床已普遍应用,产科超声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胎儿医学,包括胎儿生理学、胎儿畸形学[1]和胎儿疾病学等领域的全新认识,使产科医师及孕妇能更好地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状况,提供更准确的胎儿信息,判断胎儿宫内安危,明显提高了围产监护质量.
作者:张国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由于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1].HE是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往往预后较差,如不及时正确地抢救和护理,将会导致生命危险.在临床护理中,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常春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1013例剖宫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28.2%,其中难产因素占24.9%,胎儿窘迫占21.8%,合并症或并发症占17.0%,瘢痕子宫占14.8%,社会因素占13.5%,其他占8.0%.结论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官帅花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更昔洛韦与卡络磺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注射用更昔洛韦和卡络磺钠配伍前后溶液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结果 在室温(25℃)条件下,注射用更昔洛韦和卡洛磺钠配伍后0~6h内溶液的含量、pH值、外观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更昔洛韦和卡洛磺钠可配伍使用,建议在6h内用完,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王群;谢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育宫丸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方法 根据该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试验指导原则,用3批育宫丸进行验证实验,以考察确定育宫丸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首先用常规法进行预实验,初步考察该样品对实验菌检测的影响,然后根据预实验结果,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再实验.结果 常规实试验时,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70%,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70%.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实验时,可有效消除抑菌,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70%.结论 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常规法,细菌计数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此方法简便、准确.
作者:赵五申;孙文格 刊期: 2011年第16期